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小池》教案(精选9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小池》教案 篇1
目标:
1、学会用均匀的声音演唱歌曲,和同伴保持音量上的一致。
2、唱准歌曲中的跳音部分,表现歌曲中的踊跃和连贯。
准备:
1、木偶人或其他人偶玩具
2、语言《小池》挂图
过程:
一、 教师出示木偶人,引导幼儿做“回声”游戏,为演唱歌曲做准备。
1、 教师:这个人喜欢旅游。这一天他来到一座山上,感觉很精神,就大叫了一下。结果山上响起了回声。他觉得很好玩,就和大山玩起了回声的游戏。现在,我想请你们来做回声,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
2、 师生进行回声的游戏。
教师:喂!你好!
幼儿:喂!你好!
教师:亲爱的大山,你好!
幼儿:亲爱的大山,你好!
教师:我喜欢旅游。
幼儿:我喜欢旅游
3、 教师:回声的游戏好玩吗?这个人在山上玩了一会,又继续往前走。然后他又来到了一个地方,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就像一幅画一样!
二、 引导幼儿欣赏语言《小池》60-45挂图,感受画面的优美意境,学习歌曲。
1、 教师出示画面引导幼儿观察,并感受画面的优美意境。
教师:仔细看看,这个人看到了什么优美的风景?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 播放歌曲或教师 范唱歌曲一遍,引导幼儿欣赏。
教师:看到这么优美的风景,这个人很高兴,他就唱了一首描写这首风景的歌曲。歌曲的名字叫《小池》你们听!
3、 引导幼儿熟悉歌词内容,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带领幼儿学习歌词内容
教师:谁能说说歌曲里唱了什么?
4、 引导幼儿跟着歌曲的旋律朗诵歌词。
5、 教师带领哟而逐渐把歌词和旋律匹配起来进行演唱,鼓励幼儿用均匀的声音演唱。在演唱的时候要能听到同伴的声音,并和大家的声音保持一致。
三、鼓励幼儿感受歌曲中前后两部分不同的演唱方法,引导幼儿唱准跳音。
1、 教师:你觉得演唱这首歌曲要注意什么?
2、 教师小结:这首歌曲前面两句在演唱时,要注意有很多的跳音,后面两句则比较连贯。
四、 师生再次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文章来
《小池》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诗歌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3、背诵古诗,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所见》,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背诵《所见》。
2、板书课题:
教师一丝不苟地书写,边写边告知学生:字要写得横平竖直,端端正正才好看。
3、理解课题,提醒学生:
“池”是翘舌音,出示画面,知道“小池”指的是小小的的池塘。
4、简介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书,提示读书要求:
⑴ 读书姿势要端正。
⑵ 圈出本课的生字,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
⑶ 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
⑴ 叫出生字朋友的名字。
导语:大家读书真认真!瞧,生字宝宝忍不住要和大家交朋友了,(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快拼一拼,读一读吧!
⑵ 同桌互读互纠。
⑶ 个别读。
(去掉拼音)
⑷ 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⑸ 齐读。
3、读熟古诗:
打开书,把这首诗再读几遍,要读得正确、流利。
三、借助插图,明白大意
1、(出示插图):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说说这些景物。
2、边读古诗边看图,想想:
读明白了什么?并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
4、这首诗写了小池的哪些景物呢?
快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师相机板画。
5、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重点探讨的问题。
如:“泉眼”“晴柔”“尖尖角”等,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解疑。
四、创设情境,诵读古诗
1、出示画面:
教师配乐声情并茂地讲述,师生在音、画中共同想象,感受“小池”的“自然”“情趣”美。
2、学生交流仿佛看到的景色及心里所想。
3、学生配乐练习朗读。
4、师范读。
5、学生再读,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
边读要边想像看到的美景。
6、指名读、评议。
赛读、齐读。
7、练习背诵。
五、巩固识字,积累语言
1、玩“小青蛙认字”的游戏,游戏规则如下:
仔细看写有生字的荷叶卡片,会读的小朋友叫:
呱呱,这是“X”“X”。
2、齐读生字,交流识字的好办法。
3、积累课后“我会读”的部分词语,用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
六、学写生字,感受汉字的美
1、课件: 出示“闭”、“立”,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范写: 强调这两个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生练写:
师提示学生要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
4、投影展示,评议,欣赏。
七、拓展积累,课外延伸
1、课件: 西湖画面,配乐朗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学生欣赏。
2、课外自己找杨万里写的诗,读一读.
