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认识平方千米》教学反思

2025/09/24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认识平方千米》教学反思(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认识平方千米》教学反思 篇1

本课学习是在认识公顷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个土地面积单位。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忆几个常见的面积单位以及其含义,板书1平方厘米=1厘米×1厘米,1平方分米=1分米×1分米,1平方米=1米×1米,1公顷=100米×100米。随后,我再问学生:“有没有比公顷还大的面积单位?”学生通过预习知道“平方千米”,也知道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10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

当学生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我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推导。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课堂中学生有点困惑,我提示学生:能不能利用上面算式1公顷=100米×1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进行变形?这时学生受启发,变形计算如下:1公顷=100米×1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1000000平方米,又因为1公顷=10000平方米,那么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所以又得出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结论:1平方千米=100公顷,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经历推导的.过程,体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再把他们的体验用语言描述出来。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看例题的图片,到自己说说对平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但学生的生活经历还不够多,只会拿学校、操场比较。练习中,学生对是选择公顷还是平方千米拿不定主意。同时对于换算中,因为进率比较大,所以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问题也比较多。这节课上我还给学生复习了之前的面积单位,发现学生学习记忆时出现了混乱,在后来讲解、练习时我多次强调,效果稍微好一点。

《认识平方千米》教学反思 篇2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应用,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教学中,落实好基础性练习。如以填空形式来完成单位间的换算,强调换算方法的说明及应用。同时,在练习中注意,通过追问突出基本技能训练。如“水立方”占地面积约6公顷,可追问“合多少平方米?是几个学校那么大?”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面积约是1100平方千米,又可追问“合多少公顷?”追问中还可提供北京或者澳门等区域的面积,请学生作比较。

二、适当调整或增加练习作业的素材,增强学习材料的丰富性。

在一些具体场景面积的判断或单位选择上,可调整或增加一些当地的、学生更为熟悉的材料,以更好地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进行练习。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公顷”的表象。

三、增加学习活动的开放性。

教学中,适度挖掘相应习题的多元价值,扩大习题的开放性,以进一步丰富感性经验。如第7题练习中,当结合1公顷、1平方千米、1平方米的关系完成了人数的估算后,可将“1平方米站的人数”换成其他事物,再来测算。如“1平方米铺方砖几块”,“1平方米摆课桌几张”等等,作为素材,再次练习,不仅强化了土地面积单位间的关系,同时也有利于对1公顷、1平方千米表象的建立。

四、强调熟悉素材的应用,体现数学的价值。

例如第8题,在完成了教材提供的6个省、自治区的面积排序后,可将所在省的土地面积与之比较。此外,还可提供一些更接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如本省内所辖的地级市的面积等。既让学生了解了所在地区土地面积的信息,又体会了数学的意义。

《认识平方千米》教学反思 篇3

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我要感谢我的校长及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没有他们的帮助,我根本不知从何入手,特别是我的校长不顾下班后的疲惫一字一句的给我改设计,当我回到家我就在想:“她的一天该有多累啊?现在是不是靠在沙发上睡着了呢?”我想出的任何感谢的词语都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情。

课前我首先让学生搜集了比较大的土地面积,课上进行汇报,给学生提出疑问,你发现了什么?又让学生回忆了有关面积单位的知识,然后在设计一些较大的土地面积问:“还用以前的面积单位合适吗”,然后引出课题并板书。

虽然第七单元第一课时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公顷,但是1平方千米跟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还是很远,所以我制作了一个微视频,首先测量出一名同学伸直手臂的长度约为1.5米,再测量出7名同学伸直手臂拉在一起的长度约为10米,最后用我们班的28名同学在操场上围成一个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

让学生感受到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为1公顷,而10000个这样正方形的面积为1平方千米,通过视频让学生建立1平方千米的概念,并感受1平方千米的大小。

紧接着进行1平方千米的概念、实际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的教学。

1平方千米在教室里、书本上是不可能达到的。

只能通过数字和空间想象来感受1平方千米的大小,从而使学生的印象得以深刻。

从这一节课中我体会到数学实践活动在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当学生面对某一个知识点时,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做为教师,就是要找到好办法,让他们学会知识。

但是有些内容只能通过学生的理解,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这些知识才能逐渐被学生融会贯通而加以熟练的应用。

《认识平方千米》教学反思 篇4

这次姜校长来听课时我正好讲《平方千米》这一课。其实,这节课我是跟平时一样准备好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们好像心思进入不了我的课堂。在完成练习第六题“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说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时,孩子们的反应很慢,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要知道,前一天《认识公顷》,我已经将面积单位从平方厘米到平方米都复习过,怎么才过了一天就忘光了?其实我也是知道今天有领导来听课,所以前一天复习时更详细。

课后,姜校长来给我评课。首先照例是一大堆好话,然后是重点,我听到颇有同感。

平方千米这个土地面积单位太大,尽管我说了南到大润发,北到文峰大世界,西到通掘路,这样大的范围差不多是一平方千米。但孩子们只有两点一线的生活对这些也不太了解。而且书上的例题虽然有配图,但孩子们根本就无法感知: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20xx年我国造林面积到底有多大。所以,这样说来,竟是我疏忽了。但这样大的面积,我可以怎么做呢?

