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说课稿
文学网整理的《京剧》说课稿(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京剧》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京剧大师梅兰芳》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音乐鉴赏》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 里的一节内容。本单元共有两节,分别从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两个方面对京剧进行描述,旨在激发、培养、发展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兴趣及爱好,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京剧的艺术表现能力,掌握必要的鉴赏京剧艺术的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京剧的艺术特征,知道京剧产生发展的历史沿革及主要的代表人物。本节内容是从传统京剧的角度来认识京剧,京剧相比较我们中国悠久的历史来说,是一个年轻的剧种,但是在它发展演变的200多年间,它不仅融合了昆曲、秦腔、汉剧等多种中国传统戏剧,更将曲艺、说唱、杂技等传统艺术发扬光大,外国人将京剧称之为中国的歌剧,肯定了它在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所以它被称之为国之瑰宝,国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我制订了以下四点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相关知识。
2、了解京剧发展的简单历史及相关基础知识,初步认识京剧艺术。
3、通过欣赏聆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及《海岛冰轮初转腾》,感受、体验两个唱段的音乐特点及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认识两个唱腔的特征。
4、通过京剧名段欣赏和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欣赏及学习,能够进行京剧行当的简单分辨。
通过聆听,认识南邦子和四平调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角色情感方面的作用。
培养学生们对京剧艺术的兴趣及热爱。
四、说教法
教学活动永久不变的主体就是学生,而且根据高中音乐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音乐鉴赏课的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会的听众,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手段就是启发学生聆听,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五、说学情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喜欢流行音乐,很少有喜欢京剧的,在学习本节之前,大概也很少有同学接触过京剧,所以对京剧的了解也不多,根据这种实际情况,我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想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树立多元文化的价值观,重视对他们音乐兴趣的培养。
六、说教学过程
给学生出示教学目标,了解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主要分四部分来讲,第一部分视频导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歌曲中所唱的是哪一种艺术形式?
第二部分是新授课。
视频导入京剧之后,学生自学教学案,了解京剧发展简史,京剧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知道四大徽班,老生三杰及四大名旦。之后由四大名旦引出京剧四大行当,并根据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认识各个行当。其中在旦角中贡献最为突出的当属四大名旦之首,京剧大师梅兰芳。引出京剧大师梅兰芳。
学生根据教学案先自学预习了解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相关知识,再根据视频图像资料,进一步了解加深印象。
然后是欣赏作品,因为鉴赏是音乐课的主体,所以这部分是本节的主要内容,时间要稍微长一些,梅兰芳的两首作品教学案上都给出了相应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先快速阅读背景知识,使之对作品背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欣赏,去感受作品。
第三部分是知识拓展与实践训练,通过对梅兰芳蓄须明志和对京剧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思想共鸣,提高学生思想上的认识,加深对京剧的情感,然后是梅二代李玉刚的视频欣赏,更加提高学生对新京剧的兴趣和爱好。
实践训练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共同学唱《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的第一句,加深理解作品,在唱中学,在学中唱,唱学结合,提高学生对京剧的认识与了解。
第四部分,老师和同学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加深印象,结束本节课
《京剧》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脸谱是中国戏剧中特有的化妆艺术,以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艺术夸张手法,鲜明地表现某些男性人物的面貌,揭示出人物的类型、性格、品质、年龄等综合特征。脸谱又是一种富有装饰性的图案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脸谱艺术历史悠久,它的起源与面具有密切的关系。京剧兴起后,脸谱造型日臻完善,在构图上奠定了基本谱式,各类角色的脸谱进一步精致化、多样化,但仍然保持着传统脸谱的基本特点。
京剧脸谱通常分净角与丑角脸谱两大类。约有十余种谱式,净角主要有:“整脸”、“三块瓦(窝)脸”、“十字门脸”、 “碎花脸”、“歪脸”等。
京剧脸谱的颜色一般以某一种颜色象征某人物的品质、性格、气度,这种颜色成为“主色”,它是一个脸谱最主要的直觉表现手段。每个脸谱至少用三种以上的颜色,各种色彩显示不同的作用与象征,可以表现人物的忠、奸、善、恶,寓意褒贬,爱憎分明。
本课选用了学生较为熟悉且具有典型意义的传统京剧人物形象,使学生能够很快的掌握本课学习内容,能在理解教师意图的基础上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京剧脸谱艺术的特点、谱式、色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脸谱艺术富有图案美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培养学生对京剧脸谱艺术的欣赏能力。
2、实践目标:学习按步骤临摹京剧脸谱。根据谱式、颜色所代表的含义分组合作设计一套京剧脸谱。
3、情感目标:通过对京剧脸谱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关心、热爱中国脸谱艺术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设计: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和热爱。(通过多媒体、范画、解决)。
教学难点设计:学习京剧脸谱图案的设计制作,线条要流畅、和谐;色彩要均匀、清爽。
教学方法设计:观察理解法、分析比较法、指导制作法、多媒体演示法
资料收集:
教师、学生:戏剧的种类,脸谱的谱式及特点,脸谱图片、脸谱工艺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播放京剧唱腔片断
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音乐?
