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文学网整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本文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期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教学方法独特,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本文的学习就是要学生学习课文中独特的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近六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因此,学习本篇课文,学生能很快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本文所塑造的怀特森老师的形象对学生的已有经验是一种“冲突”:首先从视觉上看,怀特森老师别具一格的科学课让学生耳目一新;其次从心理认同上看,他们没想到怀特森老师会“糊弄”自己的学生,这让他们的心里或多或少会有些疑惑;从思维方式上理解,小学时期的大多数孩子还是教师和教材的忠实信徒,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去怀疑教师和教科书上说的,因此本文对他们多年来形成的一种定势思维方式是一种挑战。
三、说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强调、教训、驳倒”等11个词语。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体会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的能力的重要性。
3.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体会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的能力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是本节课的学习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结合六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我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的线索进行教学。读找重点词句,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验和想象,在情感中感悟,体会怀特森先生出人意料的教学方法。认识到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怀疑能力的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充分地将课堂的时间让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讨、情景模拟等方式展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谈谈自己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导入新课到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齐读课题。
二、交流展示预习成果 。
1、读读记记词语。
2、简单叙述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对比感受最好的老师。
(一)学习1——4自然段感受坏老师形象。
1、快速浏览1——4段,勾画出中心句。怀特森是怎样一位老师。
2、再细读1——4段,找找出人意料的举动,体会一下怀特森是怎样的老师。
学生在朗读、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怀特森出人意料的举动和坏老师形象。
学生交流。
(二)学习5——8自然段,通过对比,感受怀特森先生的好老师形象。
1、出示阅读提示,喜欢的方式读,勾画依据,然后出声读一读。
2、师生辩论方式体会怀特森先生的良苦用心,感受最好老师的形象。
师:毛猬兽是他编出来,竟然用胡编乱造的信息个学生上课,这就是一个骗子老师。
生: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师:怀特森根本不理会我们的心情,他就是一个冷血的老师。
生:他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师:明明是他编造出来的错误信息害我们得了零分,还要将这个零分记入成绩报告单。他太过分了。
生:他是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指出来。
④师:科学课对我们来说成了一种冒险,让学生每天上课都胆战心惊,这算哪门子老师?
生:然而,正是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⑤还有一位朋友和我的观点一致,他说:“他怎么能够这样来糊弄你们呢”
生:我立刻看着那位朋友的眼睛,并告诉他:‘“不,你的看法错了。
3、教师引领学生再读课文“最好老师”依据的句段。
4、补充聂利推翻小学教材常识的资料,帮学生理解独立思考、具有怀疑精神的重要性。
三、拓展延伸,总结收获。
1、独立思考,写写对怀特森先生的评价。
(小练笔,让学生静下心来理解怀特森出人意料的举动和良苦用心,同时也尝试独立思考,写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2、交流评价。
3、课堂小结。
这一课在写法有一个特点,一事一议。比如:《学弈》《两小儿辩日》《顶碗少年》等。在写作中可以借鉴。
说板书:
我最好的老师
怀特森先生
独立思考
怀疑的能力
一事一议
说反思:
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2
语文教学研究表明: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会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学生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朗读放飞学生的阅读思维呢?现结合《藏戏》一文的教学实践,谈谈做法:
《藏戏》一文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二篇课文,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又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备课前我仔细阅读了教材和教参,对本课的情知因素进行充分挖掘,在教学时,我一改传统教学中经常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努力尝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课文中蕴含的内容、表达的思想。
在这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发挥小组的合作性,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读书、思考、说话时间。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体会了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
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朗读的方法愈多,学生越能得到不同形式的练习,朗读水平亦就更高。所以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有一点需注意,低年级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的不同课型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
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在《藏戏》一课教学时我主要运用了默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齐读等朗读形式。
默读,有助于学生的思考。这种朗读方式最适宜略读课文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藏戏》一课时,我根据本篇课文的课型特点及学生学情情况,引入本课课题后,让学生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然后带着课前导语中的要求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学生在默读中最易集中思考问题,很快学生就交流出了问题的答案,自学了文中的字词,学生在默读中放飞了阅读理解的思维,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
