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清明》教学设计

2025/10/09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清明》教学设计(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清明》教学设计 篇1

设计思想: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万物凋零的寒冬就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开始了。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幼儿系列教育活动,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向烈士致敬默哀或扫墓等活动追念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通过吃鸡蛋、画鸡蛋、玩鸡蛋、踏青春游、荡秋千、放风筝活动,了解传统风俗,锻炼身体,充分感受春景的美好。

活动目的: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

3、敬仰怀念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5、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课前与家长联系好参与本活动,电脑课件,实物:各种图案的彩蛋、每幼儿一个熟鸡蛋,彩笔、帖纸、橡皮泥、剪刀、胶水等。

活动过程:

1、用古诗导入活动内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

小朋友你们知道几月几日清明节吗?(4月5日清明节)

2、教师讲述清明节的由来。

3、课件:边放课件教师边讲述,让幼儿了解烈士的`先进光荣事迹。

(1)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课件

(2)现代英雄:抗洪救灾、抢险救火、保卫国家生命财产等等许多现代英雄也献出了生命。

5、观看课件:老师带孩子们扫墓的画面。

6、放哀乐、人民英雄纪念碑画面,请家长与幼儿起立,向英雄们行礼、默哀,表示怀念。

7、与幼儿交谈:清明节有那些习俗?

运动习俗: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放风筝、蹴鞠、插柳等。

饮食习俗:吃冷食、吃鸡蛋等。

8、出示彩蛋请幼儿观察与自己带来的鸡蛋有什么不同?用什么制作的?

9、放彩蛋图片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及制作兴趣。

10、幼儿与家长共同制作彩蛋(方法形式不限,画画、涂色、剪纸粘贴、橡皮泥制作小动物等)。

11、幼儿到台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作品。

12、玩鸡蛋:请幼儿发挥想象力用鸡蛋作出多种玩法(滚、转、抛、立、碰鸡蛋等),幼儿比赛看谁的玩法多。

结束部分:请幼儿把彩蛋给其他班的小朋友欣赏并与朋友们一起玩,在音乐伴奏下走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万物凋零的寒冬就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开始了。在清明节期间,组织系列教育活动,让幼儿通过向烈士致敬默哀或扫墓等活动追念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通过吃鸡蛋、画鸡蛋、玩鸡蛋、踏青春游、荡秋千、放风筝活动,了解传统风俗,锻炼身体,充分感受到春景的美好。

《清明》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明》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明》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清明》是语文出版社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1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本单元安排的是一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文,《古诗两首》分别描绘的是寒食节和清明节这两个传统节日的景象。《清明》描写的是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行人雨中扫墓祭祖的情景。清明节,按照古代的习俗,这一天要家人团聚,或祭祖扫墓,或踏青春游。在这样的日子里,诗人杜牧却不能与家人一起参加这些活动,而是孤身行走在异乡的路上。天公也不作美,细雨纷纷,这更增添了他的离愁别绪,心情自然比较低落,一首佳作便诞生于此。

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叙述了事情发生的`事件、地点、天气;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出了人们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语气一转,如何排遣愁绪呢?于是想起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全篇精彩所在。至于行人如何寻得酒家,是开怀畅饮,还是借酒浇愁,那都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给出极大的空间自由想象,这就是诗人高超之处——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全诗语言通俗易懂、清新自然,意境生动悠远,值得我们品读积累。

【课程标准及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的古诗教学明确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三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是一个转折期,他们逐渐从形象具体思维发展,但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在学习中,教师要紧紧抓住“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让学生“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朗读、想象、背诵积累、默写……都是有效进行古诗教学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教学目标】

1、会认“魂”字,会写“酒、遥”字,其中重点指导书写“酒”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并注意“遥”字的笔顺规则从内到外。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会默写。

3、展开想象,领悟古诗表达的意境。补充传统文化知识以及传统节日古诗词,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领悟古诗表达的意境。补充传统文化知识以及传统节日古诗词,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故事视频、书写纸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播放视频故事《清明节的由来》

2、教师简要介绍清明的习俗:

清明,气清景明,因此得名。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节气的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节日的清明,是民间寄放情感和慰劳自己的传统日子。清明时节,气温转暖,欣欣向荣,春光明媚、草木吐绿,人们在这一天会扫墓、踏青、插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

