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课后教学反思
文学网整理的音乐的课后教学反思(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音乐的课后教学反思 篇1
在这次艺术共同体活动中我上了一节中班音乐活动《雪花和雨滴》。在接到这个歌唱教学的任务时,首先思考:我怎么样让孩子喜欢去唱歌,能从中体会到唱歌的快乐,能够粗浅的感受到这首歌曲的情感?我又怎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能够比较流畅,而没有刻意教授的痕迹?所以以此为前提,将活动的设计分为了三个部分:导入、展开、结束。
在导入部分,通过冬天的歌曲《听》作为发声练习的曲目,自然引出本堂课,在前面的创编小雪花从天空中飘下来这个环节,既符合活动的目标,又让孩子能感受到歌曲优美的旋律,通过碰钟很简单的区分了乐句,也发挥了想象,变幻了不同的动作,但是在这个环节原先是两段自由飞舞,但是一时疏忽少听了一段音乐。
在展开部分,孩子学唱歌的这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我设计了从“?”入手,出示简单的图谱,一步步的深入,这也是一个理解歌曲,分部教学的一个过程。接下来通过不同的演唱方式如对唱,用柔美的声音演唱,分组唱、创编动作演唱等等让孩子很有兴趣的学唱歌曲。有了小雪花的基础,小雨滴就比较容易进入。
最后结束部分,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玩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通过这次的上课,我感触比较深的就是一件事情你只要用心去做,哪怕有哪方面的不足,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掩盖的。虽然歌唱并不是我的特长,但是课堂是发展孩子能力的场所,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老师们来听你上课,不是来听你唱歌的,而是看老师是如何引导孩子学的,孩子又是如何在活动中能力发展了,而且还很快乐。在专家老师给我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后,虽然对于修改的结果底气不足,但是心中有一个想法,就是愿意去大胆的去尝试,哪怕失败也无所谓。这次活动给我带来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我感谢它!
上本次活动前,我有点担心,因为这是一节正合男孩子心意的一个活动,他们是最喜欢打打闹闹,学什么功夫不功夫的,我担心在课上孩子们会打闹成一片,我会疲于管课堂纪律,所以在课前是做足了功夫,怕我的功夫不到位,而让孩子们学得不到位。
1.反复听音乐。
这个音乐节选自屠洪刚的《中国功夫》,不过作了很多的修改,音乐的节奏有快慢和一段唱歌、一段念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歌词和歌曲的长度,歌词少了,歌曲也就短了,较难的部分都修改过了,很适合孩子的学习。我之前也是对这首歌的歌词不太熟悉,因为磁带上的歌曲变了以后,我就反复听歌曲,分出间奏和幼儿表演的部分,这样我就能在课堂上提醒孩子们哪里做什么动作,再让幼儿来分辨。
2.降低动作难度。
我看了书本上的动作以后,我决定自己改动作,并去掉变换动作的环节,因为我觉得孩子们第一次练习,不需要那么多的内容,只要孩子先掌握这些内容,换动作可以到下午的音乐游戏中进行。我自己改编了几个动作,反复做了几遍后,能跟上音乐节奏完整的一套下来很顺手,就决定这样教。
3.变换上课的角色。
刚开始看碟片的时候,孩子们是目不转睛,等到了我练习的时候,就有好动的孩子要跳出来了,我一看,不行,马上改变上课思路,我就说成自己是师傅,我要选功夫练得到家的孩子做我的徒弟,孩子们看我演习一套动作很有架势后,听我口气还严肃,所以好动的孩子立马就收住了,个别还在动的,我就马上表扬几个能干的'孩子,告诉大家我决定收谁做徒弟,这下一来,所有的孩子都打足了精神,连几个嗲嗲的女生也开始了她们的花拳绣腿,音乐一放,还真有少林寺的味道,我心中暗喜。
4.时间把握恰到好处。
时间把握不准一直是我上课的一大弱点,这次的课堂正好把握准了,回顾一下,还真的是自己课前的充分准备和课中的灵活机智让自己体验了一回成功。
结合这堂课,我反思本周的其他活动,上的比较失败是健康活动,我总结了一下原因,就是有的地方做得不到位,上随堂课也要像公开课那么精心准备,下足功夫,就能相应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能保证让孩子在每堂课上获得一定的信息量。这是我要督促自己去实行的。
音乐的课后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让学生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2、演唱歌曲时能准确、形象地模仿出钟表走动的声音。
3、让学生主动参与为歌曲伴奏,即兴编创歌曲伴奏谱和动作,并能简单地评价他人的演唱和演奏。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会歌曲《这是什么》的演唱,并能准确、形象地模仿钟表走动的声音;
(2)自己为歌曲编创动作,并能用打击乐器自编节奏为歌曲伴奏,对他人的演唱和演奏能简单的作出评价。
2、难点:
(1)准确演唱歌曲,钟表走动的声音要唱的轻巧、短促;
(2)能协调的做到边打节奏边唱或边表演边唱。
教具准备:
