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文学网整理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嘱托”、“飞来横祸”、“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等语句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自主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司马迁写《史记》的背景,初步体悟司马迁的人物形象。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初步感悟人物形象,结合相关资料,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审题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追随着历史的脚步,回到两千年前的西汉,去感受一位伟大灵魂给予我们的心灵震撼,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指名学生读题目,质疑: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司马迁——司马,复姓,文学家,史学家。发愤——决心努力战胜了很多困难。史记——名篇巨著。
3、同学们能读懂课题,很好,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4、读课题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预设:他是怎样发愤的?《史记》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好,带着这些问题再读一遍课题。
(二)自学课文,解决字词。
1、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字词,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看字典。思考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完成了史书?(教师指导巡视)
2、出示词语:嘱托、飞来横祸、酷刑、悲愤交加、摊开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文章是有感情的,词语也同样被赋予感情,请同学们带着感情齐读两遍词语。那么谁能结合课文来说说对于这些词语的理解。由于出现的词语比较多,这样我们按照顺序来说好吗?(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预设交流:
(1)“嘱托”:嘱咐、拜托(谁嘱托谁?嘱托了一件什么事情?请你读出来。为什么用嘱托,它与嘱咐有什么不同,换做嘱咐好不好?)
(2)“飞来横祸”:意想不到的灾难
为什么你读作横?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读二声,什么情况下读作四声横?可做适当点拨:横冲直撞、老泪纵横。蛮横、发横财、飞来横祸。追问:司马迁遇到了什么样的灾难)
(3)“酷刑”:刑是我们今天学到的生字之一,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追问:开刀就是用刑,不错,那么司马迁到底犯了什么罪,用了什么刑?)师简介酷刑: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作奇耻大辱,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因为他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为伍了,你们能明白吗?
(4)“悲愤交加”:悲痛和愤怒交加在一起,(司马迁悲痛的是什么?愤怒的又是什么?是啊,士可杀不可辱,请同学们试着把这词语读出你的感受。是啊,面对着这份耻辱司马迁如何选择的,继续向下看。)
(5)摊开:摆开、展开。(你能来试着做一下动作吗?从这样一个动作中我们能感受到司马迁的内心吗?)
(6)他耗尽了心血,你怎样理解耗尽,看插图,那微弱的烛光,在一点一滴消耗他的生命。
(7)是啊,司马迁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因为他想到了这样一句话“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于是他释怀了,他相通了,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自己的`理解,相机点拨查字典泰、及隶两个字的字形及字义)出示(出示随后一段)是啊,于是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引读,他耗尽心血,用了整整13年时间完成了这一部52万余字的巨著,《史记》。*如在导入环节未能展开“发愤”,则在此环节进行提升,现在同学们理解为什么课题是发愤了吗?
(三)交流资料,了解司马迁
1、本周我们自主收集了司马迁的有关资料。谁愿意来分享你所知道的司马迁?
2、学生交流
(1)《史记》是我国历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他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30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它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介绍了帝王将相、豪杰平民的等几千名历史人物。共有130篇,其中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是一部五体俱全的综合体史书,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交流预设:(追问3000年间的历史朝代,幻灯片展示《朝代歌》。)读第一节。是啊,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山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所以他从小在滔滔的黄河水中便懂得了历史,几千年前大禹曾在黄河岸边治理泛滥的洪水、几百年前项羽曾在这里大破秦军,古代英雄们的故事以及父亲的影响,为他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2)司马迁做了太史公后,有了阅读重要史料的机会,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良好条件,司马迁几年如一日,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几乎天天埋着头整理和考证资料。
交流预设: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父亲那临终前的遗言,时时闪现在司马迁的脑海: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父亲临终时的嘱托以及司马迁所作的努力。引读:司马谈临终之时……
(3)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写史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影响深远,语言生动,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记叙了他下狱后的经过和著书的报复,为历代传诵。
(4)司马迁被叛死刑,死刑的两种减免方式:
一是交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宫刑。司马迁官小家贫,但不愿受辱,几次想到自杀,但想到逆境中成功的人,孔子、孙膑、屈原等人以及父亲的嘱托,于是有了信念,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
交流预设:一个小小的史官出身的家庭,怎么可能拿出这么多钱,遭受冤情,也只能受刑啊,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就这样降临到了他的头上。此时他心里是在做着怎样的斗争啊?
