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2025/09/15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篇1

在这次教学中,我觉得比较得意的有两点:

一、让咱们来算一算。

文中写道“谈迁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这一部分我是这样处理的:和学生们一起来进行数字换算。

1里=500米一百多里=50多公里=50000米

为了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更准确的长度概念,就又接着来算,就是要围绕着咱们四百米的跑道跑上125圏。当我们算到这个数字时,学生们吃惊了,有的说:“我们跑2圈就累了,走上这125圈不把我累趴下才怪呢?”

我接着追问:“谈迁围着400米的跑道走125圈,走这50000米是为了什么呀?”

生:“去抄一点史料!”这时,我又听到褚亚杰在下面小声说:“这才是去的路程呀!”

我赶紧接下去说:“是呀,当他抄完这一点史料后,还要再走50000米,这一来一回就是100000米呀,谈迁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他那么辛苦干什么呀。如果你是谈迁,你觉得自己这样做到底值还是不值?”

此时学生们就比较容易感受到了谈迁意志的坚定。

二、让我来表演。

“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中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

对于挣脱这个词的理解我是采用这样的方式的:

开始让学生用换词的方式来理解谈迁坚强的意志,学生们找到了“从厄运中逃了出来”“从厄运中站了起来”“从厄运中摆脱出来”。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时,没有一个学生举手。

然后我又通过做动作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挣脱比较的恰当。“我现在就是‘厄运’,谁来做谈迁?”黄亮举起了手,他出来之后,我用手臂紧紧地抱住了他,这个孩子在我的手臂中扭了几下,没有从我的`怀里出来,这时,坐在旁边的张帅伸出了手,想要把黄亮拉出去,但是仍然没有把他给救出来。

“这是谈迁吗?”大家都一致认为这不是谈迁的举动。然后我又请了常旭东当谈迁。我也同样是站在他的身后,把他紧紧抱在了怀里。常旭东先是和黄亮一样轻轻地往外走,可是没有用,我用的力更大了;他又低下身子,想从我的手臂下面溜走,没想到我也往下弯了弯腰,依然不让他离开;他看到这样的方法不行后,用的力气更大了,然后我也用更大的气力想阻止他,可是他从我手臂中挣出去了,眼看他要走了,我还再用一只手紧紧地拉了一下他的衣服,还是没有能把他留住。此时,大家才认为这就是谈迁。(当时的气氛热烈。)

根据刚才的表演,同学们再来回答这个问题“谈迁为什么能很快地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呢?”坚定的信念――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从而学生们能真正感受到谈迁是一个有着坚定的信念,并为着自己的目标执着追求的人。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篇2

王淑清《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新丰中洲小学王淑清语文课一定要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朗读的训练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两大特色:运用数据和大量的'四字词语,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抓住数据20多、6次、50多、500多万,体会艰辛,读出艰辛,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朗读感悟,明白四字词语的意思,以及在句子中的作用.例如第四自然段中写谈迁为了让新《国榷》更加翔实精彩而付出更大的艰辛时连用了好几个四字词语: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年老体弱、奋笔疾书等,引导学生读书要把文字想像成画面,比如从终日奔波一词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谈迁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都在奔走、忙碌,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辛,进而感受到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在支撑着他.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篇3

语文课一定要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朗读的训练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两大特色:运用数据和大量的四字词语,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抓住数据20多、6次、50多、500多万,体会艰辛,读出艰辛,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朗读感悟,明白四字词语的意思,以及在句子中的作用。例如第四自然段中写谈迁为了让新《国榷》更加翔实精彩而付出更大的艰辛时连用了好几个四字词语:"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年老体弱"、"奋笔疾书"等,引导学生读书要把文字想象成画面,比如从"终日奔波"一词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谈迁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都在奔走、忙碌,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辛,进而感受到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在支撑着他。教学时我时时抓住“信念”这一主线不放松。

不足之处:

对于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没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结合语境来理解,如果能找到恰当的突破口来理解会更好。

教学建议:

语文教学以读书活动为主线,融字词句训练于其中,强调朗读感悟,要求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说、写促读,提倡活记乐背,增加积累,注重说、写结合,促进迁移运用。

