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优秀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高一数学优秀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高一数学优秀教案 篇1
学习重点:了解弧度制,并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学习难点:弧度的概念及其与角度的关系。
学习目标
①了解弧度制,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②认识弧长公式,能进行简单应用。对弧长公式只要求了解,会进行简单应用,不必在应用方面加深。
③了解角的集合与实数集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培养学生学会用函数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角,记作1,或1弧度,或1(单位可以省略不写)。这种度量角的单位制称为。
2、正角的弧度数是数,负角的弧度数是数,零角的弧度数是。
3、角的弧度数的绝对值。(为弧长,为半径)
4:完成特殊角的度数与弧度数的对应表。
角度030456090120
弧度
角度135150180210225240
弧度
角度270300315330360
弧度
5、扇形面积公式:。
二、师生互动
例1把化成弧度。
变式:把化成度。
小结:在具体运算时,弧度二字和单位符号rad可省略,如:3表示3rad,sin表示rad角的正弦。
例2用弧度制表示:
(1)终边在轴上的角的集合;
(2)终边在轴上的角的集合。
变式: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
例3、知扇形的周长为8,圆心角为2rad,,求该扇形的面积。
三、巩固练习
1、若=—3,则角的终边在()。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
2、半径为2的圆的圆心角所对弧长为6,则其圆心角为。
四、课后反思
五、课后巩固练习
1、用弧度制表示终边在下列位置的角的集合:
(1)直线y=x;(2)第二象限。
2、圆弧长度等于截其圆的内接正三角形边长,求其圆心角的弧度数,并化为度表示。
高一数学优秀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画出简单几何体、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指导
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
展示庐山的风景图——“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
(二)讲授新课
1、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中心投影: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
平行投影: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形成的投影。
正投影:在平行投影中,投影线正对着投影面。
2、三视图:
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侧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左面向右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俯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上面向下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三视图:几何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统称为几何体的三视图。
三视图的画法规则: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长对正:正视图与俯视图的长相等,且相互对正;
高平齐:正视图与侧视图的高度相等,且相互对齐;
宽相等:俯视图与侧视图的宽度相等。
3、画长方体的三视图:
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分别是从几何体的正前方、正左方和正上方观察到有几何体的正投影图,它们都是平面图形。
长方体的三视图都是长方形,正视图和侧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俯视图和正视图都各有一条边长相等。
4、画圆柱、圆锥的三视图:
5、探究:画出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的三视图。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5练习1、2;P20习题1.2[A组]2。
(四)归纳整理
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五)布置作业
课本P20习题1.2[A组]1。
高一数学优秀教案 篇3
教材:
逻辑联结词
目的:
要求学生了解复合命题的意义,并能指出一个复合命题是有哪些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并能由简单命题构成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复合命题。
过程:
一、提出课题:
简单逻辑、逻辑联结词
二、命题的概念:
例:125①3是12的约数②0.5是整数③
定义: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命题。正确的叫真命题,错误的.叫假命题。
如:①②是真命题,③是假命题
反例:3是12的约数吗?x5都不是命题
不涉及真假(问题)无法判断真假
上述①②③是简单命题。这种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开语句(条件命题)。
三、复合命题:
1.定义:
由简单命题再加上一些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复合命题。
2.例:
(1)10可以被2或5整除④10可以被2整除或10可以被5整除
(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菱形的
垂直且平分⑤对角线互相平分
(3)0.5非整数⑥非0.5是整数
观察:形成概念:简单命题在加上或且非这些逻辑联结词成复合命题。
3.其实,有些概念前面已遇到过
如:或:不等式x2x60的解集{x|x2或x3}
且:不等式x2x60的解集{x|23}即{x|x2且x3}
四、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
如果用p,q,r,s表示命题,则复合命题的形式接触过的有以下三种:
即:p或q(如④)记作pq
p且q(如⑤)记作pq
非p(命题的否定)(如⑥)记作p
小结:
1.命题。
2.复合命题。
3.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
高一数学优秀教案 篇4
s课题:秒的认识
教学设计:陈听。
教学内容:均衡生产书第2~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春兰秋菊1分=60秒,以及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教学活动,逐步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
3、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准备:带秒针的实物钟表、能显示到秒的电子表、秒表、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先让学生描述这些情境。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自己所经历的比1分钟短的事情及计量的经历。揭示课题?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初
步了解计量比1分钟短的时间需要用秒作单位,感知秒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认识时间单位?秒?
