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2025/09/16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涉及的文章生动丰富,趣味盎然。这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写作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感受传统文化,分享节日快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展示法

2、诵读法

3、合作探究法

4拓展延伸法

教法:导入——回顾——品评——拓展

学法:归纳复述——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拓展反思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文学家汪曾琪老先生一起继续去品尝《端午的鸭蛋》(点击,屏显课题)

二、上节课你掌握了吗(3分钟)

1、字词(屏显)

2、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屏显)

3、作者对家乡鸭蛋如此津津乐道,意义何在?(屏显)

(1)爱生活,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快乐,发现诗意。

(2)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师:对,就是想表达他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深切热爱啊!一只小小的鸭蛋,却注入了作者太多的情感,让已近年迈的汪老先生为他浓墨重彩。

领悟创作风格(3分钟)

1、文章题目是端午的鸭蛋,第一段却大谈端午的种种风俗而不写“鸭蛋”,离题吗?

(点击屏幕)题为“端午的鸭蛋”,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背景,然后转写“端午的鸭蛋”,有“水到渠成”之妙。

这也是汪老先生写作风格的体现。(点击屏幕)我们看,汪老从家乡的端午习俗开始谈起,谈到吃“十二红”里有一项是吃咸鸭蛋,这样自然而然的就写到了家乡的特色——咸鸭蛋,然后又水到渠成的将笔触转入本文的中心话题——端午的鸭蛋。全文不事雕琢,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他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整体上的严谨与和谐。汪曾琪老先生就是用这种随意聊天式的行文思路,在自然而然中,从一枚小小的鸭蛋里品味出了诗意的生活情趣。

2、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第三题(生读)

师:结尾,由萤火虫在鸭蛋里面闪闪发亮的样子自然而然地想到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是不是也是汪曾祺闲适自由文风的体现呢?

这就是汪曾琪散文的魅力所在。他带给我们的感受总是那么闲适自由,而这种平淡自由的文风在他文章的语言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四、精读美段品味语言(屏显)(19分钟)

记得汪老先生曾谈到过自己在行文语言上的追求,(屏显)A平淡而有味,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C有淡淡的幽默。

1、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做批注,(不少于三处)仔细品味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语言学习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

(1).“平淡而有味”例:(屏显)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男生朗读)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好处:读起来亲切自然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屏显)

这一点在本文中体现得不太明显,但也有所体现。例如,“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好处:脱口而出,直率朴素

(3).“有淡淡的幽默”例:(屏显)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女生读)

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曾经沧海难为水”一句,大词小用,很是幽默(此处可适当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出处及意思,使学生能更深的笔体会语言的幽默)

意思:看过沧海之后,别的水就都看不上了。

唐代诗人元缜作《无题》一诗悼亡妻: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好处:增加文章的趣味

2、其实,除了汪老先生自己所说的三点语言特色之外,本文的语言还有很多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此环节幻灯要先出现例子,再出现特点)

(1)如: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他用一两个字就写出了事物的神韵。不是大家,哪有如此风范啊!!!

(屏显时有意识的将“吱”去掉,然后让同学们读一读,比较一下有何不同,体会其语言的精彩)

概括特点:语言绘形绘色,极有特色神韵(屏显)

(2)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我们看,尤为别处所不及,典雅的文言词语,发干,发粉,极质朴的口语,二者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概括特点:古汉语的点缀增添典雅之美(屏显)

3、教师小结过渡:

大家评析得非常好。作者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示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4、齐读所分析语句,再次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五、教师总结品悟生活(1分钟)

读了本文,大家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咸鸭蛋谁没有吃过?可是有哪位同学就此写过一篇文章的呢?可见,“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少滋味,而是缺少一颗感悟的心!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应该是我们学了本文之后的重要启示。汪老先生就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了别样的情趣,浓浓的诗意,在小小的咸鸭蛋里尝出了生活的滋味,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点击屏显:课文总结。学生大声朗读)

拓展延伸(话佳节,写片段)(18分钟)

师过渡:好了,汪曾祺老先生的这篇文章我们就学到这儿了,下面老师又有个问题想问同学们: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屏显图片)

交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热闹场景。

(1)以春节为例进行交流。

①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有哪些特征?

