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案(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这是因为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
-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
-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
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
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
12-5+7应变成12+7-5,而不能变成12-7+5。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会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的运用.
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律及符号的确定.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叙述有理数的运算顺序.
2.三分钟小测试
计算下列各题(只要求直接写出答案):
(1)32-(-2)2;(2)-32-(-2)2;(3) 32-22;(4)32×(-2)2;
(5)32÷(-2)2;(6)-22+(-3)2;(7)-22-(-3)2;(8)-22×(-3)2;
(9)-22÷(-3)2;(10)-(-3)2·(-2)3;(11)(-2)4÷(-1);
二、讲授新课
例1 当a=-3,b=-5,c=4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a+b)2; (2)a2-b2+c2;
(3)(-a+b-c)2; (4) a2+2ab+b2.
解:(1) (a+b)2
=(-3-5)2 (省略加号,是代数和)
=(-8)2=64; (注意符号)
(2) a2-b2+c2
=(-3)2-(-5)2+42 (让学生读一读)
=9-25+16 (注意-(-5)2的符号)
=0;
(3) (-a+b-c)2
=[-(-3)+(-5)-4]2 (注意符号)
=(3-5-4)2=36;
(4)a2+2ab+b2
=(-3)2+2(-3)(-5)+(-5)2
=9+30+25=64.
分析:此题是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有小括号可以先做小括号内的,
=1。02+6。25-12=-4。73.
在有理数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方,再算乘除.乘除运算在一起时,统一化成乘法往往可以约分而使运算简化;遇到带分数通分时,可以写
例4 已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x的绝对值等于2,试求 x2-(a+b+cd)x+(a+b)1995+(-cd)1995值。
解:由题意,得a+b=0,cd=1,|x|=2,x=2或-2.
所以 x2-(a+b+cd)x+(a+b)1995+(-cd)1995
=x2-x-1.
当x=2时,原式=x2-x-1=4-2-1=1;
当x=-2时,原式=x2-x-1=4-(-2)-1=5.
三、课堂练习
1.当a=-6,b=-4,c=10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2.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其中a是有理数,a≠0):
(1)a2+1>0; (2)1-a2<0;
四、作业
1.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a3-b3与(a-b)·(a2+ab+b2)的值:
2.当a=-5。4,b=6,c=48,d=-1。2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3.计算:
4.按要求列出算式,并求出结果.
(2)-64的绝对值的相反数与-2的平方的差.
5*.如果|ab-2|+(b-1)2=0,试求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课前三分钟小测试中的题目,运算步骤不太多,着重考查学生运算法则、运算顺序和运算符号,三分钟内正确做完15题可算达标,否则在课后宜补充这一类训练.
2.学生完成巩固练习第1题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a+b)2=a2+2ab+b2,(a-b)2=a2-2ab+b2,使学生做题目的过程变成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进行包括小数或分数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有理数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进行计算,并体会有理数加减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理数加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
难点:减法统一成加法再写成代数和的形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课本P56图是一条河流在枯水期的水位图。此时,桥面距水面的高度为多少米?
可用两种方法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个方法:观察画面,从实际问题出发,桥面高出平均水位12.5米,水面又低于平均水位3分米(0.3米),两段高度的和就是桥面距水面的高度。可得算式:12.5+0.3=12.8(米)。
第二个方法:利用有理数减法法则得算式:
12.5―(―0.3)=12.8(米)。
比较两个算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另外,此题中进行了含有小数的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二、新课的进行
某地区一天早晨的气温是-9℃,中午上升了11℃,半夜又下降了6℃。半夜的温度是多少?