3、认识作者——杜牧(指名读简介)。

过渡:大诗人杜牧就有一首以《清明》为题的古诗记下了他在清明这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流传千古。杜牧: (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在晚唐成就颇高。

4、揭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传统节日由来和风俗既有趣又丰富。对于三年级学生,大部分是不了解的,以视频、图片的形式短时间给予学生丰富的信息量,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认准字音,读通读顺。

1、出示古诗,自由读,指名读【3-4人】。(教师随机纠正字音,及时评价)

【设计意图:朱熹《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读正确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要求,必须予以落实。】

2、易错字指导辨析。

字理识字——酒,区别“酒——洒”。田字格里范写生字。

《清明》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要求

1、认识、会写“魂、借、牧、遥、”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提出不懂的问题。

4、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的意境,收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搜集杜牧、杜甫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古典文学凝聚了人类思想和艺术的精华,它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深远的'思维空间,阅读古典文学,对我们人格的塑造会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课文,去感受它的魅力。

1.谁能背背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生背古诗)课外拓展,播放课件。

2.春天来了,春雨连绵不断。杜牧在一首诗中是这样的(师朗诵《清明》)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1、读诗题,知作者。

(1)教师板书古诗题目及作者。(板书:清明唐杜牧)清明就是指清明节。谁知道清明节是什么时候?清明节时民间有些什么风俗?

(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重要节日,是家人团聚、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的日子)

(2)谁知道杜牧的生平?(生交流杜牧的资料)播放课件。 2释字词,明诗意。

(1)(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2)小组合作交流,说说从诗句中读懂了什么,相互解答自己的疑问。

(3)谁来说说自己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集体解答难以理解的词句。播放课件。

欲:将要。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借问:请问。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写了怎样的景致?路上行人指谁?此刻作者的心情怎样?(教师相机板书:景:雨纷纷人:欲断魂)

(5)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

“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

(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重要节日,照例应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此刻自然想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祛祛寒,也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

(6)“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播放课件。遥指:远远地指着。

(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酒馆的标帜)

(三)总结

《清明》这首古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四)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我们在朗读的时候,除了要读准字音外,更要注意诗的节奏,要读出诗的韵律。如《清明》的前两句要读的缓慢、深沉,表达出诗人心中悲凉、寂寞的心情;第二句要读出问的语气;第四句在结尾处要将语气上扬,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读出一种无限期盼的心情。

我们在背诵之前,先要熟读,在背诵的时候要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进入诗的意境中。如背诵清明时,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诗人,被春雨淋湿了衣衫,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取暖的地方——酒家,通过身临其境的想象,就能记准诗句了。

默写《清明》这首诗不是很难,有几个字的写法需要注意:“魂”的右半部分不要丢掉撇折和点;“牧”的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各”字头;“遥”的包围里面不要写成“舀”。

2、播放课件

3、播放课件

4、预习《江畔独步寻花》。

《清明》教学设计 篇4

设计思想: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万物凋零的寒冬就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开始了。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幼儿系列教育活动,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向烈士致敬默哀或扫墓等活动追念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通过吃鸡蛋、画鸡蛋、玩鸡蛋、踏青春游、荡秋千、放风筝活动,了解传统风俗,锻炼身体,充分感受春景的美好。

活动目的: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

3、敬仰怀念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课前与家长联系好参与本活动,电脑课件,实物:各种图案的彩蛋、每幼儿一个熟鸡蛋,彩笔、帖纸、橡皮泥、剪刀、胶水等。

活动过程:

1、用古诗导入活动内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

小朋友你们知道几月几日清明节吗?(4月5日清明节)

2、教师讲述清明节的由来。

3、课件:边放课件教师边讲述,让幼儿了解烈士的先进光荣事迹。

(1)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课件

(2)现代英雄:抗洪救灾、抢险救火、保卫国家生命财产等等许多现代英雄也献出了生命。

5、观看课件:老师带孩子们扫墓的画面。

6、放哀乐、人民英雄纪念碑画面,请家长与幼儿起立,向英雄们行礼、默哀,表示怀念。

7、与幼儿交谈:清明节有那些习俗?

