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小铃铛教案

2025/09/09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小铃铛教案(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小铃铛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安静地听故事,懂得同伴间要友好,有玩具时与同伴一起玩。

2、学说故事名称和故事中的短句。

3、乐意回答教师的提问。

4、喜欢帮助别人,与同伴友好相处。

5、初步培养幼儿有礼貌的行为。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能安静地听故事,懂得同伴间要友好,有玩具时与同伴一起玩。

活动难点:

学说故事名称和故事中的短句。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花猫的形象,引导幼儿观察。

这是谁?小花猫今天真漂亮,瞧,她得脖子上戴了什么?今天老师讲一个《小铃铛》的故事,请幼儿学说故事名称。

二、教师结合插入图片讲述故事。

三、提问:

1、小花狗看见了小花猫的小铃铛对小花猫怎么说?

2、小白兔看见了小花猫的小铃铛对小花猫怎么说?

3、小山羊也想玩小铃铛,他对小花猫怎么说?

4、小花狗、小白兔、小山羊把小花猫从河里拉上岸来,小花猫拿下脖子上的小铃铛,怎么说?

四、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第二遍。

活动反思:

小年龄段的幼儿缺乏交往经验,不懂与同伴分享。故事《小铃铛》用生动形象的动物和优美的语言描述如何与人分享并互相帮助的道理。活动开始通过小花猫引出故事,引导幼儿说出圆溜溜、亮晶晶等词。小铃铛的.引出激发了幼儿想要听故事的欲望。

在活动第二环节中,通过老师的讲述引导幼儿理解、熟悉故事。通过倾听故事,在老师启发性的提问中,帮助幼儿初步理解了故事内容,记住了故事的角色。学习了理解词语:圆溜溜、亮晶晶。在讨论交流中,孩子懂得了要学习小动物唉帮助别人,乐于分享。

最后一环节,通过幼儿的讨论,交流,让幼儿了解了故事真正的含义,提升幼儿经验。懂得有好东西要和好朋友一起分享,互相帮助的道理。

小铃铛教案 篇2

教案目标

1、帮助幼儿学会分享,体验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2、初步培养幼儿对故事中语句的理解能力。

3、学说故事中的对话,丰富词汇:圆溜溜、亮晶晶。

教案准备

1、图片:小花猫、小花狗、小白兔、小山羊。

2、小铃铛一个。

教案过程

一、导入

1、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观察。出示小铃铛提问:这是什么?

教师:这是小花猫的小铃铛,真好玩。如果你想玩,你会怎样对小花猫说呢?小花猫会不会把自己的小铃铛借给别人呢?

二、展开

1、教师操作纸杯手偶分段讲述故事,使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讲到“小花猫对小花狗说不行,不行,会让你弄丢的”时,提问:谁想戴小花猫的小铃铛?小猫是怎样做的?

——讲到“小花狗正在河边玩,看见小花猫掉到河里去了”时,提问:小花猫掉到河里去了,如果你是小花狗你会怎样做呢?为什么?小花猫会被谁救上来呢?

——讲到结尾时,提问:是谁救了小花猫?小花狗、小白兔、小山羊是怎样做的?

2、出示挂图,完整欣赏故事,学说故事对话。提问:

(1)小花狗看到小铃铛后是怎样对小花猫说的?“圆溜溜”是什么意思?还有什么事圆溜溜的.呢?小花猫把铃铛借给小花狗了吗?

(2)小白兔为什么想戴小铃铛?“亮晶晶”是什么意思?还有什么东西是亮晶晶的?小花猫愿意把铃铛借给小白兔吗?为什么?

(3)小山羊喜欢小花猫的铃铛吗?为什么?还有什么东西丁零零?小花猫是怎样说的?

(4)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小动物们是怎样做的?

(5)小花猫为什么难为情?最后它是怎样做的呢?