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分米我们可以在纸上借助直尺画出来,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可以比较。

一平方米也可以看我们的黑板(约35平方米),也可以看地砖。

一公顷我们可以有参照物,站在后窗可以看到后操场的全景,它的面积大约是0.5公顷,两个这么大的土地面积就是一公顷。

可是一平方千米呢?它大约是200个我们学校的操场那么大,大约有25个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那么大。可是它毕竟是用来表示大土地面积的单位,那有多大呢?姜校长建议我找一找南通市的'占地面积,通州区的占地面积,金沙镇的占地面积,这样,虽然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至少孩子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会有点兴趣,关注度高了,自然理解力会有所提高。

另外,姜校长还建议说要让学生了解1平方千米就是1平方公里。虽然书上没有这个知识点,但是1千米就是1公里,这是在教学《认识千米》时书上介绍的,而且我们国家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一般用平方公里作单位。所以很有必要。

《认识平方千米》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经历“认识平方千米”以及“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关系的过程。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常用的几个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并能够运用相应的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成功之处在于以下两点:

1、 复习新知,过渡新知: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回忆几个常见的面积单位以及其含义,板书1平方厘米=1厘米×1厘米,1平方分米=1分米×1分米,1平方米=1米×1米,1公顷=100米×100米。然后提问,根据上面例子你能猜猜1平方千米是怎样规定的吗?

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借助一个阶梯和平台,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前面的回忆就为他们的数学学习搭建了一个阶梯,使知识能够顺利迁移和过渡。于是学生很容易得出“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也叫1平方公里)1平方千米=1千米×1千米。平方千米的含义是学生凭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出的结论,是自己的'创造成果,品尝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对平方千米有了初步的感觉和认识。

2、利用算式变形推导关系(进率)

当学生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我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推导。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有点困惑,我提示学生:能不能利用上面算式1平方千米=1千米×1千米进行变形?这时学生受启发,变形计算如下:

1平方千米 = 1千米×1千米 =1000米×1000米=1000000平方米

又因为1公顷=10000平方米,

那么1000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100

所以又得出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结论:1平方千米=100公顷

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经历推导的过程,体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再把他们的体验用语言描述出来。学习活动中,学生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这就是一种“体验”。因此课上才出现精彩的回答:当谈到“1公顷=10000平方米”时,有学生想到了“我们学校篮球场的占地面积大约是3500平方米,大约3个这样的篮球场才相当于1公顷的面积”;又马上有学生说“如果3个这样的篮球场相当于1公顷的面积,那么300个这样的篮球场就相当于1平方千米面积”!精彩的回答折射出了智慧的火花!台下类如“我们教室的面积是60平方米,1平方千米就大约有16667个教室的大小了,1平方千米真大啊!”诸如此类描述层出不穷,我喜欢这样的回答,对于这样描述的同学给予了星级奖励。教室里不能看到但可以想象到1平方千米有多大,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衔接让孩子们更是兴趣盎然。从学生脸上露出的喜悦的表情,这节课成功了。

《认识平方千米》教学反思 篇6

本课学习是在认识公顷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个土地面积单位。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忆几个常见的面积单位以及其含义,板书1平方厘米=1厘米×1厘米,1平方分米=1分米×1分米,1平方米=1米×1米,1公顷=100米×100米。随后,我再问学生:“有没有比公顷还大的面积单位?”学生通过预习知道“平方千米”,也知道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10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

当学生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我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推导。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课堂中学生有点困惑,我提示学生:能不能利用上面算式1公顷=100米×1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进行变形?这时学生受启发,变形计算如下:1公顷=100米×1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1000000平方米,又因为1公顷=10000平方米,那么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所以又得出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结论:1平方千米=100公顷,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经历推导的.过程,体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再把他们的体验用语言描述出来。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看例题的图片,到自己说说对平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但学生的生活经历还不够多,只会拿学校、操场比较。练习中,学生对是选择公顷还是平方千米拿不定主意。同时对于换算中,因为进率比较大,所以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问题也比较多。这节课上我还给学生复习了之前的面积单位,发现学生学习记忆时出现了混乱,在后来讲解、练习时我多次强调,效果稍微好一点。

《认识平方千米》教学反思 篇7

数学课上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的知识,我让学生进行了大胆地猜测,1公顷到底有多大?1平方千米有多大?。但是学生的回答与实际相差很大,可见学生对于实际意义的认识仍然是很模糊的。尽管我举了一些实例让学生去体验,但是他们还是很困惑。如果我让学生到操场亲身体验一下面积的大小,效果肯定不一样。

先让学生沿着操场的长、宽跑一圈,然后测出操场的面积。70×30=2100(平方米),为方便我们估成xxxx平方米,在学生算出操场的.占地面积以后,让学生比较1公顷与操场面积的大小。学生认识到1公顷大约相当于五个操场的面积。接下来问:1平方千米相当于多少个操场的占地面积呢?引导得出1平方千米=100公顷,就是大约500个操场的占地面积。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想学生对于土地面积单位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等概念、实际意义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在教室里、书本上是不可能达到的。通过实际感受学生对公顷和平方千米有了一定的认识。当然如果再让学生们沿着操场围墙走一圈,在享受着收获的幸福氛围中,去实际感受一下操场的面积与1公顷的大小,那将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衔接,也还原了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

总之,从这一节课中我体会到数学实践活动在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当学生面对某一个知识点时,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做为教师,就是要找到好办法,让他们学会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感知,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的领会理解知识,更何谈熟练的应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