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

2025/09/28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教案(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熟练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并能根据要求排列几个数的大小。

2、通过对小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4、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复习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猜身高游戏:

1)指名猜老师的身高。老师给予适当引导:高了或低了。板书:1.55米

2)再指一名学生说说他的身高并板书:1.32米。接着与老师比高矮。

2、师说:刚刚我们直观比较了身高,发现:板书:1.55米>1.32米。那么这节课就来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

出示课件1

3、师问:看到课题你想说什么?(指名汇报)

二、新授

1、游戏:比大小

师说: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那咱们先来玩个游戏吧,好不好?那么先第1、2组玩,第3组先做评判员。

出示课件2:首先看到游戏规则1(生齐读)

1)游戏1(从百分位起)

师选派两名学生参与(学生1,学生2)

师问:你们谁先来?你想抽到数字几?为什么?(学生1抽第一次)

问学生1:什么感觉现在?问学生2:你想抽到数字几?(学生2抽一次)接问:什么感觉?

师说:其实这个袋里有2套数字?(学生抽第二次)

师生一起来看看黑板上的数字;分析它们的计数单位的个数。

师问:目前确定了胜负没?(没有)还要到什么数位了?

师问:更少计数单位的学生:你只有这么点百分之一,你紧张吗?

又问:个位你们想抽到几?(学生1抽第3次)接问:心情怎样?

又问学生2:你有压力吗?那么你一定会输吗?(不一定)(学生2抽第3次)

问:现在比出了大小没?(比出来了)哪个组赢了?

师说:请同学们把这个数记录下来。师板书。

2)游戏2(从个位起)

师问:你还想不想玩?(想)

出示课件3:出示游戏规则2

师说:请同学们说说这次规则与规则1有何不同?(指名汇报,后指名进行游戏2)

问:你们谁先抽出3各数字,让学生任意摆。

师说:抽之前,老师想问问你:想抽数字几?(……)怎么换了?为什么呀?(生3抽一次)

又问学生4:你紧张吗?你想抽到几?(学生4抽一次)

每抽一次对学生进行盘问,直到比出大小。

还要比吗?谁来说说为什么结束了?

学生记录。并请同学们将这两个小数补充完整。然后指名汇报。师板书。

师插入一句:如果他们在个位上抽到的数字一样,那要怎样?

3)游戏3(不设限制)

出示课件4:学生齐读游戏规则3:这次游戏规则明白了吗?

谁来?指派2名学生进行。

师问:你想抽到几?为什么?学生5抽第一次,问:你现在心情怎样?学生6抽第一次。问:你想放哪个数位,为什么?

又问:现在这个游戏还要继续吗?哪一组赢了?

师说:也请同学们将这两个小数补充完整,并写下来。(师指名汇报,并板书)

2、小结

师说:其实在刚刚我们在玩游戏时就学了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了。谁来说怎么比较小数大小呢?(学生汇报,再师生理顺一次)

3、猜大小游戏1(位数多和位数少的)

师说:想不想继续玩下去?(想)

出示课件5:问:第一个是三位小数,第二个是两位小数,谁来猜一猜哪个小数更大?(学生汇报,并说说理由)

师出示(按键)两个小数的.“个位”上的数字,问:比出大小了吗?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它们的十分位上分别是什么?(按键)同问:比出大小了吗?

问:现在最想知道的是哪个数位的数字?(百分位上的)

师出示(按键)百分位的数字,问:能比出大小了吗?(能)为什么?(从它们的计数单位来比较)

4、猜大小游戏2,(整数=>变小数)

出示课件6:师:那我们再来猜一猜。这是两个四位的整数。你能比出它们的大小吗?(不能)为什么不知道?

出示课件7:那老师把它们变一变,现在你能比出它们的大小吗?(能)

问:现在还是不知道各数位上的数字,为什么又可以比较出大小呢?(学生汇报)

为什么同样不知道数位上的数字,整数部分两位数的小数比整数部分是一位数的小数要大呢?

引导出:小数整数部分的比较方法与整数大小比较一样。

5、师生再次理顺大小比较的方法。

三、巩固

1、例题(跳远图)

出示课件8:跳远图师:某校跳远图,问:这是什么运动?