有许多习俗,如不得摔碎碗盆等东西,不小心摔碎了要说“岁岁平安”;逛庙会.....

春节最大的特点是热闹、喜庆。

②哪些活动或事物能体现春节的热闹、喜庆?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其具体情形

师提示:描述时充分调动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如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嗅到的,心里想到的.....说具体。

③汇报交流情况

生:春节的节目很多,有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放鞭炮、放烟花、拜年、贴春联、挂灯笼等,这些都很热闹、喜庆。

师:我们来具体说说春节的几个节目,比如体现热闹的放鞭炮、放烟花。听见了......看见了......嗅见了......

听见的有:

生:“噼里啪啦”、“啪啪啦啦”、“咻......砰”“砰砰”一声巨响、一声长啸、声音接连不断、一阵接一阵......

生:还可以用上比喻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像在锅里炒豆子似的接连不断......

生:中间还夹杂着人们的说笑声、欢呼声、语言......

看见的有:

生:焰火把漆黑的夜晚照得如同白昼;在空中绽放像星星、像“天女散花”、如同把一篮子花毫不吝惜地撒向人间;爆开的炮的纸片,鲜艳夺目,如同开在地上的花朵儿;还看见火花、一股烟子......颜色: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色彩斑斓......

嗅到的有:

生:爆竹味儿、硝药味儿、呛人、香气扑鼻(因为喜欢)

心情:

生:开心极了、十分激动、别提有多高兴了......

④交流春节的其他活动(略):

贴春联、挂灯笼、吃年夜饭、......(也可以调动各种感觉器官)

(2)交流其他传统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

小组交流

2、学生写作片段。

师:说了这么多,大家赶快拿起笔,把你记忆犹新的画面写下来吧!

(1)学生写,教师巡视。

(2)抽阅读自己所写的片段,师生简单评析。

小结:学生

同学们写的真不错,看来,我们也能从节日中咂摸出生活的滋味呢!我发觉同学们刚才所写的片段好些都是细节描写呢。细节描写之于文章就犹如花朵与树木的关系,我们校园里有很多花草树木,洋槐树上有了洋槐花,洋槐树就香气扑鼻;玉兰树上有了玉兰花,玉兰树就鲜艳美丽;栀子树上有了栀子花,栀子树就芬芳醉人......同样,一篇文章有了细节描写的花朵,文章就鲜活生动起来了。以后同学们可要在自己的文章中点缀上这些美丽的花朵哟!

好!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儿了,谢谢大家!

作业布置:(任选一题)

课下搜集几首有关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春节的古诗词,记一记,背一背。

板书设计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行文语言家乡端午的风俗口语化富幽默感家乡的鸭蛋(多、奇、好)——名满天下文白夹杂雅俗共赏家乡端午的鸭蛋方言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2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3

针对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也可以说,这种对话(阅读)是以情感作为核心的。在《端午的鸭蛋》这一教学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一)、与文本的对话——挖掘情感。“文章非是无情物”,一篇文章,往往浓缩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因此,不论教师或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势必要好好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享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样才能和作者达成心灵沟通,取得情感共鸣。

(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调动情感

学生在具体阅读时由于受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一些文章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可能存在较大的距离,这常常会阻碍学生情感的发生和发展,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文本作者的感情。这时候就要求教师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桥梁。

(三)、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同化情感

对话阅读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是一种互动关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这也体现语文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合作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鸭蛋中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感受本文的情趣。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指导朗读,读出情趣。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从生活小事中挖掘深刻的主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说风俗——看风俗——品风俗——写风俗——留风俗

具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说风俗

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哪位同学能向老师介绍一下你们家乡的节日都有哪些风俗?(学生回答)导入:现在,我们来一同走进《端午的鸭蛋》,看看作家汪曾祺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多媒体显示课题)

