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文学网整理的《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篇1
《独坐敬亭山》一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正因如此,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中的思想内涵,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李白坐在敬亭山上、与山相对而望的的画,带领学生从图画入手,结合咀嚼语言,使学生很快进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但由于我的点拨不够到位、深入,学生品味诗歌意境略显得不够深,造成后面学生体会李白的孤独之感时味不浓;再到后面体会“相看两不厌”这句诗的意蕴时,由于我引领学生体会过深,学生很难接受。
这节课让自己满意的是让学生作画,让学生自画自悟,去体会“去”和“尽”的意味;通过联系生活感受为何“两不厌”。
课后,老教师的点评,一下子让我对这一课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许老师为我指出这样一条道,那就是要从这首诗找出一个诗眼来。抓住“独”这个诗眼,先从题目感受“独”,再从前两句深入体会李白的孤独。而后两句要带领学生去细细品味李白的不孤独,在一般的教学中,学生能停留在“因为和山成为知己,所以李白不孤独”的理解层次上,但怎么往深里挖掘,感受李白的不孤独,这就要引导学生在语文知识当中做文章了。让学生理解“厌”意思上的古今差异,并让学生用现代语言来解释,由此把“不厌”讲深、讲透;再通过我们现如今在不断地吟诵着李白流传千古的诗文,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认识了李白,李白有何孤独。这样层层深入,对“从独到不独”的理解一下子就上升了一个新的'境界。
这次公开课的备课、上课、到课后反思,让我收获颇多,尤其是老教师的点评,使我受益匪浅。点评使我对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那就是无论怎样教,首先要做到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更新自己的头脑,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其次教学要不断地联系生活,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让我们能真正做到智慧地教语文,而学生能智慧地学语文吧!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篇2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有“视觉语言”之称,其造字法规有象形、形声、会意、指事四种,故汉字的产生及演化有其内部的规律可寻,独特的汉字造字法则和字形决定了在上识字课时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在执教《独坐敬亭山》一课时,对于本课出现的“马、牛、羊、鸟、鱼、虫”这六个字,都是象形文字,因为,我紧紧围绕一幅主题情境图及六幅小图进行教学,通过看图,猜字、讲故事,学字等几个步骤,激发了孩子学习汉字的兴趣,并感受到祖国文字诗情画意的独特魅力。在教学中,我利用汉字形与义的潜在规律,据形释义。并辨析的把握字的.本义,了解掌握字的引申义。对于规范的简化字,借助繁体字形进行教学,如“马”字,它的繁体字型更像马的外形。看到这个字更容易联想记忆。如“鱼”,它本身就像鱼的外形,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字形进行合理想象。
因为有图的帮助,象形字的教学显得生动、有趣。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篇3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于整首诗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学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字,都能体会出诗人的孤寂。因为诗人的孤独,他看到鸟儿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离他而去了。我微笑着表扬了发言的同学,班级的同学也表示赞同。这时,赵习雯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我让她说说看。她说:“我觉得从‘众鸟’和‘闲’可以看出鸟儿虽然是要飞向远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着。天空中虽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闲自在地飘走的。而这就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对比,显得诗人更加孤独和寂寞了。”听了她的发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和要这样发言。同时我也感到这个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还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如果课堂上,其他的学生也能如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就上出“语文味”来了吗?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篇4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歌,是一首简单易懂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
今天第一次正式给四年级的孩子上课,由于以前我没有教过四年级。再加上我是新来的老师,所以我对这些孩子比较陌生。所以这一节课我只上了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课前我利用了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做了《课堂作业》。我没有上过课就把《课堂作业》发下去给学生做,我有两点用意。一,我想了解这些学生能不能自己预习课文,并做一些简单的题目。第二点是这些学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会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尽管不一定对)让我很高兴的是,这些学生做题的时候都很认真。尽管遇到难题仍然能保持安静并想办法解决。整个班的纪律很好,这跟以往老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有了一节课的预习了之后,我就开始上课了,我以提问的方式开始导入新课“李白在写《独坐敬亭山》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有的学生说是寂寞,有些说是高兴。我先不急着回答,让学生自己朗读诗歌,并找出答案。读过一次课文了之后,学生都能体会到李白的心情是悲伤的了。现在想来我犯了一个错误,因为我让学生找出可以表现出作者孤独的心情的词语。课后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我是不是提错了呢?或者是多余了。因为从题目中的“独”就很容易看出来了。提问题真是一门很大的`艺术。
在翻译诗歌的意思的时候,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的方法。在解释完重点词语了之后,我让学生组成四个小组或三人小组进行翻译。小组讨论的方法在以前我教二年级的时候非常有效。学生都很喜欢讨论学习效果较好。但当我让这个班的学生讨论的时候,他们中有大部分的人却拿出了笔和纸,自己一个人埋头想。想好了就把自己的写下来。我马上鼓励他们“这个方法非常好,等一会儿,哪个同学写好了,读出来给大家听听,我们评价看看,对不对,好不好”我检查了一部分学生写的,觉得他们写的大致相同。但意思与原文的解释还是有些出入。课上我也犹豫过到底应不应该把标准的答案写下来,让大家抄下来?但我此时一个词语——“原创”在我脑海中闪过。我知道如果我把标准答案写出来,学生肯定会把自己的刚刚写的檫掉,把我的标准答案写下来。这对他们的自信心会有一些打击这样好吗?我一直在反思。我鼓励自己和学生。“属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呢?我想我会通过《课堂作业》和《》进行检查。并且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
通过这一节课我发现自己还是有很多不足。第一说话声音太小。第二没有突出课文的知识点。这些不足我一定会通过以后的努力慢慢改正。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篇5
为了让学生理解李白的孤独寂寞,我让俩个学生分别扮作李白、敬亭山,讲台拥抱,对话,引导李白倾诉欢乐、自由自在的鸟儿及云朵离他而去的孤独寂寞,更显示出敬亭山对他的厚爱,并想像敬亭山看着他会说些什么!也许他会说,李白呀,你不要忧伤,也不要寂寞,更不要为怀才不遇而难过,你可知道你的诗篇会成为后世的宝贵文化财富,中国会因你而骄傲!你的诗篇将穿越千年的.风雨,为后世子孙所喜爱和传扬,这就够了!李白闻听此言,热泪盈眶,激动的手舞足蹈,大喊着罢罢罢!从此不再一蹶不振,而是用大半生去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祖国的山山水水,有时候在特定的环境中,会变得有生命力,激发着李白的诗情犹如那飞流直下的瀑布,滔滔不绝,千古不息。
引导方法:设想敬亭山预知千年以后的现实,运用超越时空的告白,让学生理解山是李白的知己,李白的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而自己的安慰让他的心灵得到了宁静,这种心的宁静与山中的寂静达成了完美的和谐统一。爱山之情就油然而生!