《小池》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教学重点:
正确读文、写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第2课《雨点》,大家能背一背吗?(复习)
2、雨点落进小池塘里怎么样?小池塘在你印象中是什么样?
3、春天来了,跟老师到小池塘去看一看,好吗?
二、看图范读课文。
1、我们来到了池塘边,你看到了什么?
2、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边看屏幕,边听配乐课文。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把课文中生字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2)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小节号和生字词。
2、学生按要求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Jiě jiē chuīqì bō zhīxiān
(出示生字词)姐 姐 吹 气 水 波 一只 鲜 红
lú wěi jié yìng é zhū
芦 苇 睫 毛 倒 映 白鹅 珍 珠
(1)正音。
“吹”、“只”、“珠”:读翘舌音。
“映”:读后鼻音。 “芦”:读边音。
“姐姐”:第2个“姐”要读轻声。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把这些生字词带入课文中,再读读课文,力求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5、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6、你最喜欢哪一个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比赛读。
7、通过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8、配乐全班朗读课文。
四、教学生字。
1、(出示字卡)再次巩固生字的字音。你用什么办法来记住这些生字的呢?
2、教学新偏旁。
“姐姐”:是女字旁,为什么会是女字旁呢?看一看,跟“女奶什么区别?
(第3笔横改为提,并且不能出头。)
吹:想一想,它是什么偏旁?为什么是口字旁呢?
吹、波:左窄右宽。
姐:女字旁要写得长而窄。
3、看课后笔顺表,自学生字笔顺。
五、指导书写。
1、观察田字格的生字,想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美观?
2、师范写生字,生描红。
3、生临写生字,师巡视指导。
《小池》教案 篇4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生:冬季)你们觉得怎么样?(生:很冷)寒冷的冬天一旦过去,就会迎来温暖的春天。(点击课件出现画面)当春风姐姐轻轻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你会发现周围有哪些变化?
小池塘美美地睡了一个冬天,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来了,今天,老师带你们到美丽的小池塘边去看一看。
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
二、范读课文。(课件出示画面及音乐)
想知道小池塘究竟是什么样子吗?请小朋友们边看画面边静静地听。
三、自读课文。
1、小池塘美吗?(美)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就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准每一个字的音,不添字、不漏字,把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检查自学效果。出示生字词(带拼音的),指名读,集体纠音。去掉拼音你还能读好它们吗?指名读,开火车读。
2、字词妹妹走进了长句子中,你还能读好它吗?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帮助读好这些句子。
出示长句子,指名读,教给读的方法:注意停顿。
3、字词娃娃又走进了课文,相信你们一定也能把课文读得很棒,自己先自由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读流畅。
分自然段指名读
4、刚才,我们分小节读了课文,也观察了画面,你眼中的小池塘是什么样子的?