此篇课文,是以“百折不挠”为主题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内容丰富,层次清楚。我延续了给课文分好段落让生写段意这一训练目标。我们教学这一课时不仅要挖掘人物百折不挠和信念坚定的优秀品质还要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和运用语言。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篇4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清楚的知道要上好教研课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因此在两个星期前就开始准备,选择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我当时的想法是作为一名男教师,能把这篇课文上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我很快熟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片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熟悉度,接着我翻看教学指导用书,了解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最后在参考借鉴多种教案的基础上完成了最初的教案,并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并在教研活动之前的一个星期开始试上课,磨课。

第一次我是在五(4)班试上的,由于我对教案的熟悉程度不够,导致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不流畅。在磕磕绊绊中结束了第一次试上,几位老师直言不讳指出了我的`问题。让我知道,上好一节,首先要熟记教案,而每个教学环节过渡衔接要自然,教师的过渡语也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名新教师,可以事先想好一些过渡语。在了解到自己的问题后,我深刻的反思。把教案熟记在心,各种教学环节都清晰的记在脑海中。我事先还想好了过渡语以及对学生的评价语。第二次试上我是在五(6)班,这次整个教学过程很流畅,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也较多。但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方面做得不够好。我的师傅周老师也指出了一些问题,如课件上出现的小问题以及板书设计不够严谨。针对听课教师提出的问题,我进行了修改,并在五(1)班进行第三次试上。第三次试上的效果比前两次都好,但在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谈体会方面做得不好,有些关键词我都直接出示了,没有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在几次试上课以及磨课后,我对上教研课更有信心了。

当我踏上讲台,面对那么多老师的目光,我心中有了一丝的紧张,随着教学的深入,我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认真倾听的学生的每一次回答,每一次朗读。紧张感渐渐消失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语速过快,我在教学用语上出了一些小失误。也正是由于过渡语的语速过快,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比预想的快了几分钟,我就让学生根据我出示的词语,想象谈迁在北京的情景,并在纸上写下来。教研课结束后,各位老师开始评课,他们都对我的课提出了中肯而又宝贵的建议。让我知道了我在以下几方面做得不够好:1开头导入部分没有统筹全文,而单单选取了一句话来分析,最后分析完课文后也没有回归的文本整体。总而言之课文结构不是很清晰。2我的过渡语较多,语速过快,学生会有点跟不上教师的节奏。3在教学手段方面比较单一,都是让学生谈体会,应该增加一些读写迁移训练,让学生想象谈迁会说些什么,想写什么,做些什么,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体会人物的情感。4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互动,调动课堂氛围。对于各位老师的评价和建议,我都一一记下了。

我很感谢学校给我安排的教研活动,让我从中收获颇丰,我也感谢我们年级组的给我教师,正是你们的关心和建议,让我更好的成长,更有信心做一名好教师。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篇5

崔峦老师指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课堂要摒弃花花绿绿的外表,扎实有效地落实课时目标。本着这一思想,我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今天我执教了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0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一课时,在执教后,我对今天的课进行深刻反思。我的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准确定位课时目标,追求教学扎实有效

第一课时教学应当如何上呢?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八字方针;朱作仁教授提出课堂教学要三实:真实、朴实、扎实。高林生老师以及不少前辈都反复强调:第一课时,还是应该紧抓字词的教学,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学写好生字新词,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所以,对五年级学生而言,第一课时的总体目标是:

1、扎实有效地读通、读顺课文。

2、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3、抓住重点留下悬念。

这节课中,为充分体现第一课时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检查预习,落实初读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入手,因为通过检查预习情况找到学生学习的起点。所以在教学一开始,我就通过同桌听写的方式检查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生字的掌握情况。结果发现“诞”字有同学写错,于是进行指导。这样可以使老师的`点拨(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接下来我设计了,“你通过预习了解了一位怎样的谈迁?” 同时引导学生读相应的段落。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及时地了解学生预习时对文本的阅读情况,检查他们是否把课文读通读正确了,通过检查,我知道孩子们对谈迁已经有了初步的解,但在读课文时没有读好长句,个别句子加字或减字。这时,我找准了学生学习起点,随机引导孩子读长句,注意换气停顿。对读错的句子,老师正音后全班再读一读。这样的教学看上去朴素,但都旨在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将生字词读准。语文实践证明了学生只有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才可能对文本有所理解,有所感悟。如果这个环节不踩实,之后的教学都是空中楼阁毫无根基形同虚设。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流畅。“读通、读准、读顺”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之一。有层次、有梯度、有实效的初读,为学生对文本深入的钻研做了很好的铺垫,真正实现了“书不读熟不开讲”的阅读理念。