那他们想从4位选手的模拟比赛中选一名跳远最厉害的去比赛,现在公布,他们的模拟成绩:

出示课件9:表格

师: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出示课件10:跑步图

师:这幅应该不陌生吧。这个就是刘翔在雅典奥运上的风采。请你看到他们的成绩:出示课件11:表格问:你知道谁是第一名吗?为什么?

3、组合小数比大小出示课件12:

师:学了这么久,老师想考考你们,你愿意吗?

请排排队吧(学生独立完成)

四、总结:出示课件1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回归课本及作业:出示课件14:作业

1、P60的做一做。

2、完成课堂检测。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读写法和小数的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数感的培养,为后继“小数的加减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从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掌握了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小数与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有所不同。所以做好从整数到小数比较大小方法的迁移、类推、比较分析很重要。学生有了以前的知识基础,这部分内容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但学生容易直接把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迁移过来,错误的认为小数的大小比较时也是小数的位数越多小数就越大,需要在这点上做了重点强调。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会正确比较小数大小,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迁移类推能力和探究意识,渗透合作学习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难点:能较熟练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准备: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学过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下面请大家看课件的这道题,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整数是如何比较大小的?

师:你能完整的描述出整数师如何比大小的吗?

生:……

师:(小结)整数进行比较时,首先要看它的数位,数位多的数就大。数位相同时,从高位一位一位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二:新课学习

师:刚才,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回顾了一下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那么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板书课题:小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例5,你能从这副图上得到哪些信息。

生:……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帮他们排排名次吧!要分别排出这四位同学的名次前后。就要将他们的成绩一一进行比较,那下面老师把他们分别分成两组来进行比较,看看谁会是优胜者。

师:老师把他们先分成两组,小明和小红一组,小莉和小军一组。我们先看小明和小红的成绩,这两个成绩该怎么比呀!有哪个小朋友想来说一说他的想法。

生:小明和小红比,3比2大,所以小明比小红跳的远。

师:(小结)小明和小红比,3.05和2.84比,其中,3和2是它们的整数部分,3比2大,也就是这两个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了,这个数就大了。那当小朋友们要对两个小数进行比较时,应该先比较整数部分。(板书:先比较整数部分)

师:我们再仔细的观察一下这几名同学的成绩,只有小明一人的成绩超过3米,所以,我们可以说小明跳的`最远,给他一个名次的话,那他就是第一名。

师: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小莉和小军的成绩,他们的成绩中,整数部分都是2,接下来,又该怎么比呢?

生:比下一位,师:下一位就是十分位。

师:要进行十分位的比较,8和9哪个数大,9大,那也就是说小军比小莉的成绩更号,我们再看一看小红的成绩,2.84米,十分位也是8,那么小军也比小红跳的远,给小军一个名次的话,他应该排第几?(第二)

师:现在就剩下小红和小莉的名次还没有出来了,那到底谁是第三名呢?

生:小莉。

师:哦,你为什么认为是小莉呢?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2.88和2.84在进行比较时,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则要比下一位。

师:下一位是百分位。

生:则比百分位,百分位上分别是8和4,8比4大,所以小莉跳的更远些。

师:你们同意这种说法吗?还有谁想来说一说。

生:……

师:那么也就是说小莉是第三名,那么小红就是第四名了。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排名,他们之间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来连接呢?

生:大于号

师:真不错,刚才我们在对他们几个同学的成绩进行比较时,其实就是对几个小数进行了一次比较。那有哪位同学能够说一说小数是如何比较大小的吗?

