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桥边的老人》教案(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桥边的老人》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阅读并仔细玩味小说的情节,体会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2.了解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及其与内容题旨的呈现关系。
教学重点:
1.玩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小说的题旨;
2.了解本文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教学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研读课文,读、思、议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由旧学《老人与海》导入
二.作者介绍:
1.学生展示作者材料搜集成果。
2.教师补充。
3.明确(见相关资料)
三.研读小说内容:
(一)整体感知:
你在小说中看到了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我”在侦察敌情的时候在桥边偶遇一位老人,并与之攀谈的事情。
(二)重点精读:
1.老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场的?
明确:战争来临前的紧张、慌乱。(第一段)
2.逃难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单单这位老人能引起“我”的注意,并与之攀谈起来呢?
明确:人们都竞相逃命,可这位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3.认真阅读课文中两人的对话。
提问: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提示:(1)在谈到家乡时,老人的反应怎样?
明确:“露出笑容”“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2)在谈话中,老人说得最多的是什么?
明确:动物,老人担心自己家的动物。
(3)老人急着逃跑吗?
明确:不急。“一动也不动”“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上的尘土中坐下去”
4.思考:
(1)老人为什么“微笑”?透过老人的“微笑”,你能读出什么?
明确:从“微笑”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家乡的爱恋。同时也表现出老人被迫逃离的苦涩和悲哀。
(2)老人为什么不自己逃命,而只担心那些动物们呢?
明确:a.老人无亲无故,动物是他的伴侣,他的亲人。表现了老人的孤独和善良。而且此处爱的温暖与正发生着的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b.老人太累了,走不动了。
c.老人对家乡爱恋,对动物不舍。
d.老人对未来的生活茫然,家没了,他不知该去何方。
5.把握题旨:
通过阅读这篇小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揭示了战争的残忍与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悲悯情怀。
四.艺术手法:
海明威在小说创作上有一个很著名的理论——冰山理论。关于冰山理论,他曾在《午后之死》一书中这样写道:“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那么你能从这篇小说中感受到他这一理论的运用吗?
《桥边的老人》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风格
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
叙述的角度对于故事内容和题旨呈现的作用
叙述的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作用
【教学重点】
叙述的角度对于故事内容和题旨呈现的作用
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自读课文
2.词语积累(读音):蹒跚,轮辐,踯躅,撇下
3.海明威及其创作(海明威、“硬汉”、“迷惘的一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们每天都在对话,我们一般都能在语境中判断出对方言语的真实用意。比如A同学问B同学:上个周末你回家去了么?”B同学回答:“我们去爬山了,真有意思,我们还采了野果子呢,要不要给你尝尝?”B显然没有回答A的话,他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学生回答)很显然,他是想让A分享他上个周末爬山的快乐,对于有没有回家这个问题,他不感兴趣。
现代西方语言家认为,对话是有原则的,即有问有答,答和问构成对应关系,显然上述对话没有遵循对话的原则,但这种破坏往往是任务内心真实感情的表现。这在文学作品中也是经常运用的,通过破坏对话原则来达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主题的目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小说——《桥边的老人》。
二、自读课文
学生代表分角色朗读(“我”、老人、旁白)
三、初读小说。关注对话者:了解“视角”。
1.对话在“我”和老人之间展开,但我们无法确定二人的具体身份。你能否依据文本内容对他们的身份作一点推测?
【明确】故事讲述者“我”可能是个共和军战士,也可能是个战地记者。
(判断依据:“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查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你的政治态度怎么样?”我问。)
老人:没有别的人,坑内一个人在家,没有工作,也可能在动物园照看动物。
2.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请大家思考: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各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参考阅读:课本“叙述角度”部分)
【明确】(可能出现的答案):
(1)由“我”来讲述故事,给读者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优)
(2)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情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个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优)
(3)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额身份、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缺)
【点拨】这种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的视角是有限视角,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通常用第一人称。
3.小说还有一种视角就是全知视角。
请看莫泊桑《项链》中的一个片段:
她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风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有没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他们唯一的资格。
这两种视角的区别是什么?
