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有趣的滚动》教案

2025/09/15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有趣的滚动》教案(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有趣的滚动》教案 篇1

《有趣的滚动》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趣的滚动》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趣的滚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圆柱体,探索发现球体与圆柱体的特征。

2.比较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知道形与体的主要区别并能正确命名。

3.初步培养幼儿观察和探索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活动准备:

1。示范用的皮球和图形纸片。

2。幼儿人手一份圆形纸片和球,圆柱体积木。

活动过程:

一、探索圆形纸片与球体的不同。

1.小朋友们,你们看一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老师出示圆形纸片,请幼儿回答后再出示球。

2.引导观察发现,圆形纸片和球体有什么区别。

指名幼儿幼儿自由说。

3.幼儿按小组探索圆形纸片和球体的不同点。

指名幼儿说一说。

4。教师小结圆形纸片和球体的区别,并用儿歌的形式念一念。

二、区别球体和圆柱体。

1.教师出示圆柱体,引导幼儿观察圆柱体有什么特点?

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个物体吗?指名说一说。

2.探索圆柱体的特点。

按小组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探索球体、圆柱体的不同点。

提问: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小结:像这样上下一样粗,上面下面都是圆形,两头一样大,只能朝一个方向滚动的物体叫圆柱体。

3.小朋友你发现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像球体?哪些物体像圆柱体?

三、幼儿操作

1.教师按提示要求指导幼儿完成作业“找一找哪些是球体、哪些是圆柱体”。

2.找一找那种搭法最稳固,请在圈里打勾。

3.师幼校对。

活动延伸:

小朋友今天我们认识了球体和圆柱体,下课以后到区域里找一找球体和圆柱体吧。

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要尽量创设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本节课能围绕目标,首先让幼儿了解球体和圆形的不同,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滚一滚、比一比的方法去感知他们的不同,再让幼儿动手操作球体和圆柱体,从而探索球体和圆柱体的特征。最后结合幼儿实际生活了解生活中关于球体和圆柱体的物体。

在这节课中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还不够到位,太过于形式,幼儿没有探索到什么就收了,没有让幼儿真正在探索中去发现问题,让更多幼儿说出生活中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之处。让幼儿说一说生活中的球体、圆柱体这一环节时,可以利用PPT的形式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对探索产生更大的兴趣。

《有趣的滚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了解圆形的物体能滚动的特征。

2、幼儿喜欢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1、能滚的和不能滚动的材料每个幼儿一份:

2、能滚动的材料:瓶子、球、彩笔等;不能滚动的材料:盒子、磁铁、纸等

活动过程:

一、引题。

今天,我们班来了很多好朋友,看,你认识它们吗?

二、请幼儿猜猜哪些物体会滚动

1、教师出示瓶子滚一滚,请幼儿观察它的形状,并提问:它为什么会滚动?

2、请幼儿说说会滚动的物体特征。

3、请幼儿猜猜桌上还有哪些物体会滚动,再玩一玩。

三、幼儿自由操作。

请幼儿自由操作桌上的.材料,看看哪些物体是会滚动的。

四、延伸活动。

回家后,请找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会滚动。

《有趣的滚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方形积木若干和球、木棍等各种圆的物体。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出示一圆形物体,操作滚动。

教师: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怎么样了?还有哪些东西会滚动呢?

(幼儿自由发言)

2、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实验操作。

3、教师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为什么它们会滚动呢?

