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空气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三年级科学空气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三年级科学空气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特性:没有颜色、味道、透明,无处不在。
2、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活动准备:
塑料袋、玻璃杯、粉笔、充气玩具等材料。
活动过程:
一、师出示一装满空气的空袋子,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师:这个袋子里有东西吗?没有东西为什么它是鼓的?
二、感受空气的存在。
1、把袋里的空气对着幼儿的`脸打开,体会:是什么跑出来了。(空气)
2、把粉笔往玻璃杯里放,会发生什么现象?(有气泡冒出)
3、师提供多种充气玩具,让幼儿按一按,感觉里面的空气,再把它们放出来。
4、师幼儿一起说说空气是什么样的。
三、尝试活动:装空气。
师:空气是个调皮的宝宝,我们看不到它,谁能想办法把它抓到?鼓励幼儿用多种方法抓空气。
提供塑料袋幼儿操作:鼓励幼儿到各处去捉空气:室内、外,桌子下。(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
你们刚才在哪里捉到了空气?怎么捉到的?(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
教师进行简单的总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看不见也摸不着,在我们周围。
四、空气本领大。
请小朋友捏住鼻子憋一会,然后再吸气,谈一谈憋气时的感受,体会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
三年级科学空气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2、培养幼儿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和细致观察的能力,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每桌一盆清水;每人一份操作材料;手帕、玻璃杯、塑料袋。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在哪儿?能用眼睛看到吗?
二、尝试活动:装空气
1、幼儿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动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气。(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
2、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3、讨论:想一想,你见过、用过、玩过的哪些东西里有空气?
4、总结。
三、尝试活动:手帕的.变化
1、请幼儿每人拿一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
2、请幼儿将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教师个别指导幼儿按要求进行操作,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3、讨论:手帕为什么没有湿?水为什么进不了杯了?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4、请幼儿将手帕放入杯底,然后将茶杯倒扣倾余着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同时提醒幼儿观察手帕的变化,并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5、讨论:
第一次手帕为什么没湿?
第二次手帕为什么湿了呢?
6、总结。
三年级科学空气教案(通用13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科学空气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科学空气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做小试验,感知空气的压力。
2、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无色透明玻璃杯若干,报纸、气球、扇子,用纸箱和油桶自制的通气玩具一个,水、垫板、脸盆若干。
【活动重点】
感知空气的压力。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出示玻璃杯、水和垫板),老师在玻璃杯中装上水,倒过来的时候,水总是掉出来,(边说边操作),谁能想个好办法,使水不掉出来(大家积极动脑发言)。
二、基本部分:
1、探索不使杯子里的水倒出来的方法(请大家进行小实验操作)。
2、请成功和失败的小组各派一名代表进行演示,(如果孩子们实验都失败的话,老师演示成功的方法)
3、对比成功和失败的实验区别(说明成功的杯内装满水无气泡)
4、幼儿再次试验,直到获得成功。
5、为什么杯子里没有空气,水才不会倒出来?是谁在帮忙?谁那么有力量?
6、引导幼儿交流:杯子里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把水压入杯中或将水托住,水就不会流出来。
三、利用空气的'力量使气球向上走:
小朋友们,空气的力量大不大,现在我就要考一考大家了,这里面的气球我不用手向上托,气球怎样才会向上走?(用扇子扇气)
四、空气的力量有多大:
空气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出两个铜制的半圆,而后将它们合起来成为一个空心的铜球,再把球内的空气抽掉,球壳受到外面空气的巨大压力,两个半球牢固的贴在一起。这时用4匹骏马,让它们分开站在球的两侧,一侧各2匹马,用绳子将它们系在铜球把手上,两边的马向相反的方向拉动,铜球没有分开。以后,逐渐均等地向两边加马,直至每一边加到8匹马时,才勉强将铜球拉开。
五、做游戏:
1、小朋友们现在想一想我们能不能做到不用手帮忙把报纸贴在胸前走,而报纸不掉下来。
2、请一个小朋友试一试。
3、两个小朋友把报纸分别贴在胸前,进行跑步比赛,胜利者得到一个小红花。
三年级科学空气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知道空气的特点,了解空气的用处。
能力目标:能够用塑料袋捕捉空气,并且制作空气小玩具。
情感目标:喜爱参加科学活动,体验抓空气的乐趣。
活动重点:
知道空气的用处和特点,体验抓玩空气的乐趣。
活动难点:
能够独立用塑料袋等物品捕捉空气制作空气玩具。
活动准备:
塑料袋、夹子若干,彩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律动导入 (边唱边做动作)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手指伸出来,眼睛在哪里?眼睛在这里,用手指出来。
展开
二、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1、师出示保鲜袋,并提问,这是什么?
