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校本课程》教案(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校本课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蜗牛的相关知识,掌握蜗牛的形状特点。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和形式进行绘制。
3、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形式进行创作。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蜗牛的图片,背景音乐,录音,蜗牛头饰5个。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那老师就出个谜语考考大家。
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蜗牛(没有壳的蜗牛)
生:蜗牛怎么没有壳呀?
师:对呀,这只蜗牛怎么没有壳呀?还是让我们一起问问这只小蜗牛吧!
2、教师播放课件:
蜗牛在哭诉:“我是蜗牛查理,我背上的房子在比赛时被人意外的踩坏了!其他的蜗牛都笑我,而且冬天快到了,没有了房子我可怎么过冬呀?呜……”
3、师:多可怜的小查理啊,你们愿意帮助它吗?
生:愿意。
4、教: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帮助小蜗牛查理设计新房子吧!(出示课题——蜗牛的新家)
二、发展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在给小蜗牛盖新房子之前问问大家,你对蜗牛了解有多少?你知道蜗牛身体有哪些部分组成吗?它的生活习性怎么样?
生a:蜗牛有触角、眼睛、嘴、腹部、尾巴和壳。
生b:身体软软的,爬起来很慢……
生c:它身上的壳还可以为它遮风挡雨……
2、教师:哇,原来蜗牛并不像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它的身体有好几部分组成,尤其是背上的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小小的蜗牛虽然爬得很慢,可是它可以为了一个目标不怕跌倒,勇往直前,这种坚持不懈的值得大家去学习!那你们想给蜗牛查理重建一所什么样的房子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阐述。)
3、师:同学们的建议都很棒,也让我们问问小蜗牛,听听它有什么建议吧!
“蜗牛”提出设计要求:原来的房子我都背了好些年了,看来看去都看腻了,最近蜗牛家族兴起好多时髦的新房子,我也想要一栋那样的。但是我可不要和别人的一样哦!我带了一些照片,大家先看看吧,希望对你们的设计有所帮助。
4、师:哇,小蜗牛准备的可真充分,赶紧让我们一看吧!
(欣赏观察蜗牛图片,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进行点评。每组图片欣赏结束,教师及时,并将贴在黑板上。)
(1)、给蜗牛原来的壳上添加美丽的花纹,涂上漂亮的颜色;
(2)、改变蜗牛壳原有的形状;
(3)、可以夸张、想象,用其他房屋造型代替蜗牛的壳。
5、师:时间紧迫,再不赶快帮小蜗牛把房子建好,它就要冻感冒了!(教师把没有壳的蜗牛贴在黑板上给学生做参照。)就让我们比一比,赛一赛,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给小蜗牛设计出最具特色的房子吧!
三、创作阶段
1、学生拿出纸准备画的时候,要适时提出绘画要求:你画的房子黑板上的小蜗牛能住吗?——提醒学生要把蜗牛的房子画大些。
2、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作画,陶冶学生的情操。
3、教师巡回指导,遇见问题及时指出,优秀作品及时点评。
四、作品展评
1、请学生分小组先组内评出最优秀的.,贴在黑板上全班同学一起点评。(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作品,说说作品最具特色的地方是哪里。)
2、教师:经过大家的设计,给小蜗牛选出了这么多好看有趣的“房子”,小蜗牛查理看了之后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它到底喜不喜欢呢?请同学们认真听下面的音乐,并从中找到答案。
3、播放音乐动画《快乐的小蜗牛》。学生在听音乐时教师鼓励学生上前,根据音乐带领大家做一些动作或进行简短的表演。(主动上去表演的学生,给他带上准备好的蜗牛头饰。)
4、音乐结束,请学生说说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小蜗牛很快乐。
5、教师:今天不仅小蜗牛很开心,老师也很开心。因为老师看都那么爱帮助别人,积极主动的动脑动手,为小蜗牛设计了那么多有趣的房子。希在课后能再尝试用其他的材料和方法给小蜗牛制作房子。
五、课后拓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蜗牛。
教学后记:
本课是校本课程,以学生平时比较感兴趣的“小蜗牛”为课题。
导入部分用谜语的形式是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出示了一张没有壳的蜗牛是为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下面新课的兴趣。整节课都以小蜗牛为主线,从导入——新授——创作——点评都有小蜗牛在其中牵引。课的结尾以一首欢快的音乐《快乐的小蜗牛》结束,整节课学生学习气氛很高。