教师小结:小朋友在一起要互相帮助,有好东西要与大家一起分享。

三、结束引导幼儿把自己的玩具给同伴玩,体验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附故事

小铃铛小猫今天真漂亮,脖子上带了一个小铃铛。走起路来,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响。小花狗看见了,说:“呦,小铃铛圆溜溜,多好玩!给我戴一下好吗?”小猫说:“不行,不行,会让你弄脏的。”小白兔看见了,说:“瞧,小铃铛亮晶晶,多好玩!给我戴一下好吗?”小猫说:“不行,不行,会让你你弄坏的。”小山羊看见了,说:“小铃铛丁零响,多好听,给我戴一下好吗?”小猫说:“不行,不行,会让你弄丢的。”小猫蹦蹦跳跳,走到小河边,往水里照照自己的影子,嗨,多漂亮的小铃铛,圆溜溜、亮晶晶、还会“丁零丁零”响呢!它伸长脖子,想照照清楚,没想到脚一滑,扑通一下,掉到河里去了。小花狗正在河边玩,看见小花猫掉到河里去了,连忙去拉它。“嗨呦——”哎呀!小花狗拉不动小花猫。小白兔和小山羊看见了,连忙跑过来帮忙。“嗨呦!嗨呦!嗨——”大家一起拉才把小花猫拉上岸来。小花猫多难为情呀,它低下头,拿下脖子上的小铃铛,说:“你们也戴戴小铃铛吧!”

小铃铛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探索从瓶中取出铃铛的不同方法,尝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探索的结果。

2、大胆讲述自己的方法,体验救出铃铛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装有铃铛的小矿泉水瓶子若干;筷子、磁力棒、磁图钉、铁丝、橡皮泥(小组一份);幼儿记录纸、记号笔(人手一份)。

2、教师材料:操作材料一套、记录纸、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出示材料,创设问题情景。

(价值分析:由可移动的瓶子到固定的瓶子,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铃铛掉进了瓶子里,用什么方法可以把铃铛取出来?

2、在瓶子不能动的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可以把瓶中的铃铛取出来?

二、幼儿操作和记录,并交流不同的想法。

(价值分析:通过两次操作,探索多种方法,尝试记录结果。)

(一)第一次操作

1、出示操作材料,认识材料。

提问:这些材料你都认识吗?

2、教师提出要求:请用一种方法把小铃铛救出来,看谁最先把铃铛取出来。

3、交流:谁把铃铛取出来了?

你用了什么方法?你是怎样把铃铛取出来的?

小结:你们很会动脑筋,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用1种材料(或2种材料)就把铃铛取出来了。

(二)第二次操作

1、教师提出第二次操作要求:

1)你可以试试自己别人的方法,也可以试试刚才没用过的材料想出新的办法。

2)记得把你的`方法和结果记录在纸上,比比谁的方法多。

2、幼儿再次操作和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交流自己的实验情况。

交流:1)谁的方法最多?

2)谁和他的方法不一样?

小结:我们用磁铁吸一吸、筷子夹一夹、钩子勾一勾、用橡皮泥粘一粘等方法,从不能动的瓶子里救出铃铛。

三、延伸活动。

(价值分析: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如果瓶子里掉进去的是积木、玻璃珠、塑料玩具呢?刚才这些材料还能用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我们去个别化活动室试试。

小铃铛教案 篇4

活动目标:1、体验故事表演的乐趣。2、认识各种各样的铃铛,并感受其发出的声音带来的乐趣。3、进一步复习比较物体的大小。

活动重点:认识各种各样的铃铛,并感受其发出的声音带来的乐趣。

活动难点:

体验故事表演的`乐趣。

活动准备:

表演区:各种动物头饰及

动手区:不同铃铛。

益智区:大小不一的物体卡片排序。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什么?这个故事里有谁,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二、介绍区域。

表演区:投放动物头饰,让幼儿表演故事《小铃铛》。你们想不想来表演这个故事呢?今天老师在图书区准备了一些头饰,想去表演的等下可以去表演。

动手区:不同铃铛。小朋友们,你们玩过铃铛吗?铃铛摇一下会怎么样呀?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些不同的铃铛,请小朋友们来摇一摇,听一听这些铃铛的声音一样吗?

益智区:大小不一的铃铛卡片。铃铛有大有小、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大不同的铃铛,请小朋友来给这些铃铛排排队好吗?

三、请幼儿选择区域活动。

1、提出区域规则。

在进区的时候,你先要想好来你要进什么区角。但是我们进区域时我们先要拿好进区卡,只有拿到了进区卡的小朋友才能到区角里面去活动,如果你去的哪个区角里的卡插满了,你就不能再进这个区了,只有把卡插在哪个区里,你就在哪个区里活动。当老师放音乐时候,小朋友就赶紧把区域中的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在区域中不能大声喧哗,静静的玩。

2、教师巡回指导幼儿进行区域活动。

四、收拾材料,结束游戏。

小结小朋友进区观看的情况,表扬有序进区的幼儿,对存在不足自己玩自己的幼儿提出要求,指出做的不够的地方。效果分析:

小铃铛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铃铛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铃铛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集体舞蹈的快乐。