【明确】全知视角的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全部的细节和所有的心理和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及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有限视角的叙述者则只介绍故事的部分细节,把其他部分内容隐藏起来。
【点拨】作者海明威正是用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的,他隐藏了一些内容,使得叙述简洁。
四、细读小说。关注人物对话:理解作品主题。
1.仔细阅读这篇小说,请用横线画出老人答非所问或者无问也答的地方,并在旁边写上你的理解。
【明确】
①那时我在看管动物。
【理解】“我”并没有问他在圣卡洛斯干什么,这是老人主动提起的,表明他很希望能讨论这个话题,这是他谈话的兴趣所在。
②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理解】“我”并没有问老人是什么时候离开圣卡洛斯的,但他强调自己是“最后一个”离开的,其用意在于表明动物对他来说真的很重要,若不是迫不得已,他是不会离开自己心爱的动物的。
③唉,只能把它们撇下了。
【理解】“我”问的是“什么动物”,他却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只是说自己离开动物的无奈,表明其恋恋不舍。
④“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理解】在“我”再次问及“什么动物”时,老人终于回过神来,但没有只回答“什么动物”,他把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说得很清楚,他不在意“我”对此是否感兴趣。在谈及动物的时候,他如数家珍,如同谈论自己的家人一样,在老人看来,他所照看的每一只动物都是值得珍惜的`。
⑤“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理解】“我”问的是老人又没有家,但老人除了回答这个问题外,还提到了动物的安危,他念念不忘自己照看的动物,为他,它们的安危担心,并在后稳中不断重复这种担心,表明他对自己照看的动物发自内心的牵挂。
⑥“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是再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明确】老人的自言自语表明了老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同时也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战争一旦爆发,便全民都要卷入战争,不管你是照看动物的还是种植庄稼的。
2.根据我们的推测,照看动物也许只是老人的工作职责,也许只是他晚年的一个爱好,但他却如此牵挂他所照看的动物,那么这些动物对老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明确】他所照看的动物是他生命的全部寄托,他没有家,没有家人,他所照看的动物便是他的全部,没有了这些动物,他便失去了精神依靠。
3.作者把这样一个故事置于战争的背景下,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
【明确】战争意味着杀戮,战争无视生命的存在,战争漠视生命的价值,战争使这样一位无辜的老人也不得不逃离家园,离开自己心爱的动物。战争史残酷的。
老人只是照看动物,但他却对动物充满了爱,把它们看做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仅仅是动物,这与战争的杀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人的行为体现出来的是对生命的尊重,而这尊重在战争的背景下弥足珍贵,正是这种尊重才使我们人类永久的和平有了希望。
五、再读小说:关注对话:体会小说叙述的简洁性。
作者海明威以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他隐藏了一些内容,使得叙述简洁。而相比之下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则繁复得多。如果说伍尔夫偏爱叙述的“加法”的话,海明威则更爱叙述的“减法”。
我们再细读小说的主体部分(对话部分),看看作者哪些地方用了叙述的“减法”,在“减法”中作者隐藏了什么?
(示例)
1.“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明确】“微笑”就是一处减法。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却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这些有关动物的回忆。
“最后一个离开”也是一处减法。作者隐藏的是:老人因为战争,不得不离开,最后才离开是因为不舍,但是让自己心爱的动物留下遭受炮火的摧残又是多么的无奈和悲哀。
2.“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明确】这也是一出减法。“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荃老人离开,但老人为什么不走?
【明确】一方面是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另一方面,老人还有对故园的留恋,对未来的茫然,“那边我没有熟人”,老人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减退了。
3.“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不敢想”
……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可讨论:这里是叙述的“减法”还是“加法”?
【明确】小说全篇简洁,惜墨如金,这里却反复提及另外几只动物的危险,好想用了“加法”,其实依然是“减法”。因为在这简单的疑问背后深深的隐藏着老人对动物的同情、担忧,老人“每家”,也就意味着没有亲人,那些动物是与他相依相伴的。但是,战争来了,人们自顾自地逃离,动物是最无助的,被人们抛弃在战火中。
可接着讨论:这位老人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自保,为何还念念不忘他的那几只动物?
【明确】在老人眼中,动物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是一样可贵的,老人博大的爱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与残害生命的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命何其可贵,战争多么残酷!