男女生读,在《藏戏》一课教学中,我就是将师生合作读穿插了教师与男生合作读1自然段和8——16自然段,教师与女生合作读2自然段和17—18自然段,教师与男生一齐合作读3自然段和20自然段,师生共同合作读21自然段。师生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这样的朗读方式不但让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还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合作中增强了竞争意识。
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如《藏戏》一课,课文开头前三个自然段用反问和排比句式概括强调了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点,表达方法新颖独特。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学生交流理解了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后,播放一段藏戏视频让学生欣赏到了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之后,我又让学生齐读课文开头三个自然段、结尾21自然段,用这样的朗读气势再次感受藏戏的无穷魅力和中华文化的悠久。
二、创设情境,注重课堂气氛的渲染提倡开放性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入情入境"。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朗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与文本中的主人公融为一体,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以“难忘童年”为主体编写的。两篇主体课文《小屋》和《我和祖父的花园》。小屋的作者通过对童年居住了12年的小屋的美好回忆,表达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和对童年生活的难忘之情;《我和祖父的花园》是从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节选的,她在文中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与祖父在一起的快乐的田园生活,让人感到快乐地成长是多么幸福与可贵。快乐读书屋一篇课文《童年的朋友》作者通过对童年时代一只玩具熊的美好回忆,从另一个侧面表达难忘童年的感情。“能说会写”让学生说自己的童年,写自己的童年,是对单元主题的拓展,是对学过的3篇文章写法的实际运用。“语文七色光”安排了词语搭配练习和对学过的3篇文章的回忆。“日积月累”的名人名言是让学生从童年起就应养成的优秀品质。“知识窗”是对小学阶段记叙文学习和写作的简要总结。本单元教学的完成,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还是启发学生对课文的领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而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阅读课文,使学生理解“我爱我的小屋,爱那个装满整个童年的小屋”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我爱我的小屋,爱那个装满整个童年的小屋”的含义。
2、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互相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重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我主要采取的教法有:创设情境法、讲解法、朗读法、设计练习等;准备让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品句子——谈感受——悟写法——填表格”六步学习方法来学习本课。情境教学法:为激发学生对鲁迅的高尚人品的崇敬之情,奠定情感基调;讲解法:老师通过寥寥数语就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写作背景、人物介绍等内容向学生讲解、讲述、讲读,从而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朗读体会法:通过导读、默读、份角色朗读、感情朗读,让学生走近人物,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目的;自主学习完成练习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能力和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教会学生自主自主学习,是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四、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伴随音乐,激趣导入伴随着这首轻松愉快的歌声,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宝贵、最令人羡慕的时期,每个人的童年都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那间装满作者整个童年回忆的小屋,去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音乐数鸭子)
(2)激情引趣,揭示课题。让我们一起步入绿油油的田野深处那间装满作者整个童年的小屋,去感受作者对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后正字音,学生交流汇报易读错的字音。如:“秫秸”的读音等。不理解的词语,教师要适时点拨,指导理解。有的词语可以指导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查字典理解;有的词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图片理解,有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了童年时在小屋生活的快乐时光,表达了对那段童年生活的难忘之情。
三、细读深究,品味感悟
在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在课文中画出描写小屋的语句,想一想,小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屋里有一铺光光的炕”“地上站着两个箱子”“北墙上挂一面拥满半边花儿的镜子”等语句,体会小屋内陈设的简陋;从“面对小园有一只正正方方的大‘眼睛’,那就是我的窗口。”“北墙上挂一面拥满半边花儿的镜子,里面有时会出现个小人,费了好大劲儿才弄明白那个小人儿竟是我。”等句子,体会屋子里的一切带给作者的快乐。
2、细读深究,通过指导学生自学第二个问题,感受小屋带给作者的快乐童年。通过自读感悟课文相关段落,然后在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汇报,从而深刻体会小屋给作者童年带来的快乐。(课文写了作者对童年小屋的美好回忆,让作者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想一想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哪些快乐?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能体会到作者的快乐,把相应的词句画下来。)屋内之乐、屋外之乐、读书之乐。
3、细读探究,通过指导学生自学第三个问题,体会作者离开小屋时的感受。学生自由读课文,在学习小组中谈一谈:作者要离开这与他朝夕相伴12年、给了他无穷快乐的小屋时,心中又有着怎样的深情?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帮助学生理解。
(1)从“车轮卷起一股烟儿,泪扑噜噜掉”看出对小屋的不舍。
(2)从“小屋小了”“小屋远了”
(3)窗子“愣愣地望着我”、大门“傻傻地踮着脚”
(4)“我”长大了,可念念不忘小屋,要背着小屋去逛大海
4、朗读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练读时间,鼓励学生选择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读出感情。四、拓展延伸,感情升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谈一谈在你的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说给同学听一听。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谈感受。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广开思路,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四、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文章通过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表达了作者对装满童年回忆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激励我们热爱生活,珍惜时光。板书:屋内之乐屋外之乐怀恋之情读书之乐!
