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蜡烛》教案优秀

2025/10/15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蜡烛》教案优秀(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蜡烛》教案优秀 篇1

教学目标:

1.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2.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

3.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4、让学生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5、能让学生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蜡烛,酒精灯,火柴,铁架台,大烧杯,瓷片、蒸发皿、实验记录单等。

自选材料:醋,鸡蛋、烧杯、火柴、生鸡蛋、澄清石灰水、白糖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张图片,看的时候你们要仔细观察,图片中有什么变化。[小苗出土、叶子变色和小狗长大这些变化能强烈吸引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举起手中的`粉笔,)你们看,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如果老师不小心把这支粉笔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开了。)同学身上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你们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长高了)你们的身高变化是不是每天都能看见呢?这说明有的变化是缓慢的,不容易被发现,而有的变化却很明显,很容易发现。就像我们刚才欣赏到的图片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质的变化。(板书:变化)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经有这么一句诗,叫“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描述我们周围的一个常见物体的变化,你们知道这种物体叫什么吗?(蜡烛)(出示课件:蜡烛图片)今天我们就从蜡烛身上来研究我们周围的奇妙变化,好吗?(板书:蜡烛的变化)

二、探究蜡烛的变化

(一)加热蜡烛

1、谈话: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闻一闻等一些方法来了解蜡烛的特点,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观察得最仔细。

2、分组观察。

3、问:通过观察,你们了解到了蜡烛的哪些特点?(蜡烛是白色的,呈圆柱体;蜡烛由蜡油和中间的蜡芯构成;蜡烛摸上去有一种滑滑的感觉;第一次闻上去没有什么味道,细细再闻的话,有一种说不出的味。)

4、今天我们想要来研究蜡烛的变化,你觉得光凭我们刚才的观察能发现蜡烛身上的变化吗?那么你们准备怎么来研究呢?(点燃、加热、用小刀刮、可以放在水中来研究变化)教师板书:加热、点燃

5、谈话:下面我们就来选择给蜡烛加热的方法来试一试。为了实验的效果更明显一点,我们用蜡块来代替蜡烛来做这个实验,因为他们的制作原料都是一样的。在实验前请大家猜测一下:加热以后,它会有什么变化?冷却以后又会有什么变化呢?这几位同学的猜测究竟对不对呢?我们还要通过什么来验证?

6、师:温馨提示。(学生不能在没监护人监管的情况下独自做这类实验)

7、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仔细观察。

(1)问:蜡烛在加热的过程中,固体变成了什么?(变成了流动的液体)板书:加热:固体——液体

(2)问:如果蜡烛停止加热冷却下来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8、加热过的蜡烛冷却以后你们发现了什么?(板书:冷却:液体——固体)

9、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蜡块从加热到冷却这一个过程,只是它的什么发生了变化?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板书:没有新物质产生)

(二)点燃蜡烛。

1、谈话: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0页,请同学们先读一读,再讨论一下实验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2、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仔细观察,分实验内容回报实验结果:

(1)将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会产生二氧化碳,板书:二氧化碳)

(2)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会产生水,板书:水)

(3)将白瓷碗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去下白瓷碗,观察它的底部。(会产生碳,板书:碳)

3、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蜡烛燃烧以后会产生哪些新的物质。(板书:有新物质产生)

于是科学家就把变化分成两类,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家们是怎样给物质变化分类的。(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4、过渡:刚才我们研究了蜡烛的变化,知道了它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板书:形态的变化)另一种是(板书:产生性物质的变化)

三、交流谈论,辨析判断书本上列举的变化的类型

1、学生观察书本上列举的变化图,思考:它们属于哪种类型的变化?

2、出示课件,学生观察汇报。

四、探究其他物体的变化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蜡烛的变化,那么,其它物质的变化又会是怎样的呢?同学们想不想来探究一下其它物体的变化情况?让我们来继续探究吧!

