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
文学网整理的《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 篇1
一、抓问题共性,自主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这是小学阅读的心理规律。阅读教学应顺应这一规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课伊始,从题目入手引导复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然后根据学生的疑问,对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引导读、悟:鱼怎么游到纸上?为什么能游到纸上?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发挥教师的引领价值。
二、立足文本、品读感悟
“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杜威语)”语文课还要上出十足的语文味,这语文味就是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即听、说、读、写的训练。这节课上,我通过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了解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培养敏锐的语感。如“静静地看”一词组,先让学生说出什么是静静地看?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你平时是怎样看鱼的?和你相比,青年的看显得更加认真、更加专注、更加入神。通过对比,感受到词语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这样静静地看,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带着想象,抓住“静静”读。学生轻松地感受到青年的如痴如醉。又如,引导学生理解“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时,我超越了单纯回忆生活经历的简单做法,要求学生找到文中可以理解的词语去体会、去琢磨。这样真正立足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理清关系,升华情感。
在体会青年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基础上,再出示“鱼游到了心里”,结合最后一段来理清两者的关系,此时有水到渠成之感。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再给学生充分发表独到见解的同时,适时地利用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或“只有……才”来对这两句加以归纳。然后再问课文学到这,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你想对谁说,说什么?让学生对所感悟的内容有个总结,有个提升。
四、模拟训练,学以致用
每一篇课文都是习作的范例。每篇课文的学习中都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厚积薄发”,到习作时才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本课在学生感受到鱼栩栩如生后,引导学生想象:这么活灵活现的`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有白发苍苍的小孩、有天真可爱的老人、有和蔼可亲的阿姨…听!他们议论着、赞叹着……,你听到了吗?他们在说什么?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的阿姨()地说:()。”这样的句式写话。渗透习作中抓住人的外貌、神态、语言写,同时让学生了解,这节课只是初步学习的,今后的学习还要逐步深入学习积累材料的方法,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 篇2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材料”。积累材料是以仔细观察作为前提的。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这一课有两个观察角度:一个是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青年的一举一动,把聋哑青年写“活”的;二是聋哑青年通过仔细观察鱼的每个部位和鱼游动的样子,把鱼画“活”的。
二、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学习课文中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格。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4、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学习作者怎样留心周围的事物和积累作文材料的。
四、教具准备:幻灯片
五、教学方法:合作学习。
六、课时分配:二课时。
七、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3、给课文分段,并学习第一段。
二、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合作学习课文二、三、四段。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的方法:
1、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合作学习,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2、突破的方法和途径:
(1)、紧扣“游”,渗透整篇文章。
(2)、通过幻灯、质疑、小组讨论、朗读、精心设计练习等多种形式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达到解难释疑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读、思、做、议、说的语文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出学习目标:
(1)、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品味课题。
1、板书课题,审题质疑,激发情趣。
引导: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7课,板书:《鱼游到纸上了》。看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老师归纳梳理,出示两个主要问题:
(1)、为什么鱼会游到纸上?
(2)、鱼怎样才能游到纸上?
2、各小组自读课文,体会理解课题中“游”的意思。
(学生答)板书:画
三、品读“勤奋画鱼”。
出示学习提示:A、自由朗读课文:边度边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B、讨论,并完成填空练习;
C、体会理解所填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1 默读课文,划出青年画鱼的句子。板书(画鱼)
2 小组之间按提示要求讨论交流,合作完成。
小组推荐代表读 填空练习: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3 小组议说——从所填词语中得到的体会。
师:有不理解的词吗?(用文中的句子理解这两个词。)(用自己的话理解)“工笔细描、挥笔速写”
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的理解
师:你能想象青年有多细致吗?画得怎么样?
生:(鳞、鱼眼)
4 出示图片
师:哪张是工笔细描,哪张是速写?为什么?
生:细描(细致)速写(形象生动)
5 师:我们怎样用读来表达青年画鱼的感觉呢?,试着读读吧!
生:自由读
生:评价
师: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吧!齐读
6 品读“鱼游到的纸上”
师:从同学们朗读中我们仿佛看到一条条鱼游到纸上。当时在场的一个小姑娘怎么说的?
