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文学网整理的《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理念:
1.实现“长文短教”,抓住“大典”,达成两个层面的对话:大典的程序、大典的重点段和关键句的品读,力求体现教学设计简洁明朗。
2. 采用图文、音像拓展方式力求帮助学生走进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世界,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感情,实现语文教学之人文性特点。
3.突破从注重内容,从内容入手的一般模式,力求实现“关注语言形式”与“理解内容”之间的和谐交融。具体体现在:习得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小标题,关注作者按照大典进行的顺序来清楚明了、有详有略地写出大典的隆重、盛大。抓住“三十万人”、“一齐”、“一阵”这些词语感受语言描写上的特点――反复。抓住重点段感受语言描写的层次和层层递进,
教学目标:
1.用概括小标题的方式了解开国大典的过程,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提升学生概括小标题的能力。
2.抓住“大”,聚焦课文5―10自然段,通过朗读、比较、想象等方法品析句子,感受作者用反复的写法和语言描写有层次,写出了大典的隆重和人们的`心情、感情。
3.通过图文、音像的拓展感受人们激动、自豪、喜悦的心情和热爱新中国、热爱毛主席的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
播放《今天是你的生日》――这首歌唱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那就是。
课件显示,学生齐读:
我们祝福你的生日 我的中国
祝你永远没有忧患 永远宁静
我们祝福你的生日 我的中国
愿你月儿常圆 儿女永远快乐
课中:
一、开门见山,揭题解题。
1.今天,就让时间回到62年前,回到我们的祖国诞生那神圣而庄严的时刻。
我们来学习(课前板书:开国大典 生齐读)。
2.“大”是什么意思?(板书:隆重、盛大)――再次齐读课题,读出这是大典。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10分钟)
1.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来描述这隆重、盛大的典礼的呢?这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昨天已经预习了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大典进行时的盛况的?(5至14自然段)
2.课件显示: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开国大典的全过程有哪些程序?用小标题的形式写在相关自然段旁的空白处。
(教师提醒:大典从第5自然段开始,小标题可以从第5自然段开始写。)
2.学生交流小标题。
教师引导可以说得更精练,并粘贴小标题的卡片,如下:
主席出场 阅兵仪式
宣布开始 群众游行
宣告成立
升国旗
鸣礼炮
宣读公告
3.请同学们读读第9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你们发现哪两个小标题需要调整?(升国旗和鸣礼炮是同时进行,应并排放)(教师调整)
4.要是把这六个字的小标题也提炼成四个字的小标题,这些小标题就有了一种工整的美。能提炼吗?(学生提炼,教师调整为:升旗鸣炮)
5.同学们,开国大典的全过程都在黑板上了。我们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6.5至14自然段是写典礼时的盛况,那么1至4自然段就是写(典礼前),第15自然段就是写(典礼后)。(粘贴:典礼前 典礼后)
7.教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就是按照典礼前、典礼时、典礼后这样的顺序来写开国大典的,其中典礼时写了这些程序,把隆重、盛大的典礼写得清清楚楚、有详有略。
(同学们,有一种设计师叫作家,作家是语言的设计师。这么隆重的大典,作者是怎么构思的呢?作者就是按照典礼前、典礼时、典礼后这样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典礼时写了这些程序,把隆重、盛大的典礼写得清清楚楚、有详有略。使得我们能够如此清晰地把整整四面长的课文内容一网打进在黑板上。)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场面描写中群众激动、兴奋的表现和主席言行的语句感受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和为新中国诞生而欢欣鼓舞的感情。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回顾导入,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复述一下开国大典的过程。(注意课文的写作顺序)
2、观看《开国大典》的视频,比较与课文的异同。
3、作者是怎样写出大典的庄严和场面的热烈的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继续学习。
二、细读课文,学习重点
(一)典礼过程: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5-10自然段,请你说说哪些地方让你自己感动。
提示:(1)你觉得哪些句子,表现了大典的庄严气氛,大声地朗诵你选的句子。
(2)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说说你感受到人民群众怎样的心情。
2、教师点拨:
(1)读一读你划出的句子,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说说群众们为什么会这样激动呢?
