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童年读后感

2025/10/13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童年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童年读后感 篇1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不一样的,有酸甜苦辣,像一串五颜六色的珍珠,红色代表活跃,灰色代表沉默,橙色代表快乐……而高尔基的童年,几乎都是黑色的,他没有我们这么辛福。

最让我久久难忘的是高尔基从小就善良的内心,特别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颗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能爱能恨的灵魂。他勤于学习,刻苦耐劳,严峻的生活使他锻炼成长为一个意志刚强、有理想有作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生活的困苦并没有使他退却,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一片光明。

他四岁丧父,跟着妈妈和年迈的外祖母生活。其他小孩都有新衣服穿,而他却只有几件布丁衣,但他没有责怪妈妈,而是更孝敬她。

那个时代是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社会,高尔基在家里经常遭到外祖父的毒打,使他过早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罪恶,还有饥饿。充满残酷、野蛮、令人不快了的家庭,高尔基的生活中,常常会听到别人的讽刺、嘲笑,是他失望而伤心。高尔基学会坚强,便开始坚持自己的信念。在他遇到挫折时,善良的外祖母总是鼓励他,安慰他。

不是所有高尔基身边的人都关心他,他的外祖父脾气很暴躁,十分的贪婪。他还有两个舅舅都很自私自利,有时还冤枉他。

我们现在,世界变得和平,与高尔基的童年完全相反了,不他小时候那么痛苦,那么愚昧,条件也更好了。独生子女都成了掌上明珠,家长都舍不得狠狠地打孩子,是他们沉浸在溺爱中了。

我们有着平稳的课桌,洁白的墙壁,宽广的操场,明亮的灯光,还有高大挺拔的广玉兰陪伴着我们上课。

时代不断的进步,人们却变得懦弱,知难而退,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进。所以,我们要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在这么优越的条件下要好好读书,这样才能对得起父母和老师。

童年读后感 篇2

记忆中的童年,有欢乐的笑声,有纯真的友情,有父母的关怀,有长辈的宠爱……童年仿佛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梦幻世界,那么美好,那么无忧无虑。可是,打开高尔基的《童年》,在这部他的自传体小说里,他却用真实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没有色彩的、黯淡无光的童年。

阿廖沙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悲痛中生下的小弟弟也死了。这对孤苦无依的母子只能去投奔霸道蛮横的外祖父,阿廖沙悲惨的童年也从此开始。凶残的外祖父,自私的舅舅,艰难的生活,黑暗的时代,小小的阿廖沙在这样的环境里饱受着精神上的折磨和身体上的屈辱。但苦难并没有让他自暴自弃,炼狱般的童年浇灌出了他不屈的信念。善良的外婆,乐观的茨冈娃,正直的格里高里是他生命里的光,是他们给他暗淡的童年添了几分不一样的光彩,是他们让他在逆境中寻到了通往光明的小径。坚强的阿廖沙借着那抹淡淡的光在逆境中成长,最终成长为一代文豪高尔基。作者通过真挚的文字,净化那被丑恶社会污染了的心,拯救了俄国的黑暗时代。

而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童年生活中遍布鲜花和光明,却助长了我们的懒惰和懦弱。碰到一点儿困难就退缩,遇到一点儿挫折就放弃,我们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没有追求,经不起生活的大风大浪,难道我们一零后真的是垮掉的一代吗?不,我坚信新时代的我们不会沉溺在先辈们用鲜血和汗水为我们浇筑的城堡里自甘堕落,我们会坚定地扛起自己的责任,绽放自己独一无二的光彩。

祖国的繁荣昌盛不是我们偷懒的借口,生活的富足和安乐更应该是我们前进的动力。逆境中的阿廖沙都能走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在那些微不足道的困难面前后退?人若有志,难事亦易矣。让我们一起努力奋斗,为了梦想坚持不懈,执着拼搏,用实际行动为自己正名!

