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中班语言回乡偶书教案

2025/10/01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中班语言回乡偶书教案(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中班语言回乡偶书教案 篇1

一、课文分析:

《回乡偶书》里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太子和百官为他践行,可以说是衣锦还乡。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表现了一个普通回乡人的真实情感。

二、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本文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背古诗,猜诗人导入。

师:孩子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有无穷无尽的韵味,骆宾王7岁就能作诗《鹅》“鹅、鹅、鹅......”,相信你们个个都是小诗人,能背很多诗给大家听吧!

生:进行古诗背诵。

(1)预设一:学生没有背到《回乡偶书》

师:孩子们真棒能背那么多古诗了,那你们猜猜这些诗人是谁?

生:说出诗人。

师:哇,既然你们知道那么多诗人,那你们认识他吗?(出示诗人图片)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古诗呢?

(2)预设二:背到《回乡偶书》,直接导入。

师:那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孩子们,他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我们学过他的一首古诗是?)

生:自由说,《咏柳》,生背诵古诗。

师:有没有人了解贺知章呢?(出示课件,介绍贺知章有关知识。请生读)

(贺知章,他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唐朝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一生官运亨通,直到八十六岁时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为他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这阔别了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吧!《回乡偶书》(相机板书课题,学生观看板书并书空),来齐读课题,孩子们大胆猜测一下题目的意思吧。(生读课题)

二、学习古诗:

(一)初读古诗,检查预习。

师:请孩子们打开课本115页,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自由读诗。

师:(出示本课我会认的生字)孩子们你们认识这几个词语宝宝吗?(带拼音的词语)

生:生开火车读。小组PK读。

师:(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现在没有拼音了,你们还会读吗?一起来试一下吧。

生:男生女生PK。全班读。

师:(出示课件)现在有没有孩子愿意为我们展示一下他的朗读成果呢?

生1:读诗。

师:你觉得他读得好不好?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你来试一下吧。(渗透评价)

生2:评价后读诗。

师:读得真不错,那现在如果能够读出节奏就更好了,谁来试一下?(出示画节奏的古诗)

生:尝试读。

师:古诗像歌曲一样充满了节奏,读的时候在画节奏的地方声音可以稍微读长一点,一起来听听老师读吧。(师范读)你觉得老师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你们来试着读一下吧。(教师边读边做动作,可夸张一点)

生:评价,齐读,在书上画出节奏。(老师可为学生做动作指示)

师:真是一群会学习的孩子,读得真好听。

(二)理解诗意。

1、学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我听孩子们读“笑问客从何处来”读得最好了,你们读到“笑”时有的孩子都面带笑容,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配合来读诗,这是好的读诗方法,那这里有一个“客”字。(板书:客)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生:它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宝盖头,下面是一个各字。(生说出自己的识字方法)

师:我们可运用加一加的方法来学习这样的生字,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本文的“音”“何”这两个字,谁来加一加呢?

生:立加日变成音,单人旁加可变成何。

师:那客字可以怎么组词呢?

生:组词。

师:(抓住客人一词进行)真棒,不是一家的人或者不是当地的人,我们尊称他为客人,那么你们知道诗中所说的“客”指的是谁呢?(贺知章)那他到底算不算客人呢?(板书:?)

生1:我认为他不是客人。

师:你是从哪一句诗看出来的呢?

生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师相机出示诗句)

师:真会读诗,你能猜猜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生:说自己的理解。(如果说不出来可让他自己请好朋友帮忙。)

师:贺知章离开家乡时,正值年轻,也就是诗句上说的“少小离家”,他就和父亲到长安去学习了。在他八十六岁的时候,他终于回到了家乡,也就是诗句上说的“老大回”。所以说贺知章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而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回到了家乡,他不是来了,而是回了(板书:!)孩子们,如果是你独自离家一个星期、一个月或者一年,你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揭示主题:想念家乡,思念家乡)

师:贺知章爷爷和你们一样,离家如此之久,对家乡有着无比的想念,有着无比的思念。(指主题。)

师:少小离家,老大才能回,贺知章爷爷有没有变化呢?

