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诗经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诗经读后感 篇1
第一次读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就被他短小精致的诗句所吸引.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诗经读后感 篇2
《诗经》是贵族教育中普遍的文化教材,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秦始皇时期被焚毁,但由于它易于背诵,古人普遍熟悉,又得以流传。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读诗有很多好处,可以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开阔视野,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读诗还可以励志。就像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我已经学了很多首古诗,吕老师非常重视古诗词积累,现在我们已经进阶到第三阶段。
诗是最精简美丽的.语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它把我带到了风景如画的春天,我欣赏并沉醉在美丽的春光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我感受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每当我玩得停不下来时,我就会想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们的老师就像辛苦劳作的园丁,栽种希望,收获芬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学习古诗能使我们变得灵秀、开阔视野,好的诗能使我们终生受用,我要好好学习古诗词,月底完成三阶段古诗背诵。
诗经读后感 篇3
读过诗经,其中简练精致的句子让我回味良久。每个句子都是一个简约唯美的画面,无须多言,深意自在其中。读完,你会感觉妙不可言。
还记得那个驾四马行路的游子,眼含“翩翩者,载飞载止,集于苞杞”吗?游子身带公务在外行役,沿途花鸟纷飞,孤寂的旅途中,眼见此番生机蓬发之景,怕是一分百无聊赖,两分心旷神怡,七分离愁别恨吧?看了四周之景,继而“驾彼四骆,载骤骎骎”接着行路,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虽然心系家乡亲人,但是公务缠身,不得不离开家乡亲人,也许这是一种无奈,或者是一种释然,一种畅达。而从这一句中更能看到荒凉的道路上,一架孤单的马车不停的行驶,孤独而旷远。
还有鹿唔鸣之什中,一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耳熟能详,连曹操也曾引用过它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一场安乐其心的`宴会,绝对不只是口舌之欲,而是君臣之间的交流望,贤明的君主让群臣心悦诚服,才能化乱为治。我们祖先的古老智慧和现在的民主政治的思想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唯有听取民意,才能创立太平盛世,独裁专制往往会迎来国家的瓦解毁灭。也许这就是祖先藏于歌谣中流传下来,对我们的告诫和启示吧!
诗经读后感 篇4
《诗经》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共有三百零五篇。诗经里面的内容,就是歌曲的.诗词。是表达社会和政治的问题。诗成了文化教材,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秦始皇时期曾经焚烧过所有儒家典籍。到汉代又得到了流传。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我们的吕老师平时就喜欢让我们读古诗并且背诵。有一次,妈妈让我背《木兰诗》,我听了,立即行动起来,可是等我看到《木兰诗》原来这么长,我问妈妈这么长的是怎么才能背下来。妈妈说:“一段一段先明白意思在背不就可以了吗?”
我听了妈妈的办法开始背了起来,结果只背下来两行,我奇怪的想:“为什么这么长时间只背了这么一点,难道是我不够专心?”我又试了几遍,随着阅读越熟悉和理解,还真背下来了很多,下面就剩几行了,我高兴的笑了,又开始接着背了起来。
不一会儿,我就背下来了,妈妈过来看了看我,微笑着说:“只要多想一些办法,就一定没有解决不了的,办法总比困难多,一时的退缩可能就与成功失之交臂。”
我听了,认真的点了点头,我爱背古诗,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会好好珍惜。
以后我要多动脑筋,遇到困难多思考,每天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完成作业,学习必须要勤奋刻苦才会成长。
诗经读后感 篇5
国风·周南·汝坟
先秦:佚名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本诗写的是一对夫妻因国家发生战事而长久分离,好不容易团聚却又要分开。从侧面表现出当时的社会动乱,造成民不聊生的悲苦局面。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坚韧本性。
诗的第一节写:一位妇女,顺着汝水的'堤岸砍柴。日复一日,直到把堤岸上能砍的枝条都砍了,仍然没看到自己的“君子”,也就是自己的丈夫。那么“君子”去哪里了?给人们留了悬疑。
第二节讲这名妇女砍完汝水岸堤上的乔木和灌木枝条后,又开始砍这些木本植物新长出的枝条一一“肄”时,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君子。此时,女子心中长叹:他没有用死亡或背叛遗弃我!
这种煎熬对一名长期孤独如“调饥”且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女人,是何等痛苦!然而刚回来的丈夫却告诉她,自己还要走:王室一一也就是国家,如同拖着燃烧的尾巴之鲂鱼,自己就是从军匹夫。
面对动荡的时局,长期的战乱使得女子百般不愿让“君子”再度离开,却又无法从自己的角度挽留,只能弱弱地说:“就算国家有威难但是你就在家中离父母总归近点吧。”
诗中女子借助父母期望丈夫就在家中的说法,完全体现了她内心的渴望和恐惧。然而在“王室如燬”的周朝末年,这样的悲哀何止千万,以至于后来周朝轰然而灭。只是苦了百姓。文:锦梦素心
诗经读后感 篇6
东周初期,申、吕、许三个诸侯国,都在王都洛邑的南边,拱卫王畿、防御南蛮。此时南方的楚国非常强势,大有北进中原、另立王朝的野心。为了阻挡它的北进,周平王派王畿的士兵戍守于南方边境。这些士兵们背井离乡,征期已逾却得不到放还,常年不能回归故里,于是心中郁闷悲凉,充满怨怼。这首诗正是发泄此种怨怼而作。
“扬之水,不流束薪”。说的是缓缓流动的.浅流,载不动一捆柴火。这个意向非常的巧妙,因为“束薪”是当时男女婚嫁时候的一种“贽见礼”,是定亲定情用的,故而常指代新婚。所以这一句话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他思念的人是谁,而此时又是怎样一种让人郁闷的情况:在外征戍的他眼看着时间悠然而过,却迟迟不能结束服役,回到新婚妻子身边。既含蓄,又深沉,无怪乎《诗经》中有很多篇章都又借用了这个意象。
不过本诗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作者明明是思归,却在诗中并没有明写对久戍的怨恨,反而责怪那个她为什么不能与他一起戍边。家眷当然是不能一同戍边的,不知道经学家们怎么理解,我是感到了一点点讽刺的意思,这分明是在说反话嘛,实际上还是在表达对当权者的一种不满和怨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