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诗《游园不值》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理解应怜小扣烟花尽唯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赞美春天及与友惜别的情感。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句的意思。
(1)学生学习《江畔独步寻花》的标示方法,轻声读古诗,用铅笔划出符号标示。教师将《游园不值》一诗抄在黑板上。
(2)请2~3名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朗读古诗,师生一起进行评议。教师将正确的标示画在黑板上。
(3)对照黑板上的标示,学生朗读古诗,同桌间相互评议。
(4)请2~3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生评议。
(5)有感情地齐读古诗,体会诗句意思。
2.逐句讨论学习,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游园不值》也是一首描写春天景物的诗,但描写的角度和内容与《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不尽相同,我们来看看诗人叶绍翁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学习,逐字逐句理解诗句意思。讨论后推荐五名学生上前讲解字、词、句的意思,其他学生边听边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作适当点拨。
a.解释题目游园不值
(园:指私人花园。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题目的意思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
学生对游字的解释一般会解释为游玩游览等,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确定游的意思是到各处从容地行走;闲逛。
b.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的意思。
这句诗学生解释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在帮助学生确定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解释这句诗比较恰当。学生很容易按字面解释成大概爱惜木底鞋下的横梁印上青苔,这样的解释学生也会觉得不通,进而错解成大概爱惜木底鞋下的横梁,怕鞋染上印上青苔。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指导学生联系下句诗来学习。小扣柴扉久不开较易理解,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能顺利地解释成轻轻地敲柴门,过了好久也没人开门。教师这时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敲门,好久没有人来开门,诗人想大概是园子的主人根据第一句诗你来把诗人的猜测补充完整。学生讨论找出恰当的解释。根据诗句意思明确怜的对象是苍苔而不是屐齿,这样就容易理解这句诗的意思了。
通过以上的学习,使学生懂得解释古诗有时不能按字面意思简单地连词成句,而是要联系上下诗句的意思合理地进行解释。
请1~2名学生将两句诗的解释说一说。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
c.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意思。
(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
春色是什么意思?(春天的景色)
d.理解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思。(一枝红杏伸出了墙外)
这两句诗诗人用了两处对比的手法,你能找出来并体会这样写的妙处吗?
(一枝满园,关出。诗人虽然没能进入花园,但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好像看到了满园的春色,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
e.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本想去游园赏春,但主人不在,他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杏花便想到了春色满园。体会体会诗人的心情有哪些变化,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没有遇到主人心情有些失望、扫兴,但看到红杏想到满园的春色不禁高兴起来。表达了诗人赞美春天的情感)
(板书:(看)一枝红杏(想)满园春色)
同样是描写春天景色,《江畔独步寻花》中盛开的鲜花、起舞的戏蝶、歌唱的娇莺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色图;而《游园不值》中那枝怒放的红杏使我们想到了满园盎然的春色。诗人描写春天的内容和角度不同,却同样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趣。
(4)背诵《游园不值》。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出示黄鹤楼的投影片,这是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的一座古楼,因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而得名黄鹤楼。黄鹤楼坐落在长江边,因其神奇的传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而著名。大诗人李白曾在此送别他的好朋友诗人孟浩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体会诗句意思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1)运用在《江畔独步寻花》和《游园不值》两首诗中学到的朗读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自读,同桌互读。教师在黑板上抄写诗句。
(2)请2~3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3)有感情地齐读,体会诗句意思和诗人情感。
3.对照课文注释进行自学,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逐句理解诗句意思,没有注释的字、词。
要求学生会解释尽唯天际的意思。
(2)同桌之间互相解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请学生上前边指黑板上的诗句边逐字逐词逐句地解释。其他学生听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作适当点拨。
a.解释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地名。送:送别。之:去,往。广陵:扬州。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扬州)
b.理解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意思。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西辞:辞别。因为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说西辞。老朋友在黄鹤楼上和我辞别了。)
西在诗中只是表明两地方位。
c.理解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
(烟花:艳丽的春景。下:顺流直下。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去扬州)结合书中插图让学生体会烟花的景色。
(百花盛开,草木葱茏,草长莺飞,春光明媚,碧空万里,鸟语花香)下字学生能理解为去到,但对顺流直下的意思可能理解不到。教师可指导学生由西辞而知扬州在黄鹤楼之东,长江水也是向东流,所以孟浩然坐船是顺流而下。如此美景,诗人多希望与老朋友携手赏春呀,但是面对的却是分别,你能体会到诗人此刻的心情吗?