生:学生说出他的变化和没变。

师:这就是诗中所说的“乡音无改”,家乡的口音没变,可他的什么变了呢?

生:鬓毛衰。(理解鬓毛衰:两鬓的头发变得花白稀少)(出示图片辅助理解)

师:是啊,几十年过去了,贺知章爷爷由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变成了一个背也驼了,两鬓也花白了的老头,那他为什么还要回家乡呢?(根据回答,指主题)

生:回顾主题。

师:“魂牵梦绕的家乡,日思夜想的亲人我回来了”。此时的贺爷爷会是怎样的心情呢?相信你能读出他此时的心情。

生:说出自己的情感(预设:开心,忧愁),并带着感情进行朗读。(请两三人谈感受,师相机评价)

师:是的,诗人贺知章是如此的思念家乡,阔别几十年后他又回来了,他的心是多么的激动啊,让我们带着激动的心情再读。然而几十年的未归,多少个日日夜夜啊,离乡在外,每当想起故乡,淡淡的忧愁总是萦绕在心间,让我们带着这淡淡的忧愁再读吧。

生:读诗。

师:古代的人离开家乡后,因为没有自行车没有汽车没有火车,更没有手机,他们想家了只能借物抒情:(配乐)

1、看,李白想家了,仰望夜空那轮圆圆的月亮,他提笔写到: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看诗人王维,九月初九重阳节,他也想家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冬天,寒意袭来,诗人孟郊想起了家乡年迈的母亲,自己又不能回家尽孝,他写道: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冬去春来,漂泊在外的王安石回想到家乡江南的美景: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学习“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思乡的情像一块巨石压在贺知章心头几十年,今天他回来了,来到了村头,一群儿童簇拥过来.出示: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孩子们,这句诗中谁不认识谁?谁在问谁?

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请学生相互补充)

师:(指导看图)孩子们看见贺知章都不认识他,于是笑着问他:“你是从哪里来的呢?”孩子们是怎样问贺知章爷爷的?

(生:笑着问的。

师:为什么孩子们要笑着问呢?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主发言。)

师:是啊,这真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啊,那你们是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儿童,你们还会问贺知章爷爷什么问题呢?

生:问问题。

师:是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问了贺知章爷爷那么多的问题,可是离开家乡几十年的贺知章爷爷他能回答上来吗?

生:不能,说出原因。

师:是啊,孩子们问的问题贺知章爷爷都不能回答出来了,想想此时贺知章爷爷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学生说。(伤心,无奈)

师:那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把这一句诗读给大家听吧。

生:读诗。

师:(出示全诗)一首古诗,短短几十个字将贺知章爷爷对家乡的思念,对家乡的热爱书写的淋漓尽致,贺知章爷爷离开家乡多年,又重新回到家乡,心中怎能不喜悦和激动呢?请女生带着喜悦和激动读诗。然而想想自己离乡几十年没有回来却也有着深深的感慨和失落,请男生带着感慨和失落再来读诗吧。

生:男生女生读。

(师:孩子们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感觉到大诗人贺知章就在我的眼前,因为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热爱。让我们全班带着像诗人一样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诗吧。

生:背诗。)

师:孩子们,其实一首古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你们听(播放古诗歌曲)

生:听歌曲,模仿唱。

师:我们跟着一起唱吧,可以加上动作哟。

生:随着音乐边跳边唱诗。

师:后来贺知章爷爷进了村子之后还看到了许多景物,在很多亲朋好友家里了解了近70年来一些人和一些事的变化,于是提笔写下回乡偶书第二首。(课件出示)谁来读一下。

生:生读。

师:古往今来,思念家乡是一个永远不变的话题。现在的我们由于生活工作等原因也会离开家乡,在异地生活对家乡的思念也是越来越浓,这是一首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离乡的游子在月夜写下的一首思乡的诗,你们听。(师读)

生:听。

师: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今天我们学习贺知章爷爷的古诗《回乡偶书》看到了一个离乡多年的游子终于归乡了,让我们带着归乡的这份激动再背一下这首古诗,再次体会大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吧。

生:背诗。

中班语言回乡偶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师: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周末。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

生:请客。

师: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

生:做客。

师: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

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写。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初读古诗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先认真听一听这首诗的朗读,注意诗中生字的读音。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

2、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加强识字: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

4、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认识作者部分,简介作者。

5、师: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谁能说一下诗题的意思?