解法一:(-9)+11=2,2+(-6)=-4。
所以半夜的温度是-4℃。
解法二:-9+11-6=2-6=-4。所以半夜的温度是-4℃。
比较以上两种解法,结果是一样的,而解法二中的算式是有理数加减的运算。
议一议:P57议一议
通过对此问题的讨论,学生将回顾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用以进行有关小数的运算。计算如下:
4.5+(-3.2)+1.1+(-1.4)
=1.3+1.1+(-1.4)=2.4+(-1.4)=1(千米)
此时飞机比飞点高了1千米。
注意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的计算过程。
还可以这样计算:4.5-3.2+1.1-1.4
=1.3+1.1-1.4=2.4-1.4=1(千米)
此时飞机比飞点高了1千米。
比较以上两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
(1)我们可以把有理数的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使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化为单一的加法运算。
(2)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以后,保留各加数的性质符号,去掉括号并把加号省略,而形成加减混合运算的简洁的形式。
例1 计算(P58例1)
例2 计算:(1) (2)
解:(1)
(2)
三、课堂练习
1、课本P58随堂练习1、(1),(2),(3)
2、计算:(1) (2)
四、课堂小结
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我们知道风是有理数的减法,都可以转化为加法,利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去运算。因此,我们可以把有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以后,可以将算式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
五、作业设计
1、P58 习题2.7 1,3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按有理数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
3.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难点:准确地掌握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中的符号问题.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计算(五分钟练习):
(5)-252; (6)(-2)3;(7)-7+3-6; (8)(-3)×(-8)×25;
(13)(-616)÷(-28); (14)-100-27; (15)(-1)101; (16)021;
(17)(-2)4; (18)(-4)2; (19)-32; (20)-23;
(24)3.4×104÷(-5).
2.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理数的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二、讲授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等运算,若在一个算式里,含有以上的混合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运算?
1.在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同一级运算中,按照式子的顺序从左向右依次进行.
审题:(1)运算顺序如何?
(2)符号如何?
说明:含有带分数的加减法,方法是将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相加,再计算结果.带分数分成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时的符号与原带分数的符号相同.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为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减少运算的繁琐,增加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混合计算的步骤锐减,增加学生喜闻乐见的“二十四”点游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并能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计算。
2.经历“二十四”点游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培养探索思维方式。
教学流程:运算法则→混合运算→探索思维。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一、生活应用引入:
从学生喜爱的“开心辞典”中王小丫做节目的图片入手引学生进入学习兴趣
[师]我们已学过哪种运算?
[生]乘方、乘、除、加、减五种;复习各种运算的法则;
例计算:
① ②(教师板书)
③ ④(学生计算)
二、混合运算举例。
1.(生口答)下列计算错在哪里?应如何改正?
(1)74-22÷70=70÷70=1
(2)(-112)2-23=114 -6 = -434
(3)23-6÷3×13 =6-6÷1=0
2.计算:(学生上台做,教师讲评)
(1)(-6)2×(23 - 12)-23;(2)56 ÷23 - 13 ×(-6)2+32
解:(1)(-6)2×(23 -12)-23=36×16 -8=6-8=-2。
(2)56 ÷23-13 ×(-6)2+32
=56 ×32-13 ×36+9。
=54-12+9=-74
三、合作学习1
请看实例:
如图:一圆形花坛的半径为3m,中间雕塑的底面是边长为1.2m的正方形。你能用算式表示该花坛的关际种花面积吗?这个算式有哪几种运算?应怎样计算?这个花坛的'实际种化面积是多少?
[生]列出算式3.14×32-1.22
包括:乘方、乘、减三种运算
[师]原式=3.14×9-1.44
=28.26-1.44=26.82(m2)
[师]请同学们说说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法则
(生相互补充、师归纳)
一般地,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是: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有括号,先进行括号里的运算。
四、合作学习2
例2:如图,半径是10cm,高为30cm的圆柱形水桶中装满了水,小明先将桶中的水倒满2个底面半径为3cm,高为6cm的圆柱形杯子,再把剩下的水倒入长、宽、高分别为50cm,30cm和20cm的长方体容器内,长方体容器内水的高度大约是多少cm(π取3,容器的厚度不计)?
分析:如下图所示
解:水桶内水的体积为π×102×30cm3,倒满2个杯子后,剩下的水的体积为
(π×102×30-2×π×32×6)cm3
(π×102×30-2×π×32×6)÷(50×30)
=(9000-324) ÷1500 = 8676÷1500≈6(cm)
答:容器内水的高度大约为6cm。
三、分组探索(见ppt)
下面请同学来玩“24点”游戏
从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中,任意抽取4张,根据牌面上的数字进行混合运算(每张牌只能用一次)使得运算结果可能为24或—24,其中红色扑克牌代表负数,黑色扑克牌代表正数,j、q、k分别代表11、12、13。
(1)甲同学抽到了,a、8、7、3,他运用下列算式凑成24,=24。
(2)乙同学抽到了,q、q、-3、a,他能凑成24或-24吗?=24。
(3)丙同学抽到了,a、2、2、3,他能凑成24或-24吗?=24.
