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分数除法》说课稿

2025/10/14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分数除法》说课稿(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分数除法》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我教学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应用题例1、例2。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教学的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地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而产生的新的应用题。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目标是:

(1)会分析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

(2)能列方程正确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是:能用方程正确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是:

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三、说教程:

一、导言:

以前我们学过了分数应用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

二、复习:

1.说说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看作单位“1”,数量之间相等关系怎样?

①吃了一筐白菜的2/5。

②一本书的价格正好是一支钢笔价格的2/5。

③小明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4/5。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①小明体内所含的水分是28千克,占体重的4/5,他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仔细观察看一看有没有什么发现?

独立做,做完组内交流,组长分好工,做好记录,看看哪个小组方法多,你们小组准备由谁发言,用几句话表达自己小组的方法。

小结:老师也认为用方程解比较容易,因为它的解题思路与我们以前学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思路是一致的,也是根据题中的叙述的条件明确把谁看作单位1,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等量关系式,由于单位1是未知的,要设成x,列出方程进行解答。这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用方程解的方法。

2、教学例2。

②小明买一条裤子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是多少钱?

(看题)(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3、比较例1、例2有什么不同。

师:例1、例2虽然存在着不同指出,但是解题方法是类似的。我们再做两道题看看是不是这样。(投影出示做一做1、2)。请两名同学在投影片上做,其他同学在本上做,做后请同学叙述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觉得分数应用题在解答时的关键是什么?

四、练习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五、总结全课

师:好了,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来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我们的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分数除法》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决问题一样,本小节的教学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解决问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从而产生了新的解决问题。这类解决问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解决问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解决问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并掌握检验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尝试、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两种方法解答解决问题的体会,感受获得成功体会的经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良好的数学情操。

(二)教学重点

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也是由于分数除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的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所扩展,而产生新的解决问题。掌握这类解决问题的结构特征,能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是难点所在。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探索发现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变教为主为学为主,提高获取知识的本领,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并且仍具有好玩、好奇的特征,因此我主要指导学生采取以下的学法,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充分的时间讨论、思考,自己主动的获取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到学习带来的快乐,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知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促进迁移

该环节主要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为新知的探究铺路搭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1、解方程

2、出示与例题有关的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学生练习后,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用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把谁看作单位“1”?

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对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新知,就是一种再创造,第二个环节的教学,我设计如下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独立探索

出示例3后,激励: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解决这个难题,开始行动吧!先放手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教师提示可根据复习题的数量关系式,用未知数X帮助自己解这道题。

第二层次:合作探索

在学生计算出例3的结果后,再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我做得对吗?存在什么疑问?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画图表示题意,找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该环节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所在,只有让学生深入理解题意,了解此类题型的结构特征,把握题中所含的数量关系,才能真正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我如此设计,正基于此。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调整的能力。

第三层次:尝试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17页的第3题,个别学生板演,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集体点评,强调学习的难点。

第三个环节:变式练习,巩固深化

练习的设计要抓基础知识与发展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发展思维,形成技能的目标。在此环节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定位练习。

仿照例3出示类似的两道解决问题,要求学生读题,画图,深入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强化难点,形成技能。

2、提高题:同来互相编题,互相解答。

通过以上练习,促使学生将新的知识溶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

第四个环节 课堂作业 反馈信息

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三第4-7题

(三)说“诱思探究”在本节课的具体体现

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多次引导学生尝试练习,引导学生把旧知与新知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切实把学生推向学习探索的第一线。体现了“诱思探究”对当代课堂教学的要求。

2、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促使知识的形成和内化。教学中,我做到复习铺垫练,新知尝试练,难点强化练,是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全员动手,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得到了落实。

教学追记:

本堂课我设计了“题目——线段图——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这样四个环节来教学例(1)的2个问题,本是很清晰的一个教学思路,意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教给他们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但由于教学时,我对线段图环节的教学引导不足,没有充分发挥线段图的作用,有些流于形式,因此学生在等量关系的推导上就未能如教师预计般顺利。下次如果再有类似的教学,我将注重思索如何将题目、线段图和等量关系式三者更有机地结合起来。

《分数除法》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能力,以及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确定单位“1”

1、铅笔的支数是钢笔的倍。

2、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

3、白兔只数的是黑兔。

4、红花朵数的相当于黄花。

(二)小营村全村有耕地75公顷,其中棉田占。小营村的棉田有多少公顷?