运动习俗: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放风筝、蹴鞠、插柳等。

饮食习俗:吃冷食、吃鸡蛋等。

8、出示彩蛋请幼儿观察与自己带来的鸡蛋有什么不同?用什么制作的?

9、放彩蛋图片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及制作兴趣。

10、幼儿与家长共同制作彩蛋(方法形式不限,画画、涂色、剪纸粘贴、橡皮泥制作小动物等)。

11、幼儿到台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作品。

12、玩鸡蛋:请幼儿发挥想象力用鸡蛋作出多种玩法(滚、转、抛、立、碰鸡蛋等),幼儿比赛看谁的玩法多。

结束部分:请幼儿把彩蛋给其他班的小朋友欣赏并与朋友们一起玩,在音乐伴奏下走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万物凋零的寒冬就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开始了。在清明节期间,组织系列教育活动,让幼儿通过向烈士致敬默哀或扫墓等活动追念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通过吃鸡蛋、画鸡蛋、玩鸡蛋、踏青春游、荡秋千、放风筝活动,了解传统风俗,锻炼身体,充分感受到春景的美好。

《清明》教学设计 篇5

设计思路:

诗歌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在幼儿园课程中不乏诗歌教学,但孩子是否能真正理解诗歌中的内容,是否能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不得而知。于是我们班从一开学就让他们接触古诗词,幼儿对年代久远,与他们生活毫无关系的古诗词从一无所知到饶有兴趣。因此,特意设计了《清明》的音乐活动,开始尝试将语言教育与音乐教育融合在一起,让幼儿随着音乐吟诵了古诗词,使幼儿大胆地,富有创造性地表现自我的认识与想像。

重难点分析:

幼儿在体会古诗词的意境方面是最困难的,他们往往能流利地背诵出古诗词,却讲不出诗歌里面表达的是什么事情,更无法体会诗歌的意境。在进行教学前,我发现我班绝大多数的小朋友都能背诵这首诗歌,但他们对诗中描绘的意境及所传达的情感一无所知。于是,我首先让孩子欣赏音乐、感受音乐,体会其中的情绪;另外,通过运用图画和配乐讲故事的方式将诗词的创作背景、诗词大意表现出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活动目标:

1、体验音乐与古诗的意境,学习在伴奏声中有节奏地吟诵古诗,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

2、探索用动作表现音乐内容,愿意与同伴一起参与音乐活动进行表演。

3、尝试根据古诗情境进行绘画。

4、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5、感受歌曲柔和、舒缓的旋律,理解歌词的含义。

活动准备:

幼儿在语言活动中已经会吟诵《清明》这首诗歌,并对清明节有一定的认识。

材料准备:

《清明》图片,音乐,纸,颜料等。

活动过程:

1、在情境中创编动作,初步用动作表现诗歌《清明》

师:你们知道古诗里描绘的是哪个季节吗?猜猜诗人杜牧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评:古诗对幼儿来说是比较难以领会的.,因此我决定用音乐,动作来帮助幼儿更好的体会古诗的含义)

2、按节奏吟诵《清明》

(1)教师朗诵《清明》,同时出示图片,幼儿欣赏。

(评:在第一个环节中大部分使用听觉帮助幼儿理解,而在这个环节中我追加了视觉,运用图片帮助幼儿,更上一层楼。)

(2)教师再次示范朗诵歌词,并以稳定拍的节奏配合拍手,幼儿跟随教师按稳定拍的节奏拍手。

(评:稳定的节奏帮助幼儿稳,准地熟悉古诗。)

(3)引导幼儿结合稳定拍,进行歌词的朗诵,注意重拍的运用。

(4)教师用动作提示,与幼儿进行歌词的对答,教师说前半句,幼儿对下半句。如,教师说“清明时节”,幼儿接“雨纷纷”,以此类推。

(评: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幼儿重复学习,记住古诗)

(5)幼儿跟着音乐完整地朗诵,吟唱歌词。

3、根据理解绘制图画:幼儿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画出他们想象中的《清明》图。

(评:这个环节是自主性比较强的,希望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意愿,用画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4、交流欣赏:幼儿介绍和欣赏小朋友的图画,加深对《清明》的理解。

附古诗: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浑。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教学反思:

很多幼儿对“清明节”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懂得不仅要学习先烈们的精神,同时也意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让幼儿不仅在思想上以先烈们为榜样,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更重要的是要付诸于行动,从点滴小事做起,从小做起。

