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蜀道难》教学反思

2025/10/10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蜀道难》教学反思(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蜀道难》教学反思 篇1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就在于让学生探究“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寻找美点。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因为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得到的,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说,同时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鉴赏的甜头,坚定地走下去。当然在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时,教师可抛砖引玉。这就需要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是敢于在学生面前自我展示的,让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下,有更多的`发现。

一、勇敢舍弃才能得到更多

从对高中教材的解读来说,李白作品无论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无疑具有典范性。在讲这节课之前我曾设想将作品的艺术风格与李白的身世经历相结合,进而从情感层面对诗作作出解读。但是,在翻阅各种资料并对文本有了更深入透彻的理解之后,我决定忍痛割爱,舍弃更多的情感分析,而是围绕“难”字,以赏析诗歌艺术特色并进行鉴赏训练为主,这样就使目标更为集中。为了做好铺垫,我把教材安排的《将进酒》放在《蜀道难》之前讲,使得学生在第四部分“拓展与延伸”环节中的讨论与思考水到渠成,自然顺利。

二、倾心投入带动整个课堂

本单元学习提示反复强调诗歌教学要反复诵读。具体到这一首诗来说,相对较为抽象难懂,所以我就用一个早读时间让学生预习,通过交流与检查发现这种充分预习是很必要的。在正式上课时,我较为注重教师自己的朗诵示范作用。在《悲壮的大提琴》的沉郁又昂扬的旋律中,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蜀地那卓绝的险与美之中,面对着同学们朗诵完这首诗后,我的眼睛几乎湿润,竟忘了这是一节有很多位老师听课的公开课。这种投入也感染了学生们,他们给我最热烈的掌声,并将这种氛围一直延续到下课铃声响起。

三、交流探讨衍生无限生机

在讲课之前,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唯恐学生不能领悟理解,所以第一遍写的教案预设性过多而生成性太少。然而早读时学生读书的热情给了我尝试的勇气与信心,所以我决定把设计好的整体思路拆散成零散部件,让学生自己去组合。正式上课时学生的创造力与潜能令我惊异,他们不仅很好地悟出了朗读的技巧,而且联想到了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联想到了李白的行藏经历与理想追求,大大丰富了课堂构成,使预设的课堂焕发出意料之外的无限生机,这是我的意外收获,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蜀道难》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李白及其诗歌的创作风格;

2、结合创作背景,探讨诗歌的创作目的;

3、通过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反复手法与内容转换;

2、想象夸张。

【教学难点】

1、如何把握课文的关键“难”?

2、如何赏析文章想象之“奇”?

【教学设想】

1、大声反复诵读,把握情感;

2、预先播放记录片《唐之韵》第一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辅助手段】

PPT、音频、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国度,李白则是照亮这诗国天空的一颗摧残的太白金星,他的诗歌风格如若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话,可以是浪漫雄奇。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他的名篇名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这些诗篇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但其中之最却当属《蜀道难》,杜甫因此诗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首诗创作于李白读书山中后,游历天下时。(书P37)“李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回,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俱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二、朗读:

这首令李白誉满长安的诗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让我们细听朗读带,感受这首诗的韵律与节奏。(听朗读)

这首诗与我们以往学过的唐代律诗、绝句有很大不同,因为它是一首乐府古诗,属于古体诗的范畴,只不过是在旧的诗歌形式下加入了一些新的创造,就像现在的命题作文一样,看你能不能在其中驰骋才华,翻出新意来。

李白的这首诗显然是一篇成功之作,读来与近体诗整饬的韵味又有不同,因为句式不整齐,长短句参差错落,读来如行云流水一般收放自如,却又不显得零碎,自有一根线在其中穿引,别有一番滋味。读的时候尤其要把这种行云流水、一气贯注的诗味给读出来。(请学生自己放声摹读、感受)

(请学生师范朗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强调语气)

三、鉴赏:

读的时候我们注意到,有哪句诗在每一自然段都反复出现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全诗的'主旨句。文章紧紧地围绕着哪个字来写呢?难。究竟蜀道之难,难于何处?让我们结合具体的诗句来稍做分析。(请学生抓关键语句试加分析)

板书:

来历-开路难

高危-行路难 (夸张、神话传说、反衬、摹写神态动作)

险恶-行路难 (由静及动)

战烈-安居难

(分段落限时速记)

四、分析

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歌“奇之又奇”在于李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从多层角度,运用多种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蜀道高峻崎岖的面貌。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得如此动人,他运用了什么手法呢?

参考: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比喻、夸张的笔法、流转的韵律,更重要的是融贯诗中的浪漫主义激情,可谓是“寄情山水之间,放浪形骸之外”,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颂,所以景物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玮的姿态。这对我们的创作当有所启迪。(再次朗诵)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有人说是担忧入蜀的友人,有人说是担忧国事,也有人说是“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五、拓展: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展示蜀道图片),查阅资料,驰骋想象,发挥激情,试写一篇白话版的《蜀道游记》,愈奇愈妙。写在创作本上。

六、作业:

抄写课下注释,完成《名师一号》。

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是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如若能讲解得有声有色,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我在讲授课文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因为准备充分,所以我的教态较为自然大方,信心十足,语言也清晰流畅。在讲解诗歌单元时,我有意识地把它与文言文单元区别开来,注意到不拘于字词的释义,能深入地挖掘教材,提出的问题也很明晰,难度适中。