4.“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明确】这个“只是”意味深长。这里交织着一种“怨”和“冤”的情感:“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这个“只是”隐藏的是对战争的控诉。
六、拓展提升
通过以上阅读和讨论,我们知道作者的叙述是一种“减法”,隐去了一些内容,力求简洁明快,这正是作者“冰山理论”的表现。
(海明威说:“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动作等八分之一的内涵隐藏起来)
作者叙述“减法”正式要求我们读者阅读做“加法”:一切被省略的东西都是可以连接和弥补的。读者既可以从“我”的角度体验故事,也可以发挥想象,推测每一个人物的心理。读者自己去推理、想象、判断,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内容。这是现代小说对读者提出的要求。
《桥边的老人》教案范文(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桥边的老人》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桥边的老人》教案 篇3
一、导入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的第一篇小说是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从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体验到了战火纷飞中人类的一丝温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小说《在桥边》,看看这一回在桥边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67页。
二、作者介绍
伯尔出生在科隆一雕刻匠的家庭,中学毕业后,曾在书店当学徒。1939年在科隆大学学习,不久即应召入伍,随军到过法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增长了不少见识。二战结束后,曾在战俘集中营待了几个月。六年战争生活经历,成为伯尔早期创作的主要题材。战后除继续在科隆大学研究语言与文学外,还当过木匠和人口统计员,因此对下层人民的生活较为熟悉,并在许多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曾获得几十种国际国内颁发的文学奖,作品已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火车正点》、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来斯巴……》等。1971年发表的《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是其全部创作的结晶,获次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三、整体感知,概括情节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用一两句话概括小说最主要的情节内容。
明确:他们让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我每次都故意把一位可爱的姑娘漏数掉了。
四、结合话题,重点赏析
1、知识链接
我们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环境这一要素其实在第二单元的话题“场景”当中已经涉及到。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性格等。
“人物”是上一个单元的话题,写人物要注意贴着人物写,贴着人物写包括哪两个方面?
明确:一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一是贴着人物的言行写。注意运用语言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情节是一系列具有前因后果的事件的展开,这些事件展开的过程就是它的运行过程。在情节的运行方式中,整体上遵循着一个基本模式:发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那么《在桥边》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分别是什么?全文共9段,请大家根据小说的情节运行流程划分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个部分的内容。
明确:
发生:1-3段,交代主人公的基本现状以及他对职业的态度。(现实生活乏味)
发展:4-5段,主人公暗恋过桥的姑娘,她成了主人公乏味生活中的亮色。(暗恋过桥姑娘)
高潮:6-7段,“我”逃过检查,被调去数马车。(逃过突击检查)
结局:8-9段,主人公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数马车,交鸿运)
《桥边的老人》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叙述的角度对于故事内容和题旨呈现的的作用。
2、 叙述的减法(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设计理念:
由叙述的角度来切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引导同学深入思考叙述的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及对主旨呈现的不同作用。
教学重点:
叙述的减法(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课前准备:
1、请学生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2、自读文章,体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的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篇短篇小说。说起海明威,我想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这句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这出自什么作品?
明确:老人与海
海明威曾经在他的作品《老人与海》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强悍的老人形象——“硬汉子”圣地亚哥。这个古巴老渔民在海上苦斗了84天,终于制服了一只比他的船还要大几倍的马林鱼。然而,成群的鲨鱼却轮番袭击,吞食老人的捕获物。老人决不屈服,用鱼叉、船桨等排名抗击了三天三夜。最后,马林鱼还是只剩下一付骨架。老人虽然未能战胜厄运,但他确实一位精神上的强者。他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2、海明威也正是凭借《老人与海》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大家知道海明威在创作上有何特点?
明确: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欣赏他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为我们叙述的故事及人物形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小说内容。
1、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选材典型。自由朗读课文,试分析本文思路。
明确:首段:场面描写,介绍环境;主体:由对话构成情节;末段:交待结局。
小说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从首段的场面描写和末段的结局交代,我们可以明确故事发生在战争的大背景下。作者又是选取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来表现战争?请大家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内容。
明确:即将战争前,在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围绕劝离与不走而展开的“我”与一位老人的对话。
三、以话题为纲,解析文本
通过整体感知,我们对文章思路有了明晰的了解,也知道了文章的主体是由对话来叙述情节。老人与我之间的对话简单有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因此,解析对话对于理解文本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就掐头去尾,一起来解读小说的对话部分。
1、听录音朗读,关注对话人物。
思考: 对话人分别是什么身份?你的依据是什么?
2、“我”是谁?
讨论: 由课文有关介绍:“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推测: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3、话题讲解:叙述
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请大家思考: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大家先不要忙者回答问题。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叙述的相关知识。
(1)叙述视角:小说一开始,就要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我们可以把叙事角度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全知视角的叙述者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如莫泊桑的《项链》。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有限视角——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小结:全知视角讲述的故事,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有限视角是凡人目光。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3)根据上面的介绍,请你再次阅读《桥边的老人》,请大家思考: 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明确:首先,采用第一人称,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显得比较客观,增加真实感和亲切感。其次,由“我”来讲述故事,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抓住读者的心。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老人的身份、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4、根据大家刚才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桥边的老人》属于一篇使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讲故事的小说。作者在叙述中运用了一些“减法”,这就决定了我们在阅读中运用“加法”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来,才能很好地解读小说。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读那个“我”不甚了解的老人形象。
5、老人是谁?
明确:一个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
6、一个可能是年轻的侦察兵,一个可能是年老孤苦的老人,这两个人在桥边展开了一次怎样特别的对话?