1、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2、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二、讲授新课

(一)将复习题改成例1

例1、小营村有棉田45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全村的耕地面积是多少公顷?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抓住哪句话来分析?

3、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4、比较复习题与例1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5、教师提问:

(1)棉田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谁是单位“1”?

(2)如果要求全村耕地面积的是多少,应该怎样列式?(全村耕地面积×)。

(3)全村耕地面积的就是谁的面积?(就是棉田的面积)

解:设全村耕地面积是公顷。

答:全村耕地面积是75公顷。

6、教师提问:应怎样进行检验?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来解答吗?

(1)把代入原方程,左边,右边是45,左边=右边,所以是原方程的解。)

(公顷)

(根据棉田面积和是已知的,全村耕地面积是未知的,根据分数除法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应该用除法计算。)

(二)练习

果园里有桃树560棵,占果树总数的。果园里一共有果树多少棵?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画图并分析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

解1:设一共有果树棵。

答:一共有果树640棵。

解1:(棵)

(三)教学例2

例2、一条裤子75元,是一件上衣价格的。一件上衣多少钱?

1、教师提问

(1)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

(2)有几个量相比较,应把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

2、引导学生说出线段图应怎样画?上衣价格的

3、分析:上衣价格的就是谁的价钱?(是裤子的价钱)谁能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上衣的单价×=裤子的单价)

4、让学生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并加强个别辅导。

解:设一件上衣元。

答:一件上衣元。

5、怎样直接用算术方法求出上衣的单价?

(元)

6、比较一下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相同点:都要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来列式。

不同点:算术解法是按照分数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而方程解法则要先设未知数,再按照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三、巩固练习

(一)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提问:谁是单位“1”?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是什么?怎样列式?

(米)

(二)幼儿园买来千克水果糖,是买来的牛奶糖的,买来牛奶糖多少千克?

(三)新风小学去年植树320棵,相当于今年植树棵数的。今年、去年共植树多少棵?

2、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这类题有什么特点?解题时分几步?

五、课后作业

(一)一桶水,用去它的,正好是15千克。这桶水重多少千克?

(二)王新买了一本书和一枝钢笔。书的价格是4元,正好是钢笔价格的。钢笔价格是多少元?

(三)一种小汽车的最快速度是每小时行140千米,相当于一种超音速飞机速度的。这种超音速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六、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本节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的实际问题,与分数乘法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因此我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孩子们对分数的运算有了一定的掌握,计算能力的日益提高,也使得孩子们有更深一步探求的欲望,因此,利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开展本节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掌握简单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基本技能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基本思想目标:在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同时,渗透数形结合、建模、迁移等数学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重点;把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通过以下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合作的成功和愉悦。

1.观察发现法,通过观察电脑课件中国王的故事的演示,突出单位“1”这一重要知识点。

2.尝试发现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互相讲解自己的方法和见解,自己去列式,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3.动手操作法,通过动手画线段图,感受文字与图形的转化统一。

4.最后运用概括总结法让学生概括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课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围绕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程序安排如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引导学生“说”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国王给大臣出了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你能来解决吗?皇宫里的水池是有多少桶水组成的?”学生交流汇报,说一说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个问题实际的解决方法引出根据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从而引出例题。

第二环节:帮助学生“悟”

解决第一个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分下面四个步骤进行。

1.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所涉及到的量。

2.根据题目中的已知量,寻找其中的等量关系式。

3.尝试绘制线段图。

4.根据等量关系式尝试列试解答。

以上四个步骤都是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前提下,然后指名汇报,同时我利用课件演示出完整的过程,最后让学生概括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

解决其他问题

如果说解决第一个问题由教师的扶到学生的悟,那么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完全做到放,让学生通过自己刚才的发现,独立去完成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自主发现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引起教师的重视,这样的学习方式出现在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个体人格的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

第三环节:组织学生“用”

本节练习我以“谁是数学小能手”的形式,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呈现了我精心设计的,层次不同的,由浅入深的四个问题情境。

(设计意图:学生在以上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已初步建立把文字转化成图形的思想方法,这几道题的设计目的是给学生提供难易适宜的思考空间,让每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数学成功的喜悦。)

第四环节:指导学生“想”

通过这节课的分析与讲解,请学生思考我们遇到此类的问题该如何入手,该找出其中哪些有用的信息,该怎样发现其中的问题,该如何进行分析和解决。

《分数除法》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我教学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应用题例1、例2。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教学的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地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而产生的新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是:

(1)会分析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

(2)能列方程正确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是:能用方程正确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是:

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三、说教程:

一、导言:

以前我们学过了分数应用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

二、复习:

1、说说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看作单位“1”,数量之间相等关系怎样?