(依依不舍,惋惜)
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一下后两句诗。
d.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意思。
(孤帆:单独的一条船。远影:远远的影子。碧空:晴朗的天空。尽:消失了,没有了。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板书:消失了,没有了)
e.理解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思。
(唯:只。见:看见。天际:天边。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板书:只天边)
(4)诗人送别老朋友,友人乘舟而去,诗人登高远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结合插图,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载着老朋友的船渐渐远去,消失在水天一线处,滔滔的长江水奔流不息,流向天边。诗人久久不肯离去,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也能体会到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板书:依依惜别)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三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既感受到了繁花似锦、生机盎然的艳丽春色,又感受到了孤帆远影、水流天际的壮阔画面,也体会到了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珍重友情的情感。诗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三首》并背诵。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5.积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教师还可以准备乐曲《送别》《驼铃》和古筝曲《阳关三叠》。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这首诗中要求认识和会写的字都是这4个字,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认识这些字,并通过出示词语、诗句等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境进行认读。这四个字在结构上都是左右结构,笔画也较多,在认读上有一定的难度,其中“辞”是平舌音,“唯”读第二声,读音容易出现错误。
由于这些字的笔画较多,会给书写带来困难,这就需要做到课前预习要充分,课后的巩固要到位。这四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鹤”字的左半部分是一个撇而且是出头的;“陵”的右半部分的下面是“折文”而不是“反文”;“辞”的右边的“辛”下面的横要短些;“唯”字要注意与“惟”“维”字的区分,但也要强调,在取“单单、只”这个意思时“唯”和“惟”是通用的。
2.朗读指导
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是要读出难舍之情,古诗的诵读要注意语速的疾缓。如,“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要读得徐缓而舒展,给人余音
缭绕之感,意味着友情长存。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这首古诗背诵下来。
3.阅读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堪称送别诗中的,被人们传诵至今。
(2)理解感悟古诗。
在理解诗意上要突出后两句。后两句是写景,也是抒情。“景”与“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孤帆渐渐地远去,最后消失在浅蓝色的.天际间,只见长江浩浩荡荡滚滚东流和蓝天连接一起。让学生想象这样的情景:朋友乘船而去,你目送朋友的船只离去,看啊,看啊,一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间。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诗人久伫江边目送朋友的船只,这种景象饱含着诗人与朋友难分难舍的情意。
启发学生想象李白送别朋友的画面,除了采用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推想、利用插图等方法外,还可帮助学生开拓想象的思路:从时间上思考,繁花似锦的三月是个怎样的季节;从方位上思考,黄鹤楼下,长江之畔是个怎样的地方;从自然景物上思考,“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是个怎样的景象;从人物送别这件事去思考,诗人久伫江畔目送友人,他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想法。
4.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这个训练旨在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指示,在深入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直到能够熟练地朗读并背诵下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总结更多的朗读和背诵的方法。
(2)“理解加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这个训练是在学生经过查找资料、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理解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对理解诗句的意思有较大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品味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根据画面写诗句。”这个训练中的两幅图分别是课文所描写的两句诗,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题中的文字:“下面两幅图画,各描绘了本课哪两句诗的内容?请写在下面。”然后观察画面的景物,经过认真地分析和探讨,确认这两幅图画各描写的内容恰好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积累。”这个训练是积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是作者借送友人抒发自己胸怀的诗。写这首诗时,王昌龄正被贬到江宁,心情无疑是苦闷的。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
前两句写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远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5.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很多的地名,如:广陵、黄鹤楼、扬州等,同时还有表示方向的词语,如:西辞、下等,学生在理解诗意的时候容易造成混淆,阻碍对诗的理解,教师要根据诗的内容,画一个地理方位图,标清方向及地名、物名,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的呢?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等词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通用11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2、古代送别诗一组(补充阅读材料)
3、课件。
一、谈话激趣
1 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哪些人?诗人、作家、科学家,
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
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
2、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师: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
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
后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懂诗题
1、齐读题目
读准“孟浩然、广陵”,强调“孟”的第一笔是横撇。
指导写“孟”字。
2、个性化读题
①自由读题,,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
②指名读,点明是送别诗,
相机交流黄鹤楼、孟浩然、广陵的相关资料。
③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题目呢?
同学们自已再读一遍题目吧!
3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一样的潇洒飘逸,一样的诗才出众,互相仰慕,相间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生再读题)对,我
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出示卡片)。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步:
(出示卡片)“读通诗句”
三、读通诗句
1、自由读,强调读准音,认清形。
2、指名读,检查“辞”的读音,读准 “孤帆远影”。
3 指导读出诗的节奏感:二二三节奏、四三节奏
四 理解诗意,体验诗情。
1理解诗意
①先借助注释,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
②交流自学所得。
重点词能帮助我们理解诗句,你能说出哪些词语的意思呢?
想说哪个都行。
2 体验诗情
① 结合板画,理解“西辞”。
(画出长江简图,拿出黄鹤楼卡片和扬州卡片)
哪位同学帮老师找出它们的位置?
② 结合课件,感受“烟花三月”
范读、指名读、齐读
③ 想象悟情,朗读体验。
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
他究竟看到了什么?
