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的教学设计
文学网整理的《2》的教学设计(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2》的教学设计 篇1
( )是( )的因数, ()是( )的因数,
( )是( )的因数; ()是( )的倍数,
( )是( )的倍数; ( )是( )的因数;
( )是( )的倍数。 ()是( )的倍数;
(评价:哪个组的同学都做对了,真是好样的!)
4、明确范围:打开书12页明确因数倍数的范围。
学生齐读: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师板书:整数、不包括“0”。
三、找一个数的因数
1、师:通过这些乘法算式,我们找到了12的一些因数,谁能说一说12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说出,12的因数有6,2,4,3,1,12。
2、师:找完了吗?怎样就能不重复、不遗漏,找到所有的因数?
学生可能说出:依据乘法算式,有序的找。(评价:有序的思考是我们数学中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方式,这位同学很了不起,你们学会了吗?谁还能再说一说这种方法)
《2》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2》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图画读懂故事,说出故事的内容。
2、积极动脑帮小明想办法,并能把想到的办法说清楚,能对别人的办法进行评价。
教学重点、难点:
能借助图画读懂故事,说出故事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同学们,今天咱们班来了一位“小记者”。他要采访大家几个问题,大家大大方方地接受他的“采访”吧!
2、“小记者”先做自我介绍,接着进行“采访”:小朋友在家帮家长做事吗?如果家长不让做,你怎么办?
3、“小记者”揭示课题:我有一个好朋友叫小明,他很爱帮助人,可今天遇到了个大难题,怎么办?请同学们听了他的`故事,帮他想办法,好吗?
二、看图了解图意
1、出示图片,提出要求:先仔细看每一幅图,弄懂每幅图的意思,再把三幅图连起来,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己看图,理解图意
3、在小组内练说
4、指名说。
三、想办法
1、同桌讨论
2、“小记者”再次采访,教师列出学生想出的办法。
3、编故事
四、课外延伸
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分析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
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板书: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对比、反衬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二 、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月夜听琵琶──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2》的教学设计 篇4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同学们也认识了不少的成语了,今天,咱们来一起做个成语游戏吧
2、出示课题。
(1)师板书课题:成语游戏。
(2)齐读。
二、游戏过程。
(一)带有数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1、同桌互说。
按规定的时间
2、交流成果。
抢答。每答对一个给所在队加一分。
最后,由老师订正,总结说明举例如一五一十、二话不说、三三两两、四面八方、五光十色。六亲不认、七零八落、八仙过海、九九归一、
十全十美等。
(二)、填成语,组对联,讲意思。这些对联都是千古名句,对同学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1)忍一言风平浪静,退几步(海阔天空人)
(2)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赞少年;(3)(近水楼台)先得月, 向阳花木易为春;(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按要求说成语。
(1)AABB式如开开心心
(2)ABAC式如多才多艺
(3)AABC式如头头是道
(4)ABCC式如历历在目
1、、以小组为单位,找出各类词语。
2、、交流展示,比一比:哪组小朋友汇报的词语多。
(四)、成语接龙。
1、由老师给每个组指定一个字,进行成语接龙。
2、由老师出一个字,按一至五组的顺序进行接龙。
(五)成语运用。
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写一段基本通顺连贯的话,看谁用的.成语最好最多,全班交流,好的给小组加分。
三、小结
根据量化得分,评选最佳团队,鼓励同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积
累成语、用好成语。
《2》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
2、抓住重点的语句品读,体会并理解课文。
3、学会保护更弱小的人。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学会保护更弱小的人。
教学难点
1、抓住重点的语句品读,体会并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你了解“弱小”的意思吗?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弱小的?
2、可是有一位叫萨沙的五岁男孩,他却是一个勇敢的人。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板书课题)
二、共同研究
1、课文中有一些好的词语,我们先去认识他们。(屏幕展示词语,点名读,再齐读)
2、这个故事发生在“夏天的一个周末。”这里面有我们要学的两个生字,是什么呢?
3、(ppt中展示田字格,出示“夏”和“末”)教师在黑板上范写这两个生字,让学生在书中田字格里书写这两个字。(尤其是“夏”字的折文)
4、打开书,自读课文,思考文中妈妈为何会夸奖萨沙是个勇敢的孩子。(萨沙保护了比它更弱小的蔷薇花。)
三、交流归纳
1、(PPT出示蔷薇花,进行欣赏)文中几次提到蔷薇花呢?浏览课文找一找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2、这些花真美啊!让我们用甜美的嗓音来夸一夸这些花,读一读。
3、文中还有哪里提到了这些花,找一找,谁来读一读?
4、欣赏两张图片,你还觉得那些花儿美吗?你认为这时这些蔷薇花,会说些什么呢?
5、发生了什么事,使得这些花变得无力可怜了呢?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答案。能概括出两个词语吗?
6、看图理解“雷声大作”和“倾盆大雨”,用横线画下来积累词语。
7、这么大的雨,这么可怜的蔷薇花,如果你是萨沙你会做些什么呢?自读课文的4-9自然段,找一找萨沙一共提了几个问题,把他的问题用波浪线画下来。
8、谁找到萨沙的第一个问题了?读一读。妈妈又是怎样回答他的呢?
9、萨沙听后又产生了什么疑问呢?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0、既然他不服气,他做了些什么呢?找到那个自然段,将表示他动作的词圈出来。
11、用行动证明自己的萨沙又说了些什么呢?
