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教案

2025/09/19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教案(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 喻的妙处。

4.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预习】

1.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注音:

峰峦 一霎间 点缀 绫纱

弥漫 晕头转向 月晕 崩塌

(2)释义: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崩塌: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句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 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并在课本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4.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展示预习

2.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 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二 、重点研讨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2.本文是一篇介绍科 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 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 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达标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鱼鳞( ) (2)峰峦( ) (3)一霎间( ) (4)冰雹( ) (5)弥漫( ) (6)圆弧 ( )

2、“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 千,变化无常。”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 者又是如何来展示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

三、课后作业

1.练习:一、二、

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3.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3、预习要求:

⑴ 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本文学习的两个重点。

⑵ 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⑶ 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问: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

三、正音、正率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 霎(与“刹”区别) 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

晕(还有一个音) 朦胧 连绵不断(注意加粗字写法)

解释词语:姿态万千 点缀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1、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习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归纳。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第3.4、5、6段。

思考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同学讨论,明确。

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H层(第6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按课后练习一的要求,边看课文,边境表。可以补充每一类云的“位置”一栏。

云种类 云的形状 位置 天气的情况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最高 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 卷积云 像粼波 很高 它不会带来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 2千米左右 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高积云 像羊群 2千米左右 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天晴 卷层云 仿佛白色调幕 高 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高层云 像毛玻璃 低 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 雨层云 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就开始下降 积雨云 形成高大的云山 更低 马上就会下暴雨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气的关系与第2段是相照应的。“象征”“预兆”用词准确。

问:如何说明这部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默读第6段课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过渡句、也是中心句。边读课文,边填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光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露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问:这段没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细致的描绘,怎样使语言鲜明生动的?

学生讨论,明确。

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最后读第7段课文,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回答,归纳。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示: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并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列表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释题,并朗读课文补充资料:“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二、整体感知

云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如文中所说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试着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是:

“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领会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绝对化的,是表示一般情况下的如此。

三、课文研讨

1、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列表:

云的种类形状位置天气情况

2、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谚语:

“云交云,雨淋淋”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绵绵”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西北天,明朝大太阳”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试着用科学现象解释你所知道的一两句谚语。

四、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五、总结课文,延伸探讨

今天需要看云识天气吗?

六、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3、课文作业本。

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 喻的妙处。

4.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预习】

1.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注音:

峰峦 一霎间 点缀 绫纱

弥漫 晕头转向 月晕 崩塌

(2)释义: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崩塌: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句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 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并在课本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4.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展示预习

2.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 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二 、重点研讨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2.本文是一篇介绍科 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 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 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达标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鱼鳞( ) (2)峰峦( ) (3)一霎间( ) (4)冰雹( ) (5)弥漫( ) (6)圆弧 ( )

2、“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 千,变化无常。”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 者又是如何来展示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

三、课后作业

1.练习:一、二、

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3.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速读课文,能概括课文内容,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资料准备】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食物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一知识。

2、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3、说明对象:一看标题;二看首尾总结句;三看反复出现的词句。(说明对象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5、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作引用、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等。(其中前五种常用)

6、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简明、科学。

7、常见结构方式: 总—分—总;总—分;分—总。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回顾《化石吟》的主要内容,检查背诵情况。

预习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预zhào ________ ②轻yíng ________ ③líng ________纱

④lín ________波 ⑤崩tā________ ⑥点zhuì________

2.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峰峦( ) ②弥( )漫 ③月晕( )

④霎间( ) ⑤匀称( ) ⑥弧( )形

3.释义: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出示目标

活动设计

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内容。

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用课文中的原话):

2、理清文章思路(文章共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说明云是天气的“招牌”,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2-6)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天上的云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1层:(2-5)写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

第2层:(6)写云的光彩和天气的关系。

第三部分(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当堂小结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层次清晰。首先从总体上指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可以看云识天气。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文章中运用了分类说明、打比方说明等的方法,由现象到本质有序地展开说明。

课堂检测

1、《看云识天气》,作者_______ ,是一篇_______,文章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云的_________、________及不同的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2、阅读第一段,回答下面问题。

(1)理解填空。①文中省略号前一组句子,是紧扣天上的云“________”来说明的,省略号后两个句子是紧扣天上的云“________”来说明的。②“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的意思是________。这句话所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句是 。

(3)本段运用了 、 和 修辞手法。

(4)本段文字在结构安排上采取了什么方法?

课后练习

完成练习册“基础演练”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二次备课

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思考品味:

1、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2、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2)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 不同呢?

3、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研讨探究: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教师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来。

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片断等。

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课后记:本课是一篇生动说明的典范。全文以生动有趣且富有逻辑的语言揭示了天空中的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在授课的过程中,我重点落实了学生对于生动说明的理解与体会,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形式充分地理解的内容,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