(5)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会经过调查研究,这不仅增加了《史记》的历史价值,同时也让司马迁开阔了眼界,扩大了胸襟。交流预设:是啊,功夫不负有心人,吃再多的苦都值了,整整13年的时间,司马迁创造了奇迹,他完成了中国历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提升,设小标题
1、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父亲的一句嘱托,在耻辱面前他没有低头,司马迁义无反顾地、忍辱负重地编写史书,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结合着你的感悟,试着给每个段落归纳段意。
2、再精简一点,我们以小标题的形式来归纳每个自然段。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指导。)板书:四处游历,积累资料牢记嘱托,整理文献飞来横祸,悲愤交加耗尽心血,终成巨著。
3、结合今天学过的内容,请你试着把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一下,已人物、事件、结果的顺序来进行总结。
4、教师小结:美丽的浪花是在和礁石的猛烈撞击中开放,璀璨的火星,是在铁锤和铁钴急剧敲打中迸发,人生的价值是在艰巨的斗争中显现,在生活的路上,只有那些不畏风吹雨打,扬帆前进的人,才能感到生活的磅礴气势,才能看到前途的壮丽风光。正因如此,屈原被放逐写成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成了《国语》、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发愤写成了《史记》。今天我们先讨论到这里,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教学结束:
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整理资料。将资料整理成卡片,以便今后继续研究。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借助资料,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从司马迁身上体会生命的价值。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2、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这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0课,齐读课题《司马迁发愤写》。
2、再读一遍课题,你觉得这个题目中哪个词语比较重要?
3、你理解“发愤”吗?可以给它找些近义词吗?
(二)新课
1、那好,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司马迁为写史记是怎样努力的?自己读读1、2自然段,找出表现司马迁勤奋刻苦的句子,做上记号,并在最能体现刻苦 的词语下面做上着重记号。
2、交流(多媒体)两处“受父亲……”“司马迁牢记……”
(提示:“搜集”能否换成“收集”?为什么?)
3、齐读这两处,体会司马迁的勤奋刻苦。
4、小结:从这两句中,我们知道了,司马迁为了能写好《史记》,(板书:勤奋刻苦)做了充分的准备。由司马迁四处游历的求知过程,也让我想到了前不久学的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讲到这儿,我不禁有个疑问,不知大家能否帮我解决,既然这儿写了司马迁如何勤奋刻苦的,那我们的题目不是可以换成司马迁勤奋写《史记》或司马迁努力写《史记》?而为什么用“发愤”呢?还有其他意思么?(还有在逆境中努力,不屈的意思)
6、现在我们就来看第3自然段,了解司马迁在怎样的逆境中怎样发愤的?
7、点名读第3节。
(1)怎样的逆境?理解“飞来横祸”“酷刑”
(2)对于司马迁的遭遇课文中尽用了两句话,后来我上网查找了当时的'情况,我们来看一看(多媒体出示资料)
(3)自由读,从这段历史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或你想说什么?
(诚实善良、刚正不阿、蒙受了不白之冤)
(4)课文中的酷刑也就是这儿讲的“宫刑”,什么是宫刑呢?宫刑是比死刑更为残酷的刑罚,是所有刑罚中最卑贱的一种,虽不致要命,但他让司马迁像太监一样不男不女,它让一个男人失去了做男人的尊严,是一种奇耻大辱。这种耻辱往往令人难以承受,很多人会以死来结束这种耻辱。(多媒体出示)
(5)被处以宫刑后,教师读
(6)看了这段话,你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司马迁此时的心情吗?(痛苦、痛不欲生)
8、但是,同学们,此时司马迁能死吗?不能,为什么?你们听,他的耳畔还传来了这样的声音,(范读父亲临终前的话)
9、对呀!写《史记》是父亲的遗愿,更是他的理想和追求。所以这时,他想:“(多媒体出示:想的内容)(自由读)
(1)你能读懂这段话吗?反复读。(死的几种价值)
(2)怎样是“重于泰山”?举例。怎样是“轻于鸿毛”?(举例)“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要轻吗?”怎样死了?