2、小口袋饿了,想吃饱,请幼儿们想办法让小口袋吃饱
三、教师示范,引导幼儿感知空气
1、师用塑料袋捕捉空气,向幼儿解说,小口袋吃饱饱了,小口袋吃了什么呢?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呢,并且组织幼儿讨论
2、进一步向幼儿提问,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呢,空气在哪里呢,有什么作用呢
3、幼儿自由发言
总结:小口袋吃了很多空气,变得的鼓鼓的,胖胖的。空气无色无味,存在在我们身边的,比如电风扇吹出来的风就是空气
四、幼儿尝试装空气,感受空气的流动
1、向幼儿解说如何用塑料袋装空气,鼓励幼儿尝试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指导
3、请每组一个代表幼儿发言,说一说如何捕捉空气,怎么样不让空气逃跑
4、打开口袋放走空气,请幼儿说一说袋子为什么不鼓了
小结:空气宝宝很淘气,喜欢跑来跑去(空气是流动的)
五、自制空气小玩具
1、出示彩纸、塑料袋,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创意,引发幼儿制作的热情
2、幼儿分组进行制作“塑料袋风筝”,“先用彩纸装饰,用马克笔在塑料袋上绘画,在装满空气”
3、教师进行分组指导
结束:幼儿相互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解说
活动延伸:
延伸至户外,拿着自己制作的塑料袋风筝去户外游玩吸水的?组织幼儿,活动结束。
三年级科学空气教案(通用1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科学空气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科学空气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在我们的生活中空气无处不在,空气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但是空气又是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的东西。《纲要》中指出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并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因此我设计了科学活动《空气的秘密》,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空气的特征和重要作用。
2、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并尝试记录。
3、对空气的秘密感兴趣,乐意参与探索活动。
活动重点:
了解空气的特征和重要作用。
活动难点:
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并尝试记录。
活动准备:
教具:气球一个,记录表一张,吹泡泡玩具一个、PPT《空气的秘密》。
学具:
1、透明塑料袋、吸管每人一个。
2、装水的箱子4个、装有毛巾的水杯2个、记录表3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出示气球,吸引幼儿注意力。
二、基本部分
(一)了解空气特点。
1、幼儿自由尝试在活动室的任意地方抓空气。
2、交流小结:空气无处不在,到处都有。
3、围绕空气展开讨论:空气是什么颜色?什么气味的?
(二)探索空气的重要作用
1、人需要空气
(1)小实验:用吸管在水里吹一吹,发现什么?
(2)捂住口鼻,体验没有空气的感觉。
2、哪些东西也需要空气?
3、空气的本领
分组实验:《毛巾湿了吗》
三、结束部分
到户外玩吹泡泡的游戏,进一步探索空气的秘密。
延伸活动
1、将活动材料投放在科学区,进一步探索空气的秘密。
2、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查阅资料,了解空气被污染的情况。
三年级科学空气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呼吸的研究活动来认识空气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认识到保持教室内的空气流通对保证呼吸卫生的重要意义。
3.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学会用科学关注我们周围的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来认识空气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
难点: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教学过程:
1.教师:今天我们把门窗关着上课吧。
2.请大家趴在桌上,记录我们一分钟呼吸多少次,数完后,请在记录本上记录下来。
3.刚才是安静时的呼吸次数,如果我们运动后每分钟呼吸次数会有变化吗?会有什么变化?
做一会静力性动作,如用力弯曲手臂等,然后马上记录呼吸频率,并写在记录本上。
4.比较:安静时和运动时呼吸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由这个问题引出人是通过呼吸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等废气,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氧气等知识。一般来说,学生能够自己说出来,如果不行,老师要讲解,或让学生看课文中的“资料与拓展”。
5.如果我们不呼吸呢?引出游戏:憋气比赛,看谁坚持的时间长。通过这个比赛让学生认识到,人不能不呼吸。
6.想一想,今天我们把门窗关闭着上课,你有什么想法呢?
小组充分讨论后全班交流。学生大致会说出下面的一些情况:我们感觉有点闷。
在封闭的教室里,氧气不足;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又吸进来了;新鲜空气少,二氧化碳多,所以觉得闷,对身体不好。
7.体验活动:分男女生,到教室外的`走道上站一会,体验教室外和教室内的空气给我们的感觉。活动完毕后问:“你们现在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学生会回答:“打开门窗!”由此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体验推向高潮。
8.想一想,在冬天,我们往往把门窗紧闭着上课,这对我们的身体是没有好处的,但天气又冷,不敢开窗,我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9.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呢?我们对这些情况调查一下。
夏天空调房间里的空气流通问题;
家庭里的空气流通问题;
大商场是如何解决通风问题的;
城市里的空气污染问题。
三年级科学空气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气体,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感觉到空气的存在;空气不但占据空间,还能流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感官可以感觉空气的存在;运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深入研究空气;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可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在动手实验前,对可能发生的现象作出假设,有助于我们研究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产生研究空气的强烈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教学准备
教师用:1个水槽,2个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学生用:材料1、透明的塑料袋,牙签。
材料2、水槽,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教学流程
导入→利用感官初步感觉空气→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拍摄的录像,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1)教师谈话
(2)播放多媒体,教师解说。
师:这是杨利伟叔叔在神舟五号飞船上拍摄的太空景色!这个蓝色的的星球就是我们居住的地球!这美丽的地球,这神奇的太空,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2、提出问题
教师指向地球的外沿。
师:这层像雾,又像纱一样的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对,是大气层!我们居住的地球就是被一层大气包裹着,大气层里大部分都是空气。有关于空气的知识,你们知道哪些?