课中休息。请小朋友跟老师做:1、2点点头,3、4扭扭腰,
5、6跺跺脚,7、8坐坐好。
四、精读第一自然段。
小池塘怎么会像明亮的大眼睛呢?板画:眼眶(小池塘),请小朋友读一读第一小节,你就会明白的。
学生交流。
1、出示: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
你还见过什么东西一闪一闪的?板画:水波
指导朗读 指名读 男生读
2、出示:池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像长长的睫毛。
提醒学生注意多音字。
小朋友们,知道睫毛在哪吗?用手指指。
对了,睫毛就长在眼睛的边上。板画:像睫毛一样的芦苇。
指导朗读 指名读 女生读
3、这么美丽的小池塘,是春风姐姐把它唤醒的,指导朗读第一句。
4、醒来的小池塘多可爱啊!水波一闪一闪的,长长的芦苇像睫毛,真像一只美丽的大眼睛,谁来美美在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指名读 师引读
五、指导书写生字。
课件出示:姐 吹
六、小结。
小池塘风景如画,下一节课老师带着小朋友们用明亮的眼睛继续寻找小池塘的美景。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师该教什么?学生应学什么?内容到底如何安排?教程究竟怎么设计?第一课时真的没有精彩展示吗?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应该是有起点、有重点的,每一课时除了有它固有的教学目标和板块,还应该有执教者依自己的理解而定的个性目标。那么,怎样使第一课时教有实效呢?我在执教时尽量做到简中求实、简中觅效。
1、以简约的导入求实效。
简洁的导入寥寥数语即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文本的情境,使其接触到文本的精神内核。本人在执教《小池塘》一课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把学生从寒冷的`冬天的情境带入暖意融融的春天,从而带入到美丽的“小池塘”边。
2、以简明的初读求实效。
初读是学生初次感知教材,学习一篇课文的起始阶段。依据教学目标,初读的设计也简单明了,让学生觉得学起来目的明确,有可操作性。如:第一遍初读课文,做到不漏学、不添字,把不认识的安借助拼音多读几遍,通过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引导学生感知全文。
3、以简洁的过渡语求实效。
简洁的过渡是简化教学环节最见效果的一个程序。精心打磨过的过渡语言简意骇,既承上启下,又能引领学生由初读过渡到精读。如:刚才我们分小节读了课文,你眼中的小池塘是什么样的?从而过渡到小池塘就像明亮的大眼睛即第一自然的内容。
4、以简便的方法教起始段落或重点段落求实效。
本人在理解朗读第一自然段时,一是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内容;二是抓住关键词和重点句引导学生潜以揣摩、感悟理解。这样在简简单单的教学之中,能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读中感悟。
总之,第一课时的教学贯在简洁,贵在朴实。我们要像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说的那样:“学会有选择地放弃,适求课刻的简单。”一句话,第一课时是对学生进行读写(生字)训练,提高其语文素养的起始点。
当然,有些环节还可以设计得更为精巧细致一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仅是本人一家之言,敬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语文教学活动是复杂的师生双方的活动,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其中甘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本人执教后提笔书写`冷'与`暖',不仅别有一番风味,更是为了孜之以求,积极进取,做不畏劳苦的语文教学规律的探索者”。
《小池》教案 篇5
《小池》是新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十二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从“小”处入手,把大自然中极平常的细小事物池、泉、流、荷和蜻蜓写得相亲相依,和谐自然,犹如一幅色彩明丽的水墨画。这首诗的语言浅显易懂,对仗工整,适合学生吟诵积累。
教学目标:
1.多种方式识记“泉”、“流”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3.诵读古诗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1.学会吟诵古诗。
2.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荷花图。)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幅图画,图画上有什么?
2、荷花开在小池中?
3、古人当时也看到一个美丽的小池,并写成了一首古诗《小池》。
请大家跟老师读课题,齐读课题。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古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让学生看图片,直观形象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本首古诗兴趣】
二、初读感知,趣味识字
1. 古诗中描述小池有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
(1)小老师领读生字 (2)摘苹果的游戏,看看谁摘的多。
大丰收啊,古诗中描述小池有什么景物呢(荷叶、泉水,蜻蜓 等等)
2. 出示“荷”的篆文,看篆文猜字,再出示图片,识字:荷,带学生诵读,强调拖长音
3.出示“流”的金文和小篆让学生猜字,出示“流”字,带学生诵读,强调拖长音。
4.水从哪里流出来呢,请大家看泉水的'出口叫泉眼,带学生诵读“泉”,强调拖长音。
5.出示“蜻蜓”图片,带学生读蜻蜓,强调拖长音。
6.将平声字归类出示:泉、荷、蜓、才、池,带学生诵读,看这些字的声调,告诉孩子在我们古代,第一声和第二声合起来是平声,凡是平声,都要拖长音。再次诵读这些字。
7.将仄声字归类出示:小、眼、有,带学生诵读,看这三个字的声调,引出告诉孩子在我国古代,第三声和第四声合起来是仄声。凡是仄声都要读短音。让同学们读小、眼、有。
8.教师诵读古诗。
9.指名读古诗
10.老师再次范读古诗
11.男生女生比赛诵读,分小组诵读,全班诵读。
12.师:刚才的同学在朗读时,都将诗的作者告诉了我们,他是谁呀?
