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文学网整理的《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篇1
“同学们,不停翻山,不停战胜失望,最终达到成功,这是本小节的主要内容。请你以生活中你熟悉或熟知的凡人、名人的例子,以简单的小故事形式来阐释这段话,好吗?”
我发现:原先的课堂晦暗艰涩之气一扫而空,同学们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为了充分理解,为了同伴合作,我给各小组三分钟的时间交流。丰富多彩的答案流泻而出:
1、童第周历经生活的艰难,追寻“海”的诱惑,最终成为大科学家。
2、王献之练黑了一墨池的水终成大书法家。
3、李时珍历经27年的艰苦钻研,终于成就了《本草纲目》。
4、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功德圆满。
5、一部《西游记》的拍摄历时17年,终于以经典之作拍摄成功。
6、张海迪高位截瘫坚持自习外文,最终精通七国文字。
7、爱迪生实验失败数千次终于有了近千项发明。
8、居里夫人历经种种艰难险阻终于提炼出了镭元素。
赞可夫曾说:“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时刻谨记着,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智慧的个体,我们要点一颗个性的'种子,让他发芽。只要我们精心的呵护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的蓓蕾,尽可能的给他们以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总有一天,这些小小的蓓蕾就会绽放出迷人的花朵,散发出醉人的馨香来。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篇2
1、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作为第七册的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奠定基调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上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刻意放大了学生讨论、发问、自由交流等环节所占的比重,以此唤起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2、以读为本。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意味如水中盐、花中蜜,老师既翻译不出,也讲解不出,而只能靠学生反复朗读去体味。在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充分注意和发挥了朗读的作用,灵活地运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快速读、激情诵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朗读能力。
3、赏识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始终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也会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诸如“没关系,失败乃成功之母”、“你们比我想像的还棒”、“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虽然你的不够完美,但你的思维很开阔”等等。这些激励性的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篇3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的一首小诗。它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初中一年级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刚升上初中的新生所接触的第一篇语文课文,所以如何教好这篇课文非常重要。它对于贯彻新课标所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对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同一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备课时我非常用心,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学生在看到了一幅幅的画面后很是兴奋。我也因势利导“同学们,你们来猜测一下,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如果你住在这样的地方,你希望山那边是什么?”“为什么?如果你们来写《在山的那边》,你们会写什么呢?”“大家看不同的人写《在山的那边》就有很多种不同的写法。原因是什么?”“是啊,经历不同、思想不同,希望、理想也不同这些具体的东西,用专业点的话说,是意象(板书),这些意象是理想的'载体。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王家新,看看在王家新笔下,山的那边是什么?”“大多数同学都已经读过了,诗中除了海、还有什么?”
“有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吗?”“我们已经读了这麽多遍,同学们明白王家新想说什么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因为学生不爱举手发言,我只好耐心的等待,等他们过了自己心里这一关,等他们明白老师是真的希望他们自己来说,来谈他们心里的想法,而不是简单的一问,然后自顾自地说下去。时间一分一秒的在流失,我有些急。但我告诉自己:要以学生为主;要配合好学生;一定要养成他们的好习惯。当同学们一个一个的站起来后,当他们说出了各自不同的想法之后,我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可是当课堂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有进行不下去了。同学们生怕自己说错了。又无人发言了。凭我的感觉,也该下课了。我只好进行课堂小结,留作业。
这首诗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有吸引力也有挑战,以下是我对本篇课文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得与失
在讲授这首诗歌时,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让学生通过听录音、自由朗读等方式感知课文后,我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全班交流小组里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课堂气氛活跃。例如,有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中的“飘”字怎样理解?又如:“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这样的提问都很有价值。这是教学中的“得”。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体会,诗歌教学尤为如此。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歌的教学中,我把大部分的时间安排在学生的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这两个环节上,忽视了对诗歌的多次朗读,因而学生对诗歌的总体理解和感悟不够深刻。除此之外,对诗歌的主旨引导不够也是本次教学的不足之处。
二、教学困惑
诗歌的语言含蓄而凝练,《山的那边》一文中也不乏这样的词语,例如,“隐秘的想望”、“飘来的种子”、“枯干的心灵”等,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运用浅显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形象,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这是教学的难点之一,也是我苦苦思索的问题之一。在授课的过程中,我虽尝试用生活中常见的词语来引导学生,但学生对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入,这是我今后的教学需要加强的地方。
文中“山”和“海”的象征意义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象征,接着例举常见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加以说明,例如,梅花象征高洁,鸽子象征和平,乌鸦象征厄运等,让学生对“象征”这个概念有个具体的认识。在这样的铺垫下,学生理解文中的“山”象征着“重重困难”并不是
