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2025/09/15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1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刚拿到这篇文章,通读一篇。与我们学过的《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很相似,在文体和结构方面几乎都如出一辙。应该说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

课文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抓住省略号让学生说说哥白尼还可能提哪些问题。并列举古今中外名人因为勤学好问而成功的例子。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想结合解开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

我们现在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办?(多问)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在由“能者为师”让学生说说与之相近的名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

最后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2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观书有感》,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我的教学设计是,待学生已经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让他们从诗的内容(描写方塘)与题目(《观书有感》)表面的不相关提出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诗歌所要说明的道理。我估计学生都能说到“一个人的聪明来自于他不断学习”这一层意思。然后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领会“开豁”这一层意思。

课堂教学中,学生按我的预设提出了上述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并通过讨论明确了这首诗是要我们“多读书学习”,可“清如许”对应的意思——心智开豁、敏锐却怎么也说不上来了。于是,我问学生曾经在哪里看见过或者听到过这句诗,是跟什么人、什么事情关联起来的?哪知道全班近50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很模糊地讲了与诗句只有些许关联的一点意思,其他学生都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哈!看来学生就是“没有源头活水”啊!但这意思是我现在写反思的时候感悟出来的。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利用好这一生成的“资源”,而是习惯性地采取了“填鸭式”教学法,把“标准答案”一股脑儿地“塞”给了学生。当时只是感到有些遗憾,没有想出好的方法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诗歌要说明的道理。现在想来,只要把当时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现象与诗句联系起来,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的。

我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课堂上出现了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没有敏锐的反应,只是想着赶快把知识“给”学生,将来能够应付考试。由此我想到,我也缺少“源头活水”。

《冬夜读书示子聿》可称之为说理诗,文字意思浅显,但蕴涵如何读书、做学问的深刻道理,真所谓“有境界自成高格”。本课教学难点应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则“少”“老”对比、“知”“行”对比所阐发的道理。

教学中,以关键词句为生发点,激活孩子已有的大量能够佐证这一哲思的知识储备,丰富诗境,加深理解和体验。

一、抓“少”与“老”,体会学习要孜孜不倦。

师:有同学不理解什么叫“无遗力”?谁能说说。

生:把所有精力和心思都用上。

生:不留一点气力,全力以赴。

师:年少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无遗力的学习?

生:学习做到孜孜不倦,一丝不苟。

生:非常努力的通宵达旦的去学习。

师:借用成语故事说说,哪些古人学习或作学问是无遗力的?

生:悬梁刺股。

师:“悬梁刺股”描绘了一幅怎样“无遗力”学习的画面?

生:把头发系在梁头上,困了用针扎自己的大腿。

师:这样的学习真是——

(生齐读:无遗力。)

生:匡衡的凿壁借光。

师:匡衡是怎样“无遗力”学习的?

生:没有灯光,在墙壁上凿一个洞,利用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师:这种读书精神叫——

(生齐读:无遗力)

本环节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首先是“无遗力”的理解,其次是“哪些古人做学问是这样努力的”,将短短的七各字读厚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二、故事引入,联系生活实际,自悟“知”“行”所阐发的哲理。

我以故事引入,为孩子们讲述了《纸上谈兵》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谈谈听故事感受:赵括如此精通兵法,为什么会打败仗?学生结合实际纷纷说了自己的思考;有的说实践比书上学习更重要,有的说在实践中通过做才是真正的学习。

这样通过听故事谈感想的教学方式,给孩子一个“躬行”的机会,深刻理解什么叫“躬行”,让孩子在听说实践中潜移默化感悟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

最后我以“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训示他儿子时的态度。”引导学生用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意味深长的语气读诗。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3

今天,我上了一节课,课文是《爱之链》。这篇课文并不是特别深奥难懂,通过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关爱乔依这三件事情,说明爱就像一条链子,是可以延续的,可以传递的。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虽说是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在有些关键、重要的地方,还是需要老师适时的引导。老师是引导者,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靠自己的力量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老师就应该站出来,及时地教给方法,及时地指引道路。