学生回答(戏剧或京剧)
有谁能唱一曲或学着刚才的京剧哼一曲。
学生表演,其他学生掌声鼓励。
2、播放京剧表演片段(点击课件片段欣赏)
学生欣赏并思考:京剧中的人物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小结:京剧是我国传统艺术,在京剧中有些人物的脸上有一些图案和颜色,是京剧特有的舞台化妆艺术。这种用来化妆用的图案和颜色在京剧中叫脸谱。
( 屏幕显示:京剧脸谱)
二、介绍京剧脸谱知识
。(点击课件京剧脸谱资料)
1、起源:
讲解:京剧脸谱的起源与面具关系密切,人类早期的战争面具、傩舞面具、汉代百戏假面具都是戏剧脸谱的远祖。京剧兴起后,脸谱造型日臻完善,在构图上奠定了基本谱式,各类角色的'脸谱进一步精致化、多样化,但仍然保持着传统脸谱的基本特点。
2、脸谱在京剧中的运用:
问:京剧中哪些角色运用脸谱化妆?
学生回答:京剧中的脸谱通常用于“净角”和“丑角”两大类人物形象的化妆上。生、旦角很少用。
3、京剧脸谱的谱式:(课件出示各种谱式)
学生谈各种谱式的特点。
讲解:京剧脸谱在应用和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谱式,约十余种,这是其中的五种。
(1)整脸:在整个面部涂一种主色,不勾花纹,而是在主色上画出眉、眼、口、鼻的纹理,这种谱式称之为“整脸”。
(2)在整脸的基础上,用黑色把眉、眼、鼻等在颜色上突出出来,而是使前额、左右面颊呈现出三块明显主色,平整的如同三块瓦,称之为“三块瓦脸”或“三块瓦窝”。
(3)从脑门顶至鼻子尖,用黑色或颜色的立柱纹与眼窝大体呈“十字”形,额头涂白,有灰色小圈眉子,此种谱式称之为“十字门脸”。
(4)与整脸相反,脸谱色彩、构图最复杂的称之为“碎花脸”。
(5) 色彩、构图不对称,表现人物形象反常、丑陋的脸谱谱式,称之为“歪脸”。
4、脸谱色彩知识
(1)提问:那位同学知道京剧脸谱上的颜色是起什么作用的?
讲解:在京剧脸谱上有许多的颜色,这些颜色都有一定的含义,不可以随便乱用。
京剧脸谱的颜色是以一种颜色象征某人物的品质、性格、气度,这种颜色称为“主色”,它是一个脸谱最主要的直觉表现手段。艺术家用红、蓝、白、黑、金、紫、银等颜色,以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突出剧中复杂的人物形象。重在形、神、意三个方面,表现人物的忠、奸、善、恶,寓意褒贬,爱憎分明。
(2)你能说出各种颜色各代表什么意思吗?
总结:京剧脸谱的色彩非常丰富,主色一般象征某个人物的品质、性格、气度。
红色——表现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如:关羽。
蓝色——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性格,如:窦尔敦。
黑色——表现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如:包公。
白色——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如:曹操。
绿色——代表顽强、暴躁的人物形象。如:武天虬。
黄色——代表枭勇、凶猛的人物,如:宇文成都。
紫色——表现刚正、稳练、沉着的人物。
金、银色——表现各种神怪形象。
(教师讲解同时课件演示—脸谱资料)
5、意义:
问:京剧中为什么要用脸谱化妆?
总结:脸谱是京剧中特有的化妆艺术。是用写实和象征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把人物的形象进行夸张,以突出、强化人物的生理特征——面貌及个性,而采用的一种手段,用来造成舞台的效果。
三、欣赏:(课件显示各
种脸谱、有脸谱图案的服装、工艺品。)
学生谈一谈京剧脸谱的美感、京剧脸谱的艺术价值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各脸谱谱式及人物的性格特征。
选几个学生穿上文化衫(上有脸谱图案)进行时装表演。激发形式的创作热情。
口头小结:脸谱既是一种舞台化妆,同时又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图案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同时脸谱艺术还被广泛地运用到时装、工艺设计和其他的艺术之中。
四、示范(点击课件:示范画法)
选择不同颜色的海棉纸,画头形、定五官
1、在海绵纸上画好的脸谱外形上定出左右
的中轴线。
2、定出眉、眼、口、鼻的位置。
确定人物类型
用线画纹样
用铅笔勾画脸谱纹样,勾画谱式时注意左右对称(歪脸除外)。
用剪刀见下纹样,并粘贴(注意色彩之间的搭配)。
五、教师巡回辅导帮助学生完成。
1、每个脸谱至少有三种颜色。
2、着色时先勾边线再涂染。
3、用水不能过多。
六、作品展评:
1、交换作品,分组模仿时装模特进行表演(播放有节奏感的音乐)。
2、学生观看、评价,选出最佳表演奖和最佳设计奖。
七、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画脸谱,大家不仅知道了京剧脸谱的审美价值所在,还自己绘制出了一幅幅生动的谱式,创造了美。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去体会欣赏脸谱艺术,提高对戏剧艺术的欣赏能力,弘扬祖国传统艺术。
《京剧》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京剧趣谈》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第七单元以让学生体会艺术之美为主题编排课文,而本课就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中“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作者徐北城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将这些奥秘娓娓道来,不仅介绍了关于京剧的知识,也流露了作者对于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这篇课文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文中的描述展开想象,体会京剧的魅力。(教学重点)
3.能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及艺术特色,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我的课堂教学思路是:导入课题——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拓展运用。本文语言通俗,生动幽默,能较好地吸引学生阅读。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读感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同时围绕文中的'重点句子,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发挥想象,联系实际,理解句子的内涵.
