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我们和我教学设计

2025/10/13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我们和我教学设计(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我们和我教学设计 篇1

一、说教材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发出对和平的呼唤。全诗共五个小节,分两部分:一(1-4小节)、描述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二(第5小节)、发出祈盼,让战火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一同享受春天的美好。教材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有两个意图:一是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预设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4个生字。

2、通过反复朗读,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2、3两个目标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第2个目标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则是教学难点。

三、 说教法、学法

诗歌前四节叙述结构相似,作者抓住自然界人们熟知的景物——大海、沙漠、夜空、草地,将其原有的美好宁静的景象与因战争遭到破坏的景象加以对比,并发出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并在前四节的结尾重复了这样的疑问,这就使人感到,这不仅仅是疑问了,更是一种对战争的控诉,一种对战争的抗议。最后一节的希望与祈盼,更是让人揪心,虽然仅仅只是一张平稳的课桌,一间洁白的教室,如果没有和平,连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要求都是空想,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这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本课教学,不宜逐词逐句讲解,所以我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材料,让学生对战争,特别是战争中的平民百姓、妇女儿童的生活状况有一些基本的了解,为理解诗歌的意思作铺垫。

读是理解诗句的基本手段,依据教材,我采用反复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做到读读、想想、说说、读读。如第一节在读的基础上,想象大海本来是什么样的,现在是什么情景,想象后说一说:面对此景,你有什么感受,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四处“这究竟是为什么?”的不同语气。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四、说教学流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为基础,教师要帮助学生架设生活和文本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4个环节。

1、谈话导入,体会快乐

轻松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阅读状态。

2、理解感悟,情感共鸣

教师提出自学要求,学生一边读书一边作批注,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基本就自己解决了。让学生圈画不懂的地方,批注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并相互交流,使自主阅读更有效。学生对文本理解后,让学生仿写诗歌,这样做水到渠成,学生的作品都很棒,这一过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使感情得到升华,学生更加憎恨战争、对战争感到愤怒、渴望和平。

3、情感升华,宣泄情感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仍然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研讨、争辩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在这里我先鼓励学生多种形式朗读教学内容,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循循善诱,逐一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学习第一小节,我让学生初读后想象:大海本来是什么样的,现在是什么情景,想象后说说:面对此景,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什么,说后再有感情读文。通过让学生谈感受,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这样,学生了解了诗歌内容,体会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到对战争的憎恨、愤怒、痛斥,并能有感情地读出来。接着,我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其余小节的内容。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参与的乐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使朗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自然地突破了难点。学生很容易就品味到成功的喜悦。

4、拓展延伸

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次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让学生自读“阅读链接”《儿童和平条约》谈谈读后感受。

5、板书设计。

本板书是课文内容的精华,布局合理,简洁,突出课文的重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

16*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控诉战争 呼唤和平

我们和我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四个生字。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热爱。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身心准备

(1)对话春天,放松身心。(请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家乡的春天)预设:(温暖、百花齐放、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

(2)品读诗文,享受春天。我们现在的季节就是春天,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温暖和快乐!今天老师先送给大家一首小诗。诗的题目叫:《享受春天》(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小诗,读通顺,能读出感情最好。)出示:享受春天蔚蓝色的大海,是海鸥的乐园;金黄色的沙漠,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蓝得发黑的夜空,属于星星和月亮;绿茵茵的草地,滚动着欢乐的足球;我们在鲜花中读书我们享受春天。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谈话导入:你的朗读把我们带进了大自然的春天,孩子们,当我们沐浴着春光,尽情享受和平生活的时候,有许许多多的孩子却饱受战乱之苦。他们在战争中失去了房子,失去了双手,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幸福,甚至失去了如花一般灿烂的生命!让我们一起对那些战火硝烟中的孩子们说一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标上节号,纠正错音。

2、字词质疑:巡弋、不速之客、频频、祈盼

3、诗歌的哪几节描述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了种种不安宁?(1-4)

最后一节说了什么?(发出祈盼)

三、品读第一部分,了解战争。

1、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观?请快速默读课文1-4节,用圆圈圈出来。

2、指名朗读1-4节

3、自由读文,同桌讨论,完成填空。说话练习:xx是xx。蔚蓝色的大海,是海鸥的乐园;金黄色的.沙漠,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蓝得发黑的夜空,属于星星和月亮;绿茵茵的草地,滚动着欢乐的足球;

4、简单描述,这些景物给大家什么感觉?

