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满井游记》教学反思

2025/10/01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满井游记》教学反思(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满井游记》教学反思 篇1

《满井游记》是文言文单元的一篇游记本文描写了早春二月作者游览京郊满井的景色以及作者出游时喜悦的心情,既做到传山水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可以说是游记的典范本文文字简练,描写生动,尤其是独特的比喻,更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本文教学我采取让学生在第一课时自读课文并解释课文、朗读课文等内容;在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如: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景物有哪些特点?等内容,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自主分析课文的方法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既要选择性地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有所创新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读、议、析在读中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后来议,在议中析,逐层深入

有关文中的“山、水”的描写,作者用了两个精妙的比喻,但这两个比喻较难懂我请同学联系他们在物理课上所学的“光的反射”知识来分析“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这个比喻句,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顺理成章我在上课过程中能够自如地引导学生,且与学生深入交谈,学生又能够有自己的不同见解并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把作业布置给学生,这又体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民主性。

我个人认为这堂课的亮点,在于教学设计上有讲究,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有三个:

第一,突现语言积累。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内容中最为重要的积累之一。成块成段成篇的语言材料的读背识记,对学生尤为重要,因为它们是语言运用的借鉴和模式。本设计从教学内容看,指导学生读背课文是语言积累,指导学生清理课文中的四字写景词语是语言积累,让学生回忆、联想原来学过的内容,集聚精美的词语板块,也是语言积累。全课教学要点突出,教学内容丰满。

第二,巧妙利用课文。本设计自然而巧妙的地方是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延伸,牵引出大量的写景词语。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课文因素就是:《满井游记》是全套教材中最后一篇文言写景文,它又有很多写景的四字短语,利用它来进行迁移,进行牵引,既有利于上新课,又有利于复习;既有利于“知新”,又有利于“温故”;既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又有充足的课中活动。这样的教学设计,非本课莫属。

第三,铺设美感氛围。从内在的教学美感看,这个教学设计有着明晰的层次之美。全课的教学由两个大的层次构成,两大层之中又各有小层,甚至于分解在第一大层中的朗读训练都有层层递进的`训练要求。从外在的教学美感看,课文教学在重要的环节处注意突出“美”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如请同学们在评析的基础之上用带“美”字的文句概括介绍课文内容,如指导学生大量聚集写景的精美词语等。

在这节课上,我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在“议”的这个环节当中,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结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透彻,生成的问题并不多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这些细节的,继续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

《满井游记》教学反思 篇2

本文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一篇写景散文。描写北方地区早春气象,既能传山水景物之神情,又流露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可以说是游记文章中的典范之作。本文文字简练,描写生动,尤其是独特的比喻,更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教学过程: 因本文是本单元游记的最后一篇,至此可以总结本单元游记的题目的特点并与第一单元(游记)的题目相比较。本文描写了早春二月作者游览京郊满井的景色以及作者出游时喜悦的心情。本文教学可以采取让学生在第一课时自读课文并解释课文、朗读课文;在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如(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景物有哪些特点等),主要也是让学生自主来学习分析课文。

教学反思:关于文言文的教学个人认为既要秉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有所创新。在这一课文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读、议、析。在读中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后来议,在议中析,逐层深入。

有关文中的“山、水”的描写,作者用了两个精妙的比喻,且这两个比喻也较难懂。我请同学联系他们在物理课上所学的“光的反射”知识来分析“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这个比喻句。有关山的比喻就联想美女。这样两个比喻在师生互动中解决了,显得自然而不觉得深了。

《满井游记》教学反思 篇3

一、教学内容分析

《满井游记》是三年制初中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自读的记游小品。本文描写北国早春气象,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既能传山水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可以说是游记的典范。本文文字简练,描写生动,尤其是独特的比喻,更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设计施教的对象是初中三年级的盲生。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水平,对春天的词语、文章都有一定的积累。对文言文知识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因为盲文是拼音文字,没有字形的区别、音调的标注又少,所以盲生学习文言文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

三、教学理念

1、根据盲生的认知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盲生因视觉缺陷,很难感知本文描绘的山媚、水明等特点。为了加深学生对山媚、水明的理解,采用了对比阅读的方法,同时利用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他们的电脑操作水平,我采用“学案导学式”。课下学生在网络的帮助下,根据老师提供的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分工合作,即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3、“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春的资料,便于学生更多地了解春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老师的引导,从而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理解作者写景的特点,学习赏景技巧;

2、能力目标,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3、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初步学会观赏景物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六、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电脑及多媒体设备、教材、软件Flash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学案一)

1、检查读课文的情况。结合注释,扫清文字障碍。

2、作者及背景简介

3、游记的特点

4、学生质问疑难

(二)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补充词语、难句

1、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三)翻译全文

(四)理清课文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六)作业:

1、熟读全文,将第二段改写成现代文。

2、搜集有关于春天的资料。

第二课时

课文研习

(一)情景导入 感知春天

“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山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绵绵的春泥??”春天就是利用这般的神奇,吸引了无数作家深情的笔触。

(二)片段赏析 品味春天

1、感知春天。通过真实画面,感受情境氛围(该画面展示的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配音乐,低视生可以通过看,全盲生通过听来感知)

第一, 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由发言,说说对该动画的了解,先请低视生讲,盲生其次,最后教师补充。

第二,由此引导学生描绘第二段中的早春郊游图,感受作者是如何将静态的画面动化起来。

第三,比较《春》《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加深学生的理解。

《春》: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岳阳楼记》: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渔歌互答,??