(3)于是,司马迁下定决心:强调“一定”
(4)后来,人们将这句话作为了司马迁的名言:(多媒体出示:齐读)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体会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
1、与课文相关的生字词、重点句子
2、引导学生自己搜集有关司马迁的图片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导人新课
1、出示画像,简介司马迁。
谁知道司马迁?给大家介绍介绍。
2、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们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事件,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的汇编。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
板书:20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你看了课题想知道哪些问题?
3、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呢?他又是怎样发愤写这部书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
2、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内容
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顺。
1、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正音。
注意读准多音字“载”和“横”。指名读,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2)联系上下文,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懂了?
(3)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提出来,全班讨论。
交流时说说通过什么方法掌握词语意思。
2、理清文章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⑴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发愤写《史记》?
⑵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⑶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⑷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问题,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并归纳段意。
(3)交流:
第一段:(第1、2节):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第3节):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三段:(第4节):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四、指导书写生字
老师示范:迁 啸 廷 狱 刑 泰
学生描红,老师巡回,交流学生描得好的。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多音字组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课题。提问,我们昨天围绕课题提了哪些问题?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怎样发愤写《史记》?)
2、下面我们带着问题来学课文。
二、讲读第一段
1、自由读,想一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找出写"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的句子读一读。
(父亲司马谈是。.立志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2600年间的历史。)
3、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怎么做的?
(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
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后两句子。将两句句子并作一句,用什么关联词,怎样连接?(不但。.还。.)
4、小结:由司马迁的求知过程,我们可以联想到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过渡: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引读父亲叮嘱司马迁的话。
6、再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齐读(相机范读)"我死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
三、精读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正当司马迁专心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②这场飞来横祸是怎样降临的?指名读相应的句段。
③齐读
④什么是酷刑?(十分残酷的刑罚)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怎样的人?
他受刑后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画出有关句子.
3、交流:
a、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b、理解: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c、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司马迁所受的酷刑是最野蛮的腐开,这对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的身心遭到极大残害,所以。.)
d、他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e、逐句理解"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有的重于泰山"指有的人的死有价值,在有生之年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有的轻于鸿毛"指有的人的死,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就比鸿毛还轻。
把"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改成陈述句。
小结:司马迁想到的正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有生之年干一番事业,就比泰山重,有价值:如果为自己的私利奔忙,就比鸿毛轻,无价值。于此他才打消了"了此残生"的这个念头。)
f、感情朗读。
g、他是怎么做的?投影片出示有关句子。
(他。.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个人的耻辱、痛苦"指什么?
h、指导朗读,体会他事业高于一切、把个人的耻辱痛苦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5、齐读第二段。
6、过渡:司马迁这样忍辱负重的发愤努力结果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段。
四、讲读第三段
1、出示这一段,指名朗读,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讨论:
3、朗读。
4、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5小结:同学们我们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经过中,我们感受到了他那忍辱负重、发愤著作的精神。
五、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课后第四题。
3、复述课文。
4、课外阅读有关司马迁的故事,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上与同学交流。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意识的关注《史记》,并收集其中以两个故事,在同学之间交流。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人生价值矢之不渝的精神。
2、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初步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了解《史记》的辉煌:
1、同学们,我们阅读过不少成语故事,了解了不少成语。读读这些成语,看看有什么发现。
2、出示:(齐读)
指鹿为马 破釜沉舟 卧薪尝胆 毛遂自荐 四面楚歌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纸上谈兵 一字千金 图穷匕见
3、指名说说自己的发现。
4、是的,这些成语都是出自历史故事,而且出自同一本著作《史记》。
5、板书:《史记》,知道《史记》吗?谁能来介绍一下。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司马迁。简介司马迁。
△简介史记:
《史记》共52万多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史事。它不仅是空前的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哲学界的宝贵遗产。被鲁迅先生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今天这堂课,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司马迁,走近《史记》。
板书:发愤写《史记》
7、齐读课题。
(指导读题:文章有文眼,标题有题眼。这篇文章的题眼是———生答“发愤”。什么叫“发愤”?凭你的直觉说。(发愤就是很坚决。很努力。 决心做好一件事情。 文中司马迁发愤一定要完成《史记》。所以我们要怎么读?)