电子琴、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当当当,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当当当,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谜底是钟表。今天我们就唱一唱这首谜语歌——这是什么。”
二、寓教于乐
1、教师范唱:加入伴奏音乐,老师要唱出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并形象地模仿出钟表走动的声音。
在老师演唱的时候,请大家判断一下歌曲的节拍,也可以自己跟随音乐拍一拍。
2、、朗读儿歌
3、问:“嘀嗒嘀嗒是什么声音?”(钟表针走动的声音)
“你能模仿一下吗?”教师要指导学生读的要轻巧、短促。
“当当当又是什么声音?”(钟表报时时的声响)
“请你来模仿一下。”注意这个地方有空拍,要读的准确。
4、将两句连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老师指导。
5、加入电子琴节奏伴奏,一起把整首歌词读一读,速度可稍慢。
6、玩整地欣赏一遍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7、跟随音乐轻声哼唱一遍,不加歌词,只哼旋律。
8、跟琴试唱,老师指导。注意“嘀嗒”处要唱的整齐轻巧;还要注意学生的吐字咬字要清楚。
9、加入伴奏音乐唱一唱,注意歌曲的情绪以及学生的声音。
三、创造表现
1、加入打击乐器伴奏,请同学们按课本上的节奏型打一遍或者是自选节奏但要按节拍打。打玩后,请小朋友们互相评一评,看看优点有哪些?不足之处有哪些?
2、分小组表演歌曲,一组唱玩后,请同学们对其他组小朋友的.演唱作一个评价,然后再给自己的小组提出改进的建议。
3、最后再请大家一起把整首歌唱一遍,加伴奏音乐。请同学们自己加动作表演,展示。
四、完美结课
建议:请同学们在课下搜集更多的响声,包括生活中的、自然界中的,人为发出的等等,下节课进行汇报、展示。(如果需要道具可以自己准备)鼓励大家动脑筋想、听、做,下节课看谁表演的响声最精彩。
教学反思:
以谜语导入,提高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比上节课的学习气氛好很多,但是在上课过程中,还是有个别同学走神,所以,整节课中,多处出现律动,可以说各种律动渗透在课堂中的每个环节。首先是头部的律动,左右摇头,点头,左转右转,这些动作都不难,但是要求一年级的学生们跟着音乐的旋律有节奏地做上述动作,就有一定的难度。这要求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耳、眼、头、脑共同配合,才能够完成得好。其次出现的是学习闹钟的秒针和钟摆的律动,学生的动作虽然不那么协调灵活,但也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准备,而更重要的是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最后的律动是创编歌表演的动作。让学生听录音随意表演,边唱歌曲边律动。在巩固歌曲的同时,又更深层地理解歌曲的意境,并且使孩子们显得更可爱更活泼,更富创造性。
音乐的课后教学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让学生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2、演唱歌曲时能准确、形象地模仿出钟表走动的声音。
3、让学生主动参与为歌曲伴奏,即兴编创歌曲伴奏谱和动作,并能简单地评价他人的演唱和演奏。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会歌曲《这是什么》的演唱,并能准确、形象地模仿钟表走动的声音;
(2)自己为歌曲编创动作,并能用打击乐器自编节奏为歌曲伴奏,对他人的演唱和演奏能简单的作出评价。
2、难点:
(1)准确演唱歌曲,钟表走动的声音要唱的轻巧、短促;
(2)能协调的做到边打节奏边唱或边表演边唱。
教具准备:
电子琴、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当当当,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当当当,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谜底是钟表。今天我们就唱一唱这首谜语歌——这是什么。”
二、寓教于乐
1、教师范唱:加入伴奏音乐,老师要唱出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并形象地模仿出钟表走动的声音。
在老师演唱的时候,请大家判断一下歌曲的节拍,也可以自己跟随音乐拍一拍。
2、、朗读儿歌
3、问:“嘀嗒嘀嗒是什么声音?”(钟表针走动的声音)
“你能模仿一下吗?”教师要指导学生读的要轻巧、短促。
“当当当又是什么声音?”(钟表报时时的声响)
“请你来模仿一下。”注意这个地方有空拍,要读的准确。
4、将两句连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老师指导。
5、加入电子琴节奏伴奏,一起把整首歌词读一读,速度可稍慢。
6、玩整地欣赏一遍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7、跟随音乐轻声哼唱一遍,不加歌词,只哼旋律。
8、跟琴试唱,老师指导。注意“嘀嗒”处要唱的整齐轻巧;还要注意学生的吐字咬字要清楚。
9、加入伴奏音乐唱一唱,注意歌曲的情绪以及学生的声音。
三、创造表现
1、加入打击乐器伴奏,请同学们按课本上的节奏型打一遍或者是自选节奏但要按节拍打。打玩后,请小朋友们互相评一评,看看优点有哪些?不足之处有哪些?
