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的一天教学反思
文学网整理的小明的一天教学反思(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小明的一天教学反思 篇1
一、科学确立并实现了本节课的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确立了如下目标:
1、使学生结合经验认识钟表,会读钟面的整时刻、半时刻;探索整时、半时指针规律,学会记时的两种方法。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2、通过教师演示讲解与课件资源的巧妙结合,使学生在观察与实践中探索、思考、发现、总结整时、半时的指针规律,比较熟练认识整时刻、半时刻。
3、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观念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明的一天”这一内容为载体,实现了目标的落实。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对钟表的了解(1~12 12个数字,分针与时针)、引导他们探索整时和半时钟面上的指针规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精确化,来认识钟表。并鼓励他们动手在准备好的钟面上按顺时针方向拨出指定的整时和半时。
三、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始,我用课件出示了钟表的图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学习情境。接着,用课件出示了各式各样的钟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钟表不仅有漂亮的外表,而且有很多数学知识)这一过渡,激发了学生探索有关钟表知识。
四、在本节课上,我对学生的激励和评价有点不到位。
大家都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当前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呼声愈来愈高的背景下,科学解读教材和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认为:只有适合自己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小明的一天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首先我抓住学生年龄特征,通过谜语引出钟表,用音乐引出漂亮的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其次,抛出钟面上有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了解1----12这几个数的排列规律,认识时针和分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表达的机会。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小闹钟,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我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来巩固学生所学过的知识。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
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索性。教学中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发展。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活动相结合,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学生参与程度高,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促使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完成对整时、半时的认识。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操作中自主探究,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学习的快乐。教学目标基本达到。
小明的一天教学反思 篇3
回想起这快乐的、无拘无束的40分钟,我心中充满了许多感慨。感慨孩子们在课堂上出色的表现,感慨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气象。我真不敢相信,六七岁的孩子竟然知道得这么多,合作得这么好。数学已经成为了他们接触生活、了解生活的一个工具。
成功的一节课必须要立足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对新理念的理解之上。胸中有邱壑,教学才有方。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努力挖掘教材的两个优势:
1.情境创设得好,是儿童熟悉和感兴趣的;
2.素材提供得好,它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以及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多次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去自主地学习探究。在学生交流时,我把自己也看成是小组中的一员,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以便及时地来引导。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快乐的小脸,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活”起来的数学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学生探索的天堂。
〖案例点评
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1. 重视情境的创设。
课堂教学中创设既合理又富有活力,既关注又尊重学生的情境是每个教师竭力追求的。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一个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舞台,通过“小明的一天”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去合作、去交流,去认识整时和半点。我想,这一情境会使儿童终生难忘,甚至影响到他们对数学的情感和态度。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在本节中,教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去自主地学习。在小组交流、合作的基础上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提出不同意见的机会,注意生生、师生的多项交流,集中小组的智慧,进一步认识整时和半点。尊重学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3.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全面参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新课程理念。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数学课堂真正变成学生实现心灵自由放飞的舞台。
小明的一天教学反思 篇4
一、科学确立并实现了本节课的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确立了如下目标:
1、使学生结合经验认识钟表,会读钟面的整时刻、半时刻;探索整时、半时指针规律,学会记时的两种方法。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2、通过教师演示讲解与课件资源的巧妙结合,使学生在观察与实践中探索、思考、发现、总结整时、半时的指针规律,比较熟练认识整时刻、半时刻。
3、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观念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明的一天”这一内容为载体,实现了目标的落实。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对钟表的了解(1~12 12个数字,分针与时针)、引导他们探索整时和半时钟面上的指针规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精确化,来认识钟表。并鼓励他们动手在准备好的钟面上按顺时针方向拨出指定的整时和半时。
三、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始,我用课件出示了钟表的图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学习情境。接着,用课件出示了各式各样的钟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钟表不仅有漂亮的外表,而且有很多数学知识)这一过渡,激发了学生探索有关钟表知识。
四、在本节课上,我对学生的激励和评价有点不到位。
大家都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当前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呼声愈来愈高的背景下,科学解读教材和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认为:只有适合自己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小明的一天教学反思 篇5
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悦、有满足感,重要原因是: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需要,一切教学活动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根据学习内容的自身特点,根据课标精神,我在设计教学时力求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联系生活;合作交流,人人参与。具体的有以下几个特点。
1.精心设计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有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才能主动探索,进而获取知识。
课一开始,把准备的小闹钟的时间调好,上课起立后班里十分安静,这个时候传来了小闹钟的声音!老师很惊讶的问:“什么声音,”顺着声音寻找到原来是个小闹钟。通过无意注意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孩子感受到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与钟表有关系,用闹钟的话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人人参与。
学生已经习惯了用“长针、”“短针”来描述某一时刻,在认读整时之初,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及时加上一个简单的钟面介绍,明确时针、分针的名称,为学生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描述某一时刻打下基础。
3.重视动手操作实践。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课标倡导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根据学习知识的性质特点,结合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如摸一摸钟面观察;在人手一个的`学具钟上操作;小组互拨互说;转动画面拨时刻;找朋友—画时针或分针。在这些活动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数学”,及时反馈交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综上所述,整堂课体现了关注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的主题,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得到了满足,获得了成功。
小明的一天教学反思 篇6
本次我选择了《小明的一天》作为公开课的内容,本堂课基本按照预设顺利讲完了,其中的满意之处如下:
课前导入,我以带神秘会发声音的礼物的方式导入,通过听声音让学生来猜一猜,课件出现钟表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渲染课堂氛围。
其次让学生通过观赏各种各样的钟表,来认识钟面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印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培养孩子细心观察事物的能力,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为学习知识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再次以《小明的一天》为主线,将认识钟表的教学内容有趣的贯穿起来。充分利用课件、学具、教具,调动学生多种感知参与学习。课堂上让学生以汇报、讨论、展示、动手亲自拨时间、游戏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观察与思考、自主探索、语言表达、交流与合作、动手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孩子观察小明的一天情景图,知道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引导在数学课上,我们说 “时”,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练习完整的表述和运用数学语言。进而给出六个时间让学生分类,一一说出如何看出的,学生总结出认识整时及半时的方法。老师带大家做即兴练习,师拨生认,师说生拨,同桌相互拨来巩固所学知识,并新授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做以自然的衔接。最后设置了三个练习环节:看图认时间、做游戏——找朋友(找出相同时间)、观看图电子表片(会认时间,练习生活实际在哪里见过)及各种各样的`钟表图, 使得本节课设计合理,思路清晰,内容充实。
不足之处:
1、 新授时间过快,给时间分类应让学生说出每个时间分针、时间的特点。
2、 情景图看时间到给时间分类的课件衔接不流畅。
3、 师站的位置过于多变,使学生无中心感。
4、 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度不高。
5、 游戏组织不是很有序。
总之,这节课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度过。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学习情境,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做好教学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