长江,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真的只有孤零零的一只帆船?
(相机板画众帆。板书:帆尽,情未尽。)
引导带着理解读,读中悟情。
④ 独特体验,个性朗读。
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
相机引导带着自己的感悟读。
⑤ 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
⑥ 入情入境,配乐吟读全诗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我们一起再读一遍题目。
五 小结
(音乐:送别)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
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
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4
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送别诗,一首描绘的是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一首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
古诗语言凝练、准确而形神兼备。课文中的每一首诗都描绘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浸润着诗人真挚的情感。《赠汪伦》一诗展示出一幅离别的画面:诗人乘船正要离开桃花潭的时候,好朋友汪伦深情地长着歌来送行,他踏地为节奏,边走边唱边挥手。这幕送别的情景出乎诗人的意料,使诗人感动不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勾勒的是另一幅送别的画面:柳絮如烟,繁华似锦,黄鹤楼下,长江之畔,诗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离去。孤帆渐渐消失于天边,长江之水依然浩浩荡荡滚滚东去。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孟、帆、唯”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赠汪伦》。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学生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句,喜欢的学生可以跟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并导入新课。
二、授新:
1、出示《赠汪伦》,指读,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自己练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诗意。(学生先回忆归纳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结合课文注释、、结合插图、查阅背景资料等。)
5、大组汇报诗意,其他人补充纠正。师相机点拨引导,理解诗意;并贯穿朗读指导,结合自身体验想象人物心情。
6、练习有感情朗读,感受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7、指读反馈。
8、指导、练习背诵;默写。
9、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用刚才的学法,小组内自学。师巡视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自主性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10、大组汇报。
三、拓展:交流积累此类表达友谊的古诗,如《别董大》,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
板书设计:
教学实录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块文化瑰宝。我们学过不少古诗,谁来背一背?喜欢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背。
二、授新:
1、出示《赠汪伦》,指读。
2、自己把这首诗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我们以前学习古诗时,是用哪些方法学习诗意的?
学生回忆归纳,如:结合课文注释、、结合插图、查阅背景资料等。
5、先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再在小组内用这些方法自学交流诗的大意。
6、大组汇报,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师相机引导。
生:我通过注释,知道第一句话中的“欲”就是“要”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李白乘船正要离开。
师:很好,能借助书中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而且,先抓住重点字眼,再理解整句诗的意思,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生:我从“忽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作者当时很意外。“忽闻”就是“忽然听到”的意思,可见作者当时没想到汪伦会去送他,而且以边踏拍子边唱歌的方式。所以读的时候应该突出“忽闻”,读出作者的惊喜,我来读一读,……。
师:真棒!你不但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更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感情,并通过朗读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这种学习方法值得每一个同学学习,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有和好朋友分别的时候,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心情?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诗人和汪伦分别时的心情,说一说。
……
6、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作者和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
7、指读反馈。
8、练习背诵,指导默写。
9、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用刚才的.学习《赠汪伦》的方法,在小组内自学这首诗。
师巡视指导。
10、大组汇报。
三、拓展:像这种表达友情的古诗,还有很多,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指读;齐读。理解诗的大意。读一读,背一背。
交流其他此类古诗。
教学反思
针对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做以分析,谈一下个人浅显的看法。
首先,承接上一组元对学生收集资料、选择资料能力的培养,这节课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资料,包括背景、解释、评价等,让学生筛选使用。课内就可以用交流资料的方法,帮助理解诗句意思了。
其次,要调动学生用多种方法学习理解古诗、体会感情。如借助注释、,还有利用插图、结合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推想。在学习下一首古诗《回乡偶书》时还可以采用编故事、演故事的方法。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针对不同内容的课文,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
朗读是最好的学习理解文本的方法,所以朗读训练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不仅学习古诗如此,每一篇课文都要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学习古诗最容易走的极端是,咬文嚼字。学生对古诗的内容、感情、意境、韵味的感悟,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和赏析,而需要日后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所以学生只要能了解诗的大意就可以了。
此外,现在的古诗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重视了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却忽略了写作方法的赏析。如学习《赠汪伦》,就可以结合课文插图,抓住“行”“闻”“深”“送”等词语,描述李白与汪伦道别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想象离别画面及情感。再如,作者写桃花潭水时用夸张的手法,“深千尺”,以此与汪伦对“我”的感情做比,突出那真挚深厚的感情。赏析诗人写法上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对情感的体会,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还更能从中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准确、形象美、意境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增强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5
一、导入
1、师:听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好饮酒。酒后绝妙的诗词随口成诵,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生回答:李白。
2、师:真棒!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
生答《赠汪伦》。
教师叫生齐背。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1、齐读诗题
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因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想想题目讲的什么意思。
2、指名讲题目意思。
板书:李白送孟浩然
三、初读
1、师: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
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生读古诗。
3、指一名学生:老师见你读得津津有味,能给大家读读吗?(学生读。)
4、师:真不错!第一次就读得这样好!谁想再读读?(2-3名学生读。)
师:一起来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5、大家读得真好!只是每行诗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请你们对照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
6、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进行以下教学活动:
首先学习第一、二行诗。
(1)自由读这两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学生质疑。)
(2)指名讲诗意。(2-3名学生讲。教师引导学生把话讲通顺。)
(3)齐读这两行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诗意。
7、学习三、四行诗。(用学习一、二行的`方法进行。)
8、师: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1-2名学生讲大意。)
四、深入理解,感悟诗情。
1、师:大家学得真好!请默读古诗,找出哪两行叙述了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事情,哪两行写了李白送别时看到的景色?
