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的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七年级历史的教案(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加深对改革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了解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的形式,加深对商鞅变法的理解,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体会商鞅不畏困难,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活动准备:
1、学生课前通过网络,相关的书籍搜集商鞅变法的背景,商鞅个人资料,商鞅的变法主张等资料。
2、课前思考讨论:怎样看待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成功的条件?
活动过程:
一、我来说背景
指名让学生来讲述商鞅变法的背景。
强调:铁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
二、我是商鞅
学生介绍商鞅
三、商鞅变法
情景一:商鞅舌辩群儒
模拟辩论:秦孝公决心任用商鞅变法图强,但改革不可避免的遭到旧势力的阻挠,请大家模拟奴隶主旧贵族与商鞅进行辩论。
(教师提示:商君卫鞅(公孙鞅)曰:“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意思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调整治国策略,无须恪守古代的章法。)
情景二:我谈商鞅变法
1、分组讨论:
(1)、若你是商鞅变法时秦国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那些措施表示欢迎?为什么?
(2)、若你是奴隶主旧贵族,你会对那条法令不满?为什么?
(3)、若你是农民,你对法令有什么看法?
2、学生交流。
四、读史明鉴
1、提问: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2、学法指导:判定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在于其目的是否达到。
3、学生讨论交流。(启示:任何变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五、我来评商鞅
课件出示:
司马迁说,他认为商鞅天性残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实行严刑法制,不择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个谋反的罪名。
苏轼说,他认为商鞅变法不听取别人的意见,独断专行,虽然使秦国骤然富强,并统一全国,但也引起天下怨恨,使秦朝不久即灭亡。
你怎么看待他们的评论?(小组讨论交流)
六、以史为鉴
1、提问: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成功?改革的成功要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归纳: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统治者的支持;
符合人民的意愿;
改革者的创新进取精神
2、你能说说秦国由弱到强,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呢?
这些经验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吗?我们应怎么做?
(勇于改革,善于用人)
(改革是强国之路,我国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要深化改革,勇于创新;注重人才培养,重视教育。)
七、课外探究
战国时期各国都纷纷变法,请你查一查其他国家的改革情况及其对各国产生的影响。(提示: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齐国邹忌变法等)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 篇2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古代史已经有所了解,对学习历史的方法也基本熟悉,基本掌握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学习技巧。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头疼的是历史时间的记忆和掌握,这个需要引导和理解记忆,这只是时间的问题,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引导他们走进历史,爱上历史。
二、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课程一共包括三个单元: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具体措施
第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1、目标统一,准确,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三、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讨论,历史故事会、历史剧,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学有所得。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五、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六、教学进度安排
1.具体时间安排以学校大事安排表为准。
2.课时数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万里长城,灵渠;秦朝疆域。
二、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课外书籍的活动,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正确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通过对秦始皇及其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学习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法,从而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通过思考和分析“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学生明确综合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三、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但他的残暴统治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祸根。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对中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建议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一个是中央集权制的概念,一个是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关系。把对“中央集权制”概念的理解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主要考虑初中一年级学生对这一政治术语的学习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关系这个问题,则更属于政治学范畴的内容,如何帮助学生把这个比较艰深的问题转化为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加以掌握,也是个难点。
地位分析:
“秦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这一课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局面;秦统一后采取的措施,一方面维护了统一的成果,加强了秦的封建统治,另一方面又暴露了秦朝统治者特别是秦始皇的专横、残暴。正是这种严酷统治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这些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教法建议:
1.关于"秦灭六国"的讲授。
方法一:教师可利用幻灯片《秦灭六国图》,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从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六国先后灭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
方法二:教师可在导入本课时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建议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战国七雄的方位图。教师可利用这个方位图,边讲边擦,灭一国,擦一国,直到六国全被擦掉,只剩秦国。指出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
2.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内容的讲授。
教师可用谈话法,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什么是"中央集权"?"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用图示在黑板上归纳出或出示幻灯片--秦中央重要官职及分工,地方主要官职,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中央集权"。
3."巩固统一的措施"一目。
教师可利用幻灯片,或模型、实物,与学生讨论国家统一后,文字、货币统一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形象的理解此举与巩固统一的关系,突破难点。至于"焚书坑儒",教师讲明"焚书"、"坑儒"的概念,指出此举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项重要措施即可。讲课时可配合使用幻灯片。
4.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从商到秦的文字演化,用示意图表示出来(教师可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来,注意提醒"篆"字的写法):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
5.如何讲授秦疆域图与国家的疆界四至。
《秦朝疆域图》是我们在历史课是接触到的第一幅历史疆域图,如何通过疆域图了解一个国家的疆界四至呢?
(1)指导学生从图例中了解秦朝国土在图中的颜色,并准确地找出秦的都城和国界线。
(2)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识图方法,找出秦朝疆域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最远到达的地点,准确地说出这些地点的名称。
(3)为了便于掌握,可以在地图旁边设计一个《秦疆域》的简单示意图,如:
秦灭六国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第二,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秦的统一,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主要包含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方面,即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的三公制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阐述了秦朝中央集权制与以前分封制的关系,分析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对后世历代政治制度的影响。通过学习本目,学生可以对什么是中央集权制,秦朝中央集权制是如何建立的,对后世历代政治制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等问题有比较明确的了解。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 篇4
课标内容:1、了解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以大运河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① 隋朝的建立;②隋朝统一的时间及其意义;③大运河开凿的时间、南北起止及中心点;④大运河的作用;⑤隋文帝开科举制的先河;⑥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⑦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1、结合《隋运河》图讲解大运河的开凿,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结合图文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2、联系隋以前中国古代的主要选官制度,说明隋创立科举制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说明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隋炀帝的评价,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通过课后题“比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隋朝统一及其历史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2、结合课中题,补充历代诗人对隋大运河的咏叹,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进行讨论。结合卡通问答中有关科举制的介绍和课后题,对科举制的作用进行讨论。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做出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了解隋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至今还在发挥重要作用,它的开凿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理解科举制的作用,初步认识人事制度建设对国家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一、重点: 1、大运河的开凿
2、科举制的创立
二、难点: 1、大运河为什么在隋朝时开凿?
