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文言文教学设计

2025/10/14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文言文教学设计(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文言文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李贺的生平及诗歌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

2、能力目标。(1)鉴赏本诗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奇的语言特点。(2)鉴赏诗歌侧面描写音乐的方法。

3、情感目标。反复诵读诗歌,品味本诗幽奇神秘的意境。充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诗的内容,鉴赏诗歌侧面描写音乐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养成对同题材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唐代诗坛上有五大高手,他们是“诗仙、诗圣、诗佛、诗鬼” 。“诗鬼”指的是谁呢?(李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李凭箜篌引》。

二、走进作者

1、不幸诗人李贺。

(1)苦命诗人:少年天才却与功名无缘,要怪只能怪他的父亲。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但是就是这三年,他把握了机遇:和当时乐师李凭结为知音,写出了李贺最得意的一首描写音乐的《李凭箜篌引》。(2)短命诗人:夭折的年轻诗人。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但是天妒英才,李贺27岁就与世长辞,英年早逝。

2、作品。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皆摹写声音之文。

三、解题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红极一时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箜篌: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器,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竖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引: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四、朗读诗歌,初步感知内容。

五、赏析诗歌(略)

六、写作手法探讨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来无踪,去无影。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果用文字将其再现出来,绝非易事。更何况要描写得神采飞扬呢?可是,李贺做到了,而且做得很精彩。那么诗人李贺是如何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用了哪些方法?举例说明: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描述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衬托手法是从侧面落笔,通过渲染演奏的环境气氛,听众的情绪变化来突出箜篌的音乐魅力。例如“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运用正面描写(以声写声或以形写声)。

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昆山玉碎:箜篌声有时像昆仑山的美玉碰击声那样清脆;凤凰叫:有时又像凤凰鸣叫那样和缓;这是运用“以声类声”的方法直接描写音乐。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凄厉婉转;“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容乐声明快欢乐。把听觉转化为视觉形象,化无形为有形,运用的是通感手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李凭箜篌引》。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

【课堂小结】

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写出箜篌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箜篌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就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

【教学反思】

1、《李凭箜篌引》是描写音乐的名篇。教学容量很大,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扎实的预习,否则一课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2、作者介绍打破了传统的介绍生平的方式,而采取分类介绍的方式。

3、通过设计几个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来完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写作手法的教学任务。

4、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很自然。

文言文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伤仲永》教学设计6》。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句中停顿的诵读能力,但也可以培养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 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文言文教学设计 篇3

一、 文言文的“一体四面”

我们平常所说的“古文”,指的是古代书面语作品,包括“文言文”和古代白话文。文言文,是以“文言”这种古代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包括先秦时期的作品,以及后世文人模仿先秦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

(一)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

文言,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文言有一套相当严格的词汇、语法系统。文言与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所以,我们学习文言文,前提是学习文言。

文言文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准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3.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4.了解文章特点,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领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会认本课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教学难点

1.准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2.了解文章特点,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领悟其中的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囊萤夜读

一、激趣导入

图片引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准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囊萤夜读》讲述了车胤家境贫困,晚上捉萤火虫将放它们在袋子里照着书本读书的故事。

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囊:笔画多要紧凑,中间“冖”的横最长,两个“口”要小,下边撇和捺要宽展。

恭:上边两竖稍向里收,撇和捺在两竖相应位置起笔,要舒展,“小”右边是两点。

博:“十”要窄,横短竖长,“甫”上横短,下框稍扁,里边两横,“寸”横平直有力。

焉:“正”扁窄,“与”宽大,其上横要短,竖短折横要长,折竖有力,左边是四点。

卒:上横要短,两个“人”要小,匀称,下横平直,要长,中竖横上部分要短些。

四、品读释疑

1.翻译课文

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上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用夜晚接着白天)地学习着。

2.家贫不常得油。

此处写车胤家境非常贫苦,晚上不能经常点灯,为后文囊萤夜读埋下伏笔,更突出地表现了车胤在艰苦条件下仍勤奋苦学的精神。

3.《囊萤夜读》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囊萤夜读》讲述了车胤因家贫买不起灯油,晚上捉萤火虫来照明坚持读书的.故事。

4.这则小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囊萤夜读》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艰苦条件下,人都可以克服困难,坚持学习。

5.读了这个故事,结合现在的学习环境,说说你的感想。

示例:与古人学习条件(尤其是车胤这种想在夜晚看书连灯油都缺乏的条件)相比,今天的学习环境实在太好了,我们坐在灯火通明的屋子里,不仅有纸质书,还有电子书,可以随时随地看书。我们应该珍惜今天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古人勤学苦读的精神,认真努力学习更多知识。

6.阅读方法解密:根据意思停顿,读好简短文言文

(1)停顿:一般指说话中话语的短暂停歇。在文章中指语意的断和连,分为句间停顿和句中短暂停顿。

(2)好处:正确停顿,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意思,了解课文表达的特点。朗读时富有节奏。

(3)运用: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囊萤夜读》讲述了车胤家境贫困,晚上捉了萤火虫放在袋子里照着书本读书的故事。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我们创造条件勤奋苦学,最终一定能学有所成。