《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2、品味春天,把握景物特征

第一、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第二、文中哪写内容给你的印象最深,试着说明??

第三、找出《春》中类似的表达方式,比较异同。

如: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第四、结合课文和搜集的资料,用简单的话语描述一下春天在你的心中是什么样子的?

(可以根据能力和喜好自由选择其一,或自行设计题目。)

3、整体回顾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生再次回顾全文,归纳景点,理清层次,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

(三)能力训练 精彩展台

1、提供音乐素材(班得瑞one day in spring)让学生练习配乐朗诵。 第一、我要听范读

第二、我要听背景音乐

第三、我要听同学的朗读

2、如果你带领老师同学们,去游览满井这里的春景,那么你会怎样向我们介绍这里美丽的景色呢?(即兴演讲)

(四)课堂总结 激发情感

当你乘一架缠满青藤的秋千,荡漾在迷人的春色里,感受着春的气息,吮吸着淡淡的花草清香,欣赏着青山碧水的娇柔美丽,你能不感谢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这一切吗?当然,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不只是春天的葳蕤,还有些天的辉煌,秋天的丰饶,冬天的圣洁。我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寻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韵致,寻觅“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空灵,寻觅“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的意境。我们还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聆听清风喁喁私语,聆听松涛娓娓吟唱,聆听蛐蛐儿细细鸣叫,聆听山林中鸟儿欢啼??所以,同学们,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去热爱大自然,珍爱大自然,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吧!

(五)调控评价 布置作业

1、整理出自己的导游词。发布到校园博客上。

2、阅读书籍,查询网络,搜集有关“春”的作品,制作成简单的网站或其它电子作品。

八、教学反思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我认为既要秉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有所创新。由于盲文是拼音文字,很难区别字形、字义,盲生学习文言文难度较大,为此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方法。

1、以诵读为主

本课难读、难懂的词语较多,盲生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大。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范读,听录音读,师生齐读等方式使盲生熟读课文,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议中析,逐层深入,课文的内容与意志随之溶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2、对比分析

有关文中的“山、水”的描写,作者用了两个精妙的比喻,盲生由于缺乏视觉形象,很难理解这两个比喻。我借朱自清《春》中类似的比喻进行对比分析,如“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和“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让盲生感受到山的娇媚。

不足之处:

1、盲生因视觉障碍,脑海中很难形成对景物的形象感知,结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透彻,生成的问题不多,而且所提的问题相对来说较简单。

2、面对学生的不太投入,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充分,语言缺乏鼓动性,评价力度不不够。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认真研究盲生的认知特点,继续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

《满井游记》教学反思 篇4

《井冈翠竹》一文是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全文通过诗一样的语言,围绕“井冈山的竹子,是的竹子”这一主线,写了井冈翠竹在斗争时期与井冈山民的关系,和井冈翠竹在建设时期表现出的精神,继而讴歌井冈山人民所表现出的主义精神。

文章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灵活多样。如何在课堂上把握好“理解内容与学习表达并重的教学目标”是我本课的设计重点。因此在学习每一个部分的时候,不仅仅让孩子们感悟文本的内容,体验文章饱含的情感,还要让孩子们知道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如: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作者不仅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还注重了观察、表达的方法,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引导学生明白要想把文章写得生动,就要学会运用这些方法。第五段中反问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井冈翠竹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第八自然段中总分关系的构段方式(概括具体式),拟人、顶针、引用、回环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是我这节课中关注的。

正因为本课关注的表达方法过多,所以虽然我的程序走得是很清晰的',但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罗主任还是一下子看出了问题:表达方法的学习程序还要更清晰些,这样能给孩子们清晰的印象,而不是现在这样为了学习表达而学习。一语惊醒梦中人,是的,为什么我总是觉得理不清头绪,修辞、表达过多过杂,别说孩子们,就是老师们也不一定都能说得清楚,我为什么要贪多求全呢,可以抓几个重要的、学生们在本课中最需要的点进行教学设计。除了以上这点外,关于“挑粮食,挑”这个点的学习,还是没有“挑”明白,其实这一点也在我的意料中。由于本文描述的事情年代久远,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太不相符,孩子们难有很深的理解是可以想象得到的。我在设计的时候没有把目标定得太高,只要能把文章中的几句话读懂,能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家们,正是从井冈山出发(这里是中国的摇篮),经过了漫长的历程,最后取得胜利。能够理解到这一点,我的目标就达到了,再加上我的一段图片及补白,简单地直观地再现了中国近代史的过程。我相信孩子们应该是能理解的。但是罗主任站在更高的高度,给予了我们不同的解读,希望我们能让孩子更深入地去了解历史。

