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1
安娜卧倒在了布满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颗曾经那么动人的、真挚的、生气勃勃的生命之星划过天际,终极陨落在她爱恨开始的铁轨上。《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过了,但总是怀疑那不是真正的安娜,因此始终渴看读到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可认真的捧上书本来品读时,内心却始终不得安宁。
当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火车站台第一次相见时,“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当他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她也掉过头来了,她那双在浓密的睫毛下下面显得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眼睛亲切而留意地盯着他的脸、似乎是在寻找什么人似的”一见钟情固然以悲剧结尾,可浪漫的邂逅却让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静的境界中。
赛马场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们的恋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宁的宗教宽容让安娜感谢又愤怒,安娜与渥伦斯基出国了,又回来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抛弃,而渥伦斯基却重新踏进社交圈,醉心于自己美好的前途,悬而未决的.离婚协议、肝肠寸断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爱情独占心理,这一切既让安娜体会到了八年的无爱婚姻里丧失已久,又让她平静的心灵经历了一场喜怒哀怨的风暴。
而我也随着安娜的故事沉浮时而兴奋,时而忧伤,时而挣扎。尤其到了后面,安娜被孤独与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没有人倾述、没有人理解时,我终于能稍微明白为什么安娜选择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摆脱一切。
渥伦斯基爱安娜,而且他的爱并不肤浅,也许刚开始他对安娜的爱恋有着虚荣的成分,但安娜患上产褥热即将死往时,“他在她患病期间真正熟悉了她,了解了她的心灵,所以他觉得以前就似乎从来没有爱过她,现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爱上她的时候,他却在她眼前显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为她倾倒,由于“她除了聪明、文雅、美丽之外,她还非常老实…”
我也爱安娜,从书中瞥见她的第一眼,我便爱上了这个“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的生气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气与情人远走高飞时,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恋上了她,这种迷恋不在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喜欢她、欣赏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为她,让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质。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2
世上没有完全幸福得称心如意,十全十美的婚姻。安娜的不幸是制度造成的,不允许离婚,女人在婚姻权上无权利造成的。更是自身造成的。不论任何社会制度下,遵守社会秩序规范,活在有序社会中。人受限制才有幸福。幸福不是随心所欲的,是要不以牺牲别人的幸福自由,而保障自己幸福的自由。自由的幸福是有限制的保障。
安娜离开曾经幸福的婚姻又组建了家庭就幸福了吗?生活又是先幸福,过着过着就不幸了。任何一个通过婚姻组成的家庭起始幸福,否则不会有婚姻。在长久新鲜变熟悉之后,彼此再熟悉不过。优点缺点尽现。优点也不优,缺点是缺点。
人与人,哪怕夫妻,由陌生到熟,由熟又到陌生。人就像过日子做工作总需有新意,对婚姻也难保也厌倦。但日子是总这样,白天黑天,规则不可变,改变的是自身过日子方式,使日子有声有色。任何行业规律也都如此。
婚姻的七年之氧也靠夫妻双方共同努力,共同面对时间给婚姻带来的问题。显然安娜未意识自身是家庭主角的变化,自己该做的事情。她丈夫忙于官场业务也无暇顾及,是他根本未考虑到有变化。安娜的错误在于年轻,不成熟,顺应了她的心思,而违备社会秩序。背叛家庭,投入新生活。无限制的自由得到的幸福以为幸福。不满足生活,欲望强烈。