《校本课程》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归因的重要意义。
2、指导学生学会积极的归因,树立自信。
教学过程:
引言
如果你最喜欢的电影演员演了一部非常糟的电影。你会怎么解释呢?有几种可能的理由,例如:也许他那阵子身体状况不佳,也许他家里突然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也许他因为搭档太差劲,而不能发挥如意。也许他本身就是一个并不高明的演员。他以前的成名全是偶然。如果你选择了前三个之类的非赏演技的原因,你还会喜欢那个演员,如果是最后一个归因,你肯定不会再像以前那么喜欢他了。
换一个主人公,你有一次考得特别好,你又会怎么解释?碰的?还是你那天心情特别好,意外?还是你终于考出了真实的'水平了?如果你把考好的原因归为前两因类,则你不会更从地对自己有信心,对运气一类的,你会因此
对自己更有信心。
这两例都说明了同一行为不同归因的不同效应。
我们在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的时候,往往会寻找自己和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这就叫“归因”。奥地利的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了“归因理论”。提问:你们对这次月考满意吗?那么你们是如何归因的?是稀里糊涂地让它过去,还是真正地学会吃一堑长一智呢?其实,我认为:输或赢都要明明白白,只有明白了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你才能有的放矢。现在,我请大家写下你们这次考试失败或者成功,原因是什么?
将认为自己失败的与认为自己成功的分开。根据反馈来分析,向学生解释正确归因的方法。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易是分析学习或工作成败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有自信心的人把成功的原因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强,而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不努力。认为自己要努力程度到了自己必定成功。相反,缺乏信心的人,常把成功的原因的归为运气好,任务容易、自己无法决定的外部因素,而把失败归结为自己能力差甚至无能。(积极归因:当失败时,要告诉自己“这次失败是因为我的努力不足,我的能力是足够的,只要我努力了,无论下次任务有多难,我都可以战胜困难”)
指导学生阅读林肯的故事,并在每次失败中找出可能的原因。
讨论两个问题:
1、最终是什么原因导致主人公最终坚持不懈?
2、揭示主人公就是著名的美国总统林肯。这时,你会怎么归因?
分享:故事《沉香与木炭》
引导:每个人都是一座金矿,调整自己的归因倾向,学会积极归因,走向成功。
《校本课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并分角色朗读。
2、会认“心、到、井”等11个字,会写“下、井、心、来、你”五个字。
3、理解课文,养成遇到困难时乐观、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能流利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并分角色朗读。
2、会认“心、到、井”等11个字,会写“下、井、心、来、你”五个字。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养成遇到困难时乐观、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演奏《小青蛙找家》,一个学生戴着小青蛙头饰,伴随音乐跳出来,全班同学也跟着唱。
2、戴着青蛙头饰的同学说:“我怎么掉进枯井里了?怎么办呢?”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小青蛙。引导说:“现在小青蛙掉进井里了,谁来给他想个办法?”找几个学生说。
二、初读课文,在读中识字
1、教师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
3、学习小组合作识字。学生相互出示生字卡片(生字卡片可以是学生自己写的,也可以是爸爸妈妈写的。)
4、教师采取多种形式检查生字学习情况。教师出示生字、词语、短句卡片,开火车读,抢读,学习小组齐读。
5、引导学生说出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三、自主朗读,感知课文。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给别人听,可以是同桌,也可以是教师,还可以是他的朋友们……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全班同学听,让同学们评一评,比一比,看谁读得,读出了恰当的语气。
四、分角色表演读。
1、学习小组分角色表演读。
2、抽一二组在全班表演读。
五、结合情境图,想想说说
1、教师出示情境图(幻灯片)。
2、想一想
①小青蛙掉到井里为什么还要唱歌?