提示:

《回乡偶书》的“偶书”,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三、领悟诗意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2、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同学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

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

出示媒体资源中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生自读诗歌,勾画。

4、指名回答刚才的问题:

例:

⑴ 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⑵ 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⑶ 他不是客。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⑷ 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5、师:是呀!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读诗句。

6、师: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指名答,例:我小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回来;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了,但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7、师:面对“鬓毛衰”的作者,“儿童”是怎样的呢?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师:理解诗句的意思吗?同桌相互说说。

同桌练说。

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

指名回答,例:村里的小孩见了我把我当作远方来的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四、感悟诗情

1、师: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遇到询问自己从哪里来的儿童,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生说感受。

2、师:是啊,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幻,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次朗诵全诗。

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师适时指导语气和节奏: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提示: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首行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朗读时,可以把语速放慢一点。

次行“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朗读时,可以突出语音语调的变化。“无改”读得昂扬一点,“衰”读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朗读时,可以读出儿童般的天真浪漫来。

4、背诵诗歌,积累语言:指名、分组背、齐诵。

五、指导书写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学一学部分,指导书写生字。

六、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出示,师诵读: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2、生自由读诗。

七、表演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学生分角色试练表演。

八、自选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或两句诗,给诗配画,并试着将组内的作品组合成表现整首诗的连环画;

2、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3、课外阅读贺知章的诗作或其他表现热爱家乡的诗作。

板书设计

回 乡 偶 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中班语言回乡偶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 会认“偶、鬓、衰”3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重点难点:

诵读古诗,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复习: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古诗就是一块富有魅力的瑰宝。同学们,瞧瞧看,这首著名的《咏柳》还记得吗?我们一起背一背。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著名的唐代诗人——贺知章。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请大家手书空,和我一起来写诗题。正音。

3、这首诗就是诗人80多岁回到家乡后偶然写下来的.,齐读课题。

4、到底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诗歌去细细品读。

二、 初读古诗

1、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生字

3、 检查词语:鬓毛衰 乡音 相见 相识

4、 词语读得这么好,相信古诗一定能读得更流利,自己试一试。

5、 节奏读

(1)标出节奏,指名读。

(2)齐读

(3)教师示范,讲方法:一行一行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 品读第一句

过渡:让我们先看看第一行。

1、 点生读

2、 师问:少小是什么意思?读。

3、 在这行诗中有一个词的意思和它相反,谁找到了?你来读。

4、 介绍背景:贺知章十几岁就离开了家乡,80多岁才回到故乡,此时他会是什么心情?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还有谁来读?

5、 为什么贺知章要时隔70多年才能回到家乡?是的啊,由于种种原因,思念家乡的贺知章却不能回家,他的内心多么的心酸啊,教师范读。

6、 此时的他,百感交集,一起读。

7、 几十年过去了,他的样貌会发生了什么变化?但是什么没有改变?(乡音)请你读第二行,点评。教师点评:由于深深地眷念这爱自己的家乡,他无法忘记那一口家乡话。齐读。

8、 从离家到回家,他一直都牵挂着自己的家乡。齐读第一句。

四、 品读第二句

1、过渡:年近老迈的贺知章终于回到了家乡,走在这乡间路上,一切都那么熟悉,看看图,他碰见了谁?(小孩)自由读第二句,听听他们会说些什么?

2、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位老爷爷,自然是不认识的。面对这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会怎么问?

3、感情指导读“笑问”“何处来”

4、教师引读:天真的孩子笑着问诗人的一句话,却让诗人感慨万分,自己明明是土生土长的家乡人,却被孩子们当成了客人,这一个客字让他多么的无奈呀!教师读。点生读。 他分明是回家,却被当成了来做客的外乡人,他多么的难过呀!点生读。

5、 齐读:诗人在外漂泊多年,一直想着家乡,却被大家当成了客人,他内心真不是滋味。

(齐读)

五、 背诵

1、 自由练习背诵。

2、 配乐背诵。

六、 拓展:《回乡偶书》(二)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 老大回 又

乡音未改 鬓毛衰 悲

相见 不相识 又

客 何处来 喜

中班语言回乡偶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验年少时离家、年老时回家的感受。

2、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并理解古诗的内容。

3、让幼儿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熟练有感情地背诵。

二、活动准备:

flash、纸、画笔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欣赏、感受诗的意境。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古诗,想听吗?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基本部分

1、向幼儿介绍诗人贺知章。师:你们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吗?(贺知章)那么你还知道他写过哪些诗?