(2)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在玩中的新发现、新问题。

教师: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启发式提问:它们滚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二、幼儿再次自由造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教师:为什么有的'物体滚一下不动了,有的能滚很远。有的可以到处滚,有的却朝一个方向滚。

为什么有的滚得很直,有的会拐弯。

三、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2、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什么物体滚动的轨迹不同。

3、教师操作两种不同的形状的物体,验证幼儿猜想。

4、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物体的滚动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茶叶筒可以滚直是因为两头是一样粗的,

一次性纸杯滚不直是因为两头粗细不一样。

四、幼儿滚动自己身体

小朋友,我们的身体也会滚动,大家一起试一试。

《有趣的滚动》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班里设有一个超市,超市里收集了各种瓶瓶罐罐,小朋友平时很喜欢玩,有时候故意弄倒它们使之满地滚,想到《纲要》中的要求: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情感,在玩中学。所以就设计了这堂课。

活动目标:

1、通过玩薯片筒等罐子,体验物体滚动的特点,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2、尝试用自己的身体探索向指定方向滚动。

3、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重难点:

体验物体滚动的特点,探索滚动轨迹余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各种会滚的罐子,若干不会滚的盒子,供幼儿滚的垫子,小兔、老虎、小鹿的图片,红、黄、绿三种不同颜色的请柬。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1、出示“百宝箱”,介绍箱子里的`瓶子宝宝,罐子宝宝,盒子宝宝。

2、请幼儿给箱子里的宝宝分成两类:一类是回滚的,一类是不会滚的。

3、验证幼儿们分类的正确性,请幼儿分组上前操作。

二、提出问题,请幼儿举手回答

1、什么形状的瓶宝宝会滚?

2、什么形状的瓶宝宝不会滚?

3、请小朋友想想看还知道哪些东西会滚。

4、师幼一起小结:圆形的瓶宝宝会滚,方形有角的盒子宝宝不会滚。

三、游戏:全体幼儿一起滚动瓶宝宝并提出要求

可以用手滚动瓶宝宝也可以用脚滚动瓶宝宝;看看瓶宝宝在斜坡上滚,台阶上滚跟瓶宝宝在平地上滚有什么不一样;注意安全,小朋友之间不要相撞;当老师发出指令让瓶宝宝回家时,小朋友要马上带着自己的瓶宝宝回到自己位置上坐好。

四、表达感受

1、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瓶宝宝滚的方向,滚的速度。斜坡上滚,台阶上滚,平地上滚有什么不一样。

2、师幼一起小结:直筒的瓶宝宝直的滚,一头大一头小的瓶宝宝会转着弯滚,斜坡上滚的快,台阶上会跳着滚。

五、用幼儿的身体滚

1、告之幼儿刚才邮递员叔叔给我们送来了好多请柬,是小兔妈妈、小老虎妈妈还有小鹿妈妈请大家到它们家玩,给大家准备了好多好吃的东西,不过它们有要求的:要大家滚着到它们家。

2、发给幼儿不同颜色的请柬,宣布游戏规则:

拿红颜色请柬的小朋友要滚到对面的小兔家;拿绿颜色请柬的小朋友要滚到对面的小老虎家;拿黄颜色请柬的小朋友要滚到对面的小鹿家;注意安全,滚的时候不要头碰头,脚踢脚,还有手中的请柬不能掉了

4、游戏开始,老师关注幼儿的游戏情况,及时提醒违反游戏规则的幼儿。

5、游戏一遍后请幼儿回到自己的位置,把瓶宝宝送回家(箱子里),活动结束。

反思:本活动《有趣的滚动》中所用材料来源于幼儿的身边,每个幼儿家里都能收集到这些瓶瓶罐罐。活动的第一、二环节是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让幼儿知道什么形状物体的可滚,什么形状物体的不可滚,而第三、四节让幼儿再次操作体验物体在不同的地方滚动的速度不同,形状不同的物体滚动的轨迹不同,第五个环节用幼儿自己的身体向指定的方向滚,环节层层深入。幼儿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循序渐进,更容易获得成功,体验到探索活动的乐趣,从而达到主动探索的目的。

《有趣的滚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圆柱体,探索发现球体与圆柱体的特征。

2.比较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知道形与体的主要区别并能正确命名。

3.初步培养幼儿观察和探索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活动准备:

