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学反思
文学网整理的《枣核》教学反思(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枣核》教学反思 篇1
上个星期,学校临时通知我讲一节随堂课,有教委领导来视听指导,《枣核》教学反思。我诚惶诚恐,时间紧迫,只有一节备课时间。于是我就认真地看了两遍教材和教参。
文章讲述的是作家萧乾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记述了“我”访美时,探望了一位旧时同窗好友,并带去了好友再三托付的几颗生枣核。从踏访花园和交谈中,“我”感受到了同窗好友怀念家乡、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文章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海外赤子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就侧重于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教学反思《《枣核》教学反思》。在我和同学们合作完成读课文之后,就让学生找出贯穿全文的事物,学生很容易找出是枣核,于是紧接着我就抛出核心问题:全文围绕枣核都写了什么,引出了哪些内容?在我示范总结下,学生很顺利地理清了课文顺序:索枣核——见枣核——说枣核——议枣核。我就进行了总结,告诉学生这种写作方法叫做一线串珠。
这节课由于准备仓促只讲了第一课时,但也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这节课上积累了词语,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学会了概括课文的方法并认识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个人觉得学生收获还是颇丰的。这也就是语文教学上要求的`一课要有一得吧。总觉得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而本课的教学,我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未得到增强。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我所设计的问题也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授课内容多停留在教参层面,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不多,挖掘深度不够。
《枣核》教学反思 篇2
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事实上,我们的“阅读教学”仍然以识记为主,缺少理解、质疑和发现。是在为老师自己的阅读而教,为教参而阅读 ,为考试而教阅读。老师的阅读感受取代了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太多苛求,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迭起……过于精致细腻、转换频繁的课堂间接地侵占孩子自读自悟、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的时间。 教师讲解过深、过细、过透微言大义、字斟句酌、咀来嚼去……语文课完全没有了语文味,难怪孩子不愿上语文课了。
有鉴于此,要想真正让孩子去阅读,让孩子去感悟,培养孩子的情感,陶冶孩子的情操,塑造孩子的心灵,发展孩子的阅读力,把课堂还给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阅读教学就必须重视“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的关键在于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突破文章中心的一个突破口。为此,《枣核》一文的教学设计就是围绕着标题“枣核”展开的。
《枣核》教学反思 篇3
《枣核》一文的写作特点是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学习重点。为完成这一目标,我围绕枣核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
一、初读枣核。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谈谈初读的感受,并积累重点词语。
二、读懂枣核。
利用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三、品味枣核。
抓住主旨句:“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拓展部分我给大家欣赏了席慕容和余光中的《乡愁》诗歌朗诵,让学生再次受到了爱国情感的熏陶。
授完课后,自我感觉思路还较清晰,学习任务也完成了,但总觉得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而本课的教学,我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未得到增强。想到黄校长所开设的《冰心诗两首》一课,学生自主意识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发挥,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努力在小组内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上课很投入,每每有语出惊人的表达。这种情景正是我所期待的,可怎样才能在我的课堂上出现呢?现在我明白了:只有解开束缚的绳索,放手让学生自由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才能创设出我所期待的课堂。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我所设计的问题也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授课内容多停留在教参层面,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不多,挖掘深度不够。记得薛主任在讲题目枣核的作用时,除了我们通常所讲的'“枣核是文章的线索,是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载体”外,还发现了文题和文章语言风格的关系,两者都是质朴无华的。并由此让学生明白语言质朴无华但饱含感情的文章绝不逊色于辞藻华丽的文章。这一点让我映象极为深刻,如没有对文章深入地思考,哪会有这样的发现呢?我应该向薛老师学习,多深入思考文章,力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师会发现了,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
《枣核》教学反思 篇4
教学本课的成功之处是由《我的中国心》导入,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感。
通过找寻围绕枣核所写事情“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很容易发现“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学生的创新:“在回答美籍华侨生活得好吗?从文中找出根据”时,大部分人有理有据的回答了生活得好,也有一个同学认为她生活得不好,理由为思乡恋国心切,越老越烈,心情不好。
《枣核》教学反思 篇5
上个星期,学校临时通知我讲一节随堂课,有教委领导来视听指导,《枣核》教学反思。我诚惶诚恐,时间紧迫,只有一节备课时间。于是我就认真地看了两遍教材和教参。
文章讲述的是作家萧乾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记述了“我”访美时,探望了一位旧时同窗好友,并带去了好友再三托付的几颗生枣核。从踏访花园和交谈中,“我”感受到了同窗好友怀念家乡、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文章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海外赤子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就侧重于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教学反思《《枣核》教学反思》。在我和同学们合作完成读课文之后,就让学生找出贯穿全文的事物,学生很容易找出是枣核,于是紧接着我就抛出核心问题:全文围绕枣核都写了什么,引出了哪些内容?在我示范总结下,学生很顺利地理清了课文顺序:索枣核——见枣核——说枣核——议枣核。我就进行了总结,告诉学生这种写作方法叫做一线串珠。
这节课由于准备仓促只讲了第一课时,但也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这节课上积累了词语,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学会了概括课文的方法并认识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个人觉得学生收获还是颇丰的。这也就是语文教学上要求的一课要有一得吧。总觉得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而本课的`教学,我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未得到增强。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我所设计的问题也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授课内容多停留在教参层面,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不多,挖掘深度不够。
《枣核》教学反思 篇6
作为一名新老师,我怀着忐忑又十分期待的心情开展我的第一次公开课。我所讲授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八课《枣核》。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在教学中以朗读为基础,辅以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同时捕捉一些关键词句共同品味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感情。我把教学的难点落实在作者如何用友人平常生活的细节之处表现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随笔,但是随笔并不随便,作者用'枣核'为线索巧设悬疑,对'旧时同窗'家后花园的铺陈描写都是为了曲折地表达出海外游子们对故土的'依恋,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通过这一节公开课,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上需要改进之处有以下几点:
其一,本节课我以歌词(《我的中国心》)导入引起学生思乡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解读文本,期望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为学生敞开心灵进行师生对话创设有利的情境,进而师生共同游历海外游子那一段思乡怀人的情感历程。但效果并不太突出,我应该给学生播放所选歌曲片段,从而能让学生能感触更深,更快的融入情境。
其二,应该加强师生互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思想情感。
其三,课堂教学不应该贪多、图全,讲授要做到详略结合,巧妙过渡。 其四,要注意板书艺术,能抓住文章大意,整体美观大方。
其五,还应该搜集了关于思乡爱国的名句、名篇(比如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等,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这一主题的体会理解,完成了从文本解读到学生人格精神的飞跃,以求在合理控制讲授进度的基础上达到课堂效果更好。
这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我以后会多加学习改正!感谢同仁们的指导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