1、谈话: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醋、鸡蛋、食盐,还有白糖。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不能把5个实验全部都做。因此,我们分为四个小组,每组派代表来进行实验探究。

2、猜测:其他同学先猜测一下,你们要做的实验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3、学生做实验,教师巡视。

4、展示成果。

5、小结:通过对其他物质变化的研究,我们进一步证明物质变化有两类,一类是仅仅是形态发生变化,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四、课堂总结

谈话:其实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有趣的变化,希望同学们能细心留意身边的事物变化,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作业布置

搜集身边常见的两种类型的变化各2个。

六、板书设计

蜡烛的变化

加热点燃加热:固体——液体二氧化碳冷却:液体——固体(没有新物质产生)形态的变化——水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有新物质产生)

《蜡烛》教案优秀 篇2

教学目标:

1.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2.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

3.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4、让学生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5、能让学生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蜡烛,酒精灯,火柴,铁架台,大烧杯,瓷片、蒸发皿、实验记录单等。

自选材料:醋,鸡蛋、烧杯、火柴、生鸡蛋、澄清石灰水、白糖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张图片,看的时候你们要仔细观察,图片中有什么变化。[小苗出土、叶子变色和小狗长大这些变化能强烈吸引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举起手中的粉笔,)你们看,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如果老师不小心把这支粉笔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开了。)同学身上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你们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长高了)你们的身高变化是不是每天都能看见呢?这说明有的变化是缓慢的,不容易被发现,而有的变化却很明显,很容易发现。就像我们刚才欣赏到的图片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质的变化。(板书:变化)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经有这么一句诗,叫“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描述我们周围的一个常见物体的变化,你们知道这种物体叫什么吗?(蜡烛)(出示课件:蜡烛图片)今天我们就从蜡烛身上来研究我们周围的奇妙变化,好吗?(板书:蜡烛的变化)

二、探究蜡烛的变化

(一)加热蜡烛

1、谈话: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闻一闻等一些方法来了解蜡烛的特点,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观察得最仔细。

2、分组观察。

3、问:通过观察,你们了解到了蜡烛的哪些特点?(蜡烛是白色的,呈圆柱体;蜡烛由蜡油和中间的蜡芯构成;蜡烛摸上去有一种滑滑的感觉;第一次闻上去没有什么味道,细细再闻的话,有一种说不出的味。)

4、今天我们想要来研究蜡烛的变化,你觉得光凭我们刚才的观察能发现蜡烛身上的变化吗?那么你们准备怎么来研究呢?(点燃、加热、用小刀刮、可以放在水中来研究变化)教师板书:加热、点燃

5、谈话:下面我们就来选择给蜡烛加热的方法来试一试。为了实验的效果更明显一点,我们用蜡块来代替蜡烛来做这个实验,因为他们的制作原料都是一样的。在实验前请大家猜测一下:加热以后,它会有什么变化?冷却以后又会有什么变化呢?这几位同学的猜测究竟对不对呢?我们还要通过什么来验证?

6、师:温馨提示。(学生不能在没监护人监管的情况下独自做这类实验)

7、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仔细观察。

(1)问:蜡烛在加热的过程中,固体变成了什么?(变成了流动的液体)板书:加热:固体——液体

(2)问:如果蜡烛停止加热冷却下来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8、加热过的蜡烛冷却以后你们发现了什么?(板书:冷却:液体——固体)

9、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蜡块从加热到冷却这一个过程,只是它的什么发生了变化?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板书:没有新物质产生)

(二)点燃蜡烛。

1、谈话: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0页,请同学们先读一读,再讨论一下实验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2、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仔细观察,分实验内容回报实验结果:

(1)将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会产生二氧化碳,板书:二氧化碳)

(2)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会产生水,板书:水)

(3)将白瓷碗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去下白瓷碗,观察它的底部。(会产生碳,板书:碳)

3、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蜡烛燃烧以后会产生哪些新的物质。(板书:有新物质产生)

于是科学家就把变化分成两类,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家们是怎样给物质变化分类的。(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4、过渡:刚才我们研究了蜡烛的变化,知道了它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板书:形态的`变化)另一种是(板书:产生性物质的变化)

三、交流谈论,辨析判断书本上列举的变化的类型

1、学生观察书本上列举的变化图,思考:它们属于哪种类型的变化?