1。示范用的皮球和图形纸片。

2。幼儿人手一份圆形纸片和球,圆柱体积木。

活动过程:

一、探索圆形纸片与球体的不同。

1.小朋友们,你们看一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老师出示圆形纸片,请幼儿回答后再出示球。

2.引导观察发现,圆形纸片和球体有什么区别。

指名幼儿幼儿自由说。

3.幼儿按小组探索圆形纸片和球体的不同点。

指名幼儿说一说。

4。教师小结圆形纸片和球体的区别,并用儿歌的形式念一念。

二、区别球体和圆柱体。

1.教师出示圆柱体,引导幼儿观察圆柱体有什么特点?

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个物体吗?指名说一说。

2.探索圆柱体的特点。

按小组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探索球体、圆柱体的不同点。

提问: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小结:像这样上下一样粗,上面下面都是圆形,两头一样大,只能朝一个方向滚动的物体叫圆柱体。

3.小朋友你发现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像球体?哪些物体像圆柱体?

三、幼儿操作

1.教师按提示要求指导幼儿完成作业“找一找哪些是球体、哪些是圆柱体”。

2.找一找那种搭法最稳固,请在圈里打勾。

3.师幼校对。

活动延伸:

小朋友今天我们认识了球体和圆柱体,下课以后到区域里找一找球体和圆柱体吧。

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要尽量创设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本节课能围绕目标,首先让幼儿了解球体和圆形的不同,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滚一滚、比一比的方法去感知他们的.不同,再让幼儿动手操作球体和圆柱体,从而探索球体和圆柱体的特征。最后结合幼儿实际生活了解生活中关于球体和圆柱体的物体。

在这节课中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还不够到位,太过于形式,幼儿没有探索到什么就收了,没有让幼儿真正在探索中去发现问题,让更多幼儿说出生活中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之处。让幼儿说一说生活中的球体、圆柱体这一环节时,可以利用PPT的形式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对探索产生更大的兴趣。

《有趣的滚动》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尝试运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物体滚动的轨迹,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活动重点:了解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活动难点: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

方形积木、三角形积木、小圆球、纸杯、羽毛球、椎体塑料玩具、茶叶筒、水笔、白纸2张。

三、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认识操作的物品,感受物品的形状特点。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东西,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老师和孩子一起说一遍。(积木、茶叶罐、小球、羽毛球、纸杯)

师:这些物品会滚动吗?(幼儿:会;不会。)

师:我不知道你们谁说的对,怎么办?(幼儿:试一试就知道了)师:好,每人拿2-3个物品放在桌上,用手轻轻一推,看它是否会滚。听到老师拍手就停止玩,将你认为会滚的物品放进绿筐里,不会滚的物品放进红筐里。

2、幼儿实验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教师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它会滚动吗?

〈2〉为什么绿筐的物品会滚,红筐的物品不会滚动?

〈3〉你还知道哪些物品会滚动?它们为什么会滚动?

教师小结:圆圆的物品会滚动,有角的物品不会滚动。

请孩子检验筐里的物品,将放错的物品纠正回来。

(二)幼儿再次自由操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1、这些物品都会滚动,它们滚得一样吗?它们是怎么滚的?每人拿一样物品滚一滚,仔细看看它是怎么滚的,等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我。(幼儿探索,听老师拍手后将手中物品放回筐里)

2、幼儿讲述自己组的实验结果。

师:你玩的是什么?它是怎么滚动的?你能画出它滚动的路线吗?教师提供一张大纸,请个别幼儿画出物品滚动的轨迹。(请3-5个孩子)

(三)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师:有的物品滚得直直的,有的物品滚得弯弯的。

(1)为什么有的滚得直直的,有的.却弯弯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请你拿一个物品,跟你的同桌小朋友一起轮流滚一滚,比一比,仔细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听到老师拍手后,将滚得直直的物品放在绿筐里,将滚得弯弯的物品放进红筐里。