二、粗读文本:看风俗

(1)跳读课文,圈划出文中有哪些风俗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有关图片,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2)家乡的鸭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呢?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再自由发现并说话,学生可能会说:双黄的,质细而油多,黄白柔嫩,历史悠久有趣的`等等。在学生发言之后,老师综合全篇,归纳全文内容(多媒体显示板书)

三、精读课文:品风俗

小小的鸭蛋在作者的笔下是那样出色,那样富有情趣,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大声地读一读,仔细地品一品。(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找、多种形式的朗读及教师的示范朗读,以此来达到对文章情感把握以及对作品语言风格的初步了解。)

教师归纳:

情感:由衷的赞美、自豪,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四、体验生活:写风俗

教师过渡:小小的鸭蛋饱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儿时生活的怀念。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请同学们拿起笔,就我们刚才说到的家乡的风俗写一个小片段,尝试一下能不能将家乡的风俗写得像《端午的鸭蛋》那样富有情感,富有生活的情趣。(这一环节可通过学生的写、谈来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凡生活的美点,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五、拓展延伸:留风俗

端午节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是如此的富有情趣,让人回味。可惜的是,我们这个传统的节日,却已被韩国列入他们的国家遗产名录,2005年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对此你有何看法?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看法后,教师评价、引导:我们应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因素,我们自己本身有没有存在问题?当我们在崇尚过洋节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自己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当然,我们不是反对过洋节,只是我们在过洋节,在接受洋文化的时候,千万不能在洋文化的大潮中迷失自我。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国家的未来在我们的身上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振兴中华的责任,所以老师希望我们同学首先记住这些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节日(多媒体出示我国传统节日的画面),了解这些节日蕴涵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并发自内心的热爱它们。最后我想以这样一句话,与同学们共勉——

(多媒体显示):传承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魂。(师生齐读)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框架,了解端午的习俗,探究端午的鸭蛋,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2、诵读课文,通过品读重点字词句子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平淡而有味、方言表现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3、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对儿时的回忆难忘和对家乡的热爱赞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你们猜猜这首句写的是哪一节日?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2.端午节是每年的哪一天?我们这里是怎么过端午节的?有哪些习俗?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3.你想知道上虞是怎么过端午节的吗?

那么我们就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

4.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二、谈谈端午的习俗

1.那么作者家乡到底有哪些风俗习惯呢?提示: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请同学们欣赏作者家乡风俗的图片。)

2.其中与我们这里一样的是什么?可能与我们一样的是什么?与我们不一样的是什么?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

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

三、品品端午鸭蛋

1.端午有那么多的习俗,作者为什么不写一写,反而写端午的鸭蛋呢?(是端午的鸭蛋有什么特别之处吗?)端午和鸭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如果我们在端午和鸭蛋两个词之间用一个字来连接,可以用上哪些字来表示他们的联系?请联系文章内容来完成。

如:端午挑鸭蛋端午玩鸭蛋端午吃鸭蛋(端午赞鸭蛋?)

2.咱们就一起来跟着作者来“挑,玩,吃”鸭蛋,来开展一场“品嚼大餐”,我们既要跟着作者来品味出端午鸭蛋的独特风味,还要来品味出作者的独特的语言风味。

汪曾祺先生曾说:“探索一个作者的思想感情,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让我们走进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来品读先生的语言特色。

3.我们先一起来跟着汪先生来挑一挑鸭蛋,怎么挑呢?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4.鸭蛋挑好了,有什么好玩的呢?

A.挂鸭蛋络子: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B.装萤火虫: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5.我想最激动人心的最令人难忘的当属吃鸭蛋了吧。有哪些吃法呢?

A.带壳切开吃: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B.空头挖开吃: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C.结合炒菜吃: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D.白嘴随时吃: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品味:A. “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B.“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C.“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

6.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一个小小咸鸭蛋让我们品尝到了汪先生在语言上的这种追求:

(平淡而有味方言表现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7.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

四、悟悟鸭蛋情节

1.我们刚才在“挑,玩,吃”中品尝到了作者儿时的快乐,童年的有趣,你还能品出了端午的鸭蛋有什么特别之处,或特别之味吗?