生:指名读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
生:“游”
师:一个人鸟画得好,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说?(鸟儿“飞”)
一个人猫画得好,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说?(猫儿“跳”)
一个人花画得好,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说?(花儿“绽放)”
师:这使我想到平时同学们在写作文要学会用词恰当,词用准确了,也就将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师那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哟……啦”
生指名读 齐读
7指导朗读有关“画鱼”的段落,小组比赛读,达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8 观察课文插图,学生即兴表演围观者的赞叹、议论,肯定青年画画所取得的成绩。(创设情景)
四、体会“青年爱鱼”。
1师述:大家赞叹、议论、甚至惊叹,而他有什么反应呢?
生:(“专注”“聋哑人”“与鱼融为一体”)
2师: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青年与融为一体,画鱼很专注。
4 生 :找句子 轻声朗读这两段话
5 师:眼睛看的,笔下画的,心里想的全是鱼!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用书上的话说,这就是-----(忘我)
6师:让我们悄悄地走进青年画鱼的境界中,谁能把老师也带到那种境界,读读这两句话:
7 出示(围观……一体了我仍旧……忘记了自己。)
还不够痴,谁再读
8 你们能够将鱼画到指上吗?看见了为什么画不出来?青年有什么特别之处?
9各小组自读第二段,边读边想:他是如何观鱼的?并划出描写他“举止特别”句子。
10小组充分展开讨论,合作解疑。
小组推荐代表读:表现他“举止特别”的.句子。
出示比较句子:
A、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B、他一个人站在金鱼缸边,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不说一句话。
比较两个句子的异同,体会哪个句子更好。
11生评议说:从“老是”、“呆呆”、“静静”、“从来”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2 创设情景理解观鱼忘我。
师:同学们,你们是否留意“每个星期天”什么叫每个星期天?
是这样吗?我们去看看!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社的后院,你看见……他老是……
在一个烈日炎炎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社的后院,你看见……他老是……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社的后院,你看见……他老是……
在一个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社的后院,你看见……他老是……
13师:孩子们这位青年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到秋天,从秋天到冬天,就这样呆呆的,静静的看着池中的金鱼,他可能忘记了——,忘记了——还有可能忘记了————
用书上的话说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将一个观鱼如痴如醉的青年展现在我们眼前。
14指导朗读“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的句子。
通过练习、朗读、议一议、说一说这个重点句子的含义。
A、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B、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师述:我们体会到这位青年的确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废寝忘食地观鱼,做到了“眼中有鱼 ”;一丝不苟地画鱼,才使鱼跃然于纸上。
15处理课前学生疑问1、为什么鱼会游到纸上?
16点燃学生对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的钦佩和感动。
师述:这位聋哑青年身患残疾,学画不到一年多,就把鱼画得栩栩如生,你们有何感想?(生议说)
生板书:勤奋专注 身残志坚等
五、感悟“画鱼心得”。
1各小组自读第四段,边读边想:鱼怎样才能游到纸上?
2划出有关句子。“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板书:鱼“游到了心里”
3分组合作讨论,交流反馈。
“游”怎样理解?(生答)刻或印或记 ……板书(记)
4师述:胸有成竹再画竹,心中有鱼才画鱼 。
换课题为:鱼画到了纸上。
换句子:把鱼画到了纸上。
鱼被画到纸上。
生议说:行不行?哪个更好?板书:(活)
5师生共同合作,突破难点,理解“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关系。
生用箭头表示“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的关系。
出示句子训练:用关联词语将两句话说成一句话。
“鱼游到了纸上”
“鱼游到心里”
6落实单元训练重点-----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师述:由此可见,不仅要做到眼到,而且要做到心到,才能做到笔到。换句话说,只有全神贯注,细观察,做到心中有数;在加之勤练笔,多积累,才能做到下笔有神。
板书:细观察 勤练笔
师述:这就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平时作文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就能写出内容丰富、生动的作文。
六、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八、板书设计
27、鱼游到了纸上
(勤练笔) 画 勤奋专注
(细观察) 记 身残志坚
活
鱼游到了心里
教学反思: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
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
学生围绕课题和本文一个含义深刻的语句提出了“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为什么说“先游到他的心里”这样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恰恰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透过这两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课堂上,当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2、抓重点词,精选训练点,在实践中发展语言: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等词语,设计填空、比较、关联句等语言文字训练题。通过这样专项的训练,使学生既感受到青年的专注和忘我,又感悟到这些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不仅读出词语表层的意思,还读懂了词语的内涵。在这样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
3、抓重点句,挖掘生成点,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艺引来了围观的人,人们赞叹着、议论着,可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我抓住“人们赞叹着、议论着”教材这一生成点,利用文中插图,创设情景,即兴表演,由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起来为引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不同人物角色,与文中主人公零距离对话,达到师、生、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