(二)抓关键词句,理清课文脉络

这篇课文在语言文字方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四字词语较多,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四字词语,设计了此环节的教学。先检查学生是否能读准四字词语的字音,再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他

们对某个词语的理解,最后把几个词分三组,引导学生悟出三组词分别写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有层次的四字词语的教学,既帮助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降低了学生理解篇幅较长的课文内容的难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并用上这三组四字词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是博览群书的谈迁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经过是小偷偷走书稿,一夜间一部鸿篇巨著化为乌有,于是谈迁奋笔疾书重编《国榷》,结果是最终重新写成了一部名垂青史的明史巨著。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对于帮助孩子轻松理解课文脉络,概括课文大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紧扣课文重点,为学生留下悬念

第一课时在结课时,我为学生留下了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重编一部《国榷》,谈何容易,这部新编的《国榷》是怎样写成的?”紧扣重点,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嘎然而止,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探究的欲望,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达到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的目的;既符合从整体到部分的阅读教学规律,又使第一课时有味道,有看点。

二、 读书形式多样,训练行之有效

“以读为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在课堂上,我采取了默读、引读、齐读、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读、自由读等多种不同形式,开课检查预习时,指名分自然段读,旨在检查正音。思考书稿遗失为什么是谈迁的厄运?这一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时,让学生潜心默读,

圈点勾画,旨在让学生感悟谈迁创作艰辛和书稿来之不易。升华情感让学生体验谈迁失书之痛时,教师配乐引读,旨在让学生感同身受,入情入境。

三、以学生为本,顺学而导

如何设法让学生寻找到学习语文的“钥匙”,并教会学生使用这把语文学习的“钥匙”, 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关注的问题。因为这样才能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体现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课堂中,学生先理解了“博”是广泛之意,然后就能流利地说出了“博览群书”整个词的意思,我就相机引导学生悟出:理解了词中关键字,整个词语的意思就一目了然了。这是理解词义的一种方法,请大家用这种方法理解其他几个词,从感悟方法到自主学会运用方法,学生在顺学而导中语文能力得到提高。

课堂中我还让学生去找文中哪一个词能概括“400多万”这天文般的数字?学生找到了“鸿篇巨制”这一词。我相机引导学生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今后要学会运用这一方法。

课堂中,我以两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谈迁遭遇了怎样的厄运?”和“这为什么对谈迁而言是个厄运?”为主线,顺学而导,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自主感悟到:谈迁的创造艰辛和失书之痛。在自读自悟之后带着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朗读。这样避免了繁琐的分析。我在课堂中,不仅仅是“教”者、“讲”者、“问者”,更多的是“学”者、“ 思”者、“ 听”者,是课堂信息的捕捉者、价值的判断者和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中,有以下遗憾之处:

1、对关键词的几个数字的感悟不够透。“20多年”、“400多万字”、“50多岁”这几组数字饱含了谈迁创作的艰辛,这里应该多花时间、多下功夫,学生就会有更深的感悟。

2、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锻炼自己的教学机制,善于与不同的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教学中,学生的回答或反馈达不到自己预想目标时,要学会灵活处理,随机应变。

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浸润着我们的操劳和智慧;镌刻着我们的惆怅和欣喜。通过本次参评,我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同时,也找到了一些不足和差距。今后,我将更加努力,不断提高自己。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篇6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两次撰写《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20xx年xx月21日上午第一节课,我在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五年级(4)班上了这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由于上课之前,我对该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知道该班学生预习能力强,信息搜集能力高,而且个个能言善辩,敢于批判别人的观点,勇于阐述自己的看法。因此我打算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学完这篇课文。