(4)某同学如抽到下列一组牌6、5、3、a,你帮她设计一下算式使之能凑成24或-24。或-12×3-12×(-1)=-24
(5)老师抽到下列四张牌,1、-2、2、3,你认为能凑成24或-24吗?
(6)老师抽到下列四张牌,9、2、4、10,你认为能凑成24吗?
试一试,你自编两组可凑成24或-24的牌,请邻座同学帮你设计算式。
四、作业:课本第54页,作业题。
教学反思:
对于有理数混合运算,关键要把握好两点,运算次序和符号,不必让学生训练太繁琐、太复杂的计算,而多应该增加探索计算题(编不同的“二十四”点题就很好)。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案 篇6
把两个算式-9+(+6)与(-11)-7之间加上减号就成了一个题目,这个题目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按教师要求口答并读出结果
师生共同小结:
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题目的步骤为
1.减法转化成加法;
2.省略加号括号;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使同号两数分别相加;
4.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采用同桌互相测验的方法,以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针对一道例题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组相应的巩固练习,这样每一步学生都掌握得较牢固,这时教师一定要总结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使分散的知识有相对的集中。
这两个题目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测验的方式来达到及时反馈。
归纳小结
教师提问:
1.怎样做加减混合运算题目?
2.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的两种读法各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口答小结不是教师单纯的总结,而是让学生参与回答,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将本节的重点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布置作业必做题:(一)计算:
(1)-8+12-16-23;
(2)- + - -
(3)-40-28-(-19)+(-24)-(-32);
(4)-2.7+(-3.2)-(1.8)-2.2;
(二)选做题:(1)当b>0时,a,a-b,a+b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2)当当b<0时,a,a-b,a+b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综合考察
学以致用
体现分层次教学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附板书设计:
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例题:计算: 练习处
1.(+3)-(-9)+(-4)-(+2)
2. - + -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是学生们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代数和的概念,知道所有含有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式子都可以化为有理数的加法的形式即代数和的形式,并能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 算及其运算顺序。还要培养学生理解事物发展变化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节课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既关注课堂教学的本质,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通过教学实践,在本节课上不足的地方是:1.时间掌握的不好有一些前松后紧,以至于后面没有时间来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就显得有一些虎头蛇尾了。2、练习的形式还有些单调,如时间富裕还可以准备一些判断练习,把学生在做题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写出来,让学生来进行判断,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强化来练习,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会用计算器进行较繁杂的有理数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运用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也就是说,在进行含有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时,应按照运算级别从高到低进行,因为乘方是比乘除高一级的运算,所以像这样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有以下运算顺序:
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如果有括号,先进行括号内的运算。
你会根据有理数的运算顺序计算上面的算式吗?
2、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同步练习
1、有依次排列的3个数:2,9,7,对任意相邻的两个数,都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所得之差写在这两个数之间,可产生一个新数串:2,7,9,—2,7,这称为第一次操作。做第二次同样的操作后也可产生一个新数串:2,5,7,2,9,—11,—2,9,7,继续依次操作下去,问:从数串2,9,7开始操作第一百次以后所产生的那个新数串的所有数之和是。
《2、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课后训练
1、兴旺肉联厂的冷藏库能使冷藏食品每小时降温3 ℃,每开库一次,库内温度上升4 ℃,现有12 ℃的肉放入冷藏库,2小时后开了一次库,再过3小时后又开了一次库,再关上库门4小时后,肉的温度是多少摄氏度?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案 篇8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
2.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
3.应用: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计算的准确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了本节课就知道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尝试指导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每一环节,设置一定题目进行巩固练习,步步为营,分散难点,解决关键问题.
2.学生写法:练习→寻找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算式理解为加法算式.
2.难点:把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直接按有理数加法进行计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练习讨论,总结归纳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反馈.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同学们学得都很好!请同学们看以下题目:
-9+(+6);(-11)-7.
师:(1)读出这两个算式.
(2)“+、-”读作什么?是哪种符号?
“+、-”又读作什么?是什么符号?
学生活动: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继续提问:(1)这两个题目运算结果是多少?
(2)(-11)-7这题你根据什么运算法则计算的?
学生活动:口答以上两题(教师订正).
师小结:减法往往通过转化成加法后来运算.
【教法说明】为了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必须先对有理数加法,特别是有理数减法的题目进行复习,为进一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奠定基础.这里特别指出“+、-”有时表示性质符号,有时是运算符号,为在混合运算时省略加号、括号时做必要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