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时分教学反思
文学网整理的认识时分教学反思(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认识时分教学反思 篇1
今天我上了《认识时分》这节课。这节课需要学生在清楚的认识钟面的基础上,再来认识时分以及时和分的进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件我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还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小活动,努力创造了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
这节课比较好的地方在于:
直观形象性:应该说课件对于这节课是很重要的,一个清晰的演示能够给孩子建立很直观的表象,以及清晰的概念。表象建立得好,就给予学生进行想象的平台,为后面继续解决钟表问题打下基础。这节课的课件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首先是形象的演示了大格、小格。其次是形象的感受了时分之间的进率。
注重体验:对一分钟的体验:为了让孩子充分的'体验1分钟的长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先是体验1分钟跳绳,一分钟做题,一分钟做眼保健操,一分钟数数等。对体验1小时有多长,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我们没有条件在课堂上体验1小时的长度,而且1小时能干什么也没有定数。所以我让学生体验一堂课45分钟,下课休息15分钟,就是1小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德育教育,也同时达到了教学目标关于情感目标的要求。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教学时我是先教时,再教分的。结果发现在认识时针和分针时,本来以为孩子们都知道,所以没有过多的强调,在读时间时有的孩子竟时针分针搞反了。还有认识分时,有的孩子不知道数小格看分,而是直接看分针走到数字几就是几分。应该给孩子多一点时间让他们进行消化吸收。
认识时分教学反思 篇2
“时分”是在学生对时钟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在认识时间方面由于知识点较多较凌乱,很多孩子对于认识时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同时也强调: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课伊始课件出示小芳早上起床的情境图及时间,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在探究新知的整个过程中,并充分利用课件演示观察发现钟面,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出了钟面上的知识。在“认识时分的关系”这个难点时,我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最后,在课的结束中,我又借助于课件播放音乐,运用歌词“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情感教育,使课在最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不仅学会了知识,还感受到时间的宝贵。不仅使学生回味无穷,也让听课者余音缭绕,美的震撼。
二、做好学生的引导者,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课标中指出: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不是一种告诉。在探究新知的整个过程中,我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做好学生的引导者。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提出质疑:“数字是不是挤成一堆?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钟面上有几个小格,你是怎么数的?等等,让学生自主认识了时针分针及钟面上的数字和数格的好方法。同时在观察与回答问题中自主感悟新知,建立了时间的模型。
三、注重联系实际感悟时间
课标中指出:数学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在对时间建立了初步的模型之后,让学生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亲自跳绳,写字,做算术题等,现场体验一分钟有多长,不仅感受到时间的快慢,更感受到时间的珍贵。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体现。
四、做好课的首尾呼应
在课的开始,我埋下一个伏笔:7时半和7时30分谁说得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学完新知后,我对问题进行了回笼:你能解决刚才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了吗?做到了首尾呼应,承前启后,让学生学以致用,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做到: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带着收获走出课堂。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教学思路还不够清晰,使得在教学的某些环节有些混乱,没有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比如:( 根据课堂生成来说)其次,不信任我的学生,教学方法单一。在心理上始终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所以课堂上我还是以一个统治者的姿态高高在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少。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机械地接受我的灌输,而不是课堂的主体。比如:( 根据课堂生成来说)最后,课堂机智不够。我还不能很好的利用学生提供的资源进行教学,只能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步往下走。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逐步改进自己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争取每一天都有一点进步!