2、出示课件,学生观察汇报。

四、探究其他物体的变化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蜡烛的变化,那么,其它物质的变化又会是怎样的呢?同学们想不想来探究一下其它物体的变化情况?让我们来继续探究吧!

1、谈话: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醋、鸡蛋、食盐,还有白糖。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不能把5个实验全部都做。因此,我们分为四个小组,每组派代表来进行实验探究。

2、猜测:其他同学先猜测一下,你们要做的实验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3、学生做实验,教师巡视。

4、展示成果。

5、小结:通过对其他物质变化的研究,我们进一步证明物质变化有两类,一类是仅仅是形态发生变化,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四、课堂总结

谈话:其实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有趣的变化,希望同学们能细心留意身边的事物变化,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作业布置

搜集身边常见的两种类型的变化各2个。

六、板书设计

蜡烛的变化

加热点燃加热:固体——液体二氧化碳冷却:液体——固体(没有新物质产生)形态的变化——水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有新物质产生)

《蜡烛》教案优秀 篇3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故事内容

1、导语: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板书:半截蜡烛),从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学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默读,了解故事内容。

(2)指名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1、过渡:同学们,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那么,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2、学生自读感悟,做批注。

3、同座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4、在交流贡献的过程中引导感悟人物语言。

(1)预设一:认为伯诺德大人贡献最大。(因为当她看到德军点燃蜡烛时,急忙取出油灯,还说这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下来,从这里看出伯诺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机智……)

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说话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师: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伯诺德夫人多么机智勇敢,想演一演吗?那你可要好好地准备准备了,仔细揣摩一下她的动作、心理和表情。(学生准备──指名演。)

老师做旁白,一名学生演。

表演得怎么样?同学们评价一下。(“急忙”取油灯,吹蜡烛,但是在德军面前却是非常从容的。)

再演一次。学生读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活动,教师旁白,学生演。评价。

(2)预设二:杰克也有贡献。(因为他想出了抱柴火这个办法,虽然没有实现,但一定是他这种勇敢的做法感染、带动了妹妹杰奎林,她也才会勇敢地和德军战斗。)

师:杰克的表现怎么样,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

学生交流:(从他说的话“天真冷,……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看出杰克很聪明,他这么说德军不会怀疑他。从“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看出他十分镇定。)

师:让我们带着镇定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学生读)

(3)预设三:认为杰奎琳的贡献最大。(因为是她将蜡烛拿走,保住了情报的。而且她很勇敢,很聪明。她说“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还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让人觉得她真的很困的样子。杰奎琳选择了司令官,而没有选择中尉,因为从上文看出两个中尉都是很粗暴的人。说明她很聪明。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和“和您聊天真有趣”这样的话可以得到德军司令的'喜爱,就不会刁难她。说明她很机智。)

师:你们觉得杰奎琳的话该怎样读呢?

学生交流看法。(天真、纯洁。)

师:大家试着读一读。(自读、指名读、评读、再读。)

师小结:保住情报站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杰奎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师小结:是啊,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甚至可以挽救一个家庭,拯救一个国家。(电脑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师:学完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三、初步体会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

1.导语:跟你读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比较,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学生默读思考。

同桌同学交流着法。

3.全班交流。(主要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对话之前一般有个括号,提示这个人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或者说明他们当时正在干什么或当时的情景。)

师:是啊,剧本就是通过人物对话和提示语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这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领略到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希望大家回家后找些剧本来读一读。(为学生推荐《日出》《雷雨》等经典之作。)

四、作业

1.讲述《半截蜡烛》的故事。

2.小组合作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3.阅读其他剧本,感悟人物语言。

B案

课前准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

2.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的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情景。

《蜡烛》教案优秀 篇4

教材分析

按照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大自然中物质变化多种多样,小苗出土,叶子变色,小狗长大,这些都是动植物的变化。本节课研究的是动植物以外的“物质世界”中的相关知识,选取学生十分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物质变化的对象。课文按照“问题一实验一思考一结论一应用”的思路编写,本课的教学内容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蜡烛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的问题,了解学生对蜡烛的原有知识和经验,然后分别预测蜡烛在加热时、蜡烛在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进而引起学生对物质究竟能够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产生认知需要,为下一步的实验作好铺垫。