人是社会一份子,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家庭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幸福在家庭之中,也在社会之中。社会是有序的。脱离社会正常秩序的家庭在社会上便会引起维护有序世界人的反感。
安娜新家庭承受不了众人的眼光,脱离不了身为社会一分子的生活。人不可能永远禁锢家庭之中。家庭是家人的栖息地,但人不全是为家庭而存在。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的社会性,价值性。人是家庭属性与社会属性共存共生的`。二者不能绝立存在,一旦分割,必有悲剧。感情不是一个人的全部,不是幸福的全部来源。
朋友,亲情,公共事物,不可或缺,少了一部分,生命不完整。想以感情为全部幸福寄托的安娜即丧失了对家庭的失望,对幸福的全部希望。她所以为的一落入现实融化了。她缺乏对人生命角色,社会性,生存,生活,家庭之间的相联性,之所以幸福的根源认识。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3
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自己也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来也算是个幸福的女子。上帝给她太多:美丽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泼的儿子、能为她带来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可是幸福,每个人又是怎么定义的呢?上帝却没有给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爱情。与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卡列宁,结婚十余年,丈夫地位显赫、醉心功名,也会对安娜好,但是这些的“好”,只不过是她丈夫关注的社会性的舆论,遵守并履行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为人丈夫对妻子的责任而已。每晚进行循例式的对话,更令安娜生厌。生活上的富裕,却难以掩盖心灵上的`干渴。
火车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火车上了结的孽缘。她拥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热流像海啸般向她涌来。冷水如热流的相涌,最终冲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伦斯基的爱如海啸般一泻万里。如果没有婚姻制度、如果没有生下爱儿、如果没有社会舆论,安娜与渥伦斯基的水乳交融的相爱,来得太迟且来得让人感到欣慰。但是现实便是现实,他们的结合,虽然并不稀奇,反而在圣彼得堡,拥有情人是常事。看来违反婚姻制度,失去母亲职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毅然破坏了上流社会体面的游戏规则。但是,安娜,却头一回为自己做了主——她想拥有完整的爱情。
可是,最后安娜却卧轨而死。一个真挚、动人、生机勃勃的生命就这样逝去。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快乐单纯的家庭,快乐的生活,到渥伦斯基的介入,并美名其曰“爱情”。而这个“爱情”的到来,却带走了她的一切。
世上的爱情本如此,荡气回肠的也有,生死相许的也有,细水长流的也有……爱情面前,没有对错,只有有没有真心爱过。难道不是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4
小说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幸福的家庭每每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苦情。”这句话也恰好暗喻了安娜的这一生。
安娜是奥布朗斯基的妹妹,安娜只身来找奥布朗斯基,故事的情节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火车站,接妹妹的奥布朗斯基鱼伏伦斯基相遇,并介绍安娜与伏伦斯基认识,伏伦斯基被安娜可爱的脸上温柔的笑所打动,回到彼得堡后,安娜也经常会与伏伦斯基在各种社交场合相遇,伏伦斯基对安娜展开了疯狂的追求,安娜也渐渐为之所动,他们不顾外界的非议,公然同居,使得安娜原本的丈夫卡列宁搁不下脸面。在安娜有了伏伦斯基的孩子后,分娩时,她一再请求丈夫的原谅,丈夫由于是教徒便答应了。分娩后,她便与伏伦斯基逃到了国外,回国后,安娜又涉足上流社会社交圈,但物是人非,谁也不欢迎她,她未得到丈夫的离婚许可而伏伦斯基也不常回来。在一次口角中,安娜选择了她初来俄国火车站看到的一幕——卧轨自杀,安娜最终悔恨的死去。可以说安娜这一生命运跌宕,虽然出身贵族,但却没有获得自己的幸福,最终选择了自杀。