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出色的老师》是六年级语文S版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公平规则”,单元重点是了解公平规则,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及规则意识。为此,本课设计了4个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生词,积累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情感与认识的变化及其原因,感受黑人学生拾金不昧、爱护环境的公德之心。
3、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梗概。
4、引导学生从文中受到启发与教育,懂得用实际行动遵守社会公德。
二、说教法
本课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主要采取了创设情境导入法,三个板块教学法,启发设疑,循序渐进,扶放结合法。
三、说学法
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五步教学程序开展教学: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孟子曾经说过:“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说,没有规则,任何事情都无法做好。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国家的法律是一种规则,社会公德是一种规则,学校的规章制度也是一种规则,只有遵守这些规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才能有序正常地进行,才会更加和谐、美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个与规则有关的故事。
2、板书课题,读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目标
2、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生字,交流记字方法,强调易错、疑难字形。
(2)指名读课文,初步理解“这个出色的老师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他为出色的老师?”
(3)指名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文章写作顺序。
3、小结学法
高年级的学生看到一篇课文,首先要自学字词,概括出文章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找出中心句,引导质疑。
1、浏览课文,画出中心句——“但那位黑人学生可真是位非常出色的老师!”
2、引导质疑:一开始,我就认为那位黑人学生是位非常出色的老师吗?我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二)品读课文,体会我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1、出示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我感情变化的语句,了解变化的原因。
(2)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2、学生分组学习。
3、集体交流,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深入品析、理解课文。
例句(1)“可是,这块手表却在一次晚餐时丢失了,可以想象我当时是多么伤心,就像丢了自己的魂魄一般。”
①理解“魂魄”,明白“丢了魂魄”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理解这块表对我的重要和我丢表后的伤心。
②去掉这句话中“就像丢了自己的魂魄一般”这半句,和原句比较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从中体会作者把自己伤心之情写得真实、生动的写作方法。
③了解丢失手表如此伤心的原因。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任何时候遵守规则都是一种素养,它比所有的财富都要宝贵。读了《出色的老师》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呢呢?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2、拓展阅读《美丽的规则》,继续感悟规则之美,人性之美。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1——3。
总之,本节课由于准备仓促,有不少地方需要改进,敬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精选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5
教材简析:
《夜莺之歌》一文叙述了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自称“夜莺”的男孩子协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说教学目标:
《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被安排在第七单元,本单元的课文均以“战争”为主题,课文内容有古代,有现代;有中国,有外国选材广泛,内容丰富。单元的重点是:深入理解人物典型的言行、心理及环境等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的作用,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阅读中要体会景色描写烘托主题的作用。根据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渗透品词析句,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小夜莺的机智和勇敢主要通过学生抓住词句分析)
3、学习小夜莺热爱祖国的品质。
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通过对小夜莺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分析小夜莺的形象,从而感受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过程:
介绍背景:这是一篇外国作品,主要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故事,苏联的卫国战争就是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新的阶段,后来苏联军队经过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大会战,歼灭了德军主力,根本扭转了战局,转入反攻。1944年,苏联发起总反攻,全部收复沦陷的土地,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争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一.初读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运用自学方法来学习课文,首先请自由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课文的教学目标要求: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能力的训练,读懂文章的大意,理解个别词语的含意。课堂上,要更注重在文章中学习到的读书方法的运用。)
二.再读
跳读课文,思考: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课上,要更注重阅读方法的运用,注意抓住重难点词语分析)
三.细读
小组读,思考
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主要抓住几个句子和词语的分析:)
如语言上:
a“怎么会就剩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鹧鸪,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一个!”
b“人?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c“怎么会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那里有个磨房,我常到磨坊附近的坝上去钓鱼。那儿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
提示:
1、小孩回答法国兵的话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2、带路时小孩有哪些言行?体会到什么?