5、是啊,这些景象是多么美好呀!全班齐读诗句感受。

小结。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享受到了自然的景观带给我们的快乐、自由、幸福,这不就是春天吗?

四、精读感悟抒发情感。(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1、(播放战争视频1分钟)。请看看,到底是什么,打破了这梦幻般的春天?

2、反馈:

说话练习:是是是是打破了这梦幻般的春天。(引读关键词)体会心情(生气、痛惜、愤慨),指导朗读,随机理解词语。

3、出示:诗歌1~4小节,师引读:是啊,是战争打破了梦幻般的春天。

xx使xx永远xx

A、巡弋的战舰和水雷成了不速之客,使蔚蓝色的大海再也不是——生接读——海鸥的乐园

B、轰隆隆的坦克和大炮,使金黄色的沙漠再也不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

C、如今频频发射的导弹,使蓝得发黑的夜空再也不属于——星星和月亮

D、如今散落着的地雷碎片,使绿茵茵的草地再也不会——滚动着欢乐的足球

4、(出示句子)“这究竟是为什么?”(生说,这究竟是为什么?)

5、交流反馈:诗中“这究竟是为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把你的理解用朗读来表现吧。引读:这究竟是为什么?

战争使蔚蓝色的大海再也不是海鸥的乐园,我们不禁疑惑:战争使绿茵茵的草地上再也没有了孩子们欢乐的笑声,为此我们悲愤:战争使很多人无家可归,妻离子散,我们不禁要质问:战争使那么多人不能享受春天,不能享受快乐,我们不禁要抗议:师:你说,这究竟是为什么?

一切都是因为战争,一切都是战争惹的祸。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的内心除了可惜之外,更多的是什么?你能带着这种感情读吗?

6、分角色朗读1—4段。

四、激情朗读第5节,体会感情。

1、目睹战争带来的凄惨与荒凉后,我们特别渴望、特别祈盼什么?让我们有感情朗读第5节

2、读了这节,你有哪些感受呢?

3、有感情朗读:(引读)是啊!我们希望,我们祈盼——(齐读)让战火中的孩子有一张课桌,平稳的课桌,不被导弹的气浪掀翻!有一间教室,洁白的教室,免遭炸弹的弹片击穿!

4、同学们,想想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希望战火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有什么?请模仿以上句式写一两句。

例如:有一个家庭,温馨的家庭,不被轰鸣的大炮拆散!

5、(多么美好的愿望呀!我们还希望战火中的孩子)(齐读)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6、回顾诗歌最后的一个标点——省略号,你觉得省略的是什么?(孩子们,我们的希望和企盼仅仅只有这些吗?从哪儿看出来的?)(4)、拓展运用文本语言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让蔚蓝色的大海,永远是海鸥的乐园我们希望,我们祈盼——我们希望,我们祈盼——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五、情感升华

1、小结:我想有这么多人美好的祝愿,这些处于战火中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摆脱战争,不再有战舰和水雷,不再有坦克和大炮,不再有频频发射的导弹,不再有到处散落的地雷碎片,不再有伤害,不再有痛苦,他们会(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到那时蔚蓝的大海,金黄的沙漠,美丽的夜空,绿茵茵的草地,所有美好的东西也会属于他们,到那时他们一定会(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学到这里,你觉得享受春天就是享受什么?(板书:和平)

2、单元小结,升华认识。

同学们学完这单元课文,再次面对战争与和平你想说什么?xx和平!

3、小结:因为战争的破坏,大自然不再安宁,因为战争的灾难,人们不再幸福,让我们一起祈盼,我们一起希望――制止战争,维护和平吧!