当然,本节课中的可取之处也得到了罗主任的肯定;

1、教者视野开阔,开课有文化。

2、由题入手,学生介绍井冈山,很有必要,还可更强化些。

3、能始终抓住中心句“井冈山的竹子,是的竹子”来组织教学,可以说是“一咏三叹”。

4、非常注重表达方法的学习,如:排比、比喻、拟人、反问、引用、顶针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从远到近(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和表达方法,还有总分的构段方式的学习都非常充分。

5、流程清晰,师生情感都非常投入,师生学得很感人。

6、注重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以学生的听、说、读、写为主,教师只是引导者,起到点拨的作用等。

今天罗主任还对我们学校“体验教育”特色进行了自己的解读,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体验”一词的内涵。针对小语高段字词的教学,罗主任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高段字词的教学,在学生带着问题整体读文后突然穿进去学习,打破了教学的整体感,建议生字词的教学可以随文学;也要有选择性的学习,不要将课后生字词全部呈现,只学习生僻的字,容易出错的字;还可将与教学环节紧密相连的字词拿出来学,学完关键的字词后直奔重点;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总之,今天的市级视导活动对我校教学工作进行了“诊断”,帮助老师们找到很多的问题,今后我们将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克服不足,不断锤炼自己,提升教学能力。

《满井游记》教学反思 篇5

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为我们展现了京郊初春的迷人景色。课文学完了,同学们都被其优美的景致陶醉了,总觉得余味未尽。我想,如果能换个方式展现或宣传此美景,启不是既能巩固课文知识有能锻炼学生能力的一举两得之美事?冥思苦想之后,广告给了我灵感。对,给满井设计一则广告——“假如你是满井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广告设计师,请你为满井设计一则广告,招揽更多的游客。”鼓励学生富有创意的`表达,如海报,有书有画;电视广告,有情景或对白;曲艺形式,有说有唱…… 同学们兴趣大增,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大显身手。效果甚佳,其中不乏佳作。

另外还有像“今生不到满井游,枉在世上走一遭”之短小精悍之作,也有倾情的诉说“朋友,到满井来吧!这里的水镜子般清澈,令你神倾;这里的山少女般秀美,令你陶醉;这里的柳柔梢披风,令你遐想;这里的麦田浅鬣寸许,令你充满希望”,还有“竹板这么一打呀,别的咱不夸,夸一夸满井景色优美景色甚佳……”

通过这次作业,我深刻认识到指导作业需树立动态的知识观,开放的作业观。教师凭借开放的作业设计,辨证的传授知识,灵活的运用知识,动态的呈现知识;学生凭借开放的作业的完成,动态的接受知识,灵活的应用知识,融汇的深化知识。从而让学生在创新的实践空间中,得到语言实践的充分参与,语言思维的充分训练,语言营养的充分吸收,使语言知识内化为他们的语言库存,转化为他们的语言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满井游记》教学反思 篇6

《满井游记》是文言文单元的一篇游记。本文描写了早春二月作者游览京郊满井的>景色以及作者出游时喜悦的心情,既做到传山水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可以说是游记的典范。本文文字简练,描写生动,尤其是独特的比喻,更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本文教学我采取让学生在第一课时自读课文并解释课文、朗读课文等内容;在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如: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景物有哪些特点?等内容,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自主分析课文的方法。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既要选择性地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有所创新。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读、议、析。在读中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后来议,在议中析,逐层深入。

有关文中的“山、水”的描写,作者用了两个精妙的比喻,但这两个比喻比较难懂。我请同学联系他们在物理课上所学的“光的反射”知识来分析“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这个比喻句,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顺理成章。整个教学环节都是以我校的“三三六”教学模式为依托来进行的,整个课堂上从听、读、议、析中都突显了新授课的几个环节。

在这节课上,我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在“议”的这个环节当中,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结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透彻,生成的`问题并不多。还有就是本节课有前紧后松的感觉,前面的几个环节,进行的比较紧凑,后面的小组合作翻译阶段进行的就不是很好了,特别是小组合作时,总觉得有些同学没有参与进去,好像一开始合作学习,就与他们无关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这些细节的,继续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

《满井游记》教学反思 篇7

袁宏道的文章,清新而富有灵气,其中的景物描写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个封建文人的思想的解放和张扬的个性。

教授这篇文章,我感受颇深,总结教学反思如下:

优点:

1、为了让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更深的了解,我课前多方面收集有关作者简介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白,封建时代,并不是所有的.文人都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本篇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

2、作为一篇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强调学生要特别重视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给他们着重强调“之”字和一些词类活用字的用法

3、训练学生的语感和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和学生共同分析>写景作文的妙处,学习之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不足:

1、由于自己对学生的估计不是很到位,导致课堂容量有点大,学生不能很充分的消化吸收。

2、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齐读这一环节时拖沓散漫,影响了课堂氛围。

3、我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的不是很到位,所以对作者到底是想当官还是不想当官与部分老师的见解不一致,以后在这方面应多和老师们讨论、交流,务求更好。

经过这次讲课,我认识到我教学中的许多不足,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会吸取经验教训的,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