12、为何他会从充满疑问变为自豪呢?为何妈妈会夸他是一个勇敢的孩子呢?(因为他学会保护更弱小的蔷薇花)
四、课堂小结
希望我们也可以像萨沙一样自豪地喊出“我不是最弱小的!”(齐读课题)
五、板书
7、我不是最弱小的
夏末
不解
弱小不甘勇敢
不是学会保护更弱小的
六、教学反思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人教版语文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主要围绕着萨沙保护弱小的蔷薇花,抓住萨沙的三个问题,一步一步的语气变化,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到萨沙由不解到不甘,最后用行动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人。学生在朗读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要保护更弱小的。
教师抓住课文内蔷薇花的样子的对比,充分体会到蔷薇花的弱小,并在其中训练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在其中抓住重点词语“簇拥”“随风舞动”“芬芳扑鼻”“倾盆大雨”“雷声大作”。,让学生积累词语,学会运用。而在文中重点语段,萨沙的三个问题时,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朗读。分角色朗读,不同的语气,抓住提示语,体会情感。
但是本课在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的同时。还是有一些瑕疵的。比如在细节的重点词语分析上,还可以在如何运用上下下功夫,出些相应练习。教师应更富有激情的去带动学生,营造气氛。这都是教师应继续努力的地方。
《2》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受奥运会闭幕式的盛况,理解人们对北京奥运会的留恋与不舍之情。
教学重难点:低年级学生对奥运知识了解不多,可提前布置学生利用多种方式了解奥运会的由来,申办及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等相关知识。
教学准备:图片,影视资料奥运会闭幕式录像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通过朗读,初步感受奥运会闭幕式的盛况,理解人们对北京奥运会的留恋与不舍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低年级学生对奥运知识了解不多,可提前布置学生利用多种方式了解奥运会的`由来、申办及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等相关知识。
2、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1、图片,影视资料奥运会闭幕式录像。
2、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图像展示,回忆激情
1、情景导入。
借用闭幕式的主持人的解说词:
这里是第29届奥林匹克主办城市中国北京,这里是见证了16天拼搏奇迹的荣耀之城,奥运北京。从奥运的圣火在北京的夜空绽放的那一刻起,16天里我们享受了奥林匹克运动带来的无数奇迹与无尽的惊喜。当神圣的奥林匹克会旗与鲜艳的五星红旗一同高高飘扬,13亿中国人用真诚与热情为奥林匹克运动点燃了灿烂的中国红。今晚奥运的北京将再次为奥林匹克运动书写崭新的历史、书写快乐的回忆、书写最美的祝福。朋友们,让我们携手并肩,一起走完这段珍贵的时间,让我们再次用最美的笑容和热烈的掌声为北京的奥运故事划上完美的句点。(背景为鸟巢图片)
板书课题:再见了,北京!
可以由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建筑“鸟巢”(图片、音像资料等)切入,认读“鸟巢”,并说说为什么加上引号,谈谈对北京奥运会的印象,然后揭示课题。
“再见了”,是与北京奥运会的告别。有可能是谁说的?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课题该怎样读?
北京奥运会即将落下帷幕,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样的感受?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和观众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第一步,老师范读课文,注意激情感染。正音,让学生读通顺课文。重点指导学生读准“京、名、朋”的后鼻音及“场”的翘舌音。学习生字
第二步,以组块的形式呈现词组和句子,指导学生读出语感,理解词语。如:A缓缓降下,渐渐熄灭;B深情回望,微笑告别;C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一束束绚烂的鲜花;D无尽的留恋与不舍,卓越、友谊和尊重的奥运精神。老师让学生想象读这些词句的时候,头脑中出现画面。
第三步,播放录像, (2008北京NBC高清奥运闭幕式,时间自行控制。69分时显示圣火熄灭)通过观看录像,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并进一步引发回忆去年曾经历过的激动场面,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朗读感悟作充分的铺垫。
三、指导书写,记忆字形。
场名米机员环表国朋京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上的5个生字。
2、完成《补充》
3、搜集奥运格言、奥运会会旗、奥运名将故事。
《2》的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听说认读单词
2.通过活动练习运用所学词汇。
教学准备:
1.相关词卡及中的图卡
2.录音机及磁带。
3.活动手册及磁带。
《2》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学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争当人人夸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教学难点】
争当人人夸的好孩子。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我们都有温暖的家。我们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爱家里的每一个人。在家中怎样的孩子,才是人人夸的好孩子呢?
有一位叔叔就为这样的好孩子编了一首儿歌。
二、新课教学,生字教学
1、初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课文时你发现了什么?
三字经。
⑵在课文中找出生字,多读几遍,对有困难的音进行指导。
⑶再读课文读通句:
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⑷师生正音。
2、生字教学:
⑴出示带拼音词语,识记生字。 ⑵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⑶出示三字经巩固生字。
三、写字教学
1、教师范写。
2、学生描红、交流。
3、练写。
四、课文教学
1、出示一幅画:
想一想图上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是一位怎么样的好孩子?
学习第一句话:
小朋友,正少年,尊长辈,懂礼貌。
生字用红字体标出。
用自豪的语气朗读。
2、学习二、三、四句:
同上教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二、学习最后一句
1、读全文:
⑴生字都认识了,课文应该读的`更好,自读全文。
⑵指名读句子。
2、学习最后一句:
⑴长辈们为什么对你做错的事进行提醒,让你改正呢?
出示最后一句。
⑵你怎么做才是爱家呢?
⑶读一读、听一听谁是最爱家的。
三、写字教学
学写:
洗扫认真
1、教师范写。
2、生描红、交流。
3、生练写。
四、朗读课文
五、拓展
念儿歌。
【课后记】
学生很快读熟并掌握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