(赞鸭蛋) (忆鸭蛋? )

2.你从哪些地方可以品尝出来呢?

如: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勤劳能干)。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有点爱屋及乌了吧!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

⑤“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实际上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的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⑥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

3.作者津津乐道谈鸭蛋,仅仅是在赞美鸭蛋吗?

在前面的品尝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身上分明地有一种“鸭蛋情结”,他究竟要借此表达什么?

(不仅有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还有对故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4.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板书:故乡情结)

5.我们再来具体品味一下作者的这种鸭蛋情节吧。

材料连接:

(一).材料介入:1981年初秋,受高邮市政府的邀请,爸回到了他魂牵梦萦、阔别了42年的故乡高邮。出发前他掩饰不住的那股子欣喜劲儿,真如一个赤子将投进母亲的怀抱。

江苏电视台为爸拍了一部电视片《梦故乡》。我记得那次周末回家,爸急不可待地要放这部片子的录像带给我们看。汪嘲笑他:老头儿看过了又要看,几遍才算够?看片子的时候,我们一如既往地插科打诨,说爸“表现不俗,可以评一个最佳男主角”,可是没有像以往一样听到他反抗的声音。我回头看,一下子惊呆了:爸直直地盯着屏幕,眼中汪汪是饱含着泪,瞬间,泪水沿着面颊直淌下来!

(二).材料介入:细想来,汪曾祺的文字,和高邮咸鸭蛋是很相似的,——“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会冒出来了”。鸭蛋只有腌到好处,才能冒红油;同理,只有胸藏丘壑,才能做出一等一的文章来。汪曾祺一生,写过的小说散文虽为数不多,却无不老到,都可算极品……那个老笑话在脑袋里上了年份,便失了真,这会儿只觉得高邮当真是有咸鸭子的,这咸鸭子,叫做汪曾祺;而他的文字,正是那冒红油的咸鸭蛋。(路建华《汪曾祺传》)

(三).材料介入:爸去世以后,我们兄妹商量,在他的墓碑上写些什么呢?想来想去,决定了,就写:…… (《老头儿汪曾祺》汪明)

面对材料中的省略号,学生可能回答“高邮咸鸭蛋——汪曾祺”,或“高邮咸鸭子——汪曾祺”,在会意的笑声中出示“高邮——汪曾祺”,为整节课画上意味深长的最后一笔。

五、课堂小结

实际上,《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不管一个人走多远,它都将是引导一个人的方向。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六、课后作业

1.回视我们的生活,请介绍你在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2、推荐阅读

汪曾淇的《炒米和焦屑》《咸菜茨菇汤》

附:

咸菜茨菇汤

汪曾祺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般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炒米和焦屑

汪曾祺

⑴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⑵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⑶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⑷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⑸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⑹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⑺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这很有点像古代行军用的“糒”。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⑻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⑼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请文章思路。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3、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3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

非常不错,大家懂得还真多。播放幻灯片。让同学们说说幻灯片上显示的是哪个节日的活动、物品,并让同学们自由地说说这个节日的风俗习惯。不过今天我们就来看鸭蛋,有人会说鸭蛋有什么好看的?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看看他笔下的鸭蛋是什么样的,他又是怎样玩鸭蛋的。

二、明确本课课文学习的目标。

三、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在弄懂字词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简单概括课文重点写了哪些内容,体会文章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四、品读课文,欣赏“鸭蛋”

1、文中哪几小节写家乡的鸭蛋,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

小组合作

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那么,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呢?(赞美,自豪)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2、写鸭蛋——抒故乡情,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

3、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你认为有趣在哪儿呢?

四、拓展延伸

根据你的了解,你认为现在社会上流行过的节日有那些?

原因是什么?

小结:社会现状----传统文化的失落。我们要珍视传统文化

五、师生交流小结

谈谈通过今天这篇文章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或不足?

读________,我感到了________。读________,我想到了________。

最后,我要送大家一句话:

我们必须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就像珍视自己生命的价值一样

六、布置作业

片段作文: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介绍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者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