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夜宿山寺教学反思

2025/10/01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夜宿山寺教学反思(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夜宿山寺教学反思 篇1

把握教材特点 合理运用教材

《李时珍》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李时珍》是一篇旧课文,我在备课的时候就考虑到该如何赋予旧教材新的教法,我引导学生逐段进行学习,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感知课文的内容,在解决了一般问题之后,抓住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讨论、交流,再读书。在学生读书,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激趣导入、复习旧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回忆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巩固了上一节课的生字词,又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探求欲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接着第二环节中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细读中悟情。在这一大环节中我是用分层次、由易道难、由扶到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的。

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达到融汇贯通的目的,从老师的引导中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达到由教到不教的目的。又能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设计的“我会填”意在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阅读的目的,并且让学生大胆想象完善的药物书会是什么样的,并进行比较填一填,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接着以半扶半放地形式设计的,这样环环相扣,让学生尽情的自

学、研讨学,然后老师采取扶一扶的方法,让学生慢慢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自然掌握学法。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学,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学习,最后想让学生自己尝试尝试,放手进行自学训练,融会贯通前面的指导方法,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反思:

在备课过程中,我虽然认真研读了教材,进行了精心设计,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失误,首先是老师本人未能进入课堂授课状态中去,导致课堂中紧张乱了阵脚,引导学生阅读不到位,学生个性化阅读太少,缺少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的自发的独特的感受。因此,文章的人性化、思想性基本要靠教师灌输,因而,“三个维度”不是整合在一起。各环节之间过渡不自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认真体悟未能达到效果,重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另外在备学生时没有很好把握学生的能力,阅读训练中急于求成,设计问题较难,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在课堂上学生多数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研究课文,缺少丰富多彩的课文实践。引导读不充分,导致课堂生硬无趣味;还有总觉得内容多了,前松后紧最后由于时间少而匆匆下课,如果这堂课设计时内容再少一些,给学生的阅读时间再充分些或许会有好的收效。书本上有一幅插图,但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课文资源,不利于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

夜宿山寺教学反思 篇2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的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让万民得福,他甘心住破寺、啃干粮,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并亲自尝药材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在备这一课的时候,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问题不大,难点在于两个。首先课文是通过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件普通的小事揭开了他寻访生涯艰辛的一角。几乎没有吃过苦头的学生仅凭文字的描述很难感同身受李时珍那种饥餐渴饮、晓行夜宿之苦。解决这一难题我想了两种方法进行突破,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通过强烈的对比反差谈李时珍在野外饱受的让人难以忍受的风霜之苦,所以在课堂上就有同学通过对比有了他们没有家人照顾,可能会得胃病等精彩的生成。二是由于本课文字只能写出他吃的一部分苦,让孩子们借助有限的文字插上想象的翅膀,对他吃的苦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如当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谈完这座古寺的破败之后,我通过出示图片的形式继续追问,这仅仅是一座破败的古寺吗?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意识到李时珍还要在野外面临着恐惧、危险、孤独等别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另外,课文处处都能看到李时珍和弟子吃的苦,但只有很少同学关注到他为什么的能吃得下如此多的苦。仅仅靠那句“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的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似乎不能充分体现李时珍一心为民的境界。所以必须要同学们走进

《本草纲目》,了解它的在医学的巨大作用和价值才会真正体会李时珍的为民着想。这一点我没有充分设计,只是多次回环的朗读此句,似乎不能让学生走进李时珍的内心世界。所以这一处可以修改为补充《本草纲目》相关资料,了解它的在救死扶伤医治病人上的巨大贡献,从而联系到李时珍的一心为民,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这次上课,首次正式采用了导学案的形式,发现了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优点和问题,值得我以后进行反思和改进。通过导学案确实能一目了然的了解学生学的情况,由原来的听学生说变为现在的看学生写。无形变有形,更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把控。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也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同时,通过这节课我也感觉到传统课堂的热闹和导学案的高效在某种意义上似乎有对立之处。课文中一些关键问题的前置,让同学们提前展示了自己学的情况,但同时也让他们失去了对此问题的新鲜感,在课堂上变成了看客。好在这些矛盾的出现绝非不可调和。在问题的设置上,导学案和课堂呈现体现一定的梯度,也许会调动起学生“够一够摘桃子”的兴趣。

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遗憾,本来可以更紧凑些,但是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导致浪费了一些时间,不过这正是给我我今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

夜宿山寺教学反思 篇3

前段时间,我校组织了《夜宿山寺》同课异构听评课活动,收获颇多。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芮老师和白老师各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和环节,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让我受益匪浅。

第一节芮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课前诵李白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营造学习氛围。接着出示“宿”字的义项引导学生解题,由图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孩子们明白了宿的意思,在由甲骨文引导到汉字,不仅能够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更使孩子们记忆牢固。