1.认识?秒?
引导学生观察秒针的转动,思考并回答:秒针是怎样告诉我们时间过去几秒的呢?
预设:通过秒针超过的小格数计秒;通过秒针走动时发出的滴答声计秒。
教师应充分肯定,并强调: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秒针走几小格就是几秒。(板书: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2)计量5秒、十几秒。
演示课件:秒针走过1大格。让学生说一说秒针走1大格时间过去了几秒。强调: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秒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5秒。
演示课件:秒针走过12小格,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说出:秒针走过12小格,时间过去了12秒,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数大格加小格的方法,快速计算出秒针走过的区域,算出经过时间。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秒的认识之前已学习了时、分的认识,对于钟面上指针与制度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此环节中让学生带着问题?秒针是怎样告诉我们时间过去几
秒的呢??思考并回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应用,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现实观点).
2.认识秒与分的关系。
(1)制造认知冲突,突破教学难点。
师:秒针走两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0秒,那么秒针从刻度12到刻度10,经过多少秒?
(学生如果没有秒针按喱针走动的表象积累。受惯性思维影响,会误认为刻度12到刻度10之间有两大格,是10小格,所以经过的时间是10秒。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交流,并通过观察秒针的走动。进一步明晰钟面上指针的运动方向及钟面结构。)
(2)掌握秒针已经从12到10,如果秒针继续走2大格,刚好走了1圈回到12,经过的时间是多长?秒针走一圈,分针会有什么变化?
再次引导学生观察秒针走1圈时分针的变化,体会分、秒之间的关系,得出1分=60秒。(板书:1分=60秒)
(3)唤起旧知,系统整理。
师:看到?1分=60秒?,你能想到哪些相关的知识?可结合钟面,让学生说一说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格,让学生对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形成整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需要学生不断地观察秒针的转动,教学中可以使用实物钟体为教具,但实物钟的秒针无法随意拨动,也不能停下来,使用不方便。可使用本书后?多媒体资源?中提供的钟表课件,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秒针走动的起点和终点,还能同时做上标记,于学生理解并掌握分与秒的进率。)
3.认识其他常见的计量?秒?的工具。
师:怎样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
预设:学生会提到带秒针的钟表、电子表、秒表等。教师均给予肯定,并结合学生回答展示电子表、秒表等计时工具。
(1)介绍电子表。
出示电子表实物或图片,说明:两个圆点左边的数表示几时,右边的数表示几分,右下角的数表示几秒。
(2)介绍秒表
秒表,是体育运动中常用的计时工具,在教学、比赛和训练中常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出示机械秒表实物或图片,说明:在它的下面是一个大表盘,上方有小表盘。秒针沿大表盘转动,分针沿小表盘转动。长针为秒针,秒针每转一圈是60秒,其中一小格为1秒,一大格为5秒;小表盘内的短针是分针,分针每转一圈是30分;记数时只要把分针和秒针所指的时间相加就是所
测的时间。
出示电子秒表实物或图片,说明:这里两个圆点左面的数表示的是几分,右面的数表示的是几秒,右下角的数表示的是多少个1/100秒。
(3)比较各种计量工具,明确各自用途。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时间的计量工具,注意让学生体会它们的不同用途。钟面和电子表主要用来表示时刻,秒表用来计量时间的长短。同时,可以结合计量工具的认识,进一步体会这三个时间单位在表示时刻和时间长短时的用法。)
(三)体验时间的长短,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
1.体验1秒的长短。
(1)初体验—10秒的小测试。
交待任务,明确游戏规则:老师说?开始?,就闭上眼睛:你认为10秒到了,就悄悄地举手告诉老师;睁开眼睛后看看是多少秒。
(2)反馈交流,验证调整。
测试后,反馈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
预设:学生会提到拍手、眨眼、数数等方法。
教师要关注估计准确的和偏差较大的两类学生,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方法,再引导学生根据秒针转动的节奏进行验
高一数学优秀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向量的性质及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例题分析:略
四、小结:
1、进一步熟练有关向量的运算和证明;能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问题,
2、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切实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一数学优秀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
二、能力目标
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由已知信息写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函数与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联系,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经历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会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有关函数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弹簧秤有自然长度,在弹性限度内,随着所挂物体的重量的增加,弹簧的长度相应的会拉长,那么所挂物体的重量与弹簧的长度之间就存在某种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请看: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3厘米,在弹性限度内,所挂物体的质量x每增加1千克、弹簧长度y增加0.5厘米。
(1)计算所挂物体的质量分别为1千克、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时弹簧的长度,
(2)你能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式吗?