四、说合探过程
在解疑合探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我以解决以上三个问题为主线,设计自探提示,以问题促阅读、促思考,促讨论,既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又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不偏离学习重点。
我设计的自探提示如下:
自探提示1:
快速浏览课文,根据课文的小标题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谈京剧的趣味。
自探提示2:
自读《马鞭》这一部分,思考讨论:
1.这部分主要介绍了哪两类道具?
2.说说京剧表演中为什么演员不能骑真马?
3.京剧是如何解决“骑马”表演中遇到的问题的?
4.舞台表演中使用“马鞭”的作用是什么?
5.说说作者举了哪些虚拟道具的例子,找出能体现虚拟道具妙处的关键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
表演悟趣:1.穿针引线2.骑马3.饥饿 4.酒足饭饱(可任选)
自探提示3:
浏览课文《亮相》部分,思考讨论:
1.这部分写了亮相的哪两种表现形式?
2.这两种表现形式分别有什么特点?妙在何处?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体会“亮相”这种艺术形式的高妙之处。
3.找出对观众进行描写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可以略去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
五、说板书总结:
我这节课的板书没有用到传统的板书,而是用电子板书的形式,直接把板书内容在PPT的黑板图片上展示出来,方便快捷,直观实用,浓缩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和学生们借助板书一起回顾了课文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了让学生根据板书和课文内容完成情景对话的环节,让学生两两结合进行对话,学生很感兴趣,自然也乐于表达,此环节的设计既对学生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又让他们巩固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六、说随堂练习我能行:
我设计了两大题:一是根据意思说词语,二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设计目的就是巩固基础知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七、说拓展运用:走近京剧
我首先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读一读和京剧相关的句子,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积累和戏曲相关的句子,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京剧的热爱。
然后我和学生一起来总结,齐读总结语,让学生在读中提高对京剧的认识,坚定传承京剧文化的决心。
之后我安排学生欣赏京剧艺术家的精彩表演视频:《拾玉镯》《金玉奴》选段。
当学生希望走近京剧、了解京剧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后,我顺势布置了课外作业,将对京剧的了解延伸到课外,我让学生们搜集资料或观看京剧表演,了解京剧的更多知识,并和同学们分享。这样,课结束了,而学生对京剧的了解兴趣却没有终止。这也正是我们这节课所期望达成的目标。
《京剧》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于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第八节内容。梅兰芳先生我国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所唱戏曲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梅兰芳演绎了京剧的灵魂,同时为把我国京剧艺术推上国际舞台做出了很大贡献,梅先生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本节课主要通过展示梅兰芳的京剧作品,学生体会“梅派”艺术大师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京剧更加深层次的认识和热爱。
二、说学情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积累的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能够通过聆听丰富多彩的音乐体验音乐的美享受欣赏音乐的乐趣,又了一定欣赏音乐的习惯和能力;这个阶段学生对流行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对中国国粹京剧的了解不是很深,因此这节课,在结合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主要通过看、听、说、唱的方式让更深层次的了解京剧,了解梅兰芳大师。
三、说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会梅兰芳大师“德艺双馨”品质以及梅兰芳先生为发扬国粹所做的贡献和学习梅兰芳大师“蓄须明志”的爱国主义精神。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解、观看、聆听、模仿、表演等形式,学生能够了解梅派唱腔特点,掌握不同京剧派别的欣赏方法。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梅兰芳大师生平,会模唱经典长短《看大王和衣帐中睡稳》。
四、说重难点
1、重点:体会大师的“德艺双馨”,以及梅兰芳先生为发扬国粹所做的贡献和学习梅兰芳大师“蓄须明志”的爱国主义精神。
2、难点:了解梅派唱腔的特点,掌握不同京剧派别的欣赏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示范法
六、说教学用具
课前准备的教学用具主要有:1、旦角行头;2、多媒体文件;3、胡琴师
七、说教学过程
在导入部分,老师身着课前准备旦角行头,在胡琴老师的伴奏下,演唱梅兰芳先生代表作品《贵妃醉酒》。表演完成后,提问学生问题:
1、老师刚才的唱段是什么?选自哪部京剧?
2、这部京剧是由谁的代表作?
在学生踊跃回答问题之后,老师进行简单总结——选自由梅兰芳大师整理和再度进行创作经典作品——《贵妃醉酒》唱段,之后快速引入课题——京剧大师梅兰芳。
原因:高中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京剧表演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穿戴行头、扮演角色会让学生对于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问题的设置也是由浅到深,由大到小,让学生展开思维,同时根据他们的好奇心引入课题。
在新课教学部分,播放梅兰芳大师纪录片,学生观看,同时思考问题:
1、从纪录片当中看出梅兰芳大师对京剧所做贡献并进行概括。
2、梅兰芳大师对中国京剧走向世界作出那些贡献?