不足:对于学生简单的发言有点恼火,他们组织不起语句来,总是单崩一个字、一个词、或几个词,也有一些思想火花,但是发言不流畅,而我今天鼓励性评价较少。中途接手这个差班,很是费劲!孩子们是可爱的,他们也想表现好点,以前的差也就
算了,至少现在要努力,绝对不能懒散自卑。哎,明天注意不要发火,再耐心一点,多鼓励,多等几分,应该会更好一点。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篇6
这几个学期都要上古诗的课文,在教材的理解和课后的反思中,时常感觉到古诗词中的这些意象是值得我们去推敲的,很多教材理解的突破口和关键就在这些意象中。
这个学期开篇第一课就是《古诗词三首》,在备课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去思考了一下《独坐敬亭山》中的意象所承载的含义。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这是理解本诗的一个背景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很多人都可以理解诗中所写的那种“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是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之上,在分析诗句时,通常是把“众鸟、孤云、敬亭山”这三处意象,归为体现了李白孤独的心情的载体。进一步深入理解,很多人(教参)是把“众鸟”和“孤云”的“动”和“敬亭山”的“静”加以比较,以此认为李白写此诗的心情是去“动”入“静”,在孤独之中享受这一份的静”。
为了理解本诗,很容易就能提取“众鸟、孤云、敬亭山”三个意象。在教学上,用“敬亭山的风景很美,为什么李白开头不写美丽的`树木花草,而是选择写了‘众鸟’和‘孤云’?”作为大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两种意象的不同。有学生比较敏锐地说出了两种意象的动静之差,和在数量上与树木花草的比较上多少之差。进而抓住第二行“孤云独去闲”的“孤、独”和诗题中的“独坐”来理解作者的心情比较孤独。应该到这里的理解是很常规的一种理解。
可是这里的“孤、独”真的就是写出李白内心的孤独吗?如果是这样,李白为什么用“闲”来形容孤云飘动的形态,悠闲自在地飘动的云即使是孤云也是看不出孤独的。有人理解为“鸟尽云去”之后周围很安静了,体现了李白一个人的孤独。也有人认为这里的“众鸟高飞”和“孤云闲去”是用来反衬李白的孤独,因为“众鸟”和“孤云”不会看李白,更不会和李白“相看两不厌”。
往深处想,鸟和云甚至连同山,自然是不会看人的,只有人选择自己喜欢的来看。李白选择敬亭山,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这些稍纵即逝的、高高在上的鸟和云,李白是不喜欢的,他看重的是自己的才学和敬亭山的美景一样能得人欣赏,流芳百世。李白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是一股“傲气”,细细品来,李白的《独坐敬亭山》透露出来的是一种“孤傲”!独坐敬亭山,也不仅仅只是一个人孤独地坐在敬亭山上,而是饱含了一种“独独地认定”在里面。
在教学中,虽然学生未必能体会到这么深,但是,抓住古诗的意象来理解全诗,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篇7
1、“七分诗三分读”, 朗读是小学古诗教学的灵魂。本节课朗读着力于体现学生的朗读发展。学生在经历初读、理解感受、想象绘画的基础上,再指导朗读技巧,通过对停顿、重音、蕴含感情的指导,让学生在一节课内的朗读有层次地发展。
2、图文并茂,观察书上插图,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学生想象、理解的基础上给以直观感受,学生通过对环境描写的认知,进而体会诗人情感更深刻。
3、预设课堂中的缺失。基本能按设计思路进行,但还有细节的.缺失。比如:学生读古诗之后,说说画中有什么?为什么这样画?从画面中感受到的李白的心境如何?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通过图画表现,应该是一幅环境渐变的图画,在图画渲染的环境中,提炼李白的情感,回归诗题诗眼“独”所表达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