①吃了一筐白菜的2/5。

②一本书的价格正好是一支钢笔价格的2/5。

③小明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4/5。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①小明体内所含的水分是28千克,占体重的4/5,他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仔细观察看一看有没有什么发现?

独立做,做完组内交流,组长分好工,做好记录,看看哪个小组方法多,你们小组准备由谁发言,用几句话表达自己小组的方法。

小结:老师也认为用方程解比较容易,因为它的解题思路与我们以前学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思路是一致的,也是根据题中的叙述的条件明确把谁看作单位1,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等量关系式,由于单位1是未知的,要设成x,列出方程进行解答。这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用方程解的方法。

2、教学例2。

②小明买一条裤子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是多少钱?

(看题)(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3、比较例1、例2有什么不同。

师:例1、例2虽然存在着不同指出,但是解题方法是类似的。我们再做两道题看看是不是这样。(投影出示做一做1、2)。请两名同学在投影片上做,其他同学在本上做,做后请同学叙述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觉得分数应用题在解答时的关键是什么?

四、练习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五、总结全课

师:好了,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来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我们的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分数除法》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第一小节的授课内容,本节课承接了分数的意义等知识,又为今后学习,单位名称的转化和分数的大小比较等内容做好知识的铺垫,所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体会量与率的区别十分重要。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一小节的目标有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是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生生合作中学会倾听,收集他人的信息,在师生合作中,大胆创新勇于发现,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

三、课前准备

本课材的内容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的:

第一部分:是将1个物体平均分,来体会除法算式与分数的商的`结果之间的联系。

第二部分:是将3个物体来平均分,来体会每份的多少?它的商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是本节的升华,总结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归纳字母表示关系式。

第四部分:是教学有关单位名称之间的转化。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而本节的难点是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它具体表示的意义,也就是通过分数与除法之间各部分关系的教学,实际上要将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的感性认识上进行一次升华。本节课我采取利用具体实物,图形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采取在大量的数活动和数学信息中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的进行中,要充分创设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设计生动有趣,富有个性的数学活动,在学习中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实实在在的学好基础知识,让每个学生通过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营造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材料准备:一米长的绳子一条,每个学生准备三个大小相同的圆纸片,水彩笔、直尺等文具。

《分数除法》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内容。

在学生第一学段初步认识分数、体验分数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读写一些简单分数的基础上,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再次认识分数,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重视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教材从“分蛋糕”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写成两数相除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基本性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一节课起引领作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三、教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引导探究发现、归纳等教学方法。在探索知识本质规律处适当给予启发、指导、点拔,帮助学生完成探索知识的过程。

四、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引出新知。课件播放“分饼”情境,学生观察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和用分数表示每人分得的块数。这个环节承接了上一节课学生熟悉的分饼情境,引出“除法”与“分数”这两个教学内容的主角。

2、探究发现,归纳认知。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时教师及时将学生分饼的思维顺向发展,快速练习:

(1)、把a块饼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块?

(2)、把a块饼平均分成b份,每份是多少块?

学生先写出除法算式,再用分数表示结果,教师板书:

1÷2 =1/2块

9÷4=9/4块

a÷8=a/8块

a÷b=a/b块

通过这个练习完成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渡,为充分发现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创造条件。

2、归纳认知,明确关系。

(1)、学生观察思考:分数和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2)、汇报发现。

板书:被除数÷ 除数=被除数/ 除数

(3)、引导思考: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那在分数中应该有怎样的规定呢?

学生讨论得出:分母不能为0。

板书:(除数不为0)。

3、尝试用字母表示。

4、及时练习。

2÷3= 8÷7= 16÷5= 10÷12=

5/6 = ()÷() 13/15= ()÷( )

12/7= ()÷() 100/6 = ()÷( ) ……

(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怎样把7/3化成带分数呢?怎样把 2 化成假分数?