观看结束后,老师进行提问后归纳学生认知进行总结:梅兰芳大师自小学习昆曲,十岁登台演出,怀着对京剧的热爱,并吸收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梅兰芳大师曾经三次出访日本;多次出访美国、德国、前苏联等国家,把中国京剧推向时间,同时梅派表演被确立为世界“第三大表演体系”。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梅兰芳大师在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原因: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从纪录片中全面去了解梅兰芳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创新、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观看视频当中的一些真实史料,可以让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发展和艺术大师做出的贡献从客观上进行认知,同时在感情上感化他们。
在拓展提高部分,教师带领大家一同模唱《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第一句,从模唱中提示梅派唱腔的特点,激励学生发扬中国国粹精神。之后播放不同学派关于这一片段的演唱,学生讨论,唱腔的不同。
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梅派唱腔与其他学派的不同之处,同时总结梅派唱腔的特点,由直观感受到仔细品味,增加对国粹博大精深内容的细细研读。
在小节作业部分,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对梅兰芳大师级梅派京剧的整体认知,同时鼓励大家课后通过网络和书籍资料继续深入了解京剧。
八、说板书
本节课的板书已经完全呈现在了多媒体课件当中。
《京剧》说课稿 篇5
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音乐鉴赏》
2)年级:高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文艺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音乐的体裁》
5)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主题是“梨园百花-----京剧”。
在湘教版的音乐鉴赏教师用书中,《梨园百花》的教学内容说明中提到:在“音乐的体裁”这一单元安排《梨园百花》这一节,是为了落实《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要求:“聆听戏曲,学习传统中国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近几年戏曲艺术不景气,一般中学生对戏曲较为陌生,以一个课时达到这一要求,有很大的难度。因此,以知识做“线”串起作品的“珠”,选用学生熟悉喜爱的戏曲音乐和人物,充分体验感受作品,成为我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唱脸谱》是学生熟悉的一首通俗歌曲,用它导入新课,介绍梨园、京剧起源和京剧脸谱艺术、京剧主要唱腔中的西皮。以讲解京剧的行当和京剧表演形式的知识为线,串起经典作品《海岛冰月初转腾》;以讲解京剧表演手段串起现代京剧《迎来春色换人间》。设计模仿与体验环节,学唱《唱脸谱》中京歌部分的“唱”,学习简单的“念”和“做”,欣赏“打”,在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模仿与体验中,学生更能体会京剧丰富的节奏与咿咿呀呀的唱腔中蕴涵无穷的魅力。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模仿戏曲的表演形式(唱、念、做、打),学习初步分辨戏曲的主要行当(生、旦、净、丑);通过落实欣赏——模仿体验——讨论归纳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教学重心放在艺术实践之中。让学生在模仿体验中,培养自身的综合艺术表现能力,提升理论知识和学习成就感,感受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国粹京剧的基础知识,能辨别京剧二黄、西皮两种声腔,能辨别京剧伴奏主要乐器的音色,能辨别京剧的四大行当。
2、通过对“唱”“念”“做”“打”的欣赏和模仿,充分体验京剧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京剧的热爱。
3、了解京剧的三大艺术特色,提高学生欣赏京剧的能力。
4、培养学生聆听中国戏曲音乐的习惯,能从中感受、体验中国的民族文化特征
教学重点:
感受并了解京剧表现形式以及风格特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回答问题,导入新课
1、观看视频《唱脸谱》。
师:观看《唱脸谱》,它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通俗歌曲的写法,它的第二部分和哪种戏曲形式有关?
生:京剧。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第四节梨园百花----中国戏曲中的京剧。
二、授新课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又称国剧。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京剧源于安徽,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80大寿四大徽班进京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yì)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
(一)京剧的唱腔
京剧的唱腔主要以著名的'“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组成,即所谓的“皮黄腔”.有这么一句话:“西皮”表轻快奔放,“二黄”表沉郁缠绵。
首先给大家介绍“西皮”,“二黄”我们后面再讲。
《唱脸谱》是运用京剧音乐创作的一首通俗歌曲,全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俗歌曲,第二部分基本上是京剧的西皮流水,间奏是《流水》似的过门。
1、播放视频,指挥学生跟唱第二部分。感受西皮的“轻快奔放”。
中国音乐强拍为板,弱拍为眼,《唱脸谱》中西皮板落声起,先响板后起唱。
指挥学生演唱。
2、间奏时引导学生倾听京剧乐队的音色。
(二)京剧的伴奏
京剧的伴奏称为场面,伴奏乐器分为文场、武场。
A、文场。主要指管弦乐器,以京胡为主奏乐器,月琴、弦子、笛、笙、唢呐等次之。
B、武场。主要指打击乐器。以板鼓为主,小锣、大锣、铙钹、京锣等次之。
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这在京剧中统称为三大件。(屏幕显示乐器与乐队)这样乐队叫做传统乐队。
(三)京剧的行当划分
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丑,共四大行当。是根据戏曲中不同的人物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等特征而划分的人物类型。可能有同学要问,末行呢?其实,末行现在已经并入生行了。
怎样区分生、旦、净、丑各自的分类?
生行,简称“生”。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旦行,简称“旦”。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女性。净行,简称“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丑行,简称“丑”。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四)京剧的脸谱艺术
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京剧脸谱不同的色彩与人物的性格有什么关系?