主要抓(唱、叫、甩、打、弯、拾、踢)
3、游击队员怎么知道敌人情况的?说明什么?(抓住语句体会)
四、总结,布置作业。
是啊!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祖国,不光在苏联,在世界每个地方,都有爱国的小英雄的存在,大家请看:文中的小童同样是一个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人,那么同学们,大家还知道哪些小英雄的故事呢?
作业:请大家下课后搜集更多的这样的故事。积累下来。
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非常有幸参与区语文教研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备课、教学,让我也尝试了新教材略读课文的教法。下面我就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教学理念与目标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根据以上这些,从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⑵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⑶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知识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及过程
这篇略读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一、首先,提出质疑,初步感悟
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补充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实际只要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升华感悟
我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导读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前两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通过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再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学生的情感也同时得到升华。对最后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安排了写,主要意图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三、最后,以读代讲,体验感悟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抓住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时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课文。备课时,抓住备”读“。要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先安排初步感知课文,根据要求来自由读课文;交流”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以读代讲,讲得少,用读去体会。最后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过写感想后读一读。
以上这些是我的教学意图,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还有很多问题(简单谈谈课的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一起探讨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最后,我以叶圣陶先生曾说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讲话,”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和各位老师一起共勉。谢谢!
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鸟是树的花朵》是冀教版语文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回归自然。
《鸟是树的花朵》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充满情趣的的冬天美景图,还描绘了这些“花朵”们的动感。课文向我们揭示:鸟是树的花朵,树是鸟的天堂。只要有美的心情,处处就是美景。
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情感的能力,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鸟是树的花朵》一文,虽文字优美、想像独特,但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因此可让学生通过品词、品句、想象画面来深入理解课文,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之美。
三、说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文采飞扬的美文,的语言生动传神,适合学生进行朗读、想象、语言积累。因此,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赏析,调动学生的想象世界,经验世界,情感世界,与文本深入对话,更深刻理解树与鸟之间浑然一体的关系。根据本文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设计理念来安排本课的教学过程。本文是精读,我用两个课时完成。我这这节课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我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来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也就是说,要求学生把掌握基础放在课下,课上只是小组、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这样逐步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因此,我不知的预习任务主要有:
1、自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标记阅读时的疑问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谈一谈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四、说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三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六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的脉络。
4、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基础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课前预习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冬天的树褪去了一身的绿叶,光秃秃的,北风吹来,瑟瑟发抖,这幅情景实在难以让人爱起来。可是,有一位心思细腻、情感丰富的作家,在他的眼里,冬天的树不再寂寞萧瑟,而是充满生机、热热闹闹。因为树上开了一些特殊的花朵。它们是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情感丰富的作家的,我们来学习第3课《鸟是树的花朵》。
二、理解课题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并谈一谈对课题的理解。
教师总结:课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让我们想到鸟像花朵一样点缀了树木,让光秃秃的树木也变得美丽。从这个富有诗意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遍的体裁是——散文。
三、检查预习
出示检查预习的题目:
1、小组成员一人一段读课文,互相纠错。小组长评价小组成员读书情况,并记录下来。
2、小组长听写小组成员生字,要求把字写规范漂亮,并进行组内讨论,指出容易出错的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3、组内交流积累的优美词语。
4、组内交流你在预习课文时产生的疑问。
四、小组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1、小组长评价组员读书情况。
2、学生指出容易出错的字,并写到黑板上。
3、交流积累的优美词语。
稀疏、空旷、枝繁叶茂、妙不可言、千姿百态、白腴、凝滞等词语。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思考本文紧紧围绕什么来写的。
本文仅仅围绕课题“鸟是树的花朵”来写的。
2、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本文作者首先感叹了冬日的 ,其次展现了
优美画面,最后赞美了 。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感叹冬日的树木的稀疏而空旷。
展现了鸟落在树枝上的优美画面。
赞美了鸟给冬天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六、总结
这篇富有诗意的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机盎然、充满情趣的冬日美景图。鸟就像树上的花朵一样美丽,让我们感受到了冬天的温暖。
七、布置作业
1、思考上课提出的问题,课下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