4、抓重点段,解读知识点,在品读中积累语言:
阅读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课文第七自然段细腻、生动地描写了青年人作画时的一丝不苟和技艺娴熟,把金鱼画的栩栩如生。教学时通过想象情境、品味词句,把“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进行对比,反复朗读,学生进入了文本,渐入佳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能成诵,积累语言,实际上是水到渠成。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 篇3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27课《鱼游到了纸上》一文,通过对聋哑青年观鱼、画鱼表现的细致描写,赞美了其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观察细微、构思巧妙成文,写得有情有趣,有声有色,生动感人。其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很喜爱阅读的一篇课文。下面是我对《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反思。
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第一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二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第三步:感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学习重点放在感悟“鱼游到了心里”,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及“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则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
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
开课伊始,我就出示“你觉得聋哑青年是一位怎样的青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透过这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我觉得在高年级的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当学生带着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2、提倡个性化阅读,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感受。
在课堂中,我始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句段,谈自己的体会。我没有抛问题给他们,而是通过“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你读了这一段,感受是什么?”这样的形式慢慢地引导他们体悟课文内容。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另外结合课文还进行了课堂小练笔让学生有情可抒,落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3、抓重点词句,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让学生谈体会,从而引导体会到青年的专注。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
4、创设对话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当学生感悟到青年看鱼的专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位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这儿来看鱼的坚持,由“每个星期天”这个重点词,为学生创设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气爽的星期天,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看到了——通过这一连串情境的创设,反复引读青年看鱼的句子,学生进入了情境后读得有进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坚持,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铺垫。
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已完成,但心里也有遗憾:在突破课文重难点的问题上,我让学生用关联词串起这两者的关系,学生虽然已经理解,但回答得与我的预设有差别,在这一环处理上不够机智。这次的遗憾和失败,也让我在语文的教学之路中不断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带来思考,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 篇4
本篇课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因此,引导学生从朴实的语言中感悟语言背后蕴涵的丰富内涵,领悟文章说明的道理,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节课,我以参与式教学理念为指导,让学生与教师、文本深入对话,在简单朴实的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现在我就从以下几点和大家交流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思考。
一、引发质疑,激发兴趣。有一位名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而课前我创设了一个儿童喜闻乐见的听力游戏引入,然后话锋一转,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课题上,激起了他们的好奇,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兴趣盎然地主动学习。
二、以读悟语(语言文字),以读悟情。我们知道,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这节课中,我以读代讲的特色就在于:指导学生有层次性、有指向性地朗读,课题中出现的“游”字,蕴涵着丰富的内涵,我就从“游”字入手,一遍又一遍重复着这个字,一步步引领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走向文章的深处,领悟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三、动静结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受参与教学中的要素组合课型方式的启发,我想,一节课如果恰当运用动与静的结合,学生就会学得不累,才能提高课堂的效果。居于这样的考虑,在课堂中我就设计有了小动,如小组开火车读,有全班的大动,如:表演当时人们听到小女孩惊奇地叫喊后的场景,有静心细想的,如闭上眼睛听朗读,想象青年画鱼的情景。做到在动中学,在静中想,动静结合,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以上几点我自认为我还是做得比较好的,能在简简单单中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 篇5
上过这节《鱼游到了纸上》第一课时后,我认为我的教学设计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引导学生反复以各种方式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从而引导学生从“游”字切入,以带“游”的句子贯穿全文,以“游”字为线索,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在40分钟的课堂里学生都是愉悦主动地学习,谈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自己的体会,简单地悟出了文章的含义,学习了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由此来体会这是一个怎样的青年。