2、分小组表演歌曲,一组唱玩后,请同学们对其他组小朋友的演唱作一个评价,然后再给自己的小组提出改进的建议。
3、最后再请大家一起把整首歌唱一遍,加伴奏音乐。请同学们自己加动作表演,展示。
四、完美结课
建议:请同学们在课下搜集更多的响声,包括生活中的、自然界中的,人为发出的等等,下节课进行汇报、展示。(如果需要道具可以自己准备)鼓励大家动脑筋想、听、做,下节课看谁表演的响声最精彩。
教学反思:
以谜语导入,提高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比上节课的学习气氛好很多,但是在上课过程中,还是有个别同学走神,所以,整节课中,多处出现律动,可以说各种律动渗透在课堂中的每个环节。首先是头部的律动,左右摇头,点头,左转右转,这些动作都不难,但是要求一年级的`学生们跟着音乐的旋律有节奏地做上述动作,就有一定的难度。这要求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耳、眼、头、脑共同配合,才能够完成得好。其次出现的是学习闹钟的秒针和钟摆的律动,学生的动作虽然不那么协调灵活,但也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准备,而更重要的是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最后的律动是创编歌表演的动作。让学生听录音随意表演,边唱歌曲边律动。在巩固歌曲的同时,又更深层地理解歌曲的意境,并且使孩子们显得更可爱更活泼,更富创造性。
音乐的课后教学反思 篇4
这次音乐活动,教师能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入手,从孩子的已有经验出发,选择孩子熟悉的汽车开展活动。各种新奇有趣的“怪汽车”深深地吸引了孩子,激发起他们参与和探索的热情。整个活动的学习内容在音乐和游戏中融合于故事情景,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总体说来有一下几个体会:
1、层次分明,逐步递进
本次活动一共有两个目标,第一个是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用短句说说、唱唱变出的《怪汽车》。第二个是知道汽车的主要特征,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教师用已有经验引导孩子们感受音乐,引出故事。接着用故事的形式引出话题,激发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然后,利用情景结合动物图片,学习歌曲。在这个环节中,用递进式的提问,帮助孩子们记住歌词。同时通过动作的模仿,使孩子们理解不同的汽车部位。动作与歌曲结合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也满足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此次活动从过程的设计看,教师都能紧紧围绕目标,创设有趣的情境,一环扣一环,自然展开,丰富的内容贯穿整节课,从而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在唱唱、玩玩的过程中不失时机的引导幼儿用动作和声音进行表述,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有助于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较好地完成了教学内容。
2、游戏主导,音乐渗透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本次活动用了有趣的多媒体动画,这个很快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将他们带入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用帮助小动物想办法,自己开怪汽车等等情景,让孩子一直参与其中。同时老师不断的开放性的提问,如“请你们帮小动物们想想有什么运水果的好办法”,让幼儿大胆想象,并用较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活动在欢快的音乐旋律中开始,而歌曲《怪汽车》则作为载体,在活动中反复出现,以此引导幼儿大胆想象、编唱,调动多种感官表现怪汽车。教师让孩子在游戏情景中多听、多感受音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歌曲,这对学习歌曲是很有帮助的。感受旋律教师也采取了多种形式,如完整示范,听音乐示范等等,让孩子们在感受、思考、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将歌词填进乐曲中,尝试演唱。
活动不足的地方,就是教师课堂上的主导的比较多,在创编阶段拓展不够,如果能在仿编时教师示范把握好度,不能局限孩子们的思路,阻碍孩子们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或许我们能看到更多的孩子达到哪种水平。我觉得可以再提供部分水果图片,给予孩子们想象的支撑,或许孩子们的表达会更好。
音乐的课后教学反思 篇5