第二部分:实验探究。课文首先安排了“加热蜡烛,观察有什么变化?冷却后,又有什么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蜡烛在温度升高时,会从固体变成液体,温度降低时,又会从液体变成固体”的现象,从而认识物质变化的第一种类型。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像水的三态变化,教学不做重点。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探究“蜡烛在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实验现象的观察上。教材第14页上安排了三个实验:观察“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干燥烧杯内壁附着小水滴(雾状)”、“烧杯内壁澄清的石灰水变浑蚀”、“烧杯底部有一层黑灰”等现象,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上述现象的产生说明蜡烛燃烧后变成了另外一些物质,这也是物质变化的第二种类型。最后对比蜡烛加热和燃烧时发生变化的区别,告诉学生: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另一类是变成了新的物质。

第三部分:学生自愿选择喜欢的实验,在观察、比较中判断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属于哪一类变化。教材第16页上的活动一是将生鸡蛋放入装有白醋的玻璃杯中,会看到鸡蛋壳上有许多小气泡,过一段时间,蛋壳会变软,慢慢变成了其他物质;活动二是将可乐罐压扁,可乐罐的形状发生了改变,但并没有变成别的物质;活动三是在玻璃杯的碱块中例入少量白醋,会立即看到杯里发生剧烈反应,翻腾着大量的泡沫,碱块逐渐消失了,变成别的物质;活动四是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澄清的石灰水慢慢地变浑浊,说明石灰水已经变成别的物质了;活动五将白糖加热至融化,白糖只是由固态变成了液态,没有变成别的物质;活动六将白糖加热至变黑,白糖变成丁别的物质。

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容,学生可以在各组观察实验和交流汇报中,对物质的各种变化有更全面的认识。

学情分析

通过观察,实验发现物质的变化,分清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本学龄段学生的`难点。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过程

《蜡烛》教案优秀 篇5

教材分析

按照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大自然中物质变化多种多样,小苗出土,叶子变色,小狗长大,这些都是动植物的变化。本节课研究的是动植物以外的“物质世界”中的相关知识,选取学生十分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物质变化的对象。课文按照“问题一实验一思考一结论一应用”的思路编写,本课的教学内容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蜡烛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的问题,了解学生对蜡烛的原有知识和经验,然后分别预测蜡烛在加热时、蜡烛在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进而引起学生对物质究竟能够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产生认知需要,为下一步的实验作好铺垫。

第二部分:实验探究。课文首先安排了“加热蜡烛,观察有什么变化?冷却后,又有什么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蜡烛在温度升高时,会从固体变成液体,温度降低时,又会从液体变成固体”的现象,从而认识物质变化的第一种类型。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像水的三态变化,教学不做重点。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探究“蜡烛在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实验现象的观察上。教材第14页上安排了三个实验:观察“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干燥烧杯内壁附着小水滴(雾状)”、“烧杯内壁澄清的石灰水变浑蚀”、“烧杯底部有一层黑灰”等现象,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上述现象的产生说明蜡烛燃烧后变成了另外一些物质,这也是物质变化的第二种类型。最后对比蜡烛加热和燃烧时发生变化的区别,告诉学生: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另一类是变成了新的物质。

第三部分:学生自愿选择喜欢的实验,在观察、比较中判断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属于哪一类变化。教材第16页上的活动一是将生鸡蛋放入装有白醋的玻璃杯中,会看到鸡蛋壳上有许多小气泡,过一段时间,蛋壳会变软,慢慢变成了其他物质;活动二是将可乐罐压扁,可乐罐的形状发生了改变,但并没有变成别的物质;活动三是在玻璃杯的碱块中例入少量白醋,会立即看到杯里发生剧烈反应,翻腾着大量的泡沫,碱块逐渐消失了,变成别的物质;活动四是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澄清的石灰水慢慢地变浑浊,说明石灰水已经变成别的物质了;活动五将白糖加热至融化,白糖只是由固态变成了液态,没有变成别的物质;活动六将白糖加热至变黑,白糖变成丁别的物质。

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容,学生可以在各组观察实验和交流汇报中,对物质的各种变化有更全面的认识。

学情分析

通过观察,实验发现物质的变化,分清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本学龄段学生的难点。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过程

《蜡烛》教案优秀 篇6

教学目标:

1、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危急时紧张可怕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导入

1、

2、

3、

4、 幻灯出示一组关于二战场面的图片。 说一说,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简介二战。(幻灯出示) 今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二战时的法国,聚焦在法国一户普通的家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半截蜡烛》(板书课题)

二、 导读达标

1、 集体读课题,思考: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这绝妙的方法就万无一失吗?它有什么隐患?