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
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刚强骁勇、粗犷、桀骜不驯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程咬金、公孙胜等。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义士,如关羽、姜维、常遇春等,
黄脸的典韦,
黄色的脸谱表示彪悍、阴险、凶狠残暴,如庞涓、宇文成都、典韦。
白脸的曹操,
白色的脸谱一般象征阴险狡诈的坏人,如曹操、严嵩、赵高、秦桧、司马懿等。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粗率,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项羽、杨七郎等;
京剧艺术中的不同脸谱代表着不同的人物性格。
(五)京剧的表演手段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唱:歌唱。京剧的唱腔多为皮黄腔。皮即西皮,黄即二黄,“西皮”表轻快奔放,“二黄”表沉郁缠绵。
欣赏《海岛冰轮初转腾》
这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作品。
(幻灯片出示梅兰芳)
他被誉为“四大名旦”之首,这个人是谁呢?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京剧大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
欣赏京剧《海岛冰轮初转腾》:
(1)、简介剧情P207鉴赏提示
(2)、播放视频李胜素演出的片段
这个唱段描写的是杨贵妃应唐明皇之约至百花厅赴宴,谁知唐明皇却爽约去了西宫,杨玉环十分悲怨、孤寂。在太监及宫女的进劝下,她豪饮至醉,难以自持,以至失态。这是一段唱与身段表演并重的戏,音乐委婉动听,优美典雅,配上轻柔潇洒的胡琴伴奏,令人陶醉。
这个唱段是“二黄”,启发学生体会“二黄”“委婉华丽”的特点。
有同学觉得咿咿呀呀老半天,还没有唱,我们要学会“品”,品演员的运气、行腔、收音,他们运气很绵长,行腔婉转圆润,像丝一样,收音时轻轻一滑,令人回味无穷,余音绕梁,好的让我们“三月不知肉味”。
念:京剧表演时,只说不唱,称作“念”又叫“念白”。“念白”在京剧表演形式上占有重要地位,“念白”按音韵分为:韵白、京白、苏白。使用北京音的念白称为京白、使用湖广音的称为韵白,而使用苏南地区方言的的念白即称为苏白。
韵白常被青衣、小生用,有高低起伏、韵律音高的变化。
举例:娘子救命娘子救命啊
京白象说普通话一样
奶奶,您听我说!
女生和老师一起学念白
丑多是京白。文丑崇公道你说你公道我说我公道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
C、做
欣赏《迎来春色换人间》
(《迎来春色换人间》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一段优秀唱腔,该剧根据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改编而成。故事讲的是1946年解放战争初期,我东北人民解放军为巩固后方,发动群众。以少剑波为首组成的剿匪小分队,在东北某山区与土匪周旋,最后一举歼灭以座山雕为匪首的的匪军的英雄事迹。《迎来春色换人间》是侦察英雄杨子荣假扮土匪,孤身深入匪巢的一段表演。)
我们先来看杨子荣在干什么?骑马。有马吗?哪来的马?我们看到他的动作表演、扬鞭、勒马。我们就感觉到他骑着马驰骋在林海雪原,这就是京剧中的“做”:动作和表情的表演。是舞蹈化的表演。是对真实生活的模仿,又是规范化的舞蹈表演,京讲究在“做”中产生布景和表现出人物的性格。
教师表演“做”----开门
京剧的表演讲究以虚代实,是一种虚拟的表演形式。方寸之间,大千世界。像齐白石的画《蛙声十里出山泉》一样,强调写“神”。
教给学生简单的做女生学旦角秀气温柔手向上推开兰花掌
男生学净表现奇伟的性格左拳右掌提襟位云手
D、打:是用舞蹈化的武术表演的搏斗。在舞台上,打是一种表演厮杀、打斗的艺术形式,俗称武打。
观看《挑滑车》
(六)京剧三大特点
京剧作为世界三大古老戏曲之中国戏曲的代表,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综合性、程式化、虚拟性。
1)京剧的综合性体现在表演形式:唱念做打结合,文学、音乐、美术等综合表现。
2)京剧的程式性表现在唱腔、曲牌、表演、服饰、脸谱等都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3)京剧的虚拟性体现在以“做”形成布景,重写意。
举例齐白石《十里蛙声出山泉》
五、让我们也来做一回票友
根据自己生活积累,集体表演《唱脸谱》。音乐第一段请学生自愿上台表演京剧中各种行当的亮相,教师教圆场和简单的亮相.第二段西皮流水全班边唱边跟老师做,也可即兴表演。
下课。
《京剧》说课稿 篇6
巧做京剧脸谱,浅尝中华文化。本课是根据浙江省义务教育教科书《手工制作》第一章《纸工艺制作》第一节《纸工艺制作技法及折纸小屏风制作》衍生课例,分两个课时。
我将分为五个环节说课:
第一说的是教材内容分析,2分钟;
第二说的是教法,30秒;
第三说的是教学过程,10分钟,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第四说的是课堂练习与展示1分30秒;
第五说的是教学评价,1分钟。
【教材分析】:
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程源由及教学目标,二是课程重难点。
课程源由:《纸工艺制作技法及折纸小屏风制作》一节是纸工艺制作一章中的第一部分,重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纸张经过一定的设计与制作后,就能制作出各式各样、形态万千的立体造型,纸张便被赋予了艺术生命,这其中当然倾注了设计师的创造灵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因而本章节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尝试并掌握各种折、切、剪、卷、粘合等技法,而且最重要的是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得意发挥。本课程纸制京剧脸谱设置便源于于此,当然这其中还有一小插曲。
开学初,浙江京剧团来我校进行“传统文化进校园”京剧演出,同学们虽然不太听得懂唱词及内容,但是他们对京剧演员的装饰行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问一旁的老师:那些演员的脸上怎么涂了那么多颜料啊?真好玩!于是我突然想到做脸谱学生应该会喜欢,当然最适合的材料就是纸张,而且正好可以跟纸工艺制作课程结合,学习纸工艺技法做京剧脸谱,浅尝中华文化,实属完美结合,这也是我设计本课内容的教学目标。