关注对话内容。思考:对话中, “我”关注的是什么? “老人”关注的又是什么?
明确:如:(1)“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敷衍”;(2)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这两个人虽然在对话,但是两个人的问答往往有矛盾。为什么两个人都对话会有答非所问的矛盾?
原因: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7、因为两个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他们关注点不同。老人关注的是动物,我们在一起细细品读一下关于动物的对话,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明确: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 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说明他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充满了被迫和无奈的苦涩悲哀。
(2)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明确: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不但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状况,这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还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没赶上去巴塞罗那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而此时,最后的大车也即将驶离。
(3)结尾处,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无力动身时,海明威这样写道:“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最后说的比前一句多一个“只是”,却意味深长。可能包含了哪些情感?
明确:——这里面交织着一种“怨”与“冤”得情感: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在这言简意深的话语中暗含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
8、通过解读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在《桥边的老人》中,海明威让人物自己对话,他只是客观地将那些人与那些事呈现出来,而不对他们的对话作任何判断。他让我们凭借小说所透露的信息推导出整个故事。作者的叙述是一种“减法”,隐去了一些内容,力求简洁明快,这也正体现出海明威所倡导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时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你认为,这样写小说是否会影响内容、主旨的顺利表达?
讨论、交流:应该说不会影响的。其实,作者的写作的“减法”正是要求我们读者做好阅读的“加法”:一切被省略的东西都是可以联接和弥补的。读者既可以从“我”的角度体验故事,也可以发挥想象,推测每一个人物的心理,读者自己去推理、想象、判断,极大地丰富故事的内容。这是现代小说对我们读者提出的要求。
9、作者通过简洁的叙述表达了什么主题?
可以让学生思考:对动物的关心说明了什么?老人的形象与故事的主题有什么关系?
在老人的话里,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在他孤独的垂老之年,只有几个动物与他相依为命的晚景。然而,残酷的战争使这一点温馨都无处藏身,一无所有的老人在炮火中不但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最后几位可靠的伴侣,前景的凄凉显而易见,这也许正是老人不急于逃离,也不惧怕战火邻近的缘故。
也许你们会说,在这样一个战乱的年代,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可是,当你的生活中,连亲人都没有,只有动物相依相伴时,动物就如同亲人一样了。在人们自顾自的逃离中,动物是最无助的,他们被抛弃,无辜的面对人们制造的炮火,对人类的仇恨一无所知,战争的双方,有谁会关注生命的被扼杀,被销毁,被剥夺呢?然而,在老人的眼里,这却是世界的价值所在。
因此,我们说,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明确:
《桥边的老人》实在是一篇小品: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格局之小,笔法之简练,在宏大战争主题的小说林中,可以说微不足道,但《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四、课堂小结
《桥边的老人》通过一个侧面揭示了战争的残忍与罪恶。然而,作者的构思取材和叙述,却是非常巧妙和独特。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五、作业
课外阅读莫泊桑的作品《项链》,并与《桥边的老人》相比较,领悟不同的叙述方式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桥边的老人》教案 篇5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桥边的老人》。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优化思考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这一部分包含三个内容:教材内容及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第一、教材内容及地位:
《桥边的老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这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众多战争作品中的“另类关注”。作品取材与20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它关注的不是英勇作战的英雄,或是高高在上的政治家,而是常常淹没在炮火声中的小人物与弱者。在海明威极为精简的笔法中,小人物的身上闪耀出盖过火光的人性光芒,小说以小见大,韵味悠长。
本单元两篇课文,以小说八元素中的“叙述”为设定核心,以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为重要目标。而两篇文章又各具特色,《桥边的老人》笔法简练,淡化了一般小说讲述中情节的趣味性,采用了极具代表性的叙述角度。通过对它的学习,有助于我们了解小说叙述技巧对人物形象刻画的重要性,逐步掌握品味小说深刻内蕴的方法,为学生自读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给予了基础性的帮助。
第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高中生在阅读鉴赏中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品位作品的语言魅力;学习鉴赏小说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通过对《老人与海》的学习,学生对海明威以及外国小说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结合《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本身的特点,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心放在了理解小说的叙述人称和叙述角度的特点上。于是,综合大纲要求及文章、学情的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目标二: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的特点,进一步理解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内涵,理解叙述与小说主旨呈现、阅读体验的关系。
第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来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掌握小说叙述角度与叙述人称的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结合本文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启发法、点拨法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
在学法方面,则主要采用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教学过程】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进行:
(一)导入新课
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我们经常在书本中、新闻里、电视电影中看到炮火喧嚣的战争场景,有的选择用英雄人物来刻画战争,如黄继光、邱少云的故事,有的选择用恢弘的场面来表现战争,如好莱坞电影《珍珠港》。如果让你来讲述关于战争的故事,你将从何入手?