生:……

师:小数进行比较时,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

师:那如果在百分位上还不能比出大小呢/

生:比千分位。

师:就要一位接一位的比下去,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三、练习巩固

四、今天这堂课你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些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具体的图形分类活动,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归类和梳理,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通过拉一拉,亲身体验、发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感受三角形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在实践中的应用。教材安排了三次对图形的分类活动。第一次是对已学的一些图形按是否是平面图形进行分类,第二次是对平面图形按其是否由线段围成进行分类,第三次是对线段围成的图形的边数进行分类。由此可见,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了解这些图形的类别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应该是一个主要的目标。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易变性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实用价值很高。由于特性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图形之间的类别特征;

2、通过实际实践,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一、二个教学目标将在教学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探究新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来落实。第三个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第三个教学环节“运用拓展,课外延伸”来落实。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对它们的特征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分类的思想,学生也已经接触过,曾进行过数的分类。加上城区学生基础比较好,所以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应该不难。只是学生对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应用平时关注的较少,理解起来可能会有困难。

三、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特别是通过课件展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实例,非常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2、说学法

(1)自主观察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时,才能最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图形的特点,思考分类的标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让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前提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五大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对话交流,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图形,借机引出课题,交代学习目标。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学生分组尝试分类

提出分类问题之后,让学生先思考一下如何分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借助学具分小组动手分一分,说一说。

2、集中交流分类标准

先让学生上台粘贴,再说一说是怎样分的。然后逐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边分边交流分类的标准。

3、梳理思路,展示过程。教师用课件演示分类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图形类别特征的认识。

4、动手实践,探讨特性

先由生活中大桥、伸缩门等图片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如果换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然后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发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再让学生回忆学生中应用了特性的实例,加深对特性的理解。

(三)运用拓展,课外延伸

1、谁能说说图的意思(教材23页第3题)。为什么现在可以坐了?

2、欣赏图片: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存在着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聪明的建筑师们不仅利用他们设计出了许多漂亮的建筑,同时又利用他们的特性设计出了不可思议的雄伟建筑。它们中有的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虽然历经风雨沧桑,但是依然完好无损保持了原样。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欣赏这些有名的建筑图片,去感受图形带来的魅力。

3、课外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4、运用今天学过的知识加固摇晃的椅子。

(四)总结评价,交流收获

“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并对自己或者其他同学的学习给出一个评价吗?”学生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评价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了成功,促进了发展。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4

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课题:练习十五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在具体的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方法。

2、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3、在练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怎样用数对确定位置?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和数对有关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100~103页“练习十五”习题。

1、第2题。

这道题在巩固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时,引导学生对表示同一列和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进行观察和分析。

让学生认识到:表示同一列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一个数都相同;表示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二个数都相同。

2、第3题。

这道题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是开放的,如这些红花的位置都在偶数列,第2到第6行之间;这些红花的排列是对称的,第6列或第4行可看作对称轴;这些红花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案,中心在(6,4)……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能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展开。

练习时,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红花的位置;再让学生说说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

3、第5题。

(1)课件出示第5题平面图。

让学生看图,用数对表示实验小学和文化馆的位置。

(2)提问:图上(6,2)和(2,6)表示的位置相同吗?

(3)小明从实验小学到文化馆,要向东走几格,再向北走几格?他从实验小学到电影院可以怎样走?

4、第6题。

这道题是根据数对来画路线。画路线时先在方格纸上描出点,再连线,连线时要按题目要求的顺序来连。

小乐从家到学校的路线有许多种画法,可以让学生先在图中画出一条路线,再描出相应的点,最后用数对表示出这些点所在的位置。

三、综合练习

1、第7题。

第(1)题,让学生先说一说每个年级二班信箱的位置,再用数对表示出来。

第(2)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列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列,只能确定都在第4行,所以王洁是四年级的学生。

第(3)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行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行,只能确定都在第4列,因此可能是四班的。

2、第10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的示意图,说说是怎样记录棋子位置的。

(2)学生独立记录棋盘上“黑王、黑车、白兵”的位置。

(3)观察思考“c6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5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5+1.5= 7.8-1.8= 3.5+2.5= 6.4-1.4= 100-84=

3.3+6.7= 85+15= 45+35= 4.5+2.6= 0.49-0.27=

2计算

3.54+5.2 6 368-269 18.32+27.57

二、目标实施

出示挂图

1、在歌手大赛的情境中,抽象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模型,探究算法同学们,在电视里看到过歌手大赛吧?出示挂图:这是一次歌手大赛的比赛现场,来看看选手们的得分情况吧,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2、估计谁的总分会比较高呢?

小组交流。

3、高多少分呢?我们还需要来算一算。能用算式说明你的想法吗?