我认为在这节课中好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游”动全身
以“游”字为出发点。当学生通过自由读书并找出带游的句子,自由朗读比较难读的句子,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了带“游”字的句子后,我又通过引读与七名学生借“游”字通读课文,把整篇文章的'大意很巧妙的展现出来。这样的读文形式新颖,别致,避免了泛泛的枯燥读文,也激起了学生的读文兴趣。
二、别出心裁的导入,让课堂“活”了起来
通过送给孩子们一份猜谜礼物(一缸金鱼),不仅让孩子们积极地去动脑思考及学习,还让孩子们感受到本篇课文题目的新意,让孩子们体会到“鱼游到了纸上”和“鱼画到了纸上”这两种题目的不一样,从而使孩子们学会引人入胜的写作题目的好方法。金鱼与孩子们一起上课,一起回到青年看鱼画鱼时的认真与忘我。
三、品味重点语句
我在教学中抓住了表现青年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忘我的境界”的语句,进行语言文字的品析。通过让学生看鱼并和全班同学互动表演,在让孩子们体会到“呆呆地、静静地、忘我的境界”这些词语的深层含义之余,也让孩子们领会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在表演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鱼互动,由表及里,即懂了句意又挖掘了生成点,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与此同时也达到了课堂的高潮。
本节课我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来阅读课文,通过自由读、引读、默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文使学生在朗读中,培养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朗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学生明白了这是一个细心观察、全神贯注、勤奋专注的青年。
我认为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虽然我这节课按自己的预设思路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也有一些遗憾。
例如:在课的后半部分引导得不够深入,出现了急于求成的现象,有个别学生没能真正体会到青年的品质,应该多请几位同学回答,层层深入就更好了。
这节语文课我一共讲了四次,教案和课件都有四次改动,每一次改动都让我多思考一次文章的内涵。虽然讲课后还是觉得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我觉得自己每一次都在慢慢地进步。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 篇6
《鱼游到了纸上》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为了落实《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目标,我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围绕“读”而展开的。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抓住关键句、关键词理解课文,感受青年看鱼的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画鱼得栩栩如生,在教学课文的画鱼这一个内容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句式对比、引读、反复强调等方式进行读议结合,在读和议中,认识到聋哑青年身残志坚、勤奋专注、执著追求的品质,并受到感染。教学中反复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课堂小练笔让学生有情可抒,落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是想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和理解聋哑青年看鱼、画鱼的句子,感悟聋哑青年画技的高超和做事专注,坚持不懈的品质。想突破的教学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因此我首先自由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然后品读“画鱼”,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出描写青年人画鱼的语句,在读议中,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认识到聋哑青年勤奋专注、做事一丝不苟的.品质,体会聋哑青年画技高超,并设下问题:如此高超的画技是如何练出来的?接着引出品读“看鱼”,,创设春夏秋冬的情景,让学生美读“看鱼”的段落,认识到聋哑青年勤奋专注、坚持不懈追求,进而启发学生从青年人身上学到了什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应该如何去做,从而加深了学生对青年人美好品质的认识。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融为一体、赏心悦目、工笔细描”等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品读第4和第7自然段。
3、体会聋哑青年画技的高超,感受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在有感情地朗读中理解、感悟描写青年画鱼、看鱼的句子,感受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空白处,落实写话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创设情境:
板书课题,读题。
2、存疑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想想提出的疑问,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从文中找出和题目意思相同的句子。
2、检查反馈,教师导学:
⑴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⑵ 找出和题目意思相同的句子,指导朗读。
三、紧扣课题,体会“画技高超”
1、出示: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朗读,从一个“哟”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2、引读: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⑴ 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⑵ 这段话里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⑶ 再次朗读句子,说说你读懂到了什么?
3、引导写话。
4、指名交流。
5、小结过渡。
四、品读“特别”,感受勤奋专注
1、自由读读第3~4自然段,体会“特别”。
2、品读: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⑴ 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⑵ 从这句话里,你感觉青年有什么特别之处?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⑶ 其他人来到这美丽的玉泉是怎样看鱼的呢?
⑷ 你觉得青年真的是呆呆地、静静地,而且是不说一句话吗?再读。
3、出示:
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理解“忘我”。
五、小结设疑
1、小结。
2、设疑。
3、书写生字。(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