如果具体细化
★知识点: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京剧脸谱艺术的特点、谱式结构、色彩和人物角色性格的关系等方面的.文化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纸质京剧脸谱的制作掌握纸工艺制作中折、切、剪特别是切折、折立体造型等技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通过对京剧脸谱知识的学习制作,激发学生关心、热爱中国京剧艺术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传承民族文化。
★其次说说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我把本次课的★重点定为通过折、切、剪等技法的学习制作立体的脸谱,理由在于学生往往听到“立体”二字就犯愁,因为我平时还担任美术的教学,发现无论是工艺制作还是绘画,学生平面化的意识太强烈了,而且在立体的表达方面也的确缺少练习,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在重点的把握过程中,有一个★难点需要攻克,即如何把脸谱上的五官制作立体,如眉毛如何立体化,胡子和鼻子又如何立体化,这就需要学习教材“纸的基本加工技法”中提到的折曲线和切折等知识。
★材料准备
各色卡纸若干张、美工刀、剪刀、双面胶或胶水、皮筋、尺子、铅笔橡皮等、
【教学方法】:
新课改倡导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因而课堂上多采取学生自己思考分析,教师引导总结的方法,其次采取了视频拍摄等现代多媒体手段相结合,当然环节手段设置再有趣新颖,技法学习始终是关键,所以在制作环节前教师进行课堂示范,最后体现在玩乐中掌握技法,学习知识的精神,设置了表演展示作品环节,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分为四大块,第一简单介绍京剧脸谱的颜色特点和角色的关系,第二介绍脸谱的结构特点,第三重点讲解制作脸谱的技法特点,第四学生课堂练习
▲首先通过听一个京剧段子,让大家从听觉上想象京剧人物,以此引出今天本堂课的内容是关于京剧的。马上单刀直入提问作为国粹的京剧,演员们表演的时候脸上有什么特征呢?跟一般的戏剧表演者一样吗?由学生自己回想京剧演员脸上的特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随后教师总结特征:
1)人物角色的脸上有一些图案和颜色;
2)颜色各异,非常丰富而且很夸张;
3)脸谱图形大致对称。
好,今天我们就来制作一张京剧脸谱。引出课题——巧做京剧脸谱,浅尝中华文化。
▲那么什么是京剧脸谱?京剧脸谱的色彩有什么特点呢?
“京剧脸谱”是指京剧里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头中净角(花脸)和丑角(小丑)。内行的观众从脸谱上就可以分辨出这个角色是英雄还是坏人,聪明还是愚蠢,受人爱戴还是使人厌恶。因为不同性格的角色其脸谱的颜色也大不相同。艺术家用红、蓝、白、黑、金、紫、银等颜色来突出剧中复杂的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忠、奸、善、恶,那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各种颜色分别代表了怎样的角色?我们先听一首歌曲,听完后告诉老师你从这首歌里听到了哪些颜色并说出和这些颜色相对应的代表人物。(学生边听边记录,老师在黑板上写顺序)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
红脸的关公战场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紫色的天王托宝塔
绿色的魔鬼斗夜叉
金色的猴王银色的妖怪
灰色的精灵笑哈哈
蓝色——表现刚强、但很有心计的人物性格,如:窦尔敦,窦尔敦和卖身投靠官府的绍兴府飞镖黄三泰在李家店比武,黄三泰不守比武规矩,用飞镖将窦尔敦击伤。窦尔敦为了复仇,在梁千岁关外围猎时盗取御马。
红色——表现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如:关羽,一直是历来民间崇祀的对象,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称著于世。
黄色——代表枭勇、凶猛的人物,如:典韦,有人这样评价:三国里面武艺最好的,力气最大的,最有冲劲的不是典韦,但最猛的却是他。
黑色——表现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如:张飞、包公、李逵。
白色——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如:曹操、太监。
紫色——表现刚正、稳练、沉着的人物。如:天王。
绿色——代表顽强、暴躁的人物形象。如:绿林好汉。
金、银、灰色——表现各种神怪形象。
▲第三,开始制作,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讲解脸谱结构特点,第二观看视频,教师示范讲解制作方法。
★1、介绍各种脸谱谱式的特点:
京剧脸谱通常分净角与丑角脸谱两大类:
净角主要有:“整脸”、“三块瓦(窝)脸”、“十字门脸”、 “碎花脸”、4种。
丑角谱式较少有:“豆腐块脸”、“腰子脸”2种谱式。
1)整脸:在整个面部涂一种主色,不勾花纹,而是在主色上画出眉、眼、口、鼻的纹理
2)三块瓦脸,又称“三块窝脸”,是在整脸的基础上进一步夸张眉、眼、鼻的画片,用线条勾出两块眉,一块鼻窝,所以称“三块瓦脸”。
3)“十字门脸”是从脑门顶至鼻子尖,用黑色或颜色的立柱纹与眼窝大体呈“十字”形,额头涂白,有灰色小圈眉子。
4)与整脸相反,脸谱色彩、构图最复杂的称之为“碎花脸”。
课件演示各类脸谱图片,请同学结合上述知识点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当场巩固脸谱结构知识点。
★2、步骤讲解:(教师边讲解边示范,随后观看各技法视频片段)
1)根据人物个性选择一种主色卡纸,在卡纸上画好脸形(鹅蛋形),然后简单勾勒五官位置,注意构图,要对称,将其剪下,并剪出眼睛部分;
2)在另一张卡纸上画好眉毛、鼻子、胡须等,注意大小,可以先画好一个然后将其剪下比照着画出另一个再剪下就可以了,这样两个就一模一样大小对称,而且还可以节约时间,特别需要注意在边缘某一处留出一定的卡纸进行切折,使其产生立体效果;(切折这一环节需要重点讲解,教师需进行详细演示)
3)用双面胶对称粘上脸谱各小部分内容,如眉毛、鼻子、脸夹、胡须等;
4)在脸谱头顶、下巴和两鬓偏上的4处位置分别剪一个3CM左右的口子,然后粘合,脸谱就瞬间立体了;
5)在两鬓处用剪刀尖头穿孔并系上皮筋;
6)马上戴上试下合适吗?