A、重点品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排比气势。)
B、想象说话训练:
中国割让领土的消息传遍全国时,人民();
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消息全国时,人民()。
(2)典礼因毛主席的参与,而更加庄严而隆重,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交流对毛主席的印象和了解,感受毛主席的领袖风采。并指导朗读毛主席说的两句话。)
A、再读表现群众心情的句子,把关键词中的情绪读出来。如“一齐”、“瞻仰”、“雷鸣般的掌声”、“热烈的欢呼”……
B、教师小结:群众的反应,一方面是激动、自豪心情的抒发,另一方面表现出人民对毛主席的拥戴,也衬托出主席高大的形象。
(三)精读阅兵,借鉴写法。
1、默读11-13自然段,完成以下思考:
A、开国大典的程序很多,为什么只有阅兵式花的笔墨最多?
B、“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①抓重点词谈感受。
②对照12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出解放军的风姿的。
(注意体会描写顺序、修饰词的作用。)
③感情朗读这句话,再次体会人民的心情。
2、写法小结:
阅兵表演的直接描写和群众反应的侧面烘托,使大典的场面更加欢庆,内容更加具体。
四、总结全文,拓展训练
1、课文不只在典礼过程中描写了人民群众自豪和激动的心情,在其他部分也突出了这样的情绪,你发现了吗?找出来读一读。
2、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上的“红灯”、“红旗”,群众的“掌声”、“欢呼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从语言文字去感知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党、新中国、毛主席、解放军的热爱之情。
这样集中描写更能表达出人民对国家的热爱。)
3、得出结论:掌声、欢呼声,红旗、红灯等构成了特定事物,这些特定事物更能写出热烈欢庆的场面。
4、拓展:试着借鉴开国大典的热闹场面,来描写一下中国“申奥成功”的场面。
“开头:**年7月13日晚,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的喜讯传来……”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3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1. 引导学生自主读文,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
2. 了解课文大意,能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
3. 初步感受典礼的隆重、盛大和群众兴奋、激动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 揭题,审题
1.(出示课题:开国大典)读一读,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把你所了解的告诉大家;若不明白,把你的疑问提出来。
2.指名说。
二、 自学读文
1. 初读课文,你觉得该完成哪些要求?(指名说)
2. 出示要求:
自学要求:1)划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把课文一句一句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划出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用“”)
3. 学生自学,并拿起笔来圈圈划划。
三、 检查
1. 通过自学,你完成这些学习任务了吗?对照自学要求,一项一项讨论。(指名说)
1) 挑几个容易写错的词写一写。再默写下列词:
诞生 协商 瞻仰 检阅 率领 排山倒海 吹拂
(互相检查、批改;纠正错别字: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2) 提出较难读的句、段;(指名读)
同桌比读,并用☆△表示你的评价。
2. 你还读懂了什么呢?
1) 文中解释课题的是哪句话?