②如果小青蛙不唱歌,还可以怎么做?
③你喜欢这只小青蛙吗?为什么?
3、讨论、交流。
4、教师总结:这只小青蛙是只快乐的小青蛙,聪明的小青蛙,勇敢的小青蛙。教师板书“快乐的”“聪明的”“勇敢的”。
六、在愉悦中下课。
教师弹奏《小青蛙找家》,让每一个学生都变成一只快乐的小青蛙,聪明的小青蛙,勇敢的小青蛙边唱边跳出教室外。
《校本课程》教案 篇4
教学目标:了解波尔多液发现、成份及作用机理
教学重点:波尔多液的配制及作用机理
教学过程:
活动一:阅读教材,组织学生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一、波尔多液的成分?
波尔多液是一种广谱无机杀菌剂,用硫酸铜、生石灰和水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
二、波尔多液制备方法?
分为生石灰少量式、半量式、等量式、多量式、倍量式、三倍式。
三、波尔多液的作用机理?
它是一种非内吸型保护性无机杀菌剂,,喷洒药液后在植物体和病菌表面形成一层很薄的药膜,该膜不溶于水,但在二氧化碳、氨、树体及病菌分泌物的作用下,使可溶性铜离子逐渐增加而起杀菌作用,可有效地阻止孢子发芽,防止病菌侵染,并能促使叶色浓绿、生长健壮,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四、波尔多液的特点?
该制剂具有杀菌谱广、持效期长、病菌不会产生抗性、对人和畜低毒等特点。
五、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一般情况下,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雾效果最好,连续喷洒2~4次即可控制病害。发病时间越长,施用效果也越差。作物的'花期、早晨露水未干、天气阴湿、多雾天喷施后易产生药害,喷施后遇大雨,应在天晴后补喷。在温度超过30℃的晴天中午也应避免施用。喷波尔多液15天后才能喷石硫合剂,并且不能与其它农药混用,在果实采收前20天停止使用,以免污染果面造成果锈。
活动二:
1、组织学生参观果园,指导学生配制波尔多液并给果树施药。
2、写出硫酸铜与熟石灰反应生成碱式硫酸铜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波尔多液的发现教育学生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校本课程》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绝对值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师生的交流与探索下,轻松愉快地学到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数轴解决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形成“脑中有图,心中有数”的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二、教材解读
借助数轴引出对绝对值的概念,并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发现绝对值的性质特征,利用绝对值来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让学生直观理解绝对值的含义,不要在绝对值符号内部出现多重符号和
字母,多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归纳、验证。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情境导入
[课件展示,激趣感知]
博物馆、农场到学校与学校到博物馆农场的距离的关系。
[媒体展示课件,认知生活中的有些问题]
不考虑相反意义,只考虑具体数值。
[创设情境,实例导入]利用动画展示,让学生在有趣的图画中感受绝对值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物的形象符合学生心理,学生兴趣很高,踊跃发言,95%的学生能顺利的解决问题。
师生互动
[提出问题,引发讨论]
1、引导学生得出绝对值定义及表示方法。
2、同桌之间互相举例。
[展示:启发学生交流了解绝对值]
归纳绝对值概念,教师指出表示方法。
[师生互动、探索新知]:学生根据情境感知初步认知绝对值,并通过对其概念的理解求解一个数的.绝对值。
同桌之间举例,效果良好,体现了“自主——协作”学习。
阅读课文,互动探索
求解各数的绝对值后讨论
1、想一想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学生举例,并进行观察、比较、归纳。
2、议一议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得结论教师质疑: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否为负数?学生通过分析理解绝对值的内在涵义。
阅读课文:从各数的绝对值归纳绝对值的代数意义。
[阅读课文:“想一想]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阅读课文:“议一议]
学生分析各类数的绝对值与本身的关系,并对教师的质疑进行深究。
[趣引妙答,思路点拨]通过学生举例思考,对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进行观察对比,从而得到它们的关系。
学生从“特殊——一般”分类归纳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并通过归纳总结出绝对值的内在涵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协商、讨论中将问题逐渐明朗化、具体化,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内容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
3、做一做
[激趣探知]
教师出示过关题目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最终找到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师生归纳两页数比较大小的两种方法。
[探索用绝对值比较两负数的方法]
体验概念的形式过程
旧知识的引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取新知,从已有知识逐渐到新知识,不但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分解了本节的难点。
从旧知识层层引入,学生兴趣十足,提高了教学效果,突破了难点,学生接受轻而易举。
巩固练习
[绝对值比较两负数大小的运用]
情境: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媒体展示,出示习题]:
运用绝对值比较负数大小。