2、逐字逐句讲解古诗,重点讲解“老大”“乡音”、“鬓毛衰”的含义,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人少年时回家和老年诗回家乡的情感。

诗的大意:从前有个人很小就离开家乡,去外地读书、做官,到他变成个老爷爷时才回家乡,这时他头发已经全白了,可说的还是家乡话。在村口碰见一群小孩子,问他从哪来,他哈哈大笑:“这里就是我家呀!”“那我们怎么没有见过你呀?”他说:“我离开这里已经好几十年了,那时,你们的爹妈都还是小孩儿呢!”小朋友们笑了,热情地拉着这位老爷爷的手进村了。晚上,老爷爷怎么也睡不着,想到白天孩子们居然把自己当成外乡人,觉得挺有趣。

3、flash播放,幼儿跟着有感情地朗诵诗句。

4、幼儿自由地为古诗配画。

(三)、结束部分

请个别幼儿拿着自己画的画儿,边展示给大家看边朗诵古诗《回家偶书》。

中班语言回乡偶书教案 篇5

一、课文分析:

《回乡偶书》里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太子和百官为他践行,可以说是衣锦还乡。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表现了一个普通回乡人的真实情感。

二、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本文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背古诗,猜诗人导入。

师:孩子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有无穷无尽的韵味,骆宾王7岁就能作诗《鹅》“鹅、鹅、鹅......”,相信你们个个都是小诗人,能背很多诗给大家听吧!

生:进行古诗背诵。

((1)预设一:学生没有背到《回乡偶书》

师:孩子们真棒能背那么多古诗了,那你们猜猜这些诗人是谁?

生:说出诗人。

师:哇,既然你们知道那么多诗人,那你们认识他吗?(出示诗人图片)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古诗呢?

(2)预设二:背到《回乡偶书》,直接导入。

师:那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孩子们,他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我们学过他的一首古诗是?)

生:自由说,《咏柳》,生背诵古诗。

师:有没有人了解贺知章呢?(出示课件,介绍贺知章有关知识。请生读)

(贺知章,他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唐朝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一生官运亨通,直到八十六岁时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为他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这阔别了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吧!《回乡偶书》(相机板书课题,学生观看板书并书空),来齐读课题,孩子们大胆猜测一下题目的意思吧。(生读课题)

二、学习古诗:

(一)初读古诗,检查预习。

师:请孩子们打开课本115页,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自由读诗。

师:(出示本课我会认的生字)孩子们你们认识这几个词语宝宝吗?(带拼音的词语)

生:生开火车读。小组PK读。

师:(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现在没有拼音了,你们还会读吗?一起来试一下吧。

生:男生女生PK。全班读。

师:(出示课件)现在有没有孩子愿意为我们展示一下他的朗读成果呢?

生1:读诗。

师:你觉得他读得好不好?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你来试一下吧。(渗透评价)

生2:评价后读诗。

师:读得真不错,那现在如果能够读出节奏就更好了,谁来试一下?(出示画节奏的古诗)

生:尝试读。

师:古诗像歌曲一样充满了节奏,读的时候在画节奏的地方声音可以稍微读长一点,一起来听听老师读吧。(师范读)你觉得老师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你们来试着读一下吧。(教师边读边做动作,可夸张一点)

生:评价,齐读,在书上画出节奏。(老师可为学生做动作指示)

师:真是一群会学习的孩子,读得真好听。

(二)理解诗意。

1、学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我听孩子们读“笑问客从何处来”读得最好了,你们读到“笑”时有的孩子都面带笑容,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配合来读诗,这是好的读诗方法,那这里有一个“客”字。(板书:客)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生:它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宝盖头,下面是一个各字。(生说出自己的识字方法)

师:我们可运用加一加的方法来学习这样的生字,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本文的“音”“何”这两个字,谁来加一加呢?