课上,我先从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入手,再次了解学生的学情。然后抓住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书稿被偷对谈迁而言是厄运?”直入课文学习。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文中第一自然段中最后一名话“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我通过师生谈话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具体化、情感化。他们知道了这部《国榷》是谈迁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用生命铸就而成的,是谈迁奋斗一生的最好回报。所以“小偷这一偷,偷走的是谈迁半辈子的心血,偷走的是谈迁的心肝宝贝,偷走的是谈迁的'精神支柱……”学生的发言逐步走进谈迁内心,感受他遭受的厄运。接着第二个问题出现了“此时此刻谈迁的心里想些什么?”主要通过学生的读,读出谈迁的心情,读出谈迁的悲痛。这时我语峰一转“可是厄运打不垮谈迁。”出示三个句子:“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

“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

“新写的《国榷》共xx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引导学生自己默读发现问题。学生读后很快大多数学生举手质疑“为什么前面写谈迁写成《国榷》用了20多年,而现在又说只用了‘4年’‘又经过几年’呢?”我马上肯定他们的问题提得好,组织同伴讨论解决。通过学生思、辩,他们明白了是谈迁坚定的信念让他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完成了新《国榷》的撰写。最后,我让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话“年近60岁的谈迁重写《国榷》付出的艰辛吗?”用“有一次,……”的形式讲述故事。

亮点:课后,指导老师吴静表扬了我做得不错的几个地方:第一、教学中的三个主要问题提得好,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第二、教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第三、语言训练点抓得好,通过想象说话,带着学生走进谈迁的内心世界。如“小偷这一偷,偷走了不仅是一本份书稿,偷走的还是……”,“为了这部《国榷》,谈迁不能享受平常人拥有的快乐,谈迁可能失去哪些快乐?”,利用“有一次,他……”仿说故事等。第四、写法适当渗透。学习第一自然段“有一次,他……”时,我提示这是写作中的一个方法,然后在课中用此形式训练学生说话;学完课文后,我提醒学生这篇文章的写法(讲完故事后发表议论)。

不足:第一、对检查预习这一环节的时间掌握不够好,有点拖拉;第二、给全体学生读课文的时间少;第三、对于学生不如意的回答没有做出示范性的指导;第四、没有适时指导学生要发表不同的看法而避免重复发言。

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结束了。虽然有好有坏,但我还是很高兴:我能在南京上一节语文课,是多荣幸;我能亲耳聆听南京名师(我的指导老师吴静)的指导和点评,幸运之至。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篇7

上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我轻轻舒了口气。无论是我内心的顺畅还是学生们精彩的课堂表现,都让我感觉到了一堂好课的幸福感。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记叙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故事,表现了他不屈服,持之以恒的精神。文章用词生动凝练,激昂的文字对于表现谈迁的顽强很有力度感,但同时也带来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

无疑要使这堂课精彩起来,必须在课前钻研上下功夫。钻研教材充分,对文本的结构层次、重点句段、情感意蕴了然于心,对文本的语言文字烂熟于心,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凭借。这堂课的成功让我看到了课前预设的重要性。

一、充分、科学地预设

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学生是能动的、活跃的人。教师的预设很重要。教师的预设要力求充分、科学。

1、目标预设——以人为本,发展语文素养

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预设的立足点。每一堂课的预设,教师不能仅仅考虑让学生读懂什么内容,体会什么情感,用什么形式学,而应根据年段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尤其结合文本特点,思考本课可以侧重发展学生哪些语文素养:知识能力还是情感态度,语感培养还是学习方法的获取……所以我将目标设定为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学习运用数据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方法。

2、文本预设——深入研读,挖掘文本资源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尽管不是“圣经”,但它仍然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最重要的资源。教师要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深入研读文本,做文本的知音,经历反复阅读教材、仔细查阅资料、由冥思苦想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凭借自己广泛的阅读和丰厚的积淀、修养,对文本作准确、深刻、独到的解读,惟其如此,教师才能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创造性使用文本,精心设计。寻找到教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适当有效的结合点。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作者用词的匠心独运,如:一袭破衫、奋笔疾书、家徒四壁等,这些平实的语言背后却是人物精神的熠熠生辉。而我的教学正是要让学生读到这语言背后的精彩。

