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案(精选9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繁衍(yǎn)迁徙(xǐ)譬如(pì)小憩(qì)栖息(qī)遨游(áo)惭愧(kuì)冥思遐想(xiá)觅食(mì)搓捻(cuō niǎn)花团锦簇(cù)
2、解释下列词语:
企盼:盼望。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迁徙:迁移。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二、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后,对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革命斗争中致残以后,又能写出鼓舞了数代人的名著而感慨不已。你们是否知道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她就是海伦·凯勒。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海伦·凯勒的风貌,投影显示作者事迹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1900年,海伦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并于1904年荣誉毕业。当年她和她的老师莎莉文合著的海伦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发表,即引起轰动,成为著名的英文名著。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
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四、学习课文
围绕下面问题,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3、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4、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交流,明确:
1、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海伦·凯勒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她站在台阶上等待。后来,“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2、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洋娃娃“doll”。还教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特别具体写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师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我另一只手手心里写出“水”这个字,使我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就是我手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从此,海伦·凯勒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3、莎莉文老师把我带到大自然中,运用我的触觉、嗅觉,以及学到的词汇,让我在头脑中形成特有的形象。有一次,莎莉文老师让我坐在树上等候她回去取午餐,突然天气变化,暴风雨来临,在最危急的时刻,老师来了,扶我下来。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大自然不总是对人微笑,给人仁慈。
4、莎莉文老师用的是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感体验和对各种不同事物的对比,使海伦从中去感受。
如:“莎莉文小姐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出了‘我爱海伦’几个字。…‘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五、朗读训练
课文第二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敢于体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
教师可让学生朗读、点读,甚至有选择地背诵。
六、小结
本文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同时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案 篇2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文学作品中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教学目的:
明确什么是景物描写,在阅读的基础上学会描写景物。
二、教学重难点:
明确叙述与描写的区别;如何在写作中进行景物描写。
三、教学方法:
利用所学应该课文知识采用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写作训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略。
(二)教学内容:
1、确本课重点:
(1)明确叙述与描写的区别;
(2)如何在写作中进行景物描写。
2、步骤:
(1)课本第89页《看云识天气》第一段中的句子。
问:举例的两个句子各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它们在表达上起了什么作用?
①叙述表达直白
②描写表达具体形象
(2)什么是描写?描写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
(3)从描写对象上分,可以把描写分为几类?三类:
①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②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③景物描写(本课重点)
(4)怎样才能让笔下的景物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呢?先看课本53页《春》第4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他采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
①生齐读后自由回答。
②师小结:这段文字作者采用从上到下的顺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突出春花竞放的`动态;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来突出花色艳丽;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突出野花的多和亮丽;借用联想来突出花的繁茂;通过味觉来写花香(花里带着甜味儿)通过动静、虚实、高低、多个角度,集中笔墨描写春花这一景物,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五彩缤纷、立体感极强的优美的“春花图”画面。
(5)欣赏完作者精彩的描写之后,老师请同学们用叙述的语言把这段文字的内容表达出来。(生完成后交流)
(6)对比以上两种表达方式我们可以看出面对同一描写对象,要使它鲜明、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采用哪种表达方式更好呢?
明确:描写。因为叙述平淡、直白,描写具体形象。
(7)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能总结出几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明确:描写景物的方法:
①加修饰语即有你所描写的景物前加上一些表性质、颜色、状态的词,把景物写活。
②运用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可以把景物描绘得更加形象。
③融入作者的感受即情景交融。写作中只有抒发真情实感才能深深打动读者,引起他们的共鸣。
(8)方法找出来了就要学会运用,接下来我们就用这几种方法完成景物描写的片段练习。老师出示用叙述表达方式所写的内容,学生用描写的方式改写。
①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是乌云。
②再往上,就是晴空。这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垂向草滩,草滩上有山峦。
③而我的脚下是公路。一幅多美的画卷啊!