第二节白老师教学的思路明晰,目标明确,对学生各方面习惯的培养到位,尤其是生字教学中识字方法的归类,还有教学夸张修辞方法时的练习,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体现了教师较独到的教学理念和扎实的教学功力。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就是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

两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

榜样就在身边,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要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夜宿山寺教学反思 篇4

《夜宿山寺》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本首诗歌的教学目标:

1、学习6个生字,会写3个汉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夜宿山寺》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意思,能说出从哪看出山寺很高。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诗歌教学对我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其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大胆的想象以及诗人对山、楼之高的感叹赞美之情。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自育自学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设计四个活动,四人小组合作,认识生字,读古诗,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在想象画面时,先组织学生朗读诗句,然后小组合作为每句诗配上一个动作或手势,既有助于背诵积累,有能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教学方式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互相合作学习,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不足:在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的环节中有点操之过急了,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反复地练习巩固,而是迅速地进入了下一环节,在以后的教学环节中需要去改进。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夸张手法的运用时,做的不是很到位,在教学”恐惊天上人“时,学生质疑:天上没有神仙,诗人为什么这样写呢?我直接告诉学生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写法,但是显然,孩子们对夸张这一修辞手法并不是很理解,这一环节的教学需要我去思考。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的教学中放慢速度放低要求,以孩童的视角去思考问题、设计问题;同时在今后的教学中充分地备自己,重视课堂的生成,打开陈旧的模式,放开想象的翅膀,让语文课大语文化。

夜宿山寺教学反思 篇5

《夜宿山寺》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它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用夸张的手法、绝妙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夜宿山寺身临高处的独特感受。前两句从视觉上以夸张的手法烘托出山寺的高耸入云,后两句从听觉上想象“山寺”与“天上人”相距之近,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诗人发挥大胆而夸张的想象,极力渲染山寺之奇高,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宿、寺”等6个生字,会写“危”等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

在设计课程时,我用两首李白的诗句导入,引导孩子认识李白,接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引导孩子根据节奏读好古诗,中间指导孩子用一个主问题来探讨,“你从哪感受到山寺的高呢?”在学生的回答中讲解古诗,最后诵读古诗。

但是整节课下来,老师说的太多,课堂更像是引导孩子学习,并不是孩子自主探究学习。

在课堂上,应该抓住寺庙之高,逐步引导学生找句子或词语,看插图,说真实的感受,哪怕小孩儿说的语言不连贯,只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就鼓励。再鼓励小孩儿把这种体会送到诗句中,读一读。

整节课应该在在找词句,看插图,谈体会,读诗文中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一定要利用好课文插图来学习。

设计之外,还应该在课堂上再放开些,亲切些,循循善诱,才能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习。

夜宿山寺教学反思 篇6

《夜宿山寺》写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夜晚投宿在山寺中的观感。此诗想象奇特,构思新颖,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读后令人赞叹,不愧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全诗四句。首句点明中心,“百尺”一词极言其高,夸张地突出了寺院里高楼之“高”。以下三句是形象的描写。第二句具体写出了寺院楼房的高势:仿佛住在楼上的人一伸手就可以摘取星星似的;三、四句写得就更为奇妙、逼真,诗人好像已经住到了天上和仙人比邻相守一般:我不敢高声谈笑,恐怕打扰了天上的仙人。寥寥二十字,诗人通过大胆夸张和奇特想象把一个“高”字写绝了,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山本身就高,楼凭借山势更显其高,从而表达了诗人向往清高仙逸生活的情趣。

教学时,在理解字词、弄懂诗意的基础上,我着重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深入体会诗的形象美、情感美。我主要按照“四步走”的教学法进行:

1、播放录音,创设情境。我要求学生闭上眼睛,静听配乐诗朗诵,耳脑并用,根据诗文、旋律想象画面。学生很快进入诗境之中,头脑里便会形成具体形象的画面来。

2、结合情境,描绘诗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乐曲中进入诗的情境里,老师可借助幻灯或多媒体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描绘诗的.意境。学生根据诗意积极发言,描绘出一幅意境高奇的画面:高山深处,寺院高楼直插云霄,站在楼上手可摘星,语惊仙人。

3、展开想象,加深体会。教学中,我根据诗文设计一些问题,如:诗人怎么想到把“楼”与“天”联系起来?举手真能摘取天上的星星吗?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呢?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深入体会诗境、领悟诗情。

4、反复诵读,领会诗情。待学生理解诗意后,我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文。朗读时,要把握住诗的节奏,读出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仙人的那种细微谨慎的语调。从而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领会诗人向往清高仙逸生活的情趣。

夜宿山寺教学反思 篇7

夜宿山寺教学反思(通用10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夜宿山寺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