曾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海明威,选用小人物为战争故事中的主人公,深刻地体现出战争对平凡人的意义。他用极为简洁的笔调和有限视角的叙述组织了文章的主体对话,给读者留下了极丰富的想象空间。通过与其他表现战争题材的作品对比,突出海明威战争作品中的特点。同时带动学生思考,反思自己对战争理解:战争场景将是怎样的?可以选择哪些材料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选择怎样的视角来呈现自己的意图,从而引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二)讲授新课
为实现教学目标,这一环节我共设计了5个步骤。
1、简要回顾海明威的生平与写作风格。
因学生在必修3中学过《老人与海》,所以作家介绍这一版块,现由学生回忆,我进行补充说明。重点强调海明威简洁明快的“电报式”的写作风格,小说结构布局合理性,为后来的详细解读做好铺垫。
2、快速浏览文章,说说这篇小说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阅读教学的起点和指导思想是整体感知,为的是理清阅读思路。这个环节我准备安排学生通过自读释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概括小说的情节,并为学生简单介绍概括情节的方法。
3、分角色朗读,体味角色的内心活动。
角色朗读对话内容,(一生我,一生老人,一生旁白),朗读完之后学生自由评价对话中的人物情感是否表达到位?对于学生情感把握不当的句子可继续朗读揣摩。
为加深学生对人物情感的准确把握,我主要涉及如下问题:
问题一:“我”是谁?
问题二:文中“我”对老人提出哪些问题,老人如何回答?
问题三:老人不停重复的句子有哪些?请找出这些句子,你认为他会不断重复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四:老人对自己饲养的动物如数家珍,反映了老人怎样的内心活动?
问题五:在“我”的催促之下,老人最终的'状态是怎样的?表达了“我”对老人怎样的情感?
问题的设计符合阅读理解的逻辑,层层推进,旨在让学生懂得如何从简要的语言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掌握品味小说语言,理解人物形象与心理的阅读技巧。最后一个问题涉及对时代背景的深入体会,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体验老人的心理与“我”的内心。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提倡个性化解读,每组达成共识,然后全班交流。最后对人物形象进行总结,启发学生总结人物形象的角度,即从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等。
4、整个故事以“我”的口吻来讲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带给你怎样的阅读感受?
高二学生或许会关于叙述人称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有所知觉,回答譬如“身临其境”、“拉近距离”等相关内容,随即可以总结小说中叙述人称的特点。(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
启发学生在叙述视角上进行思考,例举莫泊桑《项链》开篇关于女主角玛蒂尔德的详细描述,与《桥边的老人》中关于老人的平白简练的描写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品位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的写作差别与阅读效果的差异性,体会有限阅读留白的艺术性。进而导出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5、简单阐释“冰山理论”,试问学生为何作者选择的是“桥边的老人”,而不是“路边的老人”。
海明威是出了名的精于修改,主旨是“去掉废话”,直到出版前一分钟还在修改!不过分细究理论,宗旨在于把握“呈现八分之一,余下八分之七自己体会”的核心要点。以此观之,“桥边的老人”中,“桥”有不同的意义。“我”和老人所在的位置处于“战火纷飞”与“相对平和”的交界点,也是命运的交结点,这里的“桥”是着连接、沟通的作用,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奈何桥”所指的,跨桥定生死。文中那个一直念叨着自己曾经照料过的动物的老人,最终“向后一仰”,又“坐了下去”,暗示保留着人性中美好可贵的东西,可能无法跨过战争这座桥,消散在炮火之中。而“路边”或许指向生命的延展性。
然后,启发学生在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学会将作者没有明白表露的深意挖掘出来,进一步体会小说语言与叙事中的精巧性。
(三)课堂小结
以上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逐步掌握鉴赏小说的基本技巧,了解叙述这一小说要素在作者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情感与主旨等方面的重要性,学会反复品反复读、精读细读对深入理解小说的意义。
(四)课后作业:
1、 《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这自己照看的小动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设计这个问题是要让学生更加理解不同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的特点与效果。
2、课外阅读海明威的其他作品。
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家作品,能从更全面、多元的角度去理解作家创作的特点和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说设计评价】
整个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贯穿本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适时引导、点拨;以方法和能力培养为重点,让学生学会概括情节、分析人物语言来把握形象等基本阅读技巧,并学会从小说的叙述特征中挖掘小说的精妙,更深刻地体会战争、人性等重要命题。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