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读《瓦尔登湖》有感

2025/09/16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瓦尔登湖》有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1

很多的言情小说中,女主角谈论过你,很多的作者评价过你,也从很多的文学爱好者那儿听说过你。

当我把你拿在手中,怀着无比膜拜的心情,激动地翻开你。徐徐读来,平静安宁便在心底氤氲开来。

这是一本享誉世界的名著,是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罗所著。书中涉及了经济、农场、木屋、禽兽、动物、自然、声音、孤独等很多内容。像我这样的浅薄之人来写你,也只能写出一丁点皮毛,一丁点碎玉。我看完之后,合上书卷,也像有本言情小说的女主所说的,没觉得好,有点读不懂。但有些句子却让我摘记下来。

一个人的富裕程度如何,就看他能放得开多少东西。

我们需要荒野的滋养……我们必须看到自己的限度被超越。

每个早晨的降临都是一次令人愉快的邀请,使我的生活变得和大自然本身同样的朴素,也可以说,同样纯洁无暇。

我们一定要学会觉醒,并保持清醒。

人类毫无疑问有能力靠自觉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生活,我认为这是世间最鼓舞人心的事实。

可是我们仍然生活得很卑微,像蚂蚁一样。

时间无非就是供我们垂钓的河流。智力是利器,它能洞彻事物的奥秘。

让我们像大自然那样从容不迫地度过每一天。

晨风永远吹拂,创造性的诗篇永不中断,但能够听见这种乐音的耳朵却不多。我发现孤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

我们得益于太阳的光和热,也该配以相应的信任于宽宏的胸怀。

我喜欢回到自己的地方,不喜欢走到引人注目的地方炫耀。但如果可能,我要与宇宙的创造者携手同行。

我常常想,即使我富可敌国,我的目标任然是一样的,手段也是一样的。

像这样的既富哲思又不乏警示的佳句,书中还可信手采撷。

苇岸评这部作品:是瑰伟的富于思想的散文著作。而我从这部作品的字字句句,却读出了清闲散淡之意。清浅而散淡,精微而幽眇。

它的闲适散淡在于作者的性情,至情至善,在于作者所生活的所选取的环境——瓦尔登湖,在于文辞的平静和不动声色。

在“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的”这章中作者是这样描述的:我坐在一个小湖的岸边,大约在康克德村南面约一英里半的地方,地势比村子略高一点,就在市镇与林肯之间的一大片森林中间,在我们唯一闻名于世的战场“康克德战场”南面约2英里处,但我所处的地方是在林中极低的地方,所以半里外那片和别处一样林木葱郁的对岸,就成了我最远的地平线,在头一个星期不管什么时候,我往湖上眺望,它就像是个高高悬挂在山边的冰川湖地不比其他湖泊的睡眠高出很多,当太阳升起时,我看见它脱下了夜晚的雾衣,湖上轻柔的涟漪或波平如镜的湖面也逐渐地在各处显露出来,武器就像幽灵一样,神不知鬼不觉地从各个方向隐入森林,像一次夜间秘密集会散场那样。正是这露水白天还披在树上,像在山腰那样,比通常停留的时间更长……以下还有细腻的描写。

梭罗毕业于哈弗大学,爱好测量,需求甚少,从未婚配,孤独一生,淡泊寡欲,这就决定了他的性情,也决定了他得笔墨的基调,也决定了他超凡出尘的大家风范。

时光清浅,静水深流,像《瓦尔登湖》这样的一书在手,便是现世无扰,岁月静好。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2

他以神圣而深邃的目光去寻找,终于,他发现了。这是一片安静的小湖。

瓦尔登,一个年老的巫婆的名字,正如它一贯的神奇与静谧,这本书好像也不能引起多么大使人震惊的喧嚣,即使在许多年以后,它依旧沉淀在瓦尔登湖湖底,上面缠绕着千年黝绿的苔藓,或在水面上漾起极其微弱的层层涟漪。

孤独

“黄昏时分,屋主应该在他的院子里停留大约挤一条奶牛的时间,如果他愿意,可以再长一些,等待客人的到来,我常常履行这一好客的职责,等待的时间足够洗一群奶牛的奶了,但是并没有看到有人从市镇里来。”

他独自一人,将茅屋敞开,却只可迎风伫立,对月长叹。瓦尔登湖,纵是一个偏远而圣洁的地方,但湖里还是充满着孤独。清冷的黎明,湖上还漂浮着几根细小的栎树枝干,梭罗便驾着一叶扁舟,出没于风波中了。我与他遥遥对望着,可我们中间却仿佛隔了遥远的年代。

我不明白,他为何要远离文明社会,到一个偏僻的小湖旁,独自徘徊,他可曾看到,另一边都市耀眼的灯光。恐怕他是经历了太多的繁华与幻灭,看透了世事之无穷,人生之有限,他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吧。也许他正需要如此简单质朴的生活,看月明星淡,夕阳起落。他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执意要去追寻一个遥远而不可窥探的世界,让他的思想终日漂泊在湖中,使他的宁静不受外界干扰。或许,他在瓦尔登湖,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那丰盈而充实的生活,所以他以潇洒的背影去面对现实,沉入到安静的生活里。