[变成训练,巩固反馈]
继续对绝对值比较负数大小进行巩固练习。
由以上练习层层深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并且印象深刻。
知识延伸
[学生探究,教师点拨]
[媒体展示]
绝对值定义,代数意义及内在涵义的的灵活应用。
[知识延伸,目标升华]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细致的理解知识点。
学生能够互相评点,共同探索,既发展了自主学习能力,又强化了协作精神。
《校本课程》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发挥传统蒙学的作用,让小学生们了解中国灿烂的古文明,沐浴在传统文化中。
2.培养学生诵读能力,锻炼学生的记忆力。
3.从孔子思想中汲取精髓,了解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做人。
教学用具:多媒体CD片幻灯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融洽师生关系。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想问问大家,现在你们的身份是什么?(学生)那么,我的身份呢?(老师)恩,以前咱们的爸爸妈妈学习都是老师教什么他们学什么,可现在不同了,你们变得更聪明了,所以,今天的老师只是同学们学习过程中的指路人和合作伙伴,希望我们今天能彼此学得愉快,共同进步,好不好?
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1.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在这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就像一颗最耀眼的明珠,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大家想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
2. 引入录象《文化巨人------孔子》
这里提到的名人就是孔子,这本书的名字就叫《论语》
板书:孔子---------《论语》
3. 出示孔子图像。
这就是孔子,他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鲁国人(今山东人),他长期从事私人讲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都可以成为他的学生,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其中有七十二人是他的得意弟子。
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在亚洲很多国家都有孔庙,有很多人尊崇孔子,拜孔子为先师,他还被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大家看插图,我们看到的孔子不仅高大、庄严,而且还是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
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育是通过他与弟子之间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也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它既是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它在封建时代是人人必读的书)同时它也是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如:不耻下问、不亦乐乎、见义勇为、巧言令色、家喻户晓、成人之美、乐在其中、言而有信……
大家有兴趣来了解它吗?
三、 初读《论语》,了解作品。
1. 出示《论语》,听录音。
大家听后,一定会发现,好几则都有一个“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孔子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们言行的书,用“子”是对老师的尊敬,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如何?
2.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做人。)
3.请对照拼音自己大声朗读。
四、 再读〈论语〉,解析作品。
1.常言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再读几遍,读准节奏,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读书时看谁摇头晃脑摇得好。
检查读文效果。
2.检查读文效果,给以鼓励。
3.理解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理解:学习了知识要经常温习它,不也是让人愉快的事吗?
拓展:你在上课或学习的时候,怎样才能记得又快又好?
(指名回答。)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理解: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让人快乐的事吗?
拓展:家里有客人或者小朋友来的时候,你应该怎样做呢?
(指名回答)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理解:别人不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的表现吗?
拓展:当别人不理解或误会你的时候,你应该怎样做?
4.将这则论语连起来读一读,背一背。
5.小结:
俗话说:“熟能生巧”,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复习对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同学们在学习上一定要经常复习,要以学习为乐事,还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五、 讲故事〈反复练习,终成书圣〉,拓展〈论语〉意思。
六、 结束语: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植根于我们的心灵,伴我们成长。
七、送一份礼物给同学们。
每日三问-------今天,我的学习进步了吗?
我的身体进步了吗?
我的品德进步了吗?
《校本课程》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古筝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图中画了谁?他在干什么?