2、能控制自己的身体肌肉一拍一拍按要求做动作。

3、随乐模仿小铃铛叮当响的动作。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歌曲《小铃铛》。

2、动作建议:附1。

3、小铃铛若干。

活动过程

1、老师出示小铃铛,导入活动。

小朋友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老师把小铃铛藏在身后,摇动小铃铛,使其发出叮当叮当的声音。)边敲小铃边用节奏语言介绍歌曲。

2、老师边摇动小铃铛边慢速清唱歌曲。

提问:"小铃铛唱歌的声音是怎样的?"(叮当叮当。)老师示范舞蹈动作。(坐位,只做上肢动作。)(1)"小铃铛不光会唱歌,它还会跳舞呢,请大家仔细看、认真听,一会儿告诉老师它都做了哪些动作?"(2)"现在我变成了一只小钤铛,看看老师是怎么跳舞的。"老师边唱歌曲边示范动作。

3、引导幼儿提炼动作,巩固学习的。(逐句梳理动作,并集体模仿。)(1)"唱'一只小铃铛'时,我做了什么动作?"(2)"第二句'叮当叮当响'我做了什么动作?"(3)"第三句'叮当叮当、叮当叮当、叮当响'我又是怎么做的?"如果幼儿记不清楚动作了,老师可以再示范一次。

4、谁愿意到前面和老师一起来表演小铃(请1-2名活动中比较活跃的幼儿。)

5、集体表演:你们想和我一起当小铃铛呢?好,我们一起来!

(1) 第一遍集体表演时,坐在椅子上做上肢动作。

(2) 老师示范站位加上下肢后的动作。如:第5-8小节中,上肢动作同上,下肢左右脚分开站立,身体和脚随节拍左右倾斜摇晃,像不倒翁一样。) (3) 第二遍集体表演时,全体起立加上下肢动作。(可多做几遍。)(4)两位幼儿结伴,面对面站立边唱歌曲边做动作。(可多做几遍。)

6.老师总结、评价,活动结束。

活动建议

活动延伸:分组表演,一组幼儿拿一个小铃铛和串铃,边唱歌曲边随节拍伴奏;一组幼儿在中间跳舞。

区角活动:可组织涂色活动--"小铃铛"。

环境创设:可在班级的窗台上悬挂一些小铃铛,倾听风吹过小铃铛发出的叮当声。

家园共育: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边唱歌边跳舞,感受亲子舞蹈的快乐。

活动材料附1:动作建议:第1小节:左手斜上举。第2小节:右手斜上举。第3-4小节:双手在头顶合拢。第5-8小节:上肢动作同3、4小节,同时左右摆头,一小节一次,共四次;下肢左;右脚分开站立,身体和脚随节拍左右倾斜播晃,像不倒翁一样。

小铃铛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铃铛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铃铛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探索从瓶中取出铃铛的不同方法,尝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探索的结果。

2、大胆讲述自己的方法,体验救出铃铛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装有铃铛的小矿泉水瓶子若干;筷子、磁力棒、磁图钉、铁丝、橡皮泥(小组一份);幼儿记录纸、记号笔(人手一份)。

2、教师材料:操作材料一套、记录纸、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出示材料,创设问题情景。

(价值分析:由可移动的瓶子到固定的瓶子,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铃铛掉进了瓶子里,用什么方法可以把铃铛取出来?

2、在瓶子不能动的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可以把瓶中的`铃铛取出来?

二、幼儿操作和记录,并交流不同的想法。

(价值分析:通过两次操作,探索多种方法,尝试记录结果。)

(一)第一次操作

1、出示操作材料,认识材料。

提问:这些材料你都认识吗?

2、教师提出要求:请用一种方法把小铃铛救出来,看谁最先把铃铛取出来。

3、交流:谁把铃铛取出来了?

你用了什么方法?你是怎样把铃铛取出来的?

小结:你们很会动脑筋,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用1种材料(或2种材料)就把铃铛取出来了。

(二)第二次操作

1、教师提出第二次操作要求:

1)你可以试试自己别人的方法,也可以试试刚才没用过的材料想出新的办法。

2)记得把你的方法和结果记录在纸上,比比谁的方法多。

2、幼儿再次操作和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交流自己的实验情况。

交流:1)谁的方法最多?

2)谁和他的方法不一样?

小结:我们用磁铁吸一吸、筷子夹一夹、钩子勾一勾、用橡皮泥粘一粘等方法,从不能动的瓶子里救出铃铛。

三、延伸活动。

(价值分析: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如果瓶子里掉进去的是积木、玻璃珠、塑料玩具呢?刚才这些材料还能用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我们去个别化活动室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