但是还存在明显的缺点。我在介绍李白诗句导出诗风时比较成功,让学生畅所欲言,可是在讲解主体部分时,我看似在引导他们得出结论,但实际上是在暗示他们得出我所想要的结论,只是为了形成一个规整的板书,这点应当格外注意。以后我教学中,我会用心随堂,根据学生的讲解来形成提纲,正确的答案虽然用词不同也应写入板书,增强他们的自信,而不正确的,让学生们自己来谈理解,来加以纠正。

在讲解艺术手法的时候,我只是枯燥地讲解本诗运用了些什么手法,学生理解不到位。我应该给学生列出具体的诗句,让他们根据诗文自然而然地推导而出,千万不要脱离课文空讲空授。

因此,我应当在上课之前,备课之时,先备学生学情。我应当先了学生需要什么,知道什么,能够接受什么。根据学生来准备适当难度的教学方案,而非想当然地脱离实际地闭门造车,这是我在教学上存在的误区。另外,在上完一节课后,我应当多与学生交流,听听他们对课程的反馈意见,从而做出改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更快。

《蜀道难》教学反思 篇3

高中阶段学生对唐诗的首次接触是在必修三的唐诗单元。因此本单元选取了唐诗发展四个阶段中除了初唐之外的三个阶段的四位代表性作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的作品。让我们从不同层面的感受到唐诗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

本单元所选《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评论家所公认。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去探索,教师给予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蜀道难》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结合课下注释及一些助学材料,对诗歌的背景、李白的生平、文中的神话传说、语言风格等,做一个系统的了解。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情,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引导分析。

教师的讲授本课时要有大局观,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蜀道难》是李白的名篇同时也是诗歌中比较重要的经典篇目。所以,了解作者李白及创作背景极为重要,同时不能忽视本课的艺术成就。通过想象与联想把本文所描绘的场景串联起来至关重要的。在诗歌的语言方面,选择文中典型的诗句进行深度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认为教师在讲授本课时不能“大而全”而应该“小而深”,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这样课堂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认为科学的做法是: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课堂借助多媒体课件,对蜀道的形象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这一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对蜀道的“险”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反过头来再研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反复的诵读,然后作深入的分析。

《蜀道难》这一经典诗歌关于它的研究可以说是汗牛充栋。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的知识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个教师可以把历来的研究成果全部传授给学生,也没有一个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对本文有比较成熟、系统的认识。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去主动的探索、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做好引导把握住核心问题,你的课堂会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蜀道难》教学反思 篇4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蜀道难》这首诗的优点却成了学生学习这首诗的难点,这就是有限的课时与学习内容过于丰厚之间的矛盾,要想把这首诗讲深讲透看来是不可能的了,所以上课时就要有选择性地进行精讲,最好能让学生自己悟出来。所以上课时,我删繁就简。我的设计思想是:

1、治学方法的指导、治学精神的培养是本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2、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所学诗歌融入我们的文化血脉中,“使其言皆出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

3、教学结构采用板块式,“写、辨、删、改、读、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逐一落实教学目标。

从上课过程来看,学生较为投入;特别是通过改原诗,然后和原诗进行比较阅读这一环节,从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能较好理解诗人在此诗中运用的手法,也明白了这些手法的运用给诗歌增添了魅力,从而理解了此诗,也理解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激情。为了进一步理解此诗,我让学生进行朗诵设计,并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然后根据自己的设计把诗歌读一遍,此环节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的热情被调动了起来,尽管他们的朗读还欠缺火候,但从设计的理由上看,学生还是能够理解本诗。

诗歌教学避免面面俱到,有时教师不讲还好,越讲学生倒越模糊,所以上课时一定要避免这一误区。学习诗歌的终极目标是把诗歌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脉中,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前提是必须把诗歌背下来,并不断复习它,咀嚼它,直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这首诗歌能背下来就很不错了,但从检查背诵这一环节来看,文科生做得较好,而理科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不能当场背诵。

《蜀道难》教学反思 篇5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就在于让学生探究“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寻找美点。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因为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得到的,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说,同时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鉴赏的甜头,坚定地走下去。当然在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时,教师可抛砖引玉。这就需要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是敢于在学生面前自我展示的,让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下,有更多的发现。

《蜀道难》教学反思 篇6

1、注重课前的预习,将熟悉课文的任务前置,为课堂的高效奠定基础。课前的预习注重情景设置,不是课堂的激情导入,这提高了预习的感情投入度,预习有了情感投入,随着学生对文本的钻研,有了和文本在思想上契合,学习的感情会贯穿始终的。

2、注重预习的指导,预习的作用大家都清楚,但有老师指导的预习和没有指导的预习结果是不一样的.,预习指导指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突出语文的工具性也要涉及人文性,但不要求多深多广。

3、我们时常谈备课要备学生,但往往是一句空话,只有深入学生的预习中,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才能设计出符合学情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4、课堂的检查预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它既督促了预习也落实了基础。许多新课程课堂往往淡化了对知识的落实,这是影响学生语文素质提高的因素之一。

5、课堂预习展示是学生对文本个性理解的展现,如果预习检查注重的是语文的工具性的话,学生的展示更注重人文性。展示的方式很多,如篇幅比较长的文章学生的展示先在小组中进行,然后在班级进行。本文短小,可以直接在班级展示。展示有三要求:都会的不展示,都不会的不展示,产生歧义或核心知识问题的展示;展示不是表演,别人可以提出质疑;展示有目标有准备,语言精练,长话短说。

6、问题探究是培养学生思辨思维较好形式,探究的题目来自学生,但由于学生的素质的差别,这些提供在课堂讨论的题目是经过老师复述加工的。探究采取参与式的方式,在老师的组织下,以四人小组为主。自由回答。

7、课外延伸是对课堂生成的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在课外进行探究,写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