六、拓展延伸

1、自由读《儿童和平条约》

我们和我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在读中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表达的感情,激发对战争的憎恨和爱好和平的情感。

2、品析诗,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鉴赏力。

3、有感情的朗读,提高朗读能力和技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

1、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饿事例与图片,特别是儿童方面的了。

2、真情表达:

听了这些事例,看了这些画面,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3、播放大海,沙漠,草地课件画面,教师配以情景描述:

大家看,蔚蓝色的大海,宽广的沙漠,绿莹莹的草地,快乐的.学堂……世界本来多么美好,充满着祥和。但是一声声的轰炸,使这美好的一切化为乌有,我们美丽的家园遭到破坏,多少儿童丧失生命……“停止战争,我们要和平”这是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心愿,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正是一位和平爱好者的真情呼唤。

二、学文

1、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反复读,读到有所感悟,比比看谁感悟多,提出要求:可感悟诗意,诗情,字、词、句的品析。

3、交流感悟:

⑴ 先在小组内感悟,然后全班交流。

⑵ 交流时根据学生汇报,随机点拨,引导其他学生也感悟同一方面内容。

4、感情朗读:

⑴ 自己根据感悟,品析内容,放开读一读。

⑵ 展示,在班上读一读。

⑶ 评,评那里读的好,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有什么建议。

⑷ 自由读,可同桌结合,可小组在一起读。

⑸ 齐读。

三、总结

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肯定学习成果,激发读书热情,鼓励阅读。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共5个小节,作者抓住自然界人们熟知的景物──大海、沙漠、夜空、草地,将其原有的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因战争遭破坏的景象加以对比,说出了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我们和我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而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2、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歌的表现手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

2、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课前准备】收集世界上目前仍处于战火中的儿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引入新课

(关于目前仍处于战火中的儿童课件。)

1、画面中讲的是什么事?(战争给儿童带来了悲惨地生活。)你有什么感想?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歌-《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二、自学诗歌,完成以下要求

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查阅工具书。

3、想一想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意思?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请几位学生逐节读诗歌,注意正音。注意:“茵”的读法。

2、检查对部分词语的理解情况。

3、诗歌主要讲了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心声,希望全世界的儿童都能有洁白的教室,平稳的课桌,都能在鲜花中读书,共同享受美好的春天。表达了人们对世界和平的期盼。

四、学习一至四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诗中“这究竟是为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2、指导朗读第一小节,注意读出节奏。

3、齐读第二小节,思考这一小节讲什么?

4、默读三、四小节,学生读后交流:

课文中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指导朗读一至四小节。

五、学习第五小节

学生自由读第五小节,讨论交流:作者的心声是什么?

六、总结课文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韵律和节奏。

3、“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七、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组织学生读课后阅读链接,感受呼唤和平这是世界人们的共同心愿。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战争中的儿童的资料,坚定学生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信念。

3、组织学生办小报《战争与和平》。

4、学习读选读课文《黄继光》。

我们和我教学设计 篇5

[设计理念]

体现独立阅读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现诗歌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诵读感悟。教学中以“情”为主线,从“铺垫激情—理解悟情—诵读入情—拓展抒情”步步生情,强调以读代讲,读中感悟,以练代讲,练中提高,通过反复地有感情朗读达到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创造性地模仿练习达到感情的进一步升华。

[教学目标]

1、 学习“蔚、弋、频、茵”等四个生字,理解“蔚蓝、巡弋、不速之客、频频、祈盼”等词语的意思,会用“不速之客、祈盼”造句。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体会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3、 能仿照课文1-4节,补写一节诗歌。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一是美丽的家园,二是残酷的战争画面,三是其它关于战争残酷性的数据和资料。

2、 学生准备:收集、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伊拉克战争等战争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 情境对比,铺垫激情。

1、播放“平静而美丽的蓝天、大海、草原、沙漠以及人们幸福生活”的画面,交流:看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

2、播放“残酷的战争场面、战后荒凉的废墟”,交流: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又有怎样的感受,看着这前后两组画面,你有什么话想说。

3、小结:是呀,战争是如此的残酷。当我们沐浴着春光,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尽情享受和平的时候,你可曾想到,在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家园里,有不少地方还笼罩着战争的阴影,他们正祈盼着和平,呼吁着和平,饱受战火的人们希望能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般美丽而和平的世界!(板书课题)