2、大屏幕出示古诗的内容,教师简介作者。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古诗的意境。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3、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
4、教师范读。生再读古诗。
三、图文结合,再读感悟。
1、指名读古诗。
2、出示课件(文中的插图)。分小组讨论: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季节?你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3、全班交流:
(1)我从“桃红”看出是描写的春天的景色,因为春天才会有盛开的桃花。
(2)我还从“柳绿”看出来是春天的景色,在春天,柳树都发芽了,才会是绿色的。
(3)我补充一点,我是从“莺啼”得知作者写的是春天,我们在第一课学了一个描写春天的词“莺歌燕舞”……
4、用图帮助学生理解“宿雨”、“山客犹眠”。
5、教师点拨:在配乐声中老师用散文的形式把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朗读出来,学生欣赏。
6、多美的一幅画,多美的一首诗,我们在来读一读。
(1)、男生读。
(2)、女生读。
(3)、齐读。
(4)小组比赛读。
四、背诵积累。
1、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练习背诵。
(1)、教师引背。
(2)、同桌对背。
(3)指名背诵。
(4)、学生齐背。
教学反思:
我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数千年的文明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激励着人们向往和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的美好的.山居生活,景色怡人。如果由老师来讲解,学生的兴趣可能不高,于是老师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找,看看古诗描写的季节。学生因为是自己开动脑筋找的,说的,因此参与性很高。给学生配上音乐朗读,有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学生学的主动积极。老师用朗读散文的形式把诗歌所描绘的意境读出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感悟,从而更好的朗读。
《校本课程》教案 篇8
一 教学目标:
1.把生活实际和数学课堂联系起来引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让“争论”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让学生都参与课堂,提高兴趣,化难为易。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 教学案例:
付清欠款
有四个人借钱的数目分别是这样的:阿伊库向贝尔借了10美元;贝尔向查理借了20美元;查理向迪克借了30美元;迪克又向阿伊库借了40美元。碰巧四个人都在场,决定结个账,请问最少只需要动用多少美金就可以将所有欠款一次付清?
生日会上的12个小孩
今天是我13岁的生日。在我的生日宴会上,包括我共有12个小孩相聚在一起。每四个小孩同属一个家庭,共来自A,B和C这三个不同的家庭,当然也包括我所在的家庭。有意思的是,这12个小孩的年龄都不相同,最大的13岁,换句话说,在1至13这十三个数字中,除了某个数字外,其余的数字都表示某个孩子的年龄。我把每个家庭的孩子的年龄加起来,得到以下的结果:
家庭A:年龄总数41,包括一个12岁的孩子。
家庭B:年龄总数m,包括一个5岁的孩子。
家庭C:年龄总数21,包括一个4岁的孩子。
只有家庭A中有两个孩子只相差1岁的孩子。
你能回答下面两个问题吗:我属于哪个家庭——A,B,还是C?每个家庭中的孩子各是多大?因为只有家庭A中有两个孩子只相差1岁,所以我绝对不是C家庭的。(21-4-13=4,4=1+3,4与3相差1,与条件矛盾)
家庭A:年龄总数41,包括一个12岁的孩子,所以平均年龄大于10,又因为有两个孩子只相差1岁,所以家庭A中可能出现11,12或12,13。若包括11,12,则41-11-12=18=10+8,10,11,12皆差1岁,与条件矛盾。若包括12,13,则41-12-13=16=10+6或7+9,符合条件。
若A家庭为6,10,12,13。则C家庭为1,4,7,9。根据排除法,B家庭为2/3,5,8,11。
若A家庭为7,9,12,13,则C家庭为1,4,6,10。根据排除法,B家庭为2/3,5,8,11。
三.数学故事:
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组成底盘的菱形的钝角为109度28分,所有的锐角为70度32分,这样既坚固又省料。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误差极小。
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而且排成“人”字形。“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更精确地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度44分8秒!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
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蜘蛛结的“八卦”形网,是既复杂又美丽的八角形几何图案,人们即使用直尺的圆规也很难画出像蜘蛛网那样匀称的图案。
冬天,猫睡觉时总是把身体抱成一个球形,这其间也有数学,因为球形使身体的表面积最小,从而散发的热量也最少。
四我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