生(齐):杨万里
板书: 宋 杨万里
13.介绍作者:《小池》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写过2万多首诗,保留到现在的有4200多首。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看篆文猜字、初步了解平声字和仄声字及诵读古诗】
三、趣味识字
第一关:生字回家(事先准备好生字卡,发给学生贴到相对应的地方。)
泉、流、爱、柔、荷、露、角、蜻、蜓
( )眼无声惜细(),
树荫照水( )晴()。
小( )( )尖尖( ),
早有( )( )立上头。
第二关:生字找朋友
流:河流、流水、水流、流汗
爱:爱心、关爱、热爱、可爱
泉:泉水、清泉
荷:荷花、荷叶
第三关:我会猜字谜
柔:把矛放在树上。
露:路上有雨组成露
第四关:我会分类
泉、流、爱、柔、荷、露、角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评出识字能手小组)识字方法多,识字乐趣多。
【设计意图:多种方式识字,激发了孩子们识字的兴趣。】
四、交流,简单了解诗意
1.一起走进这首古诗,说说通过读,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句读懂的?
2.出示诗句一、二句,解释诗句意思
3.出示诗句三、四句
(1)请小朋友们在头脑中想象画图
(2)解释小荷和尖尖在诗句的意思
(3)小晴蜓飞过来了,立在了荷叶上,你能给立换个词吗?
(4)书写“尖”,先看书写示范,然后自己写,再展示,教案《一年级下册《小池》教学设计》。老师提醒记住“小”字变成部件后竖钩变成一条短竖。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通过解释晴柔、尖尖、小荷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五、总结全诗
小池景色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的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3月2日童趣名师工作室网络学习后,工作室成员提出如下修改意见:
1.第二环和识字大闯关似乎有交错的地方,环节不够明晰。
2.诵读时,建议教师要逐句带领诵读,再让学生分小组、男女赛读等,指名读放在这些形式之后,作为反馈会不会好一些。
3.了解诗人的部分感觉有点突然,时机要不要放在前面或后面,或者直接删去。
4.生字分类游戏的时候,PPT可以做得精美一些,比如做两个房子、两个篮子之类的,更加童趣。
5.古诗识字和阅读课文识字应该有所区别,识字完后要放回古诗中。
6.吟和诵要区分开来,加入吟唱和表演环节(拟人诗),可以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7.不建议出示古诗的意思,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自己感悟,如:看图猜诗句
8.理解诗句画面美,多层次读古诗较少比重,古诗教学还是应该多读。
反思:第一次备吟诵的课,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集体备课时工作室里老师们对古诗教学有很好的教学方法,让我受益匪浅。通过集体备课让我认识到,一年级古诗教学中古诗识字和阅读课文识字应该有所区别,识字完后要放回古诗中。多种形式诵读,教师要逐句带领诵读,理解诗意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猜诗句等趣味活动。
以下是修改稿(红色为修改部分)
《小池》教案范文(精选20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池》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池》教案 篇6
(一)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1.小组合作,试读课文,讨论词义,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3.学生提出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二)简单讲述诗意
(三)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出泉水,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4.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朗读反馈。
6.练习背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认记字形。
(五)总结全文
《小池》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欣赏初夏的美景,萌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欣赏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3、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并用绘画进行表现。
活动准备
电子大书、白纸、蜡笔、水彩颜料、水彩笔、墨汁、毛笔等。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出示电子大书)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非常美的画,大家一起来欣赏,这幅画上你们看到了什么?(蜻蜓、荷花、树、池塘、流水、山)
——有很多的花会在春天开,但有一种花它是夏天才开的,你们知道它是什么花吗?(荷花)
——山上有一个洞,从洞里流出一股泉水,这个洞是泉眼。
——太阳照射下,池塘边的树在水上出现了它的影子。
——荷叶刚刚露出尖尖的角,已经有蜻蜓站立在上面了。
——师: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
——师:古代诗人杨万里把这漂亮的景色用一首诗记录了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欣赏古诗。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请幼儿对照图画,找一找每句诗相对应的内容。
3、教师带幼儿朗读古诗。
4、分组诵读古诗。
三、美术活动。
——请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古诗的大意。
——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古诗表现的美丽景色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下来。
四、作品分享。
——请幼儿将画好的作品分享给自己的同伴,并跟同伴介绍自己画的内容。
活动应变
可准备一些荷花、蜻蜓等图片或视频,让幼儿感知欣赏后再作画。
活动延伸
用废旧塑料勺子、雪糕棒制作蜻蜓。
区角活动
语言区:将古诗《小池》的图画贴在区域内,让幼儿阅读。
美工区:投放绘画工具,鼓励幼儿根据诗意作画。
环境创设
将幼儿画好的作品贴在班级区域内。
家园同步
请幼儿回家后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讲讲古诗的大意。鼓励幼儿将古诗表达的美景画下来。
随机教育
日常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美景,尝试用语言或画笔表现出来,激发幼儿爱自然,善观察的情感和能力。