生:立加日变成音,单人旁加可变成何。

师:那客字可以怎么组词呢?

生:组词。

师:(抓住客人一词进行)真棒,不是一家的人或者不是当地的人,我们尊称他为客人,那么你们知道诗中所说的“客”指的是谁呢?(贺知章)那他到底算不算客人呢?(板书:?)

生1:我认为他不是客人。

师:你是从哪一句诗看出来的呢?

生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师相机出示诗句)

师:真会读诗,你能猜猜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生:说自己的理解。(如果说不出来可让他自己请好朋友帮忙。)

师:贺知章离开家乡时,正值年轻,也就是诗句上说的“少小离家”,他就和父亲到长安去学习了。在他八十六岁的时候,他终于回到了家乡,也就是诗句上说的“老大回”。所以说贺知章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而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回到了家乡,他不是来了,而是回了(板书:!)孩子们,如果是你独自离家一个星期、一个月或者一年,你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揭示主题:想念家乡,思念家乡)

师:贺知章爷爷和你们一样,离家如此之久,对家乡有着无比的想念,有着无比的思念。(指主题。)

师:少小离家,老大才能回,贺知章爷爷有没有变化呢?

生:学生说出他的变化和没变。

师:这就是诗中所说的“乡音无改”,家乡的口音没变,可他的什么变了呢?

生:鬓毛衰。(理解鬓毛衰:两鬓的头发变得花白稀少)(出示图片辅助理解)

师:是啊,几十年过去了,贺知章爷爷由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变成了一个背也驼了,两鬓也花白了的老头,那他为什么还要回家乡呢?(根据回答,指主题)

生:回顾主题。

师:“魂牵梦绕的`家乡,日思夜想的亲人我回来了”。此时的贺爷爷会是怎样的心情呢?相信你能读出他此时的心情。

生:说出自己的情感(预设:开心,忧愁),并带着感情进行朗读。(请两三人谈感受,师相机评价)

师:是的,诗人贺知章是如此的思念家乡,阔别几十年后他又回来了,他的心是多么的激动啊,让我们带着激动的心情再读。然而几十年的未归,多少个日日夜夜啊,离乡在外,每当想起故乡,淡淡的忧愁总是萦绕在心间,让我们带着这淡淡的忧愁再读吧。

生:读诗。

师:古代的人离开家乡后,因为没有自行车没有汽车没有火车,更没有手机,他们想家了只能借物抒情:(配乐)

1、看,李白想家了,仰望夜空那轮圆圆的月亮,他提笔写到: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看诗人王维,九月初九重阳节,他也想家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冬天,寒意袭来,诗人孟郊想起了家乡年迈的母亲,自己又不能回家尽孝,他写道: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冬去春来,漂泊在外的王安石回想到家乡江南的美景: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学习“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思乡的情像一块巨石压在贺知章心头几十年,今天他回来了,来到了村头,一群儿童簇拥过来.出示: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孩子们,这句诗中谁不认识谁?谁在问谁?

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请学生相互补充)

师:(指导看图)孩子们看见贺知章都不认识他,于是笑着问他:“你是从哪里来的呢?”孩子们是怎样问贺知章爷爷的?

(生:笑着问的。

师:为什么孩子们要笑着问呢?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主发言。)

师:是啊,这真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啊,那你们是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儿童,你们还会问贺知章爷爷什么问题呢?

生:问问题。

师:是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问了贺知章爷爷那么多的问题,可是离开家乡几十年的贺知章爷爷他能回答上来吗?