1、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师出示温馨提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2、检测合作学习效果。

3、师做针对性点评。

4、及时练习。

课本40页第2题。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并采取边学边练的形式,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三、全课小结,学生谈收获。学生总结出本课的知识点,对本节课的学习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板书设计:板书是一节课的缩影,我的板书就是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进行设计的。

《分数除法》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整数除法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一)类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1.乘法意义对照。

(出示3盒标注100克的水果糖)问:共重多少千克?

这个问题的提法比教材中略有不同。教材中是先提问:共重多少克?借此引出整数乘法、整数除法算式,然后通过100克=1/10千克引出相应的分数乘除法。根据我以往教学的经验,这样的处理不少学生在类比迁移时有一定的障碍,并不容易实现。

而在问题中直接以千克为单位,首先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还能引出三种形式的算式:

○1整数形式:1003=300(克)=0.3(千克)

○2小数形式:100克=0.1千克;0.13=0.3(千克)

○3分数形式:100克=1/10千克;1/103=3/10(千克)

这样的处理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建构整个乘法的意义,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把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小数除法意义统一起来。这样一来,接下去的理解就显得水到渠成啦。

2.除法意义对照。

在改编成求每盒重多少千克的问题情境下,引出相应的三个除法算式:

○13003=100(克)=0.1(千克)

○20.33=0.1(千克)

○33/103=1/10(千克)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小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3.练习:

1217=2042.81.5=4.22/34=8/3

20412=()4.21.5=()8/34=()

20417=()4.22.8=()8/32/3=()

在前两步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及时安排相应的巩固练习。分别是已知三种形式的乘法算式,不计算直接写出相应除法算式的商。如:2/34=8/3,8/34=(),8/32/3=()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第一步:教学4/52

1.创设问题情境:没有已知的乘法算式,你还会计算4/52这道分数除法吗?

○1鼓励尝试计算;

○2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学生反馈):

方法A.因为22/5=4/5,所以4/52=2/5

这是受刚才所学除法意义的影响,迁移而来;

方法B.4/52=42/5=2/5

大部分是看到4与2的倍数关系,想当然的在计算;可能小部分能从数的组成进行解释。

方法C.4/52=4/51/2=2/5

课前预习过;但能说清为什么的恐怕很少。

2.引导理解方法B和C。

○1师: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

○2师:在长方形里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解释两种方法。

○3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在先请学生进行解释的基础上,引导思考: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在部分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根据课前提供的五等分的长方形纸片,要求学生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进行解释。

由于已经将长方形纵向五等分,因此从直观上很容易理解方法B。再进一步启发:还有不同的折法吗?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比如说横向折,沿对角线折等等;

通过这些折法的体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不管怎么折,只要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始终是它的12,也就是说始终可以将2转化为乘以1/2。

第二步:教学4/53

1.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

2.尝试计算4/53;

(要求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课前提供五等分的长方形纸片)

反馈,追问:

○1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的1/3?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

首先请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这时并不急于统一思想,转而请学生计算4/53。也要求根据课前提供的五等分长方形纸片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然后进行反馈,并引导思考:

○1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5的(1)/(3)?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

此时通过对比和思考,应该说对方法C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授予的知识,也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它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组,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一开始初步比较哪种方法好,学生此时并没有什么感觉;而体验4/53的求解过程,使学生自觉的在心里进行了比较,也就是主动的开始建构认识,这时的理解是较为深刻的理解。

第三步:实验与验证

1.师:其它这样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是不是也和刚才两题一样呢?

在理解例题的基础上,抛出一个疑问:其它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是不是也能将除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呢?从学生的思维历程看,这真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产生要进行实验和验证的动机。然后根据课前提供的空白长方形纸条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并组织开展同伴间的交流。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感知只有经过一般化的检验,才能上升成为知识。开展实验与验证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需要,而且还是学生主动的、内在的需要,这无论是对理解掌握算法、还是对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都有积极的意义。

2.反馈交流。

归纳:(一般化计算方法)用符号表示:AB=A1/B

观察:(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最后,组织进行反馈,得出最后结论,并引导学生将一般化的计算方法用符号化表示。这里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包括之后的引导学生观察,(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促进更好的理解。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课在经历了感性交流和实践探索以后,应该在数学层面上形成对知识的客观性及其本质的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思维。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