4、怎样列式?

(1)8.65-8.55=0.1 0.88-0.40=0.48 0.48大于0.1

(2)9.43-(8.65+0.40) 8.65+0.40=9.05 9.43-9.05

(3)9.43-8.65-0.40

这样的小数加减混合题,同学们会一步一步计算出得数吗?请你选择一种方法试算一下。

组内交流

刚才在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你觉得谁做得比较好,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或者,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也可以给大家提个醒。

5、练习

试一试1

6、小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有什么异同吗?

三、重点探究小数混合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整数的运算定律一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在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运算。

完成19页2

四、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出示购物清单----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西部超市购物清单

20xx.10.14 15:41

商品名称数量单价小计

面包1(个) 5.40元5.40元

酱油1 (瓶) 4.5元4.5元

醋1 (代) 1.5元1.5元

应收:11.4元

客付额:20元

找零:8.6元

请你任意提三个问题和同学一起解决一下。

2、完成18页2,19页134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小数连加、连减和家建好后计算,那么你有什么收获呢?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认识梯形的高及各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能测量和画出梯形的高。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能在方格纸上画梯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梯形。

3、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画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89页例题9情境图。

提问:你能说出图片上这些物体的名称吗?这些物体上都有相同的什么图形。

2、课件出示从物体上抽象出的几何图形:

教师指出:像上面这样的四边形时梯形。

3、揭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梯形。(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画梯形。

引导:刚才同学们已经能找出生活中的一些梯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画一个梯形呢?请同学们在教材的方格纸上画一个梯形。

(1)组织学生在教材方格纸上画出梯形。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画图情况,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2)展示学生画好的梯形,进行集体评议。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梯形。

2、观察、交流梯形的特点。

引导思考:同学们可以将梯形和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看一看、说一说梯形有哪些特点?

(1)学生独立观察梯形,再在小组内说说梯形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梯形的特点:梯形也是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长度不相等。

3、概括、总结梯形的定义。

(1)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交流,找到了梯形的许多特点,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梯形吗?

学生自学教材第90页的一段话。

(2)组织交流。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是梯形的腰。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在黑板上画出的梯形上标出上底、下底、腰。

4、认识梯形的高。

(1)动手操作,尝试画高。

布置任务:在上面梯形的底边上任意取一点,画出这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线。

学生在教材的梯形图上进行操作。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交流讨论,学习画图的方法。

通过交流认识到这样的垂线可以画无数条。

(3)认识梯形的高。

教师介绍:从梯形一条底边上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叫作梯形的高。

教师一边介绍,一边在图上标出“高”。

(4)画高。

组织学生画出方格纸上梯形的高,并分别量出它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毫米。

完成后,让学生指一指:画出的高分别垂直于哪一组对边。

5、认识等腰梯形。

(1)课件出示等腰梯形图。

引导:观察这个梯形,你有什么发现?用尺子量一量教材上的梯形图,验证一下你的发现。

(2)交流发现。

学生交流得出这个梯形中两腰的长度相等。

明确:这个梯形两腰的长度是相等的,这种比较特殊的梯形,叫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三、反馈完善

1、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梯形。

2、完成教材第90页“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先判断哪些图形是梯形,再在梯形图上标出上底、下底和腰。

3、完成教材第90页“练一练”第2题。

(1)学生动手画一画。

(2)投影展示学生画的高。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评价。教师相机介绍直角梯形。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根据整数比较大小在方法,在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中,通过猜想、验证、比较等活动,进一步探究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在具体的比较活动中,经历逐一比较的探究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能运用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在联系,渗透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思想,通过多样化的探究材料,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活动探究并概括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看老师手中拿了很多数字卡片,不要小看了这些数字卡片,它们可是咱们今天课堂上的主角。

2、老师在黑板上用两种颜色在数字卡片组成了两个整数,你们能比较出哪个数大吗?为什么?