认识时分教学反思 篇3
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参与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学生会学习的问题,也就是会自主学习。因此,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二者就缺一不可。“时分的认识”就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有效尝试。
(一)、积极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从情感上愿意学习就是积极学习,积极学习的情绪状态下学习效果最佳。因此积极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本节课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
1、情绪饱满,积极学习。本节课自始自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从开头的故事引入到观察钟面、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发现;再到后面的练习,体会1小时、1分钟的长短、到1分钟你能做什么、自由拨钟等,学生就更热闹了,学生每人都想自己说。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状态是:抢着说、纷纷地说、热烈地交流,这些充分说明了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昂的学习热情。
2、频繁交往。扩大参与。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全员参与,这就要求教者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往空间,这种交往应该是多向式、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在本节课中,多次采用合作学习,学生都是人人参与,个个动脑、动口又动手。这些生生之间的交往,既为学生交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二)、有效参与是自主学习的保证。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会学习的人。只有学会怎样去学,也就是会自主学习才能适应终身教育,而有效参与恰恰是思维的'参与,思维的真正参与就能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因此,有效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在本节课中有效参与表现为:
1、思维活跃。这是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本节课中,学生拨钟说出时刻及在这个时刻做什么?拨钟理解1小时=60分的道理,理解时针、分针、秒针的关系,学生都要经过思考。一句话,没有思考就不会有真正的收获。
2、独立学习时间多。独立学习的时间就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必要条件,也是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努力把自由支配的时间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时间。
3、表现机会充分。表现是社会人发展的途径。小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表现则是一个人实现社会化的台阶。在本节课的课堂上,对为什么1小时=60分,通过学生观察时针分针及拨钟发现,我处处放手,真正做到学生会说的教师不讲,学生有能力探究的教师不教,学生能够升华的教师不去总结,课堂变成了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综观整堂课,我力求:教师灌输得不多,而师生的启发对话多,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多,学生自主学习多,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着和参与者,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切身去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尽量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认识时分教学反思 篇4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选择最贴近学生的生活时间,学生在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请同学们说说是几时几分?再请学生拨一拨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知识,完成教学目标。
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教学中,我注意选取生动形象的flash动画和动手拨一拨学具钟面,在观察、思考、讨论、实践中逐步掌握知识:“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分之间的关系1时=60分等等”。
这节课有着丰富的德育渗透素材,在教学中我有的放矢地向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让他们来体会“1分钟有多长”和1分钟内你能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等等。学生都深切的体会到了一分钟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却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所以一定要珍惜时间。
不足之处:教学内容较多,教学时间不够,缺乏教育教学机智,不能及时地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反思自己的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努力使自己在教学上有更大的进步!
认识时分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学习例题,先让学生观察情景图,让学生说说图中的小朋友是什么时间从家出发去上学,接着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说说每天一般是什么时间从家出发来上学的。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经常需要知道时间,理解认识钟表的.重要的重要性。在教学认识钟面,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手中的钟表,讨论: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共有多少个小格?学生经过观察,发现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钟面上共有60个小格。我演示教具钟,让学生理解时钟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钟走一小格是1分,接着让学生用教具钟拨一拨。在探索时与分的进率时,让学生用学具钟拨一拨,发现分针走60小格,也就是走一圈,时钟正好走了一大格,从而推出1时=60分。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感受1分钟的持续的时间,先让学生估计,再邀请学生到前面进行实践活动,从而体验1分钟的持续的时间,再讨论1分钟还能做其他哪些事情。在整节课中学生始终都离不开实践活动,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理解新知,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认识时分教学反思 篇6
“时分”是在学生对时钟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在认识时间方面由于知识点较多较凌乱,很多孩子对于认识时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并会看整时,所以,我先帮助学生唤醒沉睡的记忆,提问:“关于钟面,你都了解些什么?”教师简洁的问语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时间的知识,比如钟面上有12个数字,有时针、分针以及整时的认读方法等等。在短短的两三分钟的询问中,教师把握了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了教学的起点,完成了对教学预案的调整,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于是,我趁热打铁,引入新知,通过再次让学生观察钟面,找出了钟面上的知识: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在“认识时分的`关系”和“准确读写时间”这两个难点时,有的学生已经知道1时=60分,1分=60秒,于是我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有的已经会用两种方式写时间,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尝试自己书写时间,再请有不同写法的孩子板演,并说明写法。
二、培养合作能力、体验感悟