课文的主人公不仅仅是乔依,这也不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主要还是写了两个“帮助”的小故事。第一个片段则从事情本身入手,先找出具体写乔依帮助老妇人的段落,再围绕“读了这一段,你感受深刻的是什么”来交流。比如说老妇人当时的心情怎样,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来了。第二个片段可以换个角度,从“乔依帮助老妇人修车”这件事入手,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我觉得第二个片段的可取之处在于,由“扶”到“放”,渗透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学,让学生完成填空练习,从而,对课文内容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老妇人帮助女店主,这是一种爱的接力,爱的传递,又形成了一条爱的链子。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从女店主的这句话,可以体会到他们对生活的乐观向上的态度。但是,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有这样的心态,生活肯定会好起来的。通过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让学生边聆听,边感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此时,老师再点题:乔依帮助了老妇人,老妇人帮助了女店主,乔依帮助了别人,其实就是帮助了自己。每个人的爱都在传递,在延续,这就是一根爱的链条,这就是一条——爱之链。这样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但是,在课堂中,我发现了许多问题,总觉得课堂是不完美的。由于在时间的调控上有些失误,造成前半课堂有些松,后面有些紧,使得后面的环节走了形式。在学生的朗读这一环节,也做的不够到位,学生没有把那种感动读出来。

不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逐步提高,使得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使得学生真正学会了好的学习方法,他们也会终身受益。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4

我认为,苏教版教材以剧本的形式,纯粹是想让教材展现多样化的体裁,但我认为选择《负荆请罪》这一课并不妥当。

《负荆请罪》这一课是《将相和》的一部分,而这篇课文却没有提到“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这两个故事,虽然在第一幕交代了“廉颇挡蔺相如的道”作为故事的起因,但过于笼统,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廉颇为什么要挡蔺相如的'道呢?

老师不得不再给学生介绍一下“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或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每一课老师都要补充很多课文知识,学生怎么能接受得了那么多知识呢?我们应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但总不能都靠课外补充,我们也应该体谅孩子的接受能力,不能给孩子们无休止的压力啊!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5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是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更是觉得非常感人,题目就有很深的含义。我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细细的研读,认真的备课。在教学这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觉得自己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收集资料,激发情感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资料:

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况,收集地震的`相关的资料、图片和感人故事,以便课堂中交流。

2、收集谭千秋老师的资料及纪念谭老师的有关文章、诗歌。5.12大地震轰动世界,学生们亲身经历了那些日子,收集资料的任务触动了学生的记忆和情感,许多感人的画面,故事涌上他们心头。这项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为课文的学习埋下情感伏笔,在第一课时的交流中,学生情绪激动,为之感动。

二、紧扣题目,抓住细节,研读文本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的最后姿势。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研读这些细节描写有助于学生体会谭老师舍己为人的伟大人格。课文中对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这些场景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景,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我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些句子,体会谭老师在地震来临之时,在生死攸关之际,谭老师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择,用身体守护学生。他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6

今天上到了《牛郎织女》一课,这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个民间故事,也许是没有什么新鲜感的缘故,学生有点懒洋洋的样子,读书也没精打采的,虽然已经备好这一课,但照目前看来,学习效果可能不怎么好,我突法奇想,决定换一种教学方式。于是我对学生说:“今天让同学们来教老师上这一课,你们来设计问题,看谁的问题设计得好,我们就按他的.设计去上,好吗?”同学们听我一说,瞪大了眼睛,一下来了精神。

第一部分,学生提出了“牛郎童年生活是怎样的?”“牛郎和老牛怎样相依为命?”等问题,我再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理解课文内容,效果竟出奇地好。我又发现,能提问的大都是思维活跃,成绩优秀的同学,怎样扩大参与面呢?我又采用了小组竞赛的形式,对大胆提问,大胆思考、作答的同学给予奖励,还采取了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同学们的思维越来越活跃,问题都能围绕主要内容,也有了独到的见解……把课推上了高潮。