3、现在老师在这两个数在中间各加一个小数点,它们又组成了两个小数,你能比较出这两个小数谁大谁小吗?可以先猜测一下。

4、同学们猜测的结果有好几种,到底谁猜对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组内探究

1、课前老师给每一个小组都发放了一些数字卡片,请同学们拿出这些卡片,组成一个任意的小数,将它摆放在卡纸上。完成在小组派一名同学把你们小组组成在小数拿到讲台前展示。

2、各组报自己小组组成的小数。

3、看到前面大家组成在大大小小在数,老师忽然有一个想法,我们做个游戏怎么样?

出示游戏规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小组剩下的三个人用你们小组所组成在小数按要求去挑战另一个小组,如果挑战成功,对方被淘汰,如果挑战失败,则自己小组淘汰。大家听清楚要求了吗?挑战赛开始!

(1)、你们组组成在数是多少?你们即将要向比你们组大的数挑战。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挑战的数,及说明比较的方法。全体订正,挑战是否成功。

(2)、向比你们组小的.数进行挑战?并说出比较方法。

(3)、这两组同学直接运用了比较什么部分的方法,直接淘汰了对方?这说明了什么?

生概括:整数部分大在,小数就大。

4、同学们可太棒了,思维敏捷,观察仔细。我看有的同学还有点意犹未尽,咱们再来一组怎么样?出示小组合作要求,按要求组数。

(1)、向与你们组整数部分相同,但比你们大的小数挑战,说明挑战的理由。

(2)、向与你们组整数部分相同,但比你们小的小数挑战,说明挑战的理由。

5、谁能来归纳一下这两位同学的比较方法:整数部分相同,比较小数部分,从十分位开始一位一位进行比较。

(二)同桌验证

1、老师课前给每位同学也发放了数字卡片,请将你手中在数字卡片组成一个最大的两位小数,用刚才同学们用过在方法来比较一下,看谁在数大。

2、生回报组数原则,比较方法及比较在结果。全体同学订正。

三、总结方法

1、现在我们根据以上挑战赛成功的经验,来总结一下小数比较大小在方法:

2、根据总结在方法,揭示黑板上一组数比较大小的结果,掌握小数大小与数位多少无关的特点。

四、应用巩固

我们已经掌握了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现在一起来巩固应用一下吧!我们在口号是:上课听讲人最棒,解决问题人在行。

第一题。准确的在圆圈里填上<、>、=。

第二题。判断对错,看谁明辨是非的能力最强。

第三题。大屏幕出示要求,给学生按照身高在不同安排合理在座位。

第四题,拓展延伸。大屏幕出示条件,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推理一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可能是多少。

五、总结收获

同学们简直太棒了!你们用自己在观察和思考探索出了新知识的方法,并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解决国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你们不愧是小行家!这节课老师要为你们点一个大大的赞!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小数的面积模型,探索简单的小数的乘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探索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个关系进行简单的小数乘法计算.

教学重点:

明确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学情简析与常见问题:

学生在学习“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之前,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了相关的算理,这为学习该内容奠定了基础.但小数乘小数,学生也能理解其算理,但计算出结果后,小数点的位数应放在哪个位置上合适,是学生常拿不准的问题,也是该课应该重点关注的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目标课件页码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

0.86×10

3.5÷100

你会计算上面的算式吗?能说说理由吗?

2、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小数的乘法.学生回顾知识后回答.

0.86×10就是把0.8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3.5÷100就是把3.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复习激活原有认知,为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

1、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情境图.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由已知信息,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根据以上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吗?

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你能告诉我求面积需要注意什么吗?

请分别求出图中各部分的面积.

2、汇报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

30×20=600

3×2=6

0.3×0.2=0.06

师生总结积和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观察思考后回答:街心广场长30米,宽20米.

中心花坛长3米,宽2米

广场上的地砖长0.3米,宽0.2米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顾反思.

学生独立计算.

首先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再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全班同学分享.

观察乘数和积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厘清小数乘小数与整数乘法的联系.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离不开小数乘法.

三、课末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学生总结回顾形成知识体系.巩固教学重点.

板书设计:

街心广场

30×20=600

3×2=6

0.3×0.2=0.06

在乘法算式中,一个数扩大10倍(或缩小到原来的1/10)另一个数也扩大10倍(或缩小到原来的1/10)积就扩大100倍(或缩小到原来的1/100)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练一练的第1————4题

选做:练一练的第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