【课堂练习与展示】:
1、学生制作时间,每组6位同学合作完成3个脸谱,因为根据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与人相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合作学习也能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大量的练习机会,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期间,教师巡回指导、纠错)
2、作品展示,挑选优秀的2~3个小组,分别选派3位同学上台戴上脸谱进行人物角色表演,建议设计一个小故事表演,下面同学在欣赏的同时观察人物角色是否与脸谱的色彩所表示的人物性格特点相吻合。这个环节的设置,不仅可以看出学生对本次课学习的掌握情况,而且通过表演的环节使大大增加了对学习的兴趣,在玩乐中掌握技法,学习知识。我想这也更有助于记忆吧!
3、课后衍生,请同学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国粹京剧的感想,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艺术,浅尝中华文化。
【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成功与否我认为主要在于学生能否合作完成一个立体的脸谱,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立体”二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脸谱上粘贴五官等部分是否立体,二是整个脸谱是否立体,这就需要很好地掌握折、切和剪的技法特别是切折的技法。
以上就是我对本次课的教学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京剧》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京剧脸谱,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脸谱既是一种舞台化妆,也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图案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说唱脸谱》是一首京剧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戏歌,借鉴京剧唱腔和旋律,将我国的传统戏曲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歌曲之中,使整首歌听起来琅琅上口,亦歌亦戏。在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为了让幼儿了解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体会民间戏剧的艺术价值,并能够让他们亲眼所见,去更直观的感受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所以我选择了欣赏京剧脸谱这节课,并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能更深刻地了解了脸谱的种类,各种脸谱的意义,培养幼儿对中国特有的脸谱艺术的浓厚兴趣。
二、说目标
京剧并非是幼儿生活中经常遇到和熟悉的事物,根据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能在观察中进行分析、比较,掌握物体形象的基本特征。能欣赏多种形式的艺术品,并领会其基本内容。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各种京剧脸谱,初步了解中国这一特有的戏曲形式,了解京剧脸谱的象征意义。
2。通过听说唱脸谱,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激发起孩子喜爱京剧、了解国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3。通过用语言描述对脸谱的特征,培养幼儿观察力,思维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发展的特点及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京剧脸谱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形象。
难点:学习用语言表达对京剧脸谱的感受以及脸谱色彩的象征意义等。
四、说活动准备
为了此次活动的顺利进行,我特别准备了脸谱及PPT、录音磁带、录音机等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
1、视听结合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上好这节课首先要吸引幼儿的眼球引起幼儿的注意,因此,我采用了这个方法,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让幼儿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视觉、听觉等)。
2、提问法:教师起主导作用提出问题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引导幼儿表到自己的生活经验例如教师可以问:(小朋友们听过京剧吗?你们觉得的京剧是什么样的?)
3、直观演示法:教师出示脸谱图片,让幼儿直观地感受脸谱夸张、形象的特点,更利于幼儿体会京剧中的各种角色,体会情感。
学前阶段的幼儿是通过感官进行各项学习的,教师应协助幼儿有目的的观察,因此,幼儿可以通过下列方法学习:
1、陈述法:让幼儿自己观察、描述脸谱的特征。
2、讨论法:班级里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对脸谱的感受,相互交流,倾听······。《纲要》中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的乐趣。所以在活动中,我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去说,尽量迁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积累和丰富新经验。
3、视听结合法:通过课件,幼儿抓住丰富的画面,而且操作方便,突出了活动的新颖。
六、说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1、幼儿欣赏歌曲说唱脸谱。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歌曲,我们一起仔细听听这段歌中唱了什么。
(2)幼儿交流后,教师归纳: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人们提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京剧演员脸上都涂着鲜艳漂亮的油彩。
(由京剧片段导入活动,能够提高孩子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引出本节活动的主题:脸谱。)
(二)观察、了解脸谱的对称性和夸张性特点,感受京剧脸谱的独特魅力。
1、幼儿观察脸谱,感受脸谱中色彩、纹样的夸张性和对称性。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脸谱,你们要仔细看看,你喜欢哪一个?喜欢它的哪里?