童年读后感 篇3

最近,我读完了高尔基写的《童年》这本书。当我怀沉重重的心情放下书时,我想起了我们现在的生活,跟高尔基的童年时多么的不同呀!

《童年》讲述了阿廖沙四岁时,父亲逝世。他跟随母亲到了外祖父家。之后,母亲又远走他乡,四处飘泊。阿廖沙从小与外祖母外祖父相依为命。外祖父因为缺钱,十分专横、残暴,还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外祖母则是慈祥善良,教会了阿廖沙明辨是非,像一只蜡烛,点亮了阿廖沙的人生之灯。阿廖沙还认识了聪明能干的小茨冈、落魄的“好事情”,还亲眼目睹了小茨冈的死亡。每个人不同的性格,都给阿廖沙造成了不同的影响,他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了他的童年。

其中我最喜欢阿廖沙的外祖母,她善良、乐观、坚强,竭尽全力地关心和保护着阿廖沙,尽量不让他受到伤害。她用她的宗教、童话故事和她的歌声教会了阿廖沙正义、善良。虽然生活非常艰辛、屈辱,但她还是保持着一颗宽容的心。

全书毫无保留的揭露了沙俄统治的黑暗,批判了社会对人性的扭曲。赞扬了以阿廖沙为首的一代俄罗斯新人正直勇敢、不惧黑暗的精神。

把阿廖沙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比一比,是多么的不同啊!阿廖沙从小失去了亲人,没有了生活依靠。外祖父家的生活又是那么的清苦,但他没有受外祖父的影响,变成一个暴躁、贪婪、自私的人,而是像他外祖母一样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充满爱心的人。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比他那时优越几千倍、几万倍,我们还有理由不好好学习、好好珍惜,成长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吗?

童年读后感 篇4

寒假妈妈送给我几本书,其中一本是世界文学经典《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我拿到书看到是世界文学经典,便津津有味的读起来,可是第一遍看完我并没有太深的感触,妈妈建议我再读几遍,于是我又细细读起来……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童年》主要讲述的是阿廖沙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小说从他随同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到外祖父叫他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最底层人民的艰难生活状况。

阿廖沙外祖父家开了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祖父变得吝啬、贪婪,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还狠心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他的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在这样一个让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到处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阿廖沙体会到当时人间的痛苦。

然而生活中总会有阳光的,他的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给与他阳光的还有他的好朋友淳朴的小茨冈、正直的格里戈里。他们都给阿廖沙温暖和力量,使他在黑暗的环境中仍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读了《童年》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也学会了在困难和困境中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成为充满爱心的人。

童年读后感 篇5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晋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以前我对这句话总是不太理解,但读过《童年》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

高尔基是一位世界闻名的大文豪。他来自社会的最底层,拥有着许多人们所不为熟知的悲惨童年。高尔基从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爱,母亲也因过度的悲伤对高尔基缺乏关心,不闻不问,最终他母亲也去世了。但此后他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在他与祖母的生活中,充满了暴力、贪婪等许多不良因素。但他最终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唯有坚强、自强不息,才能扼住命运的咽喉。

古今中外并不缺乏像高尔基这样的伟人。爱迪生的童年仅仅读过三个月的书,但他的一生却给世人留下20xx多项发明。霍金从小便因患病被禁锢在轮椅之上,但他克服了残疾之患,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级新星,解开了宇宙之谜。在我国被誉为“西部民歌之父”的王洛宾也拥有悲惨的童年。幼年丧父,成年经历过妻离子散之苦,但是他顶住了种种压力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多部耳熟能详的民歌。这些人是对“扼住命运的咽喉”的最好的诠释。

现在想想自己的生活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们从小便有健康的身躯以及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我们中有些人仍然不思进取,与高尔基的童年相比,真令我们自己羞愧,高尔基童年在带给我们震撼的同时,更激励着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不辜负父母、老师的期望,努力做好我们作为子女、学生的义务与责任。

读过《童年》之后使我更加懂得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更加知道要发奋努力的去实现自己的每一个追求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