4、指导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对比谈体会,导语小结引课题,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和平的珍贵,激起对和平的渴望,同时引出课题,初步感知课题中“春天”的含义。

二、 初读感知,理解悟情。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划出难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交流讨论:

(1)读准并理解下列词语:“蔚蓝、巡弋、不速之客、频频、搅、祈盼”。

蔚蓝---你还知道哪些蓝?如嫩蓝、瓦蓝、深蓝、碧蓝、青蓝;填一填“蔚蓝的( )”如大海、天空、海面等;

巡弋---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如通过查“弋”的意思,或是联系上下文猜想;

不速之客---怎样的客人被称为“不速之客”,课文中指什么?战舰和水雷为什么被称为“不速之客”;

频频---联系“频频点头”猜测“频频”的意思,想想课文中“频频发射的导弹”说明了什么;

祈盼---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如企盼、盼望、渴望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猜想,找近义词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2)指名朗读课文;同桌互读,点评。

(3)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在自读、交流中初步理解课文,培养阅读能力,同时了解学情。

三、 诵读感悟,体会入情。

1、出示四幅画面及相关诗句,指导朗读:蔚蓝的大海是海鸥的乐园;金黄的沙漠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蓝得发黑的夜空属于星星和月亮;绿茵茵的草地滚动着欢乐的足球;

2、在每句中加上“本来(该)”,再读一读,说说加上“本来(该)”后感觉有什么不同?

是呀,本来是这样的宁静而美丽,那么现在怎么了呢?

3、出示1-4小节,指导读好“本来---可是”的转折语气。

4、讨论:这究竟是为什么?到底是什么破坏了这宁静而美丽的世界

5、 “这究竟是为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感情?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1-4小节。

[设计意图]抓住“本来---可是”的转折,通过朗读指导,通过“究竟是为什么”的讨论,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体会诗歌反复吟咏的结构特点。

四、 拓展补写,升华抒情。

1、其实,战争带来的残酷远不止这些,课前大家了解了战争的有关情况,把你了解到的情况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2、以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数据,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出示: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亿人口,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战区域面积为2200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1.1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5500万,各交战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占其国民总收入的60—70%,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1.3万亿美元。仅在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即达2600亿美元(按1938年价值)。这场战争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摧残。

3、读了上面的数据,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请根据你对战争的了解,选择其中一句,模仿补写。

蔚蓝色的大海,本来是,可是 ;

金黄色的沙漠,本来,可是 ;

蓝得发黑的夜空,本来,可是 ;

绿茵茵的草地,本来,可是 ;

,本来 ,可是 。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补充,进一步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达到升华感情的效果,同时通过模仿创作,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2、面对如此残酷的战争,你有什么话想说吗?指导朗读课文最后小节。

(1)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

(3)引读:我们的要求其实很低很低,只要:一张课桌,平稳的课桌,不被导弹的气浪掀翻!只要免遭 !

只要让他们也能和我们一样,和我们一样

(4)出示句式,拓展抒情。

我们的要求其实很低很低,只要 让他们也能和我们一样,和我们一样 。

[设计意图]通过引读,体会“一张课桌,平稳的课桌”这种反复强调,以“小”(要求小)衬“强”(愿望强)的写法;通过拓展补写,体会“享受春天”的含义,进一步表达祈盼和平、呼吁和平的思想感情。

五、 阅读链接,丰富感情。

出示:儿童和平条约

1、介绍条约的背景:(出示)

这份《儿童和平条约》是1986年9月25日在美国纽约,由世界各国的儿童代表分别代表本国儿童共同签订的一项公约,表达了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2、自由朗读,交流体会。

六、作业选择

1、必做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选做作业:诗歌仿写;《儿童和平条约》读后感或进一步阅读了解战争的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还学生作业的选择权,通过拓展,进一步感受和平的珍贵,激发热爱和平,呼吁和平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大海

沙漠

夜空 本来 可是

草地

祈盼: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我们和我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1、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而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2、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歌的表现手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

2、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课前准备:收集世界上目前仍处于战火中的儿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引入新课

(关于目前仍处于战火中的儿童课件。)

1、画面中讲的是什么事?(战争给儿童带来了悲惨地生活。)你有什么感想?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歌-《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二、自读诗歌,朗读展示

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感情。

2、展示朗读风采。(请几位学生逐节读诗歌,注意正音。)

3、再读诗歌,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查阅工具书。想一想诗歌主要讲了什么?