学生自由发言。
3、提示课题。
师:今天就让我们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了解空气。
教师板书:了解空气
二、利用感官初步感觉空气
1、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感官感觉空气的存在。
(1)师:刚才有同学说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现在大家就来看一看,看见空气的什么了?
生:看不见!
师:用手来摸一摸。
生:摸不着!
师:我们的周围是不是真有空气?
引导学生感觉空气的存在。
(2)师:空气是看不见来又摸不着,要研究它可就难了。谁来想想办法?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2、师生讨论,演示用塑料袋抓空气。
师:要研究空气首先得抓到空气,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抓空气?
学生说一说
师:哪一个方法能够让我们更方便的研究空气?
引导学生说出用塑料袋来抓空气。并让一个学生演示一下。
3、引导学生用感官来了解空气。
(1)师:有了空气,我们可以用身上的哪些感官来了解空气?
学生说一说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师:老师现在用你们教的方法来感觉空气。
教师演示
师:老师感觉不到空气!看来还不行,得再想想办法!
师生讨论得出在袋子上扎一个孔,让空气吹出来,再来感觉。
师:老师现在试一试,看这个办法灵不灵?
教师演示
(3)学生用塑料袋抓空气,并用感官感觉空气。
①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②学生用塑料袋抓空气,并用感官感觉空气。
③学生做记录。
④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4)教师小结
三、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
(一)实验一、纸的奇遇
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一个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1、教师谈话。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好,老师太高兴了!老师打算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欢迎吗?
2、师生合作演示,学生猜测。
(1)教师找一个小朋友当助手。
(2)教师拿一小张旧报纸。像真正表演魔术一样,向学生前后展示这张纸,并拿到学生的座位前,让学生摸一摸,再把纸放入水中。
师:纸放在水里,会湿吗?
学生回答后,让小助手捞上来给学生看一看!
(3)教师又拿出一张纸交给小助手让他像真正表演魔术一样,向学生前后展示这张纸,并拿到学生的座位前,让学生摸一摸,证实这的确是一张普通的旧报纸。
教师接着拿起杯子,把杯口朝向大家晃动几下,然后,教师让小助手把纸捏成一团,用力塞入杯子的底部,教师检查后,对小助手说:请把透明的杯子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底。
紧接着,让学生猜测纸会湿吗?
师:大家猜一猜纸会湿吗?
1、学生猜测:
2、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2)小组动手实验、讨论、做记录。
(3)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3、学生汇报交流。
4、师生小结,得出结论。
师:水没有碰到纸,所以纸自然是干的。为什么水进不到杯子里?
学生回答
教师边演示边小结: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杯子里有一大段“空”着,杯子的这一部分地方被空气占据了,所以水就不能进去,杯中的纸自然就不会湿了。
师:纸放到水里,居然不湿,我们来给这个实验起个名字吧!就叫纸的奇遇,(师板书)从这个实验中我们知道空气占着地方,也就是说空气占据空间(师板书)
5、实验延伸
师:如果让你接着做这个实验,你还会怎么做?
生说一说
(二)实验二、谁赶走了杯子里的水
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2个透明的杯子。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1)教师拿一个杯子放进水里,让杯子装满水,举起来问:大家来想想办法,可以用什么东西把杯子里的水赶走?
(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2、教师演示。
教师把一个杯子斜着放进水中,使杯中灌满水,用另一只手把第二个杯子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中。
在水下,把两个杯子靠在一起,倾斜第二个杯子,使第二个杯子的气泡跑进第一个杯子。
3、学生实验。
(1)老师提出实验要求。
(2)学生实验、讨论、做记录。
(3)学生汇报。
(4)师生交流。
(5)教师小结。
师:看不见的空气在能看见的水里流动,形成气泡,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空气,这是科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看不见的东西,我们能借助看得见的东西看到它,科学真得太有趣了,对不对?
四、总结
1、出示两幅空气污染的对比图片,教育学生从小要知道保护环境,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播放课件《潜水艇的沉浮原理》,让学生回去寻找空气在这里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