2、进士科的'创设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
3、就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和科举制的作用引导学生勇于多角
度提出问题,共同探究,并做出解释。
教学方法: 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
教学时间:2课时
导学程序:
(简要复习上册知识,导入新课)
一、隋朝统一南北:1、隋朝的建立,弄清楚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所在地。
2、就定都长安,要求学生归纳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
3、隋统一南北讲清时间及所灭的政权。其意义结合“隋朝出现了
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讲解。
二、大运河的开凿: 1、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2、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3、大运河的作用
三、科举制的创立: 1、隋文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2、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3、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导学小结)
就隋的建立和统一南北的有关知识提问,指出隋开凿的大运河和创立的科举制对后世影响巨大。请一至二位学生简要归纳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影响。
课后作业:
1、( )年,( )废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 )。
2、( )年,隋朝灭掉南方的( ),南北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3、605年,( )下令开凿大运河。
4、大运河以( )为中心,北通( ),南达( ),全长( )多千米。
5、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或作用: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 )和( )起了很大的作用。
6、开凿大运河的目的:隋朝统一后( )。
7、开科举制先河的是( )。( )又创设( ),科举制正式形成。
8、隋文帝创立科举制的目的:改革( )的办法,通过分科考试( )。
9、科举制打破了( )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 )的机会;同时,为统治者( )拓宽了道路。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后各朝都相继沿用。
10、隋末农民起义军中( )、( )领导的( )势力最大。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 篇5
课题
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C资本主义萌芽
2.能力培养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导致中国落后
重难点
1.重点 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和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
2.难点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
教学过程
训练引导及反馈调整
指导启导疏导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板书〕
1、康熙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a、奖励垦荒屯田〔板书〕
b、重视兴修水利
c、多次减免租税
d、提倡勤俭节约
小结 这些措施的实行巩固清朝的统治
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雍正帝继承父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到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
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a、耕地面积的扩大与人口的增长
b、 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c、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历史教案-历史,标签: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七年级下历史教案,
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的前提
问 清朝前期的手工业比明朝更加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鼓励商人开矿
②、南京、广州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超过苏州
③、景德镇制瓷业的规模比过去大
④、边疆少数民族手工业也发展起来
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商业业繁荣起来
3、商业发展和商业城市的出现
北京、苏州、扬州都是繁华的城镇
4、让学生思考,集体讨论
清朝前期的经济,为何能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启导
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什么?〔康乾盛世〕
疏导
人民的反抗斗争
清朝政府调整政策
人民群众辛勤劳动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①唐朝疆域的四至;
②唐朝与东突厥的关系;
③唐太宗尊为“天可汗”;
④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⑤文成公主入藏;
⑥金城公主入藏;
⑦唐蕃会盟。
1、通过对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
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为发展民族关
系所做出贡献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关系的了解,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唐朝疆域广大,唐政府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住空前频繁。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2、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天可汗”。
3、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发展唐蕃关系,促进汉藏交往做出了杰出贡献。
4、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
一、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二、难点: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探究
教学时间:1课时
导学程序:
导入新课:
1、提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情况?
2、指出: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这一时期,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得到发展。
教学纲要:
一、天可汗:
1、唐朝的疆域
2、边疆各族的分布
3、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4、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二、唐蕃和亲与会盟: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会盟
课后作业
1、唐的疆域:东到( ),西达( ),东北至( )以北和( ),南及(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2、唐太宗派兵攻打( )突厥,俘其首领( ),对他进行了优待。
3、唐太宗( )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 ”。
4、唐朝对西域的管辖:( )在天山以南设立( )都护府,( )在天山以北设立( )都护府。这些是唐朝对西域地区的统治机构。
5、吐蕃是( )的祖先,很早就居住在( )。7世纪前期,吐蕃首领( )统一各部,建立政权,以( )( 今西藏的拉萨)为都城。
6、派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皇帝是( )。派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和亲的皇帝是( )。
7、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同唐朝已经“ ”了。
8、( )至今还屹立在拉萨大昭寺前,成为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象征。
9、( )年,吐蕃与唐朝会盟。盟约里说:“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 篇7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
5课时
[课型]
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
(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一、 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 距今170万年 中国最早的人类 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二、 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 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巩固练习
作业:(见课件)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多媒体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 篇8
[课标内容]
了解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明朝的建立;废丞相,设三司;厂卫制度;八股取士。
①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明朝加强皇权的各项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②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敢于立论的创新精神和利用论据论证观点的思辩方法。
③通过分析比较明朝和唐朝科举考试的异同,培养学生全面评价问题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一方面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②明朝建立后,把隋唐创立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到八股取士,从思想文化上加强君主专制,它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难点:正确理解和认识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教学方法]
通过师生互动及学生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导入新课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红巾军大起义
2、朱元璋建立明朝
二、废丞相,设三司
1、撤中书省,废丞相
2、废行省,设三司
三、厂卫制度
1、锦衣卫
2、东厂和西厂
四、八股取士
1、八股取士
2、八股取士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