2) 还读懂了什么?(指名继续说)
①从参加的人及人数,看出什么?读一读(隆重、盛大)
②会场的布置觉得怎样?读一读(庄重、肃穆)
③群众老远赶来,那么早赶来,说明什么?读一读(热情高涨、激动、兴奋)
3. 还有吗?(板书:会场大典阅兵游行)
1) 看板书,对照课文,老师为什么这样写?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2) 按以上顺序分段。
(板书:1——4 5——10 11——13 14——15)
分段时,文中有些句子已经帮我们起到了提示作用,你找到了吗?(指名说)
3) 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自由说,指名说)
四、 总结
1.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呢?(指名说)
2. 启示下堂课内容:这样隆重、盛大的开国大典,你想不想参加?好,下堂课,让我们也跟随群众的队伍,走进会场,去感受那一份隆重、热烈的气氛。
五、 作业:作业本第1、2题。
板书
会场1——4
典礼5——10
开国大典 阅兵11——13
游行14——15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词语。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并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提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按课文叙述顺序分段,并列出段落提纲。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书的方法,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1)正确读生字。(提示学生注意区别檐与瞻的读音的不同)
(2)查字典,联系字义,记住字形。
“檐”指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例如:房檐、廊檐等。课文中指天安门的“城楼檐下”,均与建筑物是木料有关,所以“檐”字左半部是“木”。
“瞻”往前或往上看的意思。课文中指三十万人一齐瞻仰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瞻”字左半部是“目”。
“擎”上下结构,注意下面是“手”。“泽”注意右半部“”的下面是“”,而不是“丰”。)
2.检查学生读课文。
(三)听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概括的了解。
(四)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准备讨论。
学生讨论: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第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再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群众游行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满北京城。)
2.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3.列出段落提纲。(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第2段: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第3段:阅兵式盛况。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五)作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哪三种?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
3.讨论。
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1)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2)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这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4.齐读第3段。
(二)学习第4段课文。
1.读课文(默读或指名读)。
2.说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3.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第5段。
1.指名读课文第5段。
2.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话的意思?(“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3.学生齐读第5段课文。
(四)学生合上书,再次听配乐朗读课文,边听边回忆全文内容。
(五)说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六)巩固练习。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用投影出现下列句子。)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小结。
(八)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3、4、5段。进一步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用词准确、多处运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一)结合课文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二)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文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2、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水平。
3、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
(根据会场、典礼、阅兵、XX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借助汉语拼音会认5个生字;正确书写14个字,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瞻仰、欢呼”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七自然段。
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激发对毛主席的热爱,敬仰之情及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无比激动,喜悦之情。
在阅读过程,初步体会场面描写、反复等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体会场面描写的表达方式是教学重点,体会人民对毛主席的热爱,敬仰之情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流程:
一、导入释题,初识大典
1、释题
“典”是什么意思?“大典”又是什么意思?(隆重、重大的仪式)“开国”又是什么意思?(建立新的国家)连起来说一说“开国大典”的意思?
2、齐读题目。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开国大典的盛况,感受大典带给我们的喜悦。
(设计意思:“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释题初识大典,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营造阅读期待的氛围)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典。
自由地朗读课文,提示: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生字新词。
出示课件:“擎看红旗、电钮、瞻仰、聂荣臻、共产党”等。
快速默读课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提示:画出文中有明确时间的词语,理解课文层次。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是进入课文的门户,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
三、精读品悟,感受大典。
这节课,我们就直奔重点,学习文章主要部分典礼仪式。
1、轻声读5--10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哪些场面?提示:找出“接着”一词,理清这几个场面。(板书:典礼开始,宣告成立,开国旗,宣读公告)
2、默读5--10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并加以批注。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4、交流反馈:
预设一:(出示课件)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自由读,你发现这段话什么特点?
(两个“这庄严……声音”,两个“一齐”,两个“传到”)
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呢?指名读毛主席的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3、两个“一齐”说明什么?(万众一心,不约而同,表达人民无比激动,高兴的心情)“欢呼”看得见,通过你的'朗读表现此时人民的心情。“欢跃”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为什么全国人民如此激动?(出示资料)
4、“两个传到”说明什么?借助祖国版图,引读,想象,还会传到什么地方?
5、出示课件:再现当时的情景,指导朗读。
小结:这一段作者采取反复的表现再现了当时情景。
背诵这一段(第七自然段)
小结:作者抓住毛主席宣布公告及人民反应的句子进行描写,再现昔日的场景,这就是场面描写。
预设二:(出示课件)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瞻仰”什么意思?三十万人瞻仰的是什么?
2、两个“一齐”又说明了什么?“站”又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
4、创设情境,写话: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______,表明______。
5、感情朗读,升华小结。
预设三:(出示课件)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1、“一齐”说明什么?(对毛主席的敬爱)
2、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以读为本,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习得语言,抓住关键词体会感情,使学生“言意兼得”。)
四、总结升华,铭记大典。
作者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再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场面,这就是场面描写的好处。
五、作业设计。
1、背诵第七自然段,抄写第七自然。(必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搜集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课下交流。
(设计意图:心理学认为训练是形成能力的必要手段,紧扣课文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并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Tags: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