2、 生交流。(幻灯出示: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3、 指导朗读。

⑴、 蜡烛一但燃烧到金属管处,秘密情报将会暴露,这是多么可怕地事情啊!谁愿意读出这可怕的后果。(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可怕地后果。)

⑵、 师引读:

这是伯诺德夫人藏蜡烛时对孩子们说的话(生读:万一---------结束。)

这是伯诺德夫人看着蜡烛一点一点的燃烧,内心万分着急时的想法(生读:万一---------结束。)

这关系着情报站的存亡,关系着情报站的安危,关系着一家活生生的三条人命,甚至关系着整个法国的安危(生读:万一---------结束。)

⑶ 所以这半截蜡烛是万万不能点燃的。但事实上,这半截蜡烛却被点燃了两次,每点燃一次,就说明火焰离情报更近一步,每点燃一次,也就意味着危险更进一步。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惊心动魄的战斗,便围绕着这半截蜡烛打响了。

三、 精读感悟

1、 (幻灯出示)⑴:默读3----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划出有关的语句(注意动作、语言、神态等),认真读一读,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⑵、小组交流读书收获。

2、 学生自读自悟并小组内交流。

3、 集体交流,师适时点拨。

重点围绕以下内容点拨:

⑴、 从伯诺德夫人“急忙”取,“轻轻”吹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 想一想,应该怎样读伯诺德夫人的语言(幻灯出示)“瞧,先生们,这盏灯更亮些。”指导学生朗读并说明理由。

⑶、 伯诺德夫人用一盏油灯暂时化解了危急,说一说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⑷、 杰克为什么要搬柴生火?他没有端走蜡烛,为什么还从容的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杰克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 有感情的朗读4—6自然段,体会伯诺德夫人和杰克在危急时刻的机智勇敢和沉着镇定。

5、 朗读感悟紧张的气氛。

⑴师配乐朗读(配以分针走动的声音):蜡烛在继续燃烧,(幻灯出示)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⑵师引读,感悟情况的危急及紧张的气氛。

此时是多么可怕啊,------------------。(烛焰摇曳,------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伯诺德夫人的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整个空气都凝固了,伯诺德夫人的呼吸都紧张了,-------------。(她似乎------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6、 是呀,不仅仅是蜡烛越烧越短,更重要的是情报站越来越危险,她们一家人随时都可能被凶残的德军杀掉。这样危急的情景,你想用那些成语来形容?

7、 是呀,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小女儿杰奎琳请求德国军人,让她带着蜡烛上楼睡觉。她成功了。我们悬着的心也放下了,(幻灯出示)为什么杰奎琳会成功?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

⑴、学生读---品---议。

⑵、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⑶、说一说杰奎琳是怎样的一个小女孩?

⑷、朗读体会杰奎琳的聪明机智以及从容镇定。

8、 课堂小练笔:(幻灯出示)

当杰奎琳端着蜡烛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此刻,屋子里的人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任选一人物,写出他或她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

四、 总结升华。

1、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学生看着板书叙述)

2、 她们一家人在危难之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镇定来源于什么?

3、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们一家人正是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才与德军斗智斗勇,巧妙周旋,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她们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4、 你会把你积累的哪些爱国名言送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你会把那句爱国名言送给自己?

5、 欣赏歌曲《Tell me why 》

五、 拓展练习

出示短文《一罐水》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

2、 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法军上尉倒了一杯水要西班牙妇女喝时,妇女是怎么做的?她可能会想什么?