生:不能,说出原因。

师:是啊,孩子们问的问题贺知章爷爷都不能回答出来了,想想此时贺知章爷爷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学生说。(伤心,无奈)

师:那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把这一句诗读给大家听吧。

生:读诗。

师:(出示全诗)一首古诗,短短几十个字将贺知章爷爷对家乡的思念,对家乡的热爱书写的淋漓尽致,贺知章爷爷离开家乡多年,又重新回到家乡,心中怎能不喜悦和激动呢?请女生带着喜悦和激动读诗。然而想想自己离乡几十年没有回来却也有着深深的感慨和失落,请男生带着感慨和失落再来读诗吧。

生:男生女生读。

(师:孩子们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感觉到大诗人贺知章就在我的眼前,因为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热爱。让我们全班带着像诗人一样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诗吧。

生:背诗。)

师:孩子们,其实一首古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你们听(播放古诗歌曲)

生:听歌曲,模仿唱。

师:我们跟着一起唱吧,可以加上动作哟。

生:随着音乐边跳边唱诗。

师:后来贺知章爷爷进了村子之后还看到了许多景物,在很多亲朋好友家里了解了近70年来一些人和一些事的变化,于是提笔写下回乡偶书第二首。(课件出示)谁来读一下。

生:生读。

师:古往今来,思念家乡是一个永远不变的话题。现在的我们由于生活工作等原因也会离开家乡,在异地生活对家乡的思念也是越来越浓,这是一首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离乡的游子在月夜写下的一首思乡的诗,你们听。(师读)

生:听。

(师: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今天我们学习贺知章爷爷的古诗《回乡偶书》看到了一个离乡多年的游子终于归乡了,让我们带着归乡的这份激动再背一下这首古诗,再次体会大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吧。

生:背诗。)

中班语言回乡偶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字,会写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热爱家乡。

重点难点: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入

1、同学们,你们会背哪些诗了呢?

2、课件依次展示《村居》、《所见》、《咏柳》诗歌的图片。

师:今天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图,你能用学过的或自己积累的诗句来描绘看到的景象吗?

3、师:小朋友们看,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那你们知道咏柳的作者是谁吗?(生:贺知章)

5、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们来学习由贺知章写的另一首诗歌,题目叫—《回乡偶书》(课件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学法指导

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过四关,这四关分别是:我会认、我会解、我会读、我会想。同学们,你们能和老师一起顺利过关吗?

第一关:我会认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然后去找一找树叶。

师: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可认真了,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的字音读得准。

师:好了是吗?那陈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第二关:我会解

1、解题:你会扩词吗?我们来扩词!

回:回家回来回到乡:家乡故乡乡土

偶:偶然偶尔偶遇书:读书书写书信

连起来就是:回到家乡偶尔写下这首诗。

2、第一句:离:离开回:回来

整句句意:年轻时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

第二句:音:声音口音改:改变

整句诗意:我的口音没有改变,但是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了!

第三句:识:认识

村里的儿童已经不认识我了

第四句:客:客人何:哪里

笑着问我是从哪儿来的。

第三关:我会读

指导读好升降调、重音、长音

第四关:我会想

师:请再读读这句诗,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客”是谁?贺知章。“客”从哪里来?板书“何来”“客”来做什么?)

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提了不少好问题。老师也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诗句里的“客”也就是贺知章是指从外地来这里做客的客人的吗?(板书“客?”)请你们仔细地读读诗歌,也可以观察一下插图,找找答案吧。(生自读诗歌,观察插图。)

师:心中有答案了吗?谁来说说看?(生交流:贺知章不是做客的客人。)你从诗歌的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生:他从小离开了家乡,到老了才回来。)(少小、老大变红)(生:乡音无改……)

师:贺知章爷爷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回到家乡,整整五十年哪!他时时刻刻都在想念家乡的亲人,盼望着可以早日回家乡看看,

每当他看见天上的明月圆了,他会默默的吟诵起李白的静夜思——(生齐诵)

每当遇见故乡的故人时,他想问问家里的近况,可最终,他只是像王维一样,问了问窗前的寒梅——(生齐诵王维的《杂诗》)

现在终于盼到这一天了,

当他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当他从镜湖看见自己斑白的两鬓时,他说——乡音无改鬓毛衰

当他看见村里的孩童时,他说——儿童相见不相识

当孩子们把他当做客人时,他说——笑问客从何处来?

、拓展训练

师:其实,贺知章回到家乡后,面对熟悉的情景,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首,相信你们会有新的感受。指名读——齐读

(出示诗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配乐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