(诗歌主要讲了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心声,希望全世界的儿童都能有洁白的教室,平稳的课桌,都能在鲜花中读书,共同享受美好的春天。表达了人们对世界和平的期盼。)

三、品读感悟,探究“?”

1、体会“这究竟是为什么?”

师:沐浴着和煦的春光,在美丽的鲜花中嬉戏,这是多么幸福、多么惬意的事,可是对战火中的孩子们来说,却只能是梦中的情景!“这究竟是为了什么?”(指导读好出“这究竟是为什么?”)

2、这句话作者总共问了几次?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请大家选择一个“这究竟是为什么”再去深入地读一读,抓住重点的词句,反复读,用心体会。(自由读其中一小节诗歌,)

3、交流反馈: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诗中“这究竟是为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把你的.理解用朗读来表现吧。

4、课文中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指导朗读一至四小节,注意读出节奏。

6、小练笔:你也能像作者那样的用诗歌格式来写一写?

四、升华情感,祈盼和平

师:可恶的战争夺取了那么多无辜的生命,给人们带来了那么多的痛苦,此时此刻,作者呼唤的是什么?

1、学生自由读第五小节,讨论交流:作者的心声是什么?

2、是啊,仅仅是“一张课桌,平稳的课桌,”让我们为战火中的孩子来祈盼吧——

3、拓展运用文本语言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让蔚蓝色的大海,永远是海鸥的乐园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4、回顾诗歌最后的一个标点——省略号,你觉得省略的是什么?

5、配乐朗读《祈祷》

让我们敲希望的钟,

多少祈盼在心中,

让世界看不到战争,

让和平之花永驻人间。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总结:是啊,虽然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热爱和平的我们在一起,和平就是可能的。

2、宣读“儿童和平宣言”。

3、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战争中的儿童的资料。

我们和我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热爱和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世界上目前仍处于战火中的儿童的生活图片和文字资料。

2、自学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等方法弄懂意思。

3、写有作业的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导学准备:

1、自由的朗读诗歌,解决生字生词。

多音字组词: 乐 弹 发

2、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 )的大海 ( )的教室

( )的沙漠 ( )的脚步

( )的草地 ( )的课桌

( )的战舰 ( )的坦克

( )的导弹 ( )的地雷碎片

3、我理解了课文内容,我能按照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本文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它以( )的视角,揭示了 ( ) ,发出了( )。诗歌的前四节序数结构形似,将( ) 与( )加以对比,表达的意思是( ),最后,作者发出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诗人( )。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1、出示图片:画面中讲的是什么事?(战争给儿童带来了悲惨的生活。)你有什么感想?

2、同学们,当我们沐浴着春光,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尽情享受和平的时候,你可曾想到,世界上还有好多地方正笼罩着战争的阴影,有多少人正期盼着和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

二、初步感知,扫清障碍。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同桌互相检查。

提醒学生注意:“弋”读“yì”,不要读“ɡē”。“茵”、“频”的韵母均为前鼻音,“祈”读第二声。

2、师:同学们,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自己查字典。

3、教师检查。

巡弋、不速之客、频频、祈盼、海鸥、蜥蜴、甲虫

三、细读第一部分(1—4小节),了解战争。

1、默读课文1到4小节,全班汇报,检查。

⑴、说说大海原来是什么样的?

(大海是海鸥的乐园,沙漠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夜空属于星星和月亮,草地滚动着欢乐的足球。)

⑵、谈谈现在又是什么样的呢?

(巡弋的战舰和水雷成了不速之客;轰隆隆的坦克和大炮打破了蜥蜴和甲虫的梦幻;频频发射的导弹把星星的家园搅得很不安宁;散落着的地雷碎片阻挡着孩子们奔跑的脚步。)

⑶、把原先和现在放在一起写,这种写法叫什么?(对比)

⑷、从这样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因为战争的破坏,大自然不再安宁,战争使自然界满目疮痍,使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

3、师:作者抓住自然界人们熟知的景物大海、沙漠、夜空、草地,其原有的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因战争遭到破坏的景象加以对比,在每节末尾都发出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同学们,你们能回答这是为什么吗?