3、 法军上尉倒了一杯水要小女孩喝时,母亲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她举动与要自己喝水时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4、 这是一对怎样的母子?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六、 作业

1、 续写半截蜡烛,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

《蜡烛》教案优秀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复述故事的方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进一步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品味本文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浓母子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味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形象,感受文章感人至深的语言

难点:蜡烛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点拨、自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说到蜡烛,你们能想到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奉献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李商隐—无题)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李商隐—巴山夜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之苦。(杜牧—赠别其二)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歌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感受小说中烛光里别样的深意。

(二)作者介绍

西蒙诺夫,是苏联作家。这是一个大家比较陌生的作家,他的作品多为战争题材,尤以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军事小说而著名。如《日日夜夜》《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等。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他作品中,常常出现生动的战时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

是不是这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三)梳理故事情节

请一位同学告诉大家,《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注意:复述故事的时候,注意将清楚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法西斯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

(四)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听完同学的复述这个故事后,同学们觉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感人还是震撼?)

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很感人呢?(环境、人、物三者考虑)

A、环境(衬托)

a、故事发生再二战,文中不乏对枪林炮火的描写,找找看,哪些地方对环境进行描写?(第16.18.20.24.27段)

b、思考下作者设置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当时环境危险,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B、人物——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

故事的主角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刻画,采用什么方法呢?

(心理?语言?肖像?神态?动作?)

外貌描写:

“她太衰老了”:年老体弱——拖动、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黑围巾:(4次:20、28、40、41):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动作描写:

老人对烈士做了什么事情呢?(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护烈士)

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安葬烈士:亲人礼葬

守护烈士:充满敬意

在描写这样一位年老体弱的老人在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护烈士时,作者具体用了哪些动词比较震撼人:

“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体衰;

“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拖”:年老、行动不便、艰难

心理活动:(讨论课后练习第三题)

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C、物——蜡烛

文中多次提到蜡烛,有哪些地方提到蜡烛了?谁能告诉我蜡烛的来历呢?为什么多次提到蜡烛呢?

本文烛光(6次)的象征意义:

第28段:交代了蜡烛的来历,说明了这支蜡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结尾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烛光的写照,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胜利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小结:蜡烛的深意:

1、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2、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3、象征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4、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五)全文小结

文中的南斯拉夫妈妈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弱,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体会到这种美好的感情,并且在今后的日子里,付出多一些爱,收获更多的快乐。

《蜡烛》教案优秀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的的感人之处。

2、品味文章中细腻的描写,领会物象与其内在情感的联系。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感悟内在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物象导入

要求学生用“蜡烛”造一个句子,比较评价这些句子的妙法所在。

(设计意图:意在言语训练中引出本文学习: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蜡烛〉的课文,看看这篇文章中“蜡烛”有何意义。)

二、内容感知

阅读后完成100字以内的课文简介。

(设计意图:此环节视班级情况给予一定的提示,但简介中必须含“蜡烛”二字,目的在于以写带读,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概括能力。)

三、语言品味

朗读交流文中耐人寻味的语句,品味细腻感人的描写。

1、11次炮火描写。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6次对蜡烛的描写。

(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4次黑色围巾的描写。

(表达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三爬三跪的动作描写。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设计意图:此环节采用小组学习与班级交流相结合的形式,重在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揣摩文中的描写手法,认识战争的残酷、蜡烛的的深沉含义、围巾所渲染的庄重气氛、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的深厚情谊。)

四、延伸拓展

1、完成句子:这是一支 蜡烛,它 。

(设计意图:此题置于“延伸拓展”部分,实际是对本文学习的一次总结与深化,既是内容概括,又是情感深化,与“内容简介”有相通的部分,但又更进一层。例如:这是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点在苏联红军烈士坟前的蜡烛,它燃烧出的是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它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2、交流其他有特定含义的物象。

(设计意图: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仅仅是蜡烛,生活中,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事物赋予了人们的情思,以此题延展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空间。)

五、布置作业

课后从物象、内容、情感三方面赏读《百合花》(茹志鹃)。

(设计意图:这篇小说是借白净纯洁的“百合花”的意象来表现中国战争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性格百合花。在题材、主题与写法上与蜡烛一文都有相通之处,课外阅读既是巩固课堂教学,也是拓展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