对安娜,我既同情又憎恨,同情她原本的善良,她美丽的面容,却最终含恨自杀,同情她没有收获一份可以携手到老的感情。憎恨她打破了自己原本安宁的生活,违背妇道与伏伦斯基出轨。这无疑是给丈夫安了顶大绿帽子,她也未曾想到,丈夫是个男人,男人的面子该往哪搁?憎恨她不顾外界的劝阻,执意与伏伦斯基私奔逃走。正是因为伏伦斯基的不常回家使安娜与他发生口角而最终选择了一条让她走向死亡的路。
伏伦斯基的“风流,花花公子”使得安娜选择走上身败名裂,含悔而死的路。作者的感情似乎与我一样,他对安娜也是就赞美又谴责。赞美在作者描写陶丽、吉娣看到安娜时目光突出了安娜的`美丽,也从对哥哥感情的安抚,突出安娜的善良。谴责在安娜违背妇道,禁不住诱惑,最终使自己身败名裂,对于伏伦斯基,作者也用谴责,抨击的态度描写这个风流的花花公子,可以说是安娜所有的优点与伏伦斯基的缺点相映。作者也用大量笔墨描写了伏伦斯基为了政治利益和安娜在一起,这样的婚姻是不幸的。
作者借安娜的命运多舛,引出了上流社会的芸芸众生,抨击了他们腐朽的精神与没落的生活方式,使我颇有感触。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5
作者从奥布隆斯基出轨被妻子多莉发现,引出整个故事。
多莉很生气,跟奥布隆斯基闹矛盾,奥妹妹安娜来莫斯科为他们劝解,在火车站偶遇前去接母亲的弗隆斯基,两人一见钟情,弗隆斯基追随安娜回彼得堡并展开强烈攻势,安娜沦陷了,生了一个女儿,以为将死请求丈夫宽恕,谁知又康复了。安娜抛弃了大她二十岁,不会表达感情,只是醉心公务的老公和安娜之前寄托了所有情感的八岁儿子,跟弗隆斯基私奔,先去国外,后经历彼得堡,乡下,莫斯科,因为安娜和弗隆斯基的关系,安娜进不了之前的贵族社交圈,因而异常孤独,全部心思就是渴望弗隆斯基的感情,可是感情不是弗隆斯基的`全部,他还要社交,要工作,要地位。于是两人矛盾激化来。最终安娜忍受不了弗隆斯基的冷漠,想让他悔恨,卧轨自杀了。
另一方面,弗隆斯基本来是在追求多莉的小妹妹吉蒂,吉蒂还所以拒绝了另一个求婚者列文。吉蒂所以还大病一场,在国外疗养期间结识了那谁(名字想不起来了)小姐,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善,不是刻意给谁看,思想的结解开了,身体也就康复了。列文和吉蒂偶遇,意识到互相还爱着对方,最终放下过去的疙瘩,成功结合。
虽然本书第一主人公是安娜,虽然很美丽,富贵又精致,很吸引眼球,男人都喜欢,可是我不喜欢她。说是全身心追求感情,为了感情放弃了一切,可是感情是什么?就是整天腻在一齐,卿卿我我,你侬我侬?结果来,受不了情郎经常不在家,成天的吵架甩脸子,虽然爱,可是很痛苦。想正大光明的跟情郎在一齐,又不舍得放弃儿子抚养权,不离婚,就没有正当身份。我看安娜想要的太多,情商又没那么高,单纯,但又控制不住自我,又那样的美丽动人,注定要红颜薄命。
转回来,不管是吉蒂,还是列文我都十分喜欢,这才是感情好吗,脸红,心跳,担心自我配不上对方,一点小事就嫉妒,却又时时为对方着想。
喜欢列文忙里忙外,想东想西,紧张时的不知所措,哈哈,可能因为我自我性格跟列文也很像吧。要的是心安,所以能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6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生活的悲剧和莱温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主要情节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从城市到农村,从家庭婚姻、经济养况、政治面貌到思想道德等各方面构织了一张复杂的关系网。
整部作品除了在讲起莱温订婚的几章美丽的文字外,所有讲起的爱情,已远没有《战争与和平》中若干篇幅的年青的诗意了――这些篇幅是足以和一切时代美妙的抒情诗相媲美的。反之,这里的爱情含有一种暴烈的、肉感的、专横的性格。统制这部小说的定命论,不复是如《战争与和平》中的一种神,也不复是一个命运的支配者,而是恋爱的疯狂。当安娜与弗朗斯基在不知不觉中互相热爱的时候,亦是这爱神使安娜脸上发出一种光辉――“不是欢乐的光辉,而是在黑夜中爆发的火灾的骇人的光辉。”亦是这爱神使这光明磊落、理性很强的少妇,在血管中,流溢着肉玉的力,而且爱情逗留在她的心头,直到把这颗心磨炼到破碎的`时候才离开她。接近安娜的人,无不感到这潜伏着的魔鬼般的吸引力与威胁。基季第一个惊恐地发现它。当弗朗斯基去看安娜时,他的欢乐的感觉中也有神秘的恐惧。莱温在安娜面前,失掉了他全部的意志。安娜自已亦知道她已不能自主。当小说情节渐渐演化的时候,无可震慑的情欲,把这高傲人物的道德壁垒,彻底毁掉了。她所有最优越的品德――她的真诚而勇敢的灵魂瓦解了,堕落了,她已没有勇气继续对世俗进行反抗,她的生命除了取悦她的爱人之外更无别的目标,她胆怯地、羞愧地不使自已怀孕且热心养马事业;她受着嫉妒的煎熬;她的举动中声音中眼睛中处处作伪;她堕入那种只要使何种男子都要为之回首一瞥女人群中。她用吗非麻醉自已,身陷在精神的堕落却又清醒自己的堕落的痛苦矛盾之中,不可自拔,直到不可容忍而迫使她投身于火车轮下――她俯身伏在一张口袋上,把什么东西隐藏在内,这是她往日的生命、痛苦、欺妄和烦恼以及欢乐……
“我保留着报复之权”上帝说……
这是被爱情所煎熬的灵魂的悲剧,为托尔斯泰一鼓作气以及深刻的笔角描写的一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