《清明》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上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出示课题。(出示CAI《清明上河图》全图的画面)

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幅我国古代绘画,想一想这幅画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交流)它是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介绍这幅绘画作品的。(板书:24 清明上河图)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本文比较详尽地评介了我国古代一幅极其珍贵的绘画作品的内容、特点及其重要价值。

三、自学《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

课文里是分哪几个部分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呢?(板书:市郊景象、汴河两岸、市井街道)

A.分组自学画面内容。(分成三组学习)

B.汇报交流。

1.《清明上河图》的市郊景象(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问题。

(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枝芽萌动、农田初绿。

(3)这一部分写出了人们的哪些活动?给你总的感觉是什么?

赶集的人们驮着货物从条条道路向城里进发,码头停泊数条大船,人们忙着搬运粮食,这些都准备进行交易。

春意盎然,一派繁忙的景象。

2.《清明上河图》的汴河两岸(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问题。

(2)“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热闹非凡?

不是一般的热闹,而是非常热闹。这从“行人众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可以看出来。

(3)“人声鼎沸”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作者能写出这些声音说明了什么?

3.《清明上河图》的市井街道(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2)这一部分给你的总的感觉是什么?(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3)从哪儿看出这“繁荣昌盛的景象”?“百家艺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是什么意思?

各行各业,五行八作的人们各自展示自己的绝活,在明媚的.春天里,购物者人来人往,商家店肆生意兴隆。

(4)街市上都有哪些人?课文里是怎样描写的?

“士农工商”写出了人们的社会阶层;“男女老幼”写出了不同的性别和年龄;“骑马的,乘轿的”写出了他们的社会身份;“购物的,叫卖的”写出了买卖双方。无论阶层、社会地位、年龄性别,他们共同组成了这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四、自学第五、六自然段。(讨论、汇报)

作者分三个部分详尽地描述了《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品的具体内容。这幅作品它又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是对它怎样评价的呢?

1.《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它的特点的?谁能找出来读一读?我们可以用书中的哪两个词语来形容?(板书:规模宏大、场面繁杂)

2.对于这样的一幅作品,作者是怎样对它评价的?

(板书:重要地位、历史价值、珍贵资料)

它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成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

五、指导朗读。

本课虽然是一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但文中对画面内容的描述生动具体,而且饱含着对作品赞赏的情感。所以我们在读课文时要进入情景,对描述的画面必须展开想象,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界。

六、朗读欣赏。(出示CAI)

边看、边听、边想、边说。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市郊景象 重要地位

《清明上河图》 汴河两岸 规模宏大,场面繁杂 历史价值

市井街道 珍贵资料

资料提供者:

《清明》教学设计 篇7

活动目的:

1、让幼儿在活动中比较不同动物的尾巴特征。

2、对问答式的儿歌感兴趣,并能尝试仿编儿歌。

3、喜欢欣赏儿歌,会大胆地朗诵。

4、了解儿歌的含义。

活动准备:

1、《比尾巴》PPT课件

2、各种动物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动物比尾巴"引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今天森林里来了许多动物,我们来看看,他们都是谁?这些动物聚在一起做什么呢?原来是要参加"比尾巴"的比赛。

(二)比赛分两场,请小朋友当评委。

第一场比赛:(播放课件)教师先出示小猴、兔子、松鼠,引导幼儿观察它们尾巴的特点。

(1)引导评委说说评选结果,(播放课件)将相应的字贴到动物身上。(长、短、像把伞)

(2)将第一场评选结果编成一段儿歌,教师提问,幼儿回答。

大班语言儿歌优秀教案《比尾巴》含PPT课件

(四)尝试仿编儿歌,分组仿编:

1、提供动物图片,引导幼儿根据动物尾巴的特征进行仿编。

2、帮动物找尾巴,引导幼儿找好后根据尾巴特征进行仿编。

规则:仿编时可以根据尾巴的大小、长短、粗细,像什么等进行仿编。

3、交流各组仿编的.儿歌。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尝试仿编动物的耳朵、嘴巴。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特别高,因为这是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只是个别孩子对这方面的知识欠缺,但是在活动中,他们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来参与活动,我个人认为,这节课还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