3、学路预设——了解学情,确立学习路径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预设时,心中始终要有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已有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等),以“蹲下来”的心态去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在与文本充分对话,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见解后,还需以童心(站在儿童的角度)去阅读、去感悟。将心(师)比心(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而后,细细揣摩学生喜欢学什么?喜欢怎样学?在学习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的学习路径才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怎样的实践平台才利于学生素养的发展?……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科学地预设与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相适合、切合的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路径和阅读思考的话题等。

4、生成预设——充分预测,有效引领学习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课堂是动态的过程,在师生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过程中,会发生许多不可预测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可能生成的状况、学生学习路上可能生成的个性化体验等进行充分的、富有前瞻性的估测,预设不同的学习路径和不同的应对方案。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自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展开丰富的想象。“谈迁为了抄一点资料走了一百多里的路”“谈迁奔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这些句段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我的教学设计没有框定一个僵化的路线,没有预设唯一的答案,而是相机依据学生的学路来推进,充分预设学生在课堂可能生成的情况。并预设了应对的措施。这样,学生个性飞扬而不随心所欲,思维驰骋而不胡思乱想,会显得自由、自如、自在。

教师的预设应该是柔性的、开放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预设任务不是减少了,而是加重了:教师不仅要研读教材,准确、深入、独到地把握、剪裁和处理教材,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特点预设学习思路、过程,而且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种种可能生成的情况和自己如何应对生成进行有效调控的策略作精心预设。只有充分预设,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生成才能应对自如,游刃有余地引导、点拨,及时有效地组织教学,于不经意间见匠心,让智慧的灵光在课堂闪现。

二、及时、有效地调控生成

由于教学过程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把握生成,及时调控也是必不可少的。

尽管教师课前有充分的预设,但在与文本对话、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中,随时都有出乎教师“预料”的信息生成。教师面对课堂生成既不能熟视无睹,又不能一概封杀。尽管学生在畅想谈迁一路说遭受的艰难,餐风露宿,挑灯夜战……但我始终把握着学生的想象为理解谈迁的信念服务这个原则,所以看似分散的想象却紧紧围绕着我的主题。

在课堂教学流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倾听学生的讨论和学生的发言,捕捉学生思维的方向,聚焦话题。面对“生成”,教师要能及时捕捉、准确辨别、有效调控.变生成资源为教学资源,使课堂闪烁智慧,富有灵性!人们常说,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篇8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记叙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故事,表现了他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文章用词生动凝练,激昂的文字对于表现谈迁的顽强很有力度感,但同时也带来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

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究竟该怎么上,一直是很有争议的,拿到教材,我发现,本课的四字词语特别多,我数了一下就有二十五个之多;其次,是本课运用了大量的数字。给整堂课定位的目标就是首先一定要处理好这些词语;其次是让孩子通过读,读出数字背后的内容,理解体会运用数字的效果。开课之初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课题质疑,引起阅读期待。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画词语,画出词语后练习读,再交流理解,然后运用积累的四字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学反思《《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一课时教学反思》。这样的设计教给了孩子在会读、理解、积累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的方法。接下来引导学生扣住开课之初提出的问题,解决 “厄运”指什么?是谁遭到了厄运?他的信念是什么?等问题。最后精读第一自然段,采用“关键句突破法”让学生扣住“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及“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来体会其勤奋、艰辛,发散交流,自读自悟,反复的读悟为第二课时理解谈迁的书稿被盗后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以及重新振作,决心从头撰写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更反衬出人物的信念的坚定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在读完这一自然的'同时,要适时提出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谈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关注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但理解词语和感悟人物的步骤上要更清晰些、沉稳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情”,语文教学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以情教书,理在其中。整节课教者入情入境,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课文情境,与文本对话。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处理词语这个环节落实的比较到位,孩子们能成功运用所学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效果很好;学习通过列数字把文章写具体也基本完成了。但是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显得有点凌乱。最不足的是没有写字环节。这是本节课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