教学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看一看”“拨一拨”“写一写”等操作活动,观察认识钟面,突破了“认识时分的关系”及“准确读写时间”的难点。学生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在感悟中建立了时间的模型。
在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机会,如:同桌合作“一人拨钟,一人读写时间”,同桌互说。这些有趣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此时,教师关注的是孩子的差异,师帮生、生帮生,这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学习了知识就要学会运用。毕竟,课堂只有短短的40分钟,能留给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还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生活作业,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回到家里以后拿出自己家里的钟,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让学生对钟面有更为深刻地认识。我还让学生和父母合作,父母记时一分钟,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看看一分钟内你能做哪些事情。相信,这样的生活作业,不仅学生很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能
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
认识时分教学反思 篇7
“时分”是在学生对时钟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在认识时间方面由于知识点较多较凌乱,很多孩子对于认识时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并会看整时,所以,我先帮助学生唤醒沉睡的记忆,提问:“关于钟面,你都了解些什么?”教师简洁的问语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时间的知识,比如钟面上有12个数字,有时针、分针以及整时的认读方法等等。在短短的两三分钟的询问中,教师把握了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了教学的起点,完成了对教学预案的调整,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于是,我趁热打铁,引入新知,通过再次让学生观察钟面,找出了钟面上的知识: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在“认识时分的关系”和“准确读写时间”这两个难点时,有的学生已经知道1时=60分,1分=60秒,于是我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有的已经会用两种方式写时间,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尝试自己书写时间,再请有不同写法的孩子板演,并说明写法。
二、培养合作能力、体验感悟
教学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看一看”“拨一拨”“写一写”等操作活动,观察认识钟面,突破了“认识时分的关系”及“准确读写时间”的难点。学生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在感悟中建立了时间的模型。
在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机会,如:同桌合作“一人拨钟,一人读写时间”,同桌互说。这些有趣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此时,教师关注的是孩子的差异,师帮生、生帮生,这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学习了知识就要学会运用。毕竟,课堂只有短短的40分钟,能留给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还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生活作业,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回到家里以后拿出自己家里的钟,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让学生对钟面有更为深刻地认识。我还让学生和父母合作,父母记时一分钟,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看看一分钟内你能做哪些事情。相信,这样的生活作业,不仅学生很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能
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
认识时分教学反思 篇8
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参与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学生会学习的问题,也就是会自主学习。因此,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二者就缺一不可。“时分的认识”就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有效尝试。
(一)、积极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从情感上愿意学习就是积极学习,积极学习的情绪状态下学习效果最佳。因此积极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本节课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
1、情绪饱满,积极学习。本节课自始自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从开头的故事引入到观察钟面、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发现;再到后面的练习,体会1小时、1分钟的长短、到1分钟你能做什么、自由拨钟等,学生就更热闹了,学生每人都想自己说。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状态是:抢着说、纷纷地说、热烈地交流,这些充分说明了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昂的学习热情。
2、频繁交往。扩大参与。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全员参与,这就要求教者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往空间,这种交往应该是多向式、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在本节课中,多次采用合作学习,学生都是人人参与,个个动脑、动口又动手。这些生生之间的交往,既为学生交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二)、有效参与是自主学习的保证。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会学习的人。只有学会怎样去学,也就是会自主学习才能适应终身教育,而有效参与恰恰是思维的参与,思维的真正参与就能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因此,有效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在本节课中有效参与表现为:
1、思维活跃。这是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本节课中,学生拨钟说出时刻及在这个时刻做什么?拨钟理解1小时=60分的道理,理解时针、分针、秒针的关系,学生都要经过思考。一句话,没有思考就不会有真正的收获。
2、独立学习时间多。独立学习的.时间就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必要条件,也是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努力把自由支配的时间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时间。
3、表现机会充分。表现是社会人发展的途径。小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表现则是一个人实现社会化的台阶。在本节课的课堂上,对为什么1小时=60分,通过学生观察时针分针及拨钟发现,我处处放手,真正做到学生会说的教师不讲,学生有能力探究的教师不教,学生能够升华的教师不去总结,课堂变成了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综观整堂课,我力求:教师灌输得不多,而师生的启发对话多,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多,学生自主学习多,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着和参与者,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切身去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尽量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