(1)当幼儿说到"我喜欢它的颜色。"
教师提问"它用了哪些颜色?它们搭配在一起怎么样?我们再看看其它脸谱,它们又用了哪些颜色?(教师让幼儿关注黑白色的脸谱和其他色调的脸谱)
小结:脸谱上的颜色看上去都比较夸张,有的很鲜艳,有的色彩的对比很强烈。
(2)教师提问:这么多的脸谱,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若幼儿说不出对称,教师可把一张脸谱沿中间线剪开然后慢慢的.合起来,让幼儿感知脸谱的图案颜色都是对称的。)
2。小结:脸谱的色彩夸张,五官的纹样夸张、特别,很好看。而且脸谱还是左右对称的。
(这一过程主要是让孩子们掌握脸谱的对称性和夸张性特点,分为三点来分析:颜色、图案以及对称,请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脸谱来说,体现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在这一过程中,请小朋友说,老师帮忙总结,代替了原本的教师说,幼儿听的模式,给了更多的孩子发言机会和表达想法的机会。)
(三)幼儿明确要求,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设计京剧脸谱。
1、幼儿观察教师演示操作方法。
教师提问:这些脸谱是本来就长在演员的脸上的吗?怎么上去的?
(教师出示人脸底板,然后将黑白局部脸谱贴磁逐个已对称的方法贴在人脸底板上形成完整的已勾勒好地黑白脸谱,最后将与黑白脸谱纹样相同的彩色脸谱盖上,让幼儿完整了解脸谱制作的方法。)
2、明确操作要求:先设计纹样装饰对称脸谱,再为脸谱涂色。如果想不出纹样的话,可以选择老师准备的纹样,也可以就画上面的脸谱一样的纹样,都可以。(教师出示供幼儿欣赏、选用的纹样图案)
3、教师组织幼儿分组画脸谱,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设计。
(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若有的幼儿实在不会画,就给他提供第二层次或者第三层次的操作纸。)
(根据大班幼儿的能力,教师提供空白脸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创作脸谱,在原本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整个活动将了解京剧文化省去,重点放在京剧脸谱的设计和创作上,主题更明确。在有限的时间内也能相对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在示范时,教师运用一步一步递进的方式让幼儿掌握了画脸谱的步骤,简单又有趣。原本的了解京剧文化可放在区域游戏中开展,教师可设置让幼儿观看京剧片段、模仿京剧演员、欣赏京剧图片等,让幼儿对中国京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四)展示作品,相互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
1、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赏,感受其中的美。
2、幼儿结合经验进行点评。
师:请你介绍一下自己设计的脸谱。
(教师引导幼儿从颜色、图案和对称性等方面进行讲评。)
(五)活动延伸
播放音乐,老师和幼儿一起戴着京剧脸谱共乐。
《京剧》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京剧趣谈》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第七单元以让学生体会艺术之美为主题编排课文,而本课就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中“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作者徐北城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将这些奥秘娓娓道来,不仅介绍了关于京剧的知识,也流露了作者对于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这篇课文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文中的描述展开想象,体会京剧的魅力。
3.能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及艺术特色,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
能借助文中的描述展开想象,体会京剧的魅力;
能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及艺术特色,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是教学的重点,后一个也是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本文语言通俗,生动幽默,能较好地吸引学生阅读。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读感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同时围绕文中的重点句子,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发挥想象,联系实际,理解句子的内涵。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基本的自主学习方法,所以本课重点渗透两种学习方法: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悟)感受;
二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发挥想象,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展开去,由课文内容想象画面,体会艺术的魅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以京剧的画面导入,让学生对京剧有一个形象感知。从而自然地引入课题。同时教师简介关于京剧的知识,为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简单补充关于作者徐北城的资料,为学生课后的学习探究点明方向。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难理解的词语。
我再利用多媒体检查生字词及朗读情况。指导正音。
对易读错的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帮助识记。
难读的句子反复读、听,读熟读通。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马鞭”和“亮相”,主要讲了哪些内容?根据文中的两个小标题,引导学生分别概括内容。
(三)品读感悟,体会交流。
1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
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搜集资料,理解内容,展示交流。
2.分组汇报。
根据内容,让学生按顺序汇报。
汇报中教师视情况点拨指导。引导学生理解京剧中的“马鞭”是如何产生的?有怎样的魅力? 学生圈画、朗读相关句子,指导结合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
创设情境,引导表演朗读,想象感悟马鞭及京剧中虚拟道具的艺术表演特点及艺术魅力,体会艺术之美。
引导学生理解京剧中的“亮相”的表现形式及艺术特点和魅力。
学生关注、朗读重点段落,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引导理解“亮相”的表现形式。
图片展示京剧中的亮相,创设情境,引导表演朗读,想象、感悟亮相的特点及魅力,在亲身实践中体会亮相表演的妙处。
3.总结。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朗读体验出发,感受文章语言及写法的特点,学习本文通俗幽默的语言、生动传神的描写。从阅读感受中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作者对京剧的喜爱之情和祖国传统文化的强烈自豪感。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一些关于京剧的知识,从中体会到了京剧的独特魅力。作为“国粹”的京剧,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永久的艺术光芒,值得我们在为之自豪,相信大家在对它的逐步了解中也会更加喜爱京剧。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本次板书抓住文章的主要描写内容“马鞭”“亮相”展开,分别概括了文章关于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层次结构清楚,突出艺术特点,帮助学生理解。
《京剧》说课稿(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京剧》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