(围绕战争的罪恶回答)

4、指导朗读:你觉得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对战争的愤慨与不解)

5、师:作者在课文的前四节的结尾重复了这样的疑问,这就使人感到,这不仅仅是疑问了,更是一种对战争的控诉,一种对战争的抗议。让我们带着对战争的控诉和抗议来朗读1到4小节。

四、激情朗读第五小节,升华情感。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五小节。

2、师:从这节中你体会到什么?结合你的体会,读出你的情感。

(允许学生采用多种读法来表达情感,真正使朗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3、指导朗读: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是种种不安宁,让我们发出对和平的呼唤,一起高声朗读第五小节吧!

4、师:在1986年,美国纽约举行了世界儿童联欢会,会上世界儿童代表签署了《儿童和平条约》,表达了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5、出示《儿童和平条约》,全班齐声诵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五、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1、师:因为战争的破坏,大自然不再安宁,战争使自然界满目疮痍,使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我们希望,我们祈盼,制止战争、维护和平,让饱受战争之苦的孩子们回到校园,让饱受战争之苦的孩子们享受春天与祥和。诗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美好、无限的希望,这美好、无限的希望,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和平”。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战争中的儿童的资料,坚定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信念。

六、布置作业。学完了这一单元的课文,围绕单元内容办一张手抄报《战争与和平》。

板书设计:

16﹡ 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有洁白的教室

世界和平的期盼 平稳的课桌

鲜花中读书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中,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通过读书有所感悟,通过感悟促进内化。本课教学设计中,阅读形式多样,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由于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在教学时,我没有逐字逐句进行讲解,而是通过感情朗读、补充材料和展开想象三种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的。

1、通读。开始,我让学生把全诗读通顺读流畅,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诗歌里的内容。在读中我注重到一些生字的读音,如“弋”字,我出示了拼音“yì”,学生很快就读准了这个字的字音。我还及时纠正了学生读错的字音,所以这一遍学生能读得通顺、流利。

2、品读。我先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再让学生从诗歌中找出描写春天美好的语句品读。这时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多样,我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个性化朗读能让学生体现了个体的特点。

我又让学生自己交流收集的有关战争的资料,又将我自己事先做好的课件让学生观看。很快,一张张在战争中受到伤害的肢体不全的无辜的儿童的照片,还有一列列令人惊心的数字,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了很强烈的撞击,然后我选择了一组图片“战争中读书的孩子们”,就这么出现在孩子们眼前,而那一个个确凿的数字,一个个真实的图片就此印入他们的双眸,继而定格在心,没有阳光,没有鲜花,没有色彩,没有欢笑……我这时就问:“面对此情此景,你希望什么,你祈盼什么?”学生立刻回答:“和平”。这样我就顺利地进入了课文的第三部分“再享春天”的学习。这时,学生感受战争使自然界满目疮痍,使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使儿童受到极大的伤害,激发了孩子们的悲伤、愤怒和祈盼之情。孩子们开始朗读了,我也开始朗读了,声音和平时很不一样,充满了力量,充满了激情,共同抒发了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喜爱和祈盼之情。最后体会到省略号的用法,诗歌省略了什么?学生回答多种多样,但呼声最高的是:“和平!”我马上板书:“享受和平”。“那这时我们是否应该做些什么?”学生回答后,我出示了《儿童和平条约》让学生自由读。

3、诵读。最后我让学生再读诗歌时,学生情绪高涨,读得铿锵有力。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重新对阅读课文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感情朗读、拓展材料、展开想象,无疑是学习阅读课文的很好的方法。

我们和我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过程与方法: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学难点】

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行试演示,以节省准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

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师一边解说,一边板书):

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02微米。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达到30埃。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1埃。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着的,下面就请各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

(nm是纳米,um是微米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1纳米=10埃?)

二、各组汇报展示

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时间紧张的话可在教室里张贴。

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

三、总结

1、听了看了各组的展示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和我们

肉眼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