分析:当不挂物体时,弹簧长度为3厘米,当挂1千克物体时,增加0.5厘米,总长度为3.5厘米,当增加1千克物体,即所挂物体为2千克时,弹簧又增加0.5厘米,总共增加1厘米,由此可见,所挂物体每增加1千克,弹簧就伸长0.5厘米,所挂物体为x千克,弹簧就伸长0.5x厘米,则弹簧总长为原长加伸长的长度,即y=3+0.5x。
2、做一做:
某辆汽车油箱中原有汽油100升,汽车每行驶50千克耗油9升。你能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吗?(y=1000。18x或y=100x)
接着看下面这些函数,你能说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上面的几个函数关系式,都是左边是因变量,右边是含自变量的代数式,并且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指数都是一次。
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4、例题讲解:
例1:下列函数中,y是x的一次函数的是()
①y=x6;②y=;③y=;④y=7x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分析:这道题考查的是一次函数的概念,特别要强调一次函数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指数都是1,因而②不是一次函数,答案为B
高一数学优秀教案 篇7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等差数列定义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掌握等差
数列定义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推导及应用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等差”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教学过程
由XX《红高粱》主题曲“酒神曲”引入等差数列定义
问题:多媒体演示,观察——发现
一、等差数列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例1:观察下面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二、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
则由定义可得:
a2—a1=d
a3—a2=d
a4—a3=d
an—an—1=d
即可得:
an=a1+(n—1)d
例2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是3,公差d是2,求它的通项公式。
分析:知道a1,d,求an。代入通项公式
解:∵a1=3,d=2
∴an=a1+(n—1)d
=3+(n—1)×2
=2n+1
例3求等差数列10,8,6,4…的第20项。
分析:根据a1=10,d=—2,先求出通项公式an,再求出a20
解:∵a1=10,d=8—10=—2,n=20
由an=a1+(n—1)d得
∴a20=a1+(n—1)d
=10+(20—1)×(—2)
=—28
例4: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6=12,a18=36,求通项an。
分析:此题已知a6=12,n=6;a18=36,n=18分别代入通项公式an=a1+(n—1)d中,可得两个方程,都含a1与d两个未知数组成方程组,可解出a1与d。
解:由题意可得
a1+5d=12
a1+17d=36
∴d=2a1=2
∴an=2+(n—1)×2=2n
练习
1。判断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①23,25,26,27,28,29,30;
②0,0,0,0,0,0,…
③52,50,48,46,44,42,40,35;
④—1,—8,—15,—22,—29;
答案:①不是②是①不是②是
等差数列{an}的前三项依次为a—6,—3a—5,—10a—1,则a等于()
A、1B、—1C、—1/3D、5/11
提示:(—3a—5)—(a—6)=(—10a—1)—(—3a—5)
3、在数列{an}中a1=1,an=an+1+4,则a10=。
提示:d=an+1—an=—4
教师继续提出问题
已知数列{an}前n项和为……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