提示:第一、二行。
2、师:读得真细致。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
生:烟花三月。
师:能描绘一下烟花三月的具体景象吗?
学生口头描绘。
3、师:我们来看看几幅图片:
师:这就是“烟花三月”,你们看“烟花三月”的扬州美不美呀?
生回答:美!
4、师:是呀,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这是多快乐的事情啊!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提名学生回答。
师:你们看,诗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依依惜别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5、师:下面我们再来品品后两行诗,这两行诗明着是写景,其实更写出了诗人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师:“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提示:“尽”的是帆船和孟浩然的身影。不“尽”的是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友情。
(3)师:是啊。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离去了吗?
生:没有。
师:他在干什么?
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
师:李白看见了什么?
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4)师: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大家来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后汇报。
(5)师: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五、背诵古诗
1、师: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女同学先来。
女生齐读。
2、师:这是柔情地相送。男生来读一读。
男生齐读。
3、这是豪壮地送别。
4、一起来吧!能背就背,不能就读。
5、齐背这首诗。
六、拓展延伸
1、李白后来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
板书: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这首诗非常的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来,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两遍,把诗抄写在书旁。
2、提名学生说一说这首《江下行》的意思。教师指导并相机板书:
板书:
目光送
李白情深意长孟浩然
心相随
七、作业
1、查找有关送别的诗句。
2、小练笔
同学们,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李白如此伤心,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写下来。
八、总结
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那种真挚的友情感人至深,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这种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我们来交流一下。
2、解释题意。
3、唐朝的诗歌浩如烟海,著名的诗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两位。
你能不能背你所学过的一些李白和孟浩然诗句给大家听听。生背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回顾以学知识,激发他们对李白和孟浩然的敬佩之情,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下文的学习。)
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送别他朋友孟浩然,还写了一首诗。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
师简单介绍“文包诗”这种体裁:本课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意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
(文包诗是小学语文课本中不常见的一种体裁,在这里结合课文对此作一介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画出本课生字词,并熟读生字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脍炙人口 饯行 伫立 凝视 暂时 孤帆 唯见
(3)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投影出示生字词,指名读词语
(2)理解词语。
通过刚才自学,你弄懂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提出来交流一下。(不懂的联系上下文理解)
(3)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一些句子的朗读。
如:1、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送行。
二、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四、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如还有一些句子的朗读,在读的过程中随机指导。
(不适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三、总结、过渡。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生字词,朗读了课文。生字,我们不仅要会读,也要做到正确书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写这些生字。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课后习题)
1、 学生认真观察生字,思考:在写每个生字时,应注意些什么?
每一个生字生先说,教师进行总结,范写。
如:孟:上下结构,“子”、“皿”形扁,并且“子”、“皿”中的二横一样长。
饯:左窄右宽,左边“饣”的横钩不宜长,竖钩的竖稍长,右边的二横稍短并略向上翘,撇画要放开,落笔在竖提的交界处。
酒:左窄右宽,右边的第五笔是竖弯不是竖,第六笔不连左右,最后一横既连左又连右。
饮:左部与“饯”的左部一样,右部第三笔撇要对准上面两笔相连处起笔,竖撇,撇到竖提交界处。
暂:上下结构,“车”和“斤”要紧凑,“车”的末笔是提。下面的“日”稍扁。
帆:左部窄瘦,中间一竖直,右部的“凡”的撇为竖撇。
脍:左窄右宽,左边的二横连左不连右,右边的“人”的撇、捺要放开。
炙:撇和横撇稍平,下面“火”的点略低,撇略高。
孤:左窄右宽,左边的末笔是提不是横,右边的第一个撇是平撇,第二个是竖撇,竖提的竖要稍长,捺要竖一点,成一弧度捺下来。
2、 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
(认认真真读好书,端端正正写好字,是对小学生的基本要求。课后也有这样的练习,所以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当然学生不可能观察得那么仔细,教师可和学生共同去完成。
这些生字的出现可用多媒体出示,这样就更形象、生动了。)
五、布置作业。(课外)
体会人物感情,练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