(2)师幼交流。

师:什么东西滚得直直的?它是什么样子的?什么东西滚得弯弯的?它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观察物品的形状,对比形状的不同。

(3)以贴图形检验成果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你觉得它滚动的路线是怎么样的,请你贴到上面的表格上。(幼儿互相检查)

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我们发现,茶叶筒的两头是一样粗的,它可以滚得直直的;一次性纸杯两头粗细不一样,滚得弯弯的,原来物体的滚动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

(四)延伸:小球球和茶叶罐形状不一样,为什么它们都是滚得直直的呢?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回家问问爸爸,或者上网查查。

《有趣的滚动》教案 篇8

一、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尝试运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物体滚动的轨迹,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重点:了解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活动难点: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

方形积木、三角形积木、小圆球、纸杯、羽毛球、椎体塑料玩具、茶叶筒、水笔、白纸2张。

三、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认识操作的物品,感受物品的形状特点。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东西,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老师和孩子一起说一遍。(积木、茶叶罐、小球、羽毛球、纸杯)

师:这些物品会滚动吗?

(幼儿:会;不会)师:我不知道你们谁说的对,怎么办?(幼儿:试一试就知道了)

师:好,每人拿2—3个物品放在桌上,用手轻轻一推,看它是否会滚。听到老师拍手就停止玩,将你认为会滚的物品放进绿筐里,不会滚的物品放进红筐里。

2、幼儿实验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教师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它会滚动吗?

(2)为什么绿筐的物品会滚,红筐的物品不会滚动?

(3)你还知道哪些物品会滚动?它们为什么会滚动?

教师小结:圆圆的物品会滚动,有角的物品不会滚动。

请孩子检验筐里的物品,将放错的物品纠正回来。

(二)幼儿再次自由操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1、这些物品都会滚动,它们滚得一样吗?它们是怎么滚的?每人拿一样物品滚一滚,仔细看看它是怎么滚的,等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我。(幼儿探索,听老师拍手后将手中物品放回筐里)

2、幼儿讲述自己组的实验结果。

师:你玩的是什么?它是怎么滚动的?你能画出它滚动的路线吗?教师提供一张大纸,请个别幼儿画出物品滚动的轨迹。(请3—5个孩子)

(三)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师:有的物品滚得直直的,有的物品滚得弯弯的。

(1)为什么有的滚得直直的,有的却弯弯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请你拿一个物品,跟你的同桌小朋友一起轮流滚一滚,比一比,仔细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听到老师拍手后,将滚得直直的物品放在绿筐里,将滚得弯弯的物品放进红筐里。

(2)师幼交流。

师:什么东西滚得直直的?它是什么样子的?什么东西滚得弯弯的?它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观察物品的形状,对比形状的不同。

(3)以贴图形检验成果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你觉得它滚动的路线是怎么样的,请你贴到上面的表格上。(幼儿互相检查)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我们发现,茶叶筒的两头是一样粗的,它可以滚得直直的;一次性纸杯两头粗细不一样,滚得弯弯的,原来物体的滚动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气氛是较活跃的,大部分孩子也掌握了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操作也基本是正确的。但在第一过程中,按第一特征(颜色)分类是较明显的,按第二特征(叶子的多少)分类时,由于叶子多少画得不够明显,是在老师的提醒下分出来的。在第三过程中,引导幼儿观察标志并表达出来,这个环节已在第二过程讲解的很清楚了,这样就觉得太烦了,而且时间也不多了。另外,在黑板上操作收萝卜时,地里的萝卜比应收的萝卜多出两个,并引导幼儿别收错了。由于受到书上操怍材料的局限性(应采的蘑菇是刚好的),这样就出现了第三过程比第二过程简单的现象。

通过这个活动,让我认识到了教师制作教具时,应注意可操作性。在集体操作时,教师不要偷懒,自己设计操作材料,效果可能会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