3.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文言文教学设计15篇

上学期间,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言文教学设计 篇5

文言文教学设计:《狼》

学习目标

1、 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2、 掌握一事一议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助:蒲松龄以及《聊斋志异》的基本信息

二、

一读课文,读字音,读节奏

基本思路:1、让学生自己先来读文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标出困惑

2、小组内部交流个人遇到的困惑,记下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3、全班交流各小组遇到的困惑

4、一生朗读全文,其他学生听读,听读完后指出还有哪些字音与节奏存在不足

5、听朗诵录音带,在与名家朗读的对比中找出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并作出重 点标注

师出示重点字读音:窘 苫 少时 暇 寐 黠

少:多少;少年

暇、遐、瑕、瑕的区别

师出示重点句子节奏划分: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转折词“而”后需停顿)(后置状语“如故” 前需停顿)

其一犬坐于前(主谓之间需停顿)

盖以诱敌(句首发语词“盖”后需停顿)

师结:学习文言文,生字宜多关注多音字以及形似字

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主谓之间要停顿

转折词后要停顿

状语后置要停顿

句首发语词要停顿(常见发语词:盖、夫、若夫、至若、至于等) 二读课文,读注释,读内容

基本思路:1、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主要内容,划出难以解释的字、句

2、小组内部交流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好组内未能解决的困惑

3、全班交流各组内的困惑

师出示重点实词:缀、窘、敌、去、久之、几何

洞、隧、犬

止有剩骨的“止”

生揣摩:每一行字,有什么共同点?

其一,古今意义不同;其二,词性发生了变化;其三,是通假字

师出示重点虚词: 以:投以骨 盖以诱敌

之:久之又数刀毙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师出示重点译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倒装)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词类活用)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词类活用)

师结:翻译文言文时,字词方面,重点关注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字以及常见虚词句子方面,重点关注倒装句、有词类活用的'句子

3、 明确翻译后,试着复述故事情节,以便检测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把握

三读课文,读情节,读形象

1、读课文,读出故事的情节,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师助:情节的概括,可以从人与动物的关系入手,按照“屠户( )狼——屠户( )狼——屠户( )狼——屠户( )”的模式来 进行

2、分析狼和屠户的性格特点

示例: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贪婪

四读课文,读中心,读寓意

全书将近500篇,内容十分广泛,多谈、鬼妖,多数作

3、郭沫若评价《聊斋志异》的对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借助上面两则材料中的红色字体,让学生明确狼这一形象在文中所代表的寓意,笔触直指贪官污吏一类的恶人。

三、 拓展延伸

师结:本文采取了先叙事,后议论抒情的写作模式,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一事一议”, 其好处在于可以将深刻的道理寓于故事之中,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思考。

四、 巩固小结

让学生谈本课的本课的授课思路:以读为主,读字音节奏——读注释内容——读情节人物——读中心寓意,并学习其写作手法

五、堂清检测

1、 作者?代表作?

2、 释词:缀 敌 洞 隧 几何 犬

3、 译句:其一犬坐于前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六、布置作业

1、我当出题人

从《狼》与《论语十则》两篇文章中,找到八个你认为重要的实词并将其意思背好; 再找出与“以” “之”有关的句子,掌握以和之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用法;最后找出六个 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加以背诵检测

要求:实词以及句子的选择要与本课提到的方法规律相吻合

要求:用上一事一议的写作手法

文言文教学设计 篇6

【教学任务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课本第五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 ,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 ,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学生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 。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难以完全理解文中韩愈所要表达的感情 。基于此种情况,本堂可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对于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

【教学目标】

1、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2、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3、掌握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安排】

一、导入新课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象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奴隶他的人运运柴火,还要遭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蹩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前里的`宝马。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正音正字

祗(zhǐ) 骈(pián) 一石(dàn)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4、学生在看完注释后大声朗读两遍。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6、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7、学生齐读。

四、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选择题目讨论。

⑴ 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⑵ 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⑶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⑷ 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⑸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⑹ 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要求: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用原句回答)

讨论明确: 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⑵ 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⑶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⑷ 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⑸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⑹ 其真不知马也。

2、翻译课文:

这篇短文文字不深,不须逐字逐句的翻译,让学生在前面对照注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大家共同讨论。

教师指出几个常用的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策:鞭子,名词作动词 鞭打;

其:代词

之:代词、助词、语气词 动词

食sì :动词 通饲喂; shí 名词 食物

3、在此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同桌间互相听读;男女生比赛朗读;全班齐读。

五、研读课文,品味意境

1、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不难理解: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怀才不遇,愤懑不平)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6、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六、拓展延伸

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七、教学检测反馈设计

背诵课文并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

【自我评价】

我以为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亮点有三:

1、导入新颖:《神雕侠侣》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非常爱看,以之导入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范读、领读、大声读、小声读、男生读、女生读、个人读、齐读,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训练,也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当堂成颂。像《马说》这样的经典名篇能够背诵,从长远观点看,这是最使学生受益的。

3、对讨论的问题没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讨论,而是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作出选择,这样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当然,本教学设计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及同仁不吝指教。

文言文教学设计 篇7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 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3)学生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