学生完成练习后,老师点评,并出示原文内容让学生比较,进一步体验景物描写的方法。
(9)作业:根据课堂时间灵活完成。
老师出示两幅图画,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分组完成写作训练。
要求:
①认真观察
②抓住景物的特征
③运用描写方法
完成后点评,小结。
3、板书:
什么是描写?
描写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
2、从描写对象上分,可以把描写分为几类?三类:
①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②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③景物描写(本课重点)
①加修饰语
3、写景物的方法:
①运用修辞手法
②融入作者的感受
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案 篇3
一、单元主题
动物与人
二、教学目标
感受动物的可爱与神奇,培养关爱动物的`意识。
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理解作者对动物的情感和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描写动物的技巧。
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情感。
难点
如何在写作中突出动物的特点和与人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观察法、读写结合法、比较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动物观察与交流
课文阅读与写作指导
课外阅读与拓展
单元总结与评价
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案 篇4
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案(通用1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掌握字词,了解作者,春教案2。
⑵了解散文的特点,体会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为写作对象抒发情感。
⑶理解把握文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法。
2.能力目标:
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清晰的脉络结构。
⑵学习通过运用感官细致描写景物的写法。
⑶体会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
领会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来抒发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学习作者热爱自由、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优美语言和写景物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读出春天的特点,表达美好的感受,体会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顺口,读流畅,读出感情。为了使学生朗读的有兴趣、有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先展示“春天”的画面,再伴随音乐进行范读,为学生创造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本文的写景方法和优美的语言,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并理解课堂内容又设置了练笔这一环节,还留下了积累美句和推荐美文的课后作业。
2.学法
本文着眼于感受、欣赏、品味朱自清优美的语言和出色的写作技巧,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圈点勾画、旁批等多种形式,体味本文的语言美,学习本文描写技巧,运用“朗读——质疑——探究——解疑——练笔”这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以读为主,通过读来理解内容结构,感受文章的语言美R>
㈠ 导语设计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的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教案《春教案2》。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多媒体展示诗句)
古人对春天的描绘可谓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那么我们来欣赏“春天”的几幅画面,在畅游春景之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写的散文《春》
㈡ 检查字词、作者简介的预习情况。(多媒体展示字词、作者简介)
㈢ 朗读训练
1.听读:跟随多媒体播放的音乐《春江花月夜》,听老师范读来感受春天之美。
2.美读:伴随音乐的响起,学生用情品读,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3.赛读: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人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㈣ 听着大家优美的`朗读,老师眼前出现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画面,那么本文分为那三部分?每一部分用两个字概括出来。再概括出文中的五幅画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多媒体展示板书)
说明:以读促析,感受文章之美,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结构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是学习本文的写景技法和语言特点。
㈤学生自读逐图分析,用圈点勾画、旁批注释形式理解本分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感官技巧写景的方法。(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 春草图
⑴本文写小草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⑵“钻”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⑶此图运用了哪种感官技巧写景?
2.春花图
⑴作者从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
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花争春的特点?
3. 春风图
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⑵找出运用感官描写春风的句子,并说明写出了春风的哪些特点?
4. 春雨图
⑴作者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由近及远,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雨哪些特点?
⑵“斜织”“薄雾”这两个词好在哪里?
5. 迎春图
⑴由什么景物引出人迎春?
⑵颂扬了一种什么精神?
