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枣核教学设计

2025/10/18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枣核教学设计(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枣核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折、涨”。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枣核的勤快能干和机智勇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2.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大红枣的`核。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从课件上我们看到了枣核的样子、颜色,它是大红枣的核。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枣核”,课文是要向我们介绍大红枣的核吗?不是。“枣核”是一个小孩的名字,“枣核”生下来就只有枣核那么大,一年又一年,一点儿也不见长,他的爹娘非常发愁。你别看“枣核”个子小,他的本领可不小呢。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检查预习,自主识字。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在小组内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3.课件出示会认字。

(1)读音难点主要有:“折、涨”是多音字,也是翘舌音,“涨、牲”是后鼻音。

(2)学生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

(3)学生读生字,组词,说句子。教师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

提示读音难点,引导学生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利用生字组词造句,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题目,学生填空。

枣核是一个很的孩子,他虽然个子小,但什么活都能干。他还是一个的孩子,他凭着自己特殊的身材,大闹衙门,为百姓夺回牲口。(勤快聪明)

设计意图:

课文篇幅长,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生的难度。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身材特殊的孩子。

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体会夫妻两人的心情:叹气—欢喜—愁得慌。板书:人小

(2)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板书:勤劳能干

出示相关句子:

①枣核说:“爹、娘,你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

②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板书:扶犁赶驴砍柴

(3)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板书:机智勇敢

(枣核为乡亲们夺回了牲口,在县衙与衙役们周旋,与县官斗智斗勇,最后大摇大摆地走了)

(4)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

①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②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

③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我们睡我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打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板书:吆喝折腾

(5)枣核是怎样与衙役们周旋,与县官斗智斗勇的?

①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②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③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板书:蹦大摇大摆

4.小结:枣核为了把乡亲们的牲口夺回来,晚上蹦到驴耳朵里,大声吆喝着赶牲口,把衙役们折腾得筋疲力尽了,他打开大门把牲口赶了回来。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啊!枣核被捉进了县衙,但是他不但躲过了衙役们的拷打,还把县官惩治了,最后安然无恙地走了。枣核真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啊!

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了自学的能力。

五、回顾课文,复述故事。

1.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枣核是怎样的一个人?(勤劳能干、机智勇敢)

2.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在小组里互讲)

3.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交流,复述课文,续编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人物特点,启发学生想象。

枣核教学设计 篇2

【课时目标】

1、体悟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感情,了解中华民族“思乡”的文化传统。

2、学习本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月是故乡明,在深沉美丽的歌声背后,是看不断的回乡路,割不断的思乡情,这首诗人们对故乡的刻骨思念。彭邦祯是将浓浓的思乡情寄托在一轮明月之上,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却用手中的笔将这沉甸甸的思乡情寄托在看似普普通通、不占分量的枣核之上。书写课题《枣核》,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倾听她对家乡的思念。

2.作者链接

萧乾(1910.1.27--1999.2.11),蒙古族,作家,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42--194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英国心理派小说”。曾任职于《大公报》。复旦大学教授。采访过欧洲战场、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1986年获挪威王国政府授予的国家勋章。出版有著译作品43部。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

3.积累本课的字词

枣核()蹊跷()嫣()红分()量泛()舟

圣dàn()镶qiàn()感kǎi()篱ba()国jí()

蹊跷: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嫣红:

【合作·探究·展示】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散文,本文的线索是XX,文中揭示中心的`一句话是XX

(2)画出与“枣核”相关的句子,分析本文的结构,列出本文的结构图。

(3)文中的美籍华人是用哪些方式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2、浏览全文,探究构思

(1)本文篇幅不长,却尺水兴波,文中设置了那些悬念?j结合具体例子体会一下设置悬念的表达效果。

(2)用简介的语言概括5——10段内容,说说该文段在文中什么作用?

(3)本文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为题?

3、本节课我的收获

语文六年级上册枣核预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品味语言,学习本文运用简介质朴饱含深情的语言表现文章的主题。

【合作·探究·展示】

1、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本文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全文去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从文中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妙在何处。

(2)体味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

“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2、探究总结本文表现主题的方法。

3、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你对这样的说法是怎样看的?

4、小结本文

谈谈我的收获:

【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7、8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1)“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句中的“味道”的含义是

A.饭菜的滋味B.兴趣C.意思D.特色

(2)老友家后花园中反映“家乡味道”的植物是:XX。

(3)老友把自己的“花园”装点成家乡风格的目的是:XX。

(4)“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一句中朋友心上“缺”的是

A.家乡的温暖B.没有家乡的枣吃

C.难以见到家乡的亲人D.报效祖国,为民族尽力的机会

(5)选文中加横线一句中连用四个“想”字,具体体现

A.家乡可想的地方很多B.这些地方使她不能忘怀C.主人公思乡之“苦”

D.再现故乡形象并借以慰藉主人公的思乡情

(6)作者与“同窗”第二次谈话时,用了“感慨良深”一语加以修饰,怎样体会这一修饰语的作用?选出正确的一项

A.思绪万千,难于启齿B.发自肺腑,倾吐真情

C.欲言又止,羞于谈吐D.感情激动,语无伦次

(7)写“同窗”“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前文和本段都有具体交代。为什么写“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只是一语带过了呢?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A.读者可以想像,无须赘述。B.设备太多,难于列举。

C.别墅花园都有了,自不必说。D.无关紧要,说了也没有用。

枣核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理解一些词语对表现人物的深沉感情的作用。

2、学习围绕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理解海外华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课文作者怎样设置悬念的方法。