法国作家辛涅科尔说:“是的,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对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梭罗深知自己需要怎样的生活,他排斥了牵绊他的杂乱事物,孤独地傲立在人生的顶峰,以怜悯而充满爱的目光注视着这个世界。因为他孤独,所以他能看到湖岸陡峭山坡上窄窄的小路,五月阳光下的栎树、山核桃树;看到树懒在小树丛中笨拙的身影,猫头鹰的那双凄厉而智慧的眼睛。不仅如此,更因为梭罗对瓦尔登湖一种宛若神明的爱,才使他笔下的世界如此丰富博大。周国平说:“由于怀着爱的希望,孤独才是可以忍受的,甚至是甜蜜的。”无爱的心灵是无法享受到孤独的。

对抗

“这恶魔似的铁马,那震耳欲聋的极其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当我读到这些文字时,我震撼了。原来他在湖畔生活,盖木屋,读书,捕鱼,提倡节俭的理念,不仅仅是独善其身,更是以自己的行动去对抗现实中无所不在的物质与狂躁。这位智者已经认识到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闯进人们的生活,带来经济飞速发展,也任性地破坏自然。许多年后,当瓦尔登湖受到巨大的污染与折磨之后,早已没有当年庄严的模样,梭罗几乎要惊呼:“瓦尔登,是你吗?”他甚至怀疑自己没有天天与它相伴,他痛斥自己没能保护好他的湖。“对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他在谴责和呼吁,他不忍心看着他的精神所属的地方慢慢地从眼前消失,所以他用自己的简朴生活告诫人们不可弄巧成拙。

我们的生活忙碌不定,生活节奏之快,已使人无暇回忆往昔的美好,或在公交站,匆匆一瞥时看见初春街头的早梅。“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偶遇美景,却无法多去驻足停留一会儿,这是何等的无奈和惋惜!现代社会,人们既然不会携书一束,与琴僮棋友到某个隐蔽的湖边,在山中建一处竹篱茅舍,那又何必跟随着人群匆匆而过呢?

“然而,和湖水一样,我的宁静只起了涟漪而没有波浪。”当我们真正静下来与自己独处的时候,与自己的思想进行深刻而微妙的谈话,在现代生活的繁忙枯燥中寻觅到足够的时间来面对自己,我们终于快乐了,因为整个世界都在陪伴着我们,与我们分享一些不期而遇的欣喜,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再寂寞了。

黎明

残月渐渐潜入天际,啊,破晓的黎明时分!

黎明,这是一天似至未至的时候,“它象征着人人皆有的全然朦胧的,未能满足的欲念”,而这种欲念,仿佛清晨空气中漂浮的微尘,等到黎明渐渐成熟,它们也凝聚在雾气之中时,人们开始清醒,正如梭罗所说的一般,我们是被自己的创造力唤醒,是被自己新获得的内心的力量和强烈愿望唤醒的,并且还伴随着抑扬的仙乐和弥漫在空气中的沁香。人们愉快地回忆起昨日或者梦中所见的事,向初升的太阳微笑,到外面的小路上散步。真的,“清晨带来了英雄时代”。读到这里,我不禁爱上了梭罗的黎明。

失去了黎明,就等于失去了整个人生,这个是对黎明的一种宣告和挑战,如果一个人,他已经没有勇气去享受一个美好的清晨,失去了他本该拥有的战胜的希望,那么,每一个清晨就不应该属于他。

古人喜爱黄昏时啸啸马嘶和古寺的暮钟,梭罗也眷恋着他的黎明,他的清晨时光。清晨不似黄昏时的那种浓郁的悲凉,“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的冷落萧条,它有着心生萌动的欲望和生机。它虽然清冷,却总是轻盈,仿佛少年时刚刚接触人生的无限新奇。似懂非懂的时候,则更需要清晨的安慰与指引。久经沙场老兵的沉郁哀歌,或是暮年诗赋的悲凉,怎能抵过清晨的曙光!这是人生中最值得怀念的日子。梭罗在瓦尔登湖最流连的时光里,告诉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尊崇,告诉我们需要创造和新生,这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所以,即使这本静静的书,还是能永久地深入内心,穿越时空距离,引起无数人的精神共鸣。诗人海子说:“梭罗这人就是我的云彩,四方邻国的云彩,安静在豆田之西我的草帽上。”

结束语

那一处湖畔,他自耕自食,长达两年之久。

那一处湖畔,他与野兽为邻,遵循着野性的法则。

那一处湖畔,他与他的思想矗立着,看夕阳西下,繁华起落。

“但是,这就是明天,那个仅靠时间的流逝永远不会破晓的明天。对于我们,使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的光就是黑暗。只有我们醒着的时候,黎明才会到来。会有更多的黎明!”呼唤着我们的正是对自身时刻的反省和对人类行为的审视。

有一天,我看见那自然风景中最有表情的姿容,周围的湖水低吟道:“瓦尔登湖,瓦尔登湖。”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3