在当代的教学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首先表现是学生学习的引路者。教师作为引路者应充分发挥爱心,了解与辅导学生,引导其积极全面的发展;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由此可见,教师一定要细心地用宽容的爱呵护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用赞赏去滋润学生的心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现代课堂教学是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音乐教学更是如此。我在初一、三班上《雪绒花》这一课时,在课前我准备了大量的教学用具,课堂上用此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在歌曲的导入部分,我提示性地讲述着:一年有四季,我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呢?学生说:“冬季”。我就让学生思考:冬天有些什么景象、有些什么感受,我们南方和北方的冬天最大的不同在哪里?于是学生根据我的提示,逐渐引出冬天下雪的情景,我也描述着冬天的雪有多美,雪天的.情景有多美?大部份同学都沉浸在这“美丽的雪景”中,这时我发现有一位平时比较调皮的男生趴在桌子上,我心里顿时不悦,这时他唯恐没有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还发出夸张的呼噜声,我强忍着心中的火气,提示性问这位学生:“请问你在干嘛?”那位同学望着我回答说:“我是属蛇的,我在雪地的洞穴里冬眠”我愣了一下,他的回答令同学费解,也出乎了我的意料。那时,我已阴转多云了,接着让学生说说理由。学生说:“冬天雪花飞舞,白茫茫的一片,好多动物都去冬眠了,我想到我是属蛇的,现在也开始冬眠了”。我用赞许的目光和满脸的笑容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了该同学一番。在该学生的影响下,班内其他学生的思维也开阔了,想象着雪天的情景:有堆雪人的坐雪锹的,打雪仗的等等。同学们发挥着想象,课堂活跃起来了,整个一堂新授课在轻松、愉快中结束。
后来我就想,如果当时我不分青红皂白地把那位学生批评一番,这样处理一定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久而久之,学生只能循规蹈矩。这不仅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也会影响了班内其他学生的兴致。可见,教师在课上的一言一行是举足轻重的,不能轻易放过任何一朵智慧的火花。在这堂课上,当教师放下尊严而且露出友善的笑脸,用天街小雨般的爱感化每一棵成长的幼苗,当教师以润物细无声的情滋养每一棵幼小的心,此时,班级就成为师生共同融筑的温馨“家园”,教师就成为学生可以依赖的朋友。我想:孩子们的这些表现就是爱的感召力,是对“教育人情味”的热切呼唤,是还生命以绿洲的深情期盼。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渴望能有“花好月圆”的局面出现,但是花开只是一种偶然,我相信,只有我们允许学生追求精神与思想的自由,追求独立完整的人格,追求心灵的丰富与滋润,学生一定会成为我们的“好朋友”!
音乐的课后教学反思 篇6
本次音乐活动——《小老鼠和大懒猫》音乐选自海顿的第94交响曲片段,音乐有较明显的强度与力度变化。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在活动中结合故事、课件、游戏等形式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强度、力度的变化,并引导孩子用身体动作的幅度力度的变化来表现乐曲力度的变化。孩子在扮演小老鼠走路的时候,能分辨出音乐的轻重,根据轻重声音,他们一步一步有节奏地走,也给这个音乐很好的.表现出来。通过本次的欣赏活动初步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惊愕交响曲》中的“惊愕”,我可以在刚开始引出的时候,铺垫词语“惊愕”;虽说有图谱的出示帮助幼儿理解整段音乐的结构,但是总体来说图谱的利用还是不够,可以与音乐配合;吃饼干的环节可以省略,用动作代替;在胸饰的摆放方面也需要我再仔细考虑,我是不是可以事先在教室里贴好或者贴在黑板上,让幼儿自己来撕取,这样一来也减少了幼儿注意力的分散。
整个活动,幼儿的参与性很高,兴趣也很浓,我可以在以后的艺术教学中,多多开展此类的音乐欣赏教学活动。
音乐的课后教学反思 篇7
008年4月24日下午,上了一节欣赏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这25分钟的欣赏课中,我用了录音机和CD机作为教具,给学生欣赏了《梁祝》呈示部分音乐。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听赏体验为主,设计与课堂目标有直接关系的问题。先是提出思考问题再播放音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通过自己的感受再用语言表达出来。
整节课下来,发现内容容量大了,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得不够恰当,上起来很仓促。教学目标是很明确的:即让学生能熟悉“爱情主题”的旋律。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过程中,不够委婉,没有作到深入浅出。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是表面的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没有很好的掌握学生在这学段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一、在内容上,容量大了。
呈示部:引子——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25分钟的时间要上完这些内容,容量大了。在上课的整个过程中,有被追着跑的感觉。时间安排得也不够恰当,很多地方该细讲的都没有花时间。因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复听的过程能随乐哼唱“爱情主题”的旋律,如只选择呈示部中的引子——主部(爱情主题+草桥结拜+主题再现),在时间上会从容很多,着重欣赏主部主题,也更能深化《梁祝》的音乐主题。