《小池》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会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池》(板书:小池)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宋朝的杨万里写的。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惜、洗、柔。并指名读全诗,老师正音。
5、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指导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
(2)看课件。老师配乐说: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
(3)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比赛读。
2、指导朗读三、四句。
(1)看课件。老师配乐说: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
(2)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3)多么细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的片断,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4)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四、老师范读,想像诗境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一幅小池图。
2、指名说想像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和诗中的一样,也可以联想更多的东西)
五、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宁静、美丽)
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六、指导生字
1、给生字组词。
2、指导写字。注意:“惜”字和“借”字的区别。“照”字是上下结构。上面的“日”和“召”一样长。
七、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画画你心中小池的样子。
八、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的热爱。教学中以美丽的自然景色录像直观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配以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教学媒体运用恰当、适度,为突破重、难点服务。媒体,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中介,其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虽然只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但如果在教学中作恰当、适度的运用,可以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的,这一点在本教案中体现得较为明显。本教案将录像、图片都用上了,既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媒体运作,变抽象为形象,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小池》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
2、指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及领会所表达的感情是难点。
课前准备:挂图;小黑板;朗读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池》(板书:小池)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杨万里写的。(1127------1206),江西吉水县人,南宋著名诗人。他与同时代的诗人陆游、范成大、尤袤(mào)齐名,被誉为“南宋四大家”。他的诗一部分是反映时政、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多数是描写自然风物的。特点是构思新巧,语言活泼明畅,借题发挥,富有风趣。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
3.学生自由读诗。
4.区别字:昔()惜()腊()
廷()蜓()延()
晴()情()蜻()
河()何()荷()
5.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分配角色,分解任务,明确方法。
2、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学习情况,以吸收反馈,调整教学。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诵读(坚持以读为本,促进学生感悟。)
(1)第一小组汇报:无声的泉眼爱惜泉水,让它细细地流淌。
第二小组汇报:树荫倒映在水面,像是爱恋着晴天柔和的风光。
(2)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
(5)男女比赛读。
(6)第三小组汇报: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
第四小组汇报:早就有蜻蜓飞来立在它上头了。)
(7)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8)多么细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的片断,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9)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10)全班朗读。
4、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四、老师范读,想像诗境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一幅小池图。
2、指名说想像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和诗中的一样,也可以联想更多的东西)
五、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宁静、美丽)
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小荷渐渐长大,想知道他们在盛夏时节的美景吗?(出示满池的荷花的画面)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有关夏天的一首诗,老师在向同学们推荐几首关于夏天的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曲院风荷【清】陈璨
六月荷花香满湖,红衣绿扇映清波。
木兰舟上如花女,采得莲房爱子多
初夏绝句【宋】陆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七、诵读下课。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要养成随时诵读的习惯。现在,让我们一边背着《小池》,来结束本节课。
八、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画画你心中小池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