很困难,但对“海”的象征意义还不是十分理解。我引导学生先明确海的特点是“开阔、光亮、自由”,接着再点出文中的“海”象征“理想的境界”,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象征的含义以及文中“山”和“海”的象征意义呢?我认为自己今后还需要不停地探索这一个问题。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篇4
1、《在山的那边》,我问学生有什么感觉?一生说:“告诉我们实现理想获得成功要克服许多困难。”“整首诗不见成功二字,你怎么这样想?”我开始刁难。“诗的最后一段不就是这个意思吗?”“那你给大家读读。”“山代表努力,海代表成功。”学生读完告诉我。这时有一个学生说山应该代表困难。我赞同。我问全般是否同意前边同学的意见,异口同声的赞同。我说这就是感觉,语文课就应该提高对课文的感觉。这种把用山海代表困难和成功的方法叫什么呢?学生窃窃私语。我说人家都规定了,叫象征。
2、本课课后第三题: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等等。
我认为上面的题目不好,没有突出对“海”的体验,所以我改作:感受()海。学生可以自由添加相应的内容,然后再说再写。
3、“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我:诗人写得多好,把山的颜色同人的脸联系在一起,形象生动。(有意误导)
生1:对呀,作者准确的写出了山的颜色。
生2:不对,这句诗写的是我的沮丧的心情。
生3:其实,三分写景七分写心情……
多高明而又准确的感觉,清楚的诠释了“一切景语皆情语”,我大加赞赏。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篇5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9课课文。我把它调整到第一课来学习,因为这是一首关于理想教育的诗歌。激励学生不畏艰难,为理想百折不挠,坚持奋斗,从而达到理想的境界。
这首诗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有吸引力也有挑战,以下是我对本篇课文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得与失
在讲授这首诗歌时,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让学生通过听录音、自由朗读等方式感知课文后,我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全班交流小组里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课堂气氛活跃。例如,有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中的“飘”字怎样理解?又如:“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这样的提问都很有价值。这是教学中的“得”。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体会,诗歌教学尤为如此。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歌的教学中,我把大部分的时间安排在学生的'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这两个环节上,忽视了对诗歌的多次朗读,因而学生对诗歌的总体理解和感悟不够深刻。除此之外,对诗歌的主旨引导不够也是本次教学的不足之处。
二、教学困惑
诗歌的语言含蓄而凝练,《山的那边》一文中也不乏这样的词语,例如,“隐秘的想望”、“飘来的种子”、“枯干的心灵”等,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运用浅显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形象,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这是教学的难点之一,也是我苦苦思索的问题之一。在授课的过程中,我虽尝试用生活中常见的词语来引导学生,但学生对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入,这是我今后的教学需要加强的地方。
文中“山”和“海”的象征意义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象征,接着例举常见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加以说明,例如,梅花象征高洁,鸽子象征和平,乌鸦象征厄运等,让学生对“象征”这个概念有个具体的认识。在这样的铺垫下,学生理解文中的“山”象征着“重重困难”并不是很困难,但对“海”的象征意义还不是十分理解。我引导学生先明确海的特点是“开阔、光亮、自由”,接着再点出文中的“海”象征“理想的境界”,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篇6
诗主在抒情言志,是人感情爆发到极点,有感而发的最高文学形式,其文内涵丰富,其声如雷贯耳,其义激人发聩,震感心灵,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真善美的精华,读之洗涤心灵,诵之耳聪目明,写之沉淀智慧,实为育人之良药,忽视和淡化诗歌教学时语文教育的一大遗憾,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在教《在山的那边》这堂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用动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细致的分析阐释诗歌字里行间独到的人生体验,感受诗人的丰富的的情感,设置情境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那颗绝不屈从于不公平的命运,敢于寻找梦想,执着的心灵。逐字逐句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练、生动,与贴切,讲述诗歌简单的写作技巧。当堂堂练习我设计了用诗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儿时的一个梦想,学生怀着创作的.冲动开始尝试写诗,有了前所未有新鲜的体验,当读着自己用心写成的稚嫩却无比真切的小诗时候,学生收获不只是一篇课文的理解,而是被诗歌润泽了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篇7
这是我人生当中第一次真正给学生上课。我上的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在山的那边》。这是一首现代诗,虽然篇幅不长,并且不难理解,但我还是很紧张,准备了很久,认认真真地想教学思路和写教案,做课件,还试讲了很多遍,生怕会出什么错,整个人仿佛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连班务工作都无暇顾及。
为了让两个班进度一致,我的语文指导老师让我两个班都上。在两个班里,我都基本上能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我首先上的是10班,可能是因为只有语文老师在听课,所以我不是很紧张,虽然时间有点紧,但刚刚能上完。第二节上的是9班,很多语文老师都来听课,连校长也来了,所以有点紧张,在范读的.时候竟然出现了两次小小的失误,而且还差点忘了教学步骤。幸好教态还比较自然,不至于手忙脚乱,惊慌失措的样子。
第一次上课,免不了会犯很多错误,重要的是懂得在错误中学习,在错误中提高。这次上课,我出现的问题大概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不够明确,重点不够突出。这所学校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例如字词要着重的学习,而我却把它淡化了,我应该让学生圈出不懂的字,让他们适当讨论,然后再明确音、形、义。
2、赏析太多太杂。我本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划出他们喜欢的语句,但却没让他们说出来,我应该让他们说,然后挑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子适当赏析一下,要以学生为主体,多让学生说,不要一言堂。
3、范读完后,最好让学生自由读,然后再齐读,加深理解。
4、声音较小,有时难以控制学生,要先用声音制人。
5、要抄要记的知识要向学生强调,提醒他们抄,如果不提,学生是很少主动抄的,特别是初一生依赖性较大。
初为人师的我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我愿意去学,虚心请教,以期慢慢提高。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讲课要有一定的激情,昂扬一些方能感染学生。有的时候,宁愿上课上得不精彩,宁愿分析课文分析得不够感染力,也一定要落实基本技能的掌握,比如生字词和一些应试需要注意的地方,可反复练习、强调。这是语文指导老师给我的忠告,我会铭记的。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