教师归纳总结:词语的准确生动和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本文增添了语言色彩。如:“偷偷”、“钻”把小草人格化了的同时,又写出了小草顽强生命力。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富有诗意和美感,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五种感官技巧,写出了春风的温柔、沉醉、和谐、动听,把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所以本文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写作方法上看,都是一篇美文佳作。
㈥ 教师归纳总结:学习了写景散文《春》,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首先了解到写景要善于观察,然后将零散的景物集中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以一定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优美的语言、准确的词语和恰当的描写技巧来抒发感情,达到托物言志目的。
㈦ 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散文《绿》和《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找两个朗读比较好的学生伴随着音乐朗读,在优美的意境中结束本课节的教学任务。
说明:此项设计为了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为下节课练笔创设情境。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习春的写景技巧和语言特点进行仿写练笔。
㈧ 课内练笔
从下列问题中任选一项,仿写《春》写作手法写一篇写景散文。(多媒体展示“春、秋、冬”风景画)
1.模仿《春》写“夏”。
2.模仿《春》写“秋”。
3.模仿《春》写“冬”。
㈨ 布置作业
1.积累摘抄优美句子。
2.推荐美文,在下一课节前朗读,感受美的意蕴。
板书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案 篇6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幼儿园到小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农夫和蛇》等。)同学们能否说一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学生能回答出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人有教育作用等,教师应加以肯定。)教师补充,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常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
世界上最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本单元第三则寓言的作者严文井是我国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一)明确目标
目标(略)
重点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2.重点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体会特点,理解寓意。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要求①读懂故事,并能复述。
②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
③体会寓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这则寓言内容上可以分为故事和寓意两部分,下面请三位同学上讲台,不看书把故事复述一下。三个同学中一个复述讲述的部分,其他两人分别复述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语言。要求复述人物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
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不一样。第一次问,神态平静,问话简洁,语气也平直;第二问是在得知神、自己的父亲宙斯的雕像竟然不值一个银元后“笑”
着问,复述时要抓住“笑”的表情,问话的语气稍重一些。当听说赫拉的雕像“要贵些”
时,大大出乎意料,第三问复述时要稍加思索,语气中带着急切,语调要更重一些。)
三次问话,只写了一次问话时的神态:“笑”,只写了一次心理活动,你能由此分析一下三问三答中赫耳墨斯的心理变化吗?
讨论、明确,开始赫耳墨斯内心深处是坚信自己在人间是受尊重的,只是不知道受尊重的程度,所以打算去考察一下,他来到雕像者的店里,先看见宙斯的像,于是随意问一句,不假思索,心请是平静,得知宙斯的像出乎意料的便宜,心想:“赫拉的一定会更便宜’,于是有些幸灾乐祸,暗自得意,这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而赫拉的雕像“还要贵一些”,又出乎他的意料。这次他变得小心了,先思量了一下自己的身份、地位,并用自己的小人之心去揣度商人的心理,然后才问,而雕像者的回答,令他如当头一盆冷水。三问三答,赫耳墨斯的心理有起有伏、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受到了教训,但愿他以后再也不敢自以为了不起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明白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请同学读一下第二段,再用自己的话把寓意表述明白。
爱慕虚荣的人一文不值。
(四)总结、扩展
本文短小精悍,构思精巧,三问三答,变化起伏跌宕有致,耐人寻味,故事告诉我们爱慕虚荣、自以为了不起的人最没有价值,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受人尊重呢?(谦虚,有真才实学)。
(五)板书设计(略)
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案 篇7
一、单元主题
至爱亲情
二、教学目标
体会亲情的深厚和温暖,理解亲情的`内涵。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培养学生关爱亲人、珍惜亲情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亲情。
分析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
难点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亲情,并能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四、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问题引导法、讨论交流法
五、教学过程
课文阅读与分析
情感体验与交流
写作训练
单元总结与评价
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案 篇8
一、单元主题
自然之美
二、教学目标
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习描写自然景观的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优美的'写景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掌握写景的顺序、角度和修辞手法。
难点
如何将自然之美转化为生动的文字表达。
四、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比较鉴赏法、实地观察法
五、教学过程
诵读欣赏,感受自然
写作方法指导
实地观察与写作
作品展示与评价
环保教育与行动
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案 篇9
一、单元主题
四季美景
二、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散文的优美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四季之美。
品味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的技巧。
难点
体会作者在写景中蕴含的情感。
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写景写作练习。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比较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单元导入
精读课文
写作指导
单元总结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