读了亨利。戴维。梭罗写的《瓦尔登湖》,其中有这样一段:"奴隶主拿出奴隶为她创造的十分之一的盈利给奴隶。也有一些人以做好事为名,雇佣穷人去他的厨房干活。但是她们为何不自己去厨房干活呢?这才是真正的做好事,你四处吹嘘说,自己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用作慈善事业,也许你该拿出十分之九才对,否则社会只能收回十分之一的财富。究竟财富所有者的慷慨,还是主持正义者的疏漏。"

虽然索罗的某些思想有一定的深度。但是关于他这方面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

首先他说的奴隶为奴隶主创造的十分之一的价值。咱研究一下,这个十分的价值是奴隶创造的吗?我努力能创造十分的价值,他怎么还能去做奴隶呢。

所以说这个十分的价值里边只有奴隶的十分之一,才是公平的。

我在中学的时候,学到经济常识有一个概念叫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剥夺和榨取工人的利益"那个时候我就非常质疑,这一个观点。

如果一个人能带领100个年收入1万的人。最终获得年收入10万的利润。而这个领导者获得100万的利润。那么我觉得,这个领导者就是一个好人,这个剩余价值是他应得的,是公平的。因为他的智商和能力和100万的价值是相等的。只有这样才是公平的。

行善并不意味着。领导者也要进厨房。他进厨房就是对她智商和能力的浪费。如果都去厨房的话,谁发工资和养活他们。

所以,他这个都进厨房的观点,我认为是很可笑的。

如果每个人都在厨房。或者是只挣够自己吃喝。并不能给社会带利益。也不能带领其他人生活的富足。社会的发展,靠谁?

我希望社会多一些能给他人带利益,能让他人过上富足生活的人。而不是只能自给自足,甚至靠国家补贴,还去耻笑那些为社会和他人带利益的人。

很多人的思维就是这样,要穷大家一起穷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有能力的人带着大家都富起。但是这个有能力的人赚的多的话,就会成为一个坏人。就会被这些人去唾骂。

我实在是搞不清他们是怎么想的?

这种思维模式,大概也是导致贫穷的根吧!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4

初次接触到《瓦尔登湖》,是在微信读书上,可惜微信读书一般都被我用来打发闲暇的时间的,不适合被我用来读这些名著,名著还是读纸质书来的有感觉。直到有一天我觉得自己的语言是如此的匮乏,面对大自然的美景,深有感触,却没法用与之相配的语言表述出来时,我觉得自己有必要看些写景的书了,于是《瓦尔登湖》就成了我选择的一个目标。可是在我读到目录中的第一个内容《经济篇》时,我一度以为我买了一本假书,还怀疑这些内容是不是梭罗写的,可是翻来翻去发现这本书,这个章节确实是他写的,突然有些失望,有些不知所措,说好的瓦尔登湖呢,说好的湖面美景,优美词句呢?于是,书的第一个章节被我读到一半就弃之一旁了。

直到今天晚上,这本书又重新回到了我的手上,我跳过了第一章节和第二章节,直接来读第三章《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和第四章《阅读》,我发现我渐渐地被当中的内容吸引了。也因此知道了当初自己以为瓦尔登湖就是一篇极佳的写景的作品是一种大错特错。

梭罗的研究专家哈丁说,《瓦尔登湖》至少有五种读法:

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

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

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

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

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

看到这句话,有种作者虽然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却认为这是一种幸福的体验的感觉!

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样地简单,也许我可以说,同样地纯洁无瑕。 黎明啊,一天之中最值得纪念的时节,是觉醒的时辰。

不管怎样,人要有信仰的活着,每天的黎明将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将“蓝颜色”说成是“天空的染料制造厂中最真实的出品”,这个说法真的很新鲜!

这也许就是梭罗最终的目标让知识之花开遍世间的每一个角落。一个村子应该是一座大学,老年的居民都是研究生。人的一生目标都放在了自由学习上!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5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瓦尔登湖》这本书给了我深刻的启发,启迪了我的思想和智慧。这是一场重返自然生活的实验,是一个重新认识生活和自己的旅程。

择一片湖泊,觅一处树林,自建原始木制房屋,捕鱼锄豆,听风踏雪。

身处闹市,你内心深处是否也有这样的呼唤?那是我们这一代人来自家长的呼唤,那是来自童年的记忆。

究竟什么才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呢?衣服提供了什么,房屋又提供了什么?只关心房子、村子、湖泊、动物,只感受这里的声音、色彩,这里的春,这里的冬。而这一切的花费,也许根本用不了在都市一年的租房花费。

作者在1846年做这个试验,让我们记起了我们人类的过去。那时,铁路才刚刚发明,电灯泡还没有电亮人类的夜晚。世界还是那么大,夜晚还是那么神秘,人类的活动大部分还是在那百十公里内。

而瓦尔登湖这片土地,在作者来到的百年前这里又还是处于人类蒙昧状态的社会。这样的一个土地,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更能带来返璞归真的震撼。

这样一本书,对现代人繁忙浮躁的生活,仿佛一剂心灵良药。对于我们这代人,是否真的是“待不下去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呢?是否我们也要有这么一片心灵的净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