二、在教学过程中。
1、导入。
这一环节引用了歌曲《梁祝》,提出设问:“这首歌曲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提示学生从歌词中找出故事的情节。而在引导学生讲述故事情节时,略显仓促,含糊其词。
如当时可设计成这样的板书形式,整个思路就一目了然了。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更易掌握音乐主题发
展的每个环节。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写景“引子”)
千古传颂生生爱,山伯永恋祝英台。(抒情“爱的主题”)
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同窗三载、共读共玩)
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
2、讲解概念。
在欣赏音乐之前,先把协奏曲的概念直接摆出来,感觉有点突然。
这一环节,可调整为:把协奏曲的概念放到全曲欣赏完后总结时再概括,直接讲述“小提琴协奏曲”的概念。在讲解“小提琴协奏曲”的概念时,可抓住“协”字做文章,“协”即“协助、合作”之意,更贴近生活,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3、开始欣赏音乐。
在欣赏每个音乐主题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且目标明确。
如在听赏引子(写景)部分时,提问“这段音乐的旋律使大家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经过教师的提示,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听觉感受并结合导入部分的歌词,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联想到的画面。
在听赏“爱情主题”时,也是先给出问题“这一主题跟我们前面听过的歌曲《梁祝》的旋律有什么相同之处?重复了几次?是连续重复还是穿插重复?表现了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没能把《梁祝》的“爱情主题”升华到现实生活中,故有误导的倾向。如能委婉的把“爱情的主题”升华到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可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并及时引导、鼓励学生建立起对周围的亲朋好友、()所有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对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挚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在听赏连接部和副部时,先把问题摆出“这一部分的速度、节奏、旋律与前面的主题有什么区别?表达《梁祝》什么样的情绪?”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通过自己的感受运用语言表达出来。
了解到听课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舞蹈基础,故在最后设置了3分钟的互动。
从头欣赏完整的呈示部音乐,“请同学运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根据音乐来即兴创作一段舞蹈。”但因时间已到,临时把这一环节改为:让学生听歌曲《梁祝》并跟着哼唱。使学生更深刻记忆《梁祝》“爱的主题”,起到深化本节课教学目标的作用。
音乐的课后教学反思 篇8
本周的教学内容是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分析主部,即草桥结拜。
上课前我先播放音乐《梁祝》,让学生在音乐中走进教师。导入时我提了个问题(刚才播放的音乐节选自哪部作品?)在点出课题后,我开门见山的简介了小提琴协奏曲及奏鸣曲式的概念,接着分析了第一部分主部。
整节课都在我我的计划中顺利地结束了。
课后我,对这节课做了反思,这一节课一直在顺着我的思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整堂课的教学计划是完成了,但我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使得整节课成了一言堂模式,这是我《新课程标准》学习得不够深不够透彻的缘故。《新课程标准》就是要改变一亲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因此,我对此课作了以下修改:在导入时改问“我们刚才所听的音乐的主奏乐器是什么乐器?”学生答完后再听一遍问“除主奏乐器之外还有没有其他乐器了?”由此引出“小提琴协奏曲的概念”,再向外引申出“钢琴协奏曲”等等的概念。“奏鸣曲式”这一概念由于其理论性十分地强,因此把它放在第二课时,在“英台抗婚”、“化蝶”这两大部分欣赏完之后再介绍,在这一概念出现之前涉及到的“主部”、“展开部”等字眼都用“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化蝶”来替代。
在完整欣赏“草桥结拜”前,又增加了主题音乐的学唱,由于有的学生会哼唱主旋律,所以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强烈。然后在分段欣赏的同时让学生根据我的提示分析了音乐的重要情绪及使用的主奏乐器等等。
经过这一修改,在第二个班上时课堂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