再读课题,说说从课题上想到了什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他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的?又是怎样发愤写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说说本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四、小结
(略)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理解《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引导学生抓住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通过感受人物的思想斗争展开合理大胆想象,进行语言与思维的训练,使人物更丰满。
3、学习本文数字描写的方式,是文章更真实,更让人赞叹。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
二、品读课文,领悟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原因
过渡: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司马迁发愤写作《史记》呢?
板书:原因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
2、汇报交流:
出示:“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1)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2)小结:“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源于母亲河的熏陶;“古代英雄的故事”令他十分激动,源于历史故事的感染。
(3)还有什么原因促使司马迁发愤写史呢?
出示:“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1)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2)是的,司马迁受父亲影响,从小努力读书,他还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历史故事。掌握了大量的'历史知识,积累了大量历史资料,
可以说:发愤源自环境的影响,父亲的影响
出示父亲说的话: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1)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同学们,用心边读边想,这句话里的“千万不要忘记……哇” 所表达出来的强烈的愿望是什么?(2)为了完成父亲遗愿,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重要原因。
(3)指导朗读:想象司马迁听着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可能会想些什么呢?说些什么呢?
可以说,发愤源自于父亲的嘱托
三、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
1、自学课文2、3自然段,画出课文中突出表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有关语句,,在旁边简单地写出自己的感受,并带着感受读读画出的句子。
2、生自学交流
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1)、每天忙着,忙的忘记了——(时间),忙的忘记了——(吃饭),没有忘记——(写史记),他在发愤写——(史记)
(2)、读到这儿,你认识了怎样的司马迁?(孜孜不倦 废寝忘食)
(3)、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勤奋吗?
你还找到了那些句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意识的关注《史记》,并收集其中以两个故事,在同学之间交流。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人生价值矢之不渝的精神。
2、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初步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了解《史记》的辉煌:
1、同学们,我们阅读过不少成语故事,了解了不少成语。读读这些成语,看看有什么发现。
2、出示:(齐读)
指鹿为马 破釜沉舟 卧薪尝胆 毛遂自荐 四面楚歌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纸上谈兵 一字千金 图穷匕见
3、指名说说自己的发现。
4、是的,这些成语都是出自历史故事,而且出自同一本著作《史记》。
5、板书:《史记》,知道《史记》吗?谁能来介绍一下。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司马迁。简介司马迁。
△简介史记:
《史记》共52万多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史事。它不仅是空前的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哲学界的宝贵遗产。被鲁迅先生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今天这堂课,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司马迁,走近《史记》。
板书:发愤写《史记》
7、齐读课题。
(指导读题:文章有文眼,标题有题眼。这篇文章的题眼是———生答“发愤”。什么叫“发愤”?凭你的直觉说。(发愤就是很坚决。很努力。 决心做好一件事情。 文中司马迁发愤一定要完成《史记》。所以我们要怎么读?)
再读课题,说说从课题上想到了什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他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的?又是怎样发愤写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说说本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四、小结
(略)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理解《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引导学生抓住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通过感受人物的.思想斗争展开合理大胆想象,进行语言与思维的训练,使人物更丰满。
3、学习本文数字描写的方式,是文章更真实,更让人赞叹。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
二、品读课文,领悟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原因
过渡: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司马迁发愤写作《史记》呢?
板书:原因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
2、汇报交流:
出示:“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1)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2)小结:“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源于母亲河的熏陶;“古代英雄的故事”令他十分激动,源于历史故事的感染。
(3)还有什么原因促使司马迁发愤写史呢?