我惊喜于这种教学方式带来的变化,这种“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很享受,我在这节课中成了真正的引导者,而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是啊,我们的教学需要不断的创新,才能碰撞出激情的火花。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7

一、 正确处理好预设和生成

语文教学一定要有目标,依据是课程标准,是每个学生要达到的底线,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同时要用活的眼光看学生,灵活的驾驭课堂,艺术的体现教学目标的落实。

教学手段的实施是为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背离了这一点,一节课是不成功的,于是我设定了“通过人物对话和战争场面感知郑成功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的设计更为科学。通过朗读了解两军作战的情景,抓住重点词语,想象作战的激烈和艰难,感受郑军官兵的机智英勇,从而感知人物形象。为了能够灵活的驾驭课堂,我做到每字每句分析透,设想学生会谈什么问题,站在更高的点审视这篇文章,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特点

语文教学必须突现语文课程特点,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怎样融合怎样实施呢?在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语文学科的根本特点是工具性,这是任何学科所没有的。对于这一特点,我们决不能含糊,要作为第一任务来完成,要把思想教育蕴涵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决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

《课标》中对小学高年级段的阅读要求明确了标点、词语、句子、篇章布局、表达方式的训练。教材则紧紧围绕着《课标》,精心设计每课的课后习题,我们要在备课中要潜心钻研课后题,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训练要点,在实际教学中落实。抓住了这个航标,何愁课堂教学不有效?以本课为例,课后题4就是针对本文的结构特点设计的练习题,这是同单元其它课文没有的,为此,我突出了结构的学习。在教案的结构设计上,我以文章的最后一节带动全文的学习;在感知人物形象上,我抓住文章重点章节让学生理解体会。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8

11月3日,我在金城镇中心小学六(1)班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小草和大树》。课后,工作室全体成员,集中评课。执教此课,主要目的是想提供一个课例,组织工作室成员评议,使大家在评议中展现各自的语文教学思想、课堂艺术观点,以便使这一崭新的团队,在相互的碰撞中,激起智慧的火花,增加相互了解,增进对“书香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理解。

课后,自我反思如下:六(1)班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文,已养成习惯。自主学习效果较好,课文朗读、字词学习,基本达成教学目标。课堂上,经过思辨和论,学生对本文“小草”、“大树”的内涵理解准确,对“小草”和“大树”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有了深化。在此基础上,读写结合的渗透,有所实现。然而,该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尚存形式化的刻板倾向,尤其表现于开卷之后,抓主要内容、抓要点的意识不清晰,方法不娴熟,以致于降低了对文本内涵理解的深度,淡漠了对作者谋篇布局之匠心的体悟。因此,教案设计虽然试图抓住课文的核心问题披文入境,解读文本,体悟内涵,展开语言训练,但是,由于“预设”离开了学生的实际,还是没能产生“灵动”的实效。此课,对“书香课程”思想指导下的文本解读、简约处理教材等方面有独到之处,但至少相对于六(1)班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要求之高还是过于理想化了。

评课时,大家从教材处理、教学环节设计、语言文字训练、教者课堂表现等多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展开了讨论。虽然大家初次“碰撞”,出言满含“礼貌”的谨慎,但大家交流的坦诚,对教学的较真仍然表露无遗。由此可见,工作室成员个个后劲十足,大有发展的希望。但是,有一点值得重视和深思:大家的`评议,基本建立在学生当前阅读量有限的阅读水平状态,对学生大量阅读之后,语言文字水平可能呈现的灵动状态缺乏足够的认识。为此,将来的研讨,有两个重点工作急待上马:开展“书香课程”的理论研修;尽快在各自班级开展实质性的大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