出示:“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1)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2)是的,司马迁受父亲影响,从小努力读书,他还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历史故事。掌握了大量的历史知识,积累了大量历史资料,
可以说:发愤源自环境的影响,父亲的影响
出示父亲说的话: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1)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同学们,用心边读边想,这句话里的“千万不要忘记……哇” 所表达出来的强烈的愿望是什么?(2)为了完成父亲遗愿,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重要原因。
(3)指导朗读:想象司马迁听着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可能会想些什么呢?说些什么呢?
可以说,发愤源自于父亲的嘱托
三、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
1、自学课文2、3自然段,画出课文中突出表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有关语句,,在旁边简单地写出自己的感受,并带着感受读读画出的句子。
2、生自学交流
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1)、每天忙着,忙的忘记了——(时间),忙的忘记了——(吃饭),没有忘记——(写史记),他在发愤写——(史记)
(2)、读到这儿,你认识了怎样的司马迁?(孜孜不倦 废寝忘食)
(3)、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勤奋吗?
你还找到了那些句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体会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
1、与课文相关的生字词、重点句子
2、引导学生自己搜集有关司马迁的图片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导人新课
1、出示画像,简介司马迁。
谁知道司马迁?给大家介绍介绍。
2、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们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事件,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的汇编。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
板书:20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你看了课题想知道哪些问题?
3、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呢?他又是怎样发愤写这部书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
2、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内容
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顺。
1、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正音。
注意读准多音字“载”和“横”。指名读,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2)联系上下文,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懂了?
(3)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提出来,全班讨论。
交流时说说通过什么方法掌握词语意思。
2、理清文章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⑴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发愤写《史记》?
⑵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⑶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⑷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问题,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并归纳段意。
(3)交流:
第一段:(第1、2节):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第3节):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三段:(第4节):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四、指导书写生字
老师示范:迁 啸 廷 狱 刑 泰
学生描红,老师巡回,交流学生描得好的。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多音字组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课题。提问,我们昨天围绕课题提了哪些问题?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怎样发愤写《史记》?)
2、下面我们带着问题来学课文。
二、讲读第一段
1、自由读,想一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找出写"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的句子读一读。
(父亲司马谈是。.立志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2600年间的历史。)
3、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怎么做的?
(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
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后两句子。将两句句子并作一句,用什么关联词,怎样连接?(不但。.还。.)
4、小结:由司马迁的求知过程,我们可以联想到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过渡: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引读父亲叮嘱司马迁的话。
6、再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齐读(相机范读)"我死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
三、精读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正当司马迁专心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②这场飞来横祸是怎样降临的?指名读相应的句段。
③齐读
④什么是酷刑?(十分残酷的刑罚)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怎样的人?
他受刑后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画出有关句子.
3、交流:
a、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b、理解: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c、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司马迁所受的酷刑是最野蛮的腐开,这对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的身心遭到极大残害,所以。.)
d、他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e、逐句理解"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有的重于泰山"指有的人的死有价值,在有生之年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有的'轻于鸿毛"指有的人的死,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就比鸿毛还轻。
把"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改成陈述句。
小结:司马迁想到的正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有生之年干一番事业,就比泰山重,有价值:如果为自己的私利奔忙,就比鸿毛轻,无价值。于此他才打消了"了此残生"的这个念头。)
f、感情朗读。
g、他是怎么做的?投影片出示有关句子。
(他。.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个人的耻辱、痛苦"指什么?
h、指导朗读,体会他事业高于一切、把个人的耻辱痛苦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5、齐读第二段。
6、过渡:司马迁这样忍辱负重的发愤努力结果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段。
四、讲读第三段
1、出示这一段,指名朗读,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讨论:
3、朗读。
4、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5小结:同学们我们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经过中,我们感受到了他那忍辱负重、发愤著作的精神。
五、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课后第四题。
3、复述课文。
4、课外阅读有关司马迁的故事,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上与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