2、学习课文作者的选擦,小中见大的写法。

教学设计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课文思路,分析题目,学习作者悬念的设置。

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第三步,品读课文,通过重点的词句,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深意。

教具准备

1、收录机、投影仪、光碟、。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课文思路,分析题目,学习作者悬念的设置。

1、导语入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每个炎黄子孙历来都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故乡的一切。《枣核》一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案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下《枣核》这篇文章,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情感。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师板书课题。

1)、自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解的词语。

2)、找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

3、听配乐朗读课文,思考:

a、注意听读课文,纠正自己的误读。

b、了解课文的结构。

c、找出课文的线索(说出哪一个词贯穿课文的始终的)?

d、课文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e、悬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4、自由读课文后思考并讨论以上问题。

5、阅读反馈:

●投影问题㈠:给加点的自主音。

蹊跷掐玛瑙山坳嫣红萧乾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蹊跷qīqiáo掐qiā玛瑙mǎnǎo山坳shān’ào嫣红yānhóng萧乾xiāoqiàn

●投影问题㈡:了解课文的结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点名主题

●投影问题㈢:找出课文的线索(说出哪一个词贯穿课文的始终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枣核

●投影问题㈣:课文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故弄玄虚)→话枣核(眷恋祖国)

●投影问题㈤:悬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领读者的`兴趣和思考,揭示人物性格深化思想感情。

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投影问题1:文中的主人公用了哪些方式体现他的爱国之情?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课文除要枣核试种,还在庭院中种杨柳、养睡莲、亲自堆假山“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投影问题2:请说说课文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点明主题

●投影问题3:结合课文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枣核看似小普通寻常不被人注意,送枣核是件极平凡的事,在作者笔下却有深刻含义,他寄托了一位远在异国他乡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祖国的民族感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

第三步:品读课文,通过重点的词句,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深意。

●投影问题: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①指名读好句并试讲明认为好的原因(鼓励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

②师点评补充。

5、课文小结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写法小结:以小见大。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以“枣核”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全篇。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感情。

6、作业

①朗读课文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依恋之情。

②搜集我国古代诗歌中表现思乡之情的语句。

③写读《枣核》一文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索→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枣核见→故弄玄虚(加深悬念)

话→思想爱国(揭开悬念)

点明主题

枣核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感受人物思乡恋土的思想感情,引发爱家报国的情思。

教学重点:

人物思想感情及其表达。

教学难点

认识课文设置悬念的构思特点。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那就是我》导入。围绕标题提出两个问题。

1、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想知道什么?

2、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生字词在文中圈出来,借助工具书在文中注音。

2、同桌互相印证读前预设,交流互补。

3、教师归纳。

(1)概述故事,枣核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

(2)枣核的用途是慰藉思乡之情。

(3)以枣核为题,既表明了文章的线索,又揭示了思乡的主题。

三、再读课文

讨论“几枚小小的枣核,就能充分的'表达美籍华人朋友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吗?”

学生阅读后探究讨论,终于达成共识: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枣核的珍视可以看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美国生活如此富有,还想着故乡,也能看这种情感;还有自己亲自建造故乡模样的“北海”,也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三读课文,归纳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全班交流,明确。

1、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作者借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感情。

(1)以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

(2)将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融化在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等细节中。烘托手法。

2、反衬手法的运用。

课文不惜笔墨,写“同窗”在美国的居住环境的美丽(“一片嫣红”、“定会有枫城之称”等);写“同窗”生活条件的现代、优越(“三层小楼”、“车库门……自动开启”、“后花园”);写“同窗”全家事业有成(“老伴儿在研究所做营养试验”、儿子在潜艇当总机械长、女儿在哈弗教书),但仍感不足,“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显然,课文以对“同窗”生活情况的介绍为背景,烘托了她强烈的思乡之心,爱国之情,突显了故土、祖国在她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五、齐读末节,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六、由学生简介课文写作背景及作者,并归结全文

1、有关背景及作者。

2、有关主题。

3、设置悬念。

4、有关以小见大,以物传情,及烘托手法的运用。

七、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要求搜集、摘抄、表思乡爱国之情的诗歌、歌词并作一点点评。

2、语言积累。收集整理鉴赏本课好词佳句。

枣核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饱含深情地语言,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以具体事物为线索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以自己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想念着故土。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客居美国的游子是怎样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

二、初读枣核

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里试种一下的事。)

3、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三、读懂枣核,理清思路

请用横线画出文中含有“枣核”或“枣树”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围绕“枣核”展开故事情节的。

1、(学法指导)如在第一自然段中“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去几颗生枣核”下划线,将此情节概括为“索枣核”

2、请生围绕“枣核”来概括全文的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四、品味枣核,体悟情感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位友人想在自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他思乡呢?齐读第七段后找关键句。(出示幻灯片)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2、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中心呢?请同学们画出有关句子。

(学生勾画、批注)“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五、小议枣核,揭示题意:1、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你对这样的说法是怎样看的?

有必要,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她种枣核并不是为了等枣树长大后吃枣,而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思想爱国之情。这样,见到枣树,就如同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以慰思乡之苦。

2、这篇文章,表现的是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为什么以“枣核”命题?

(1)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

(3)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师小结: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我们要学习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

六、学习写法

1、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2、结构精巧。以具体事物为线索,设置悬念。

七、拓展延伸

积累抒写游子思乡情怀的古诗句,吟哦讽诵,感悟民族情感。

八、作业:风烛残年的美籍华人要了几颗枣核,想把它们种在自己的花园里,以解思乡之情。我们相信它们一定会茁壮地成长。试想一下,在这些枣树下将发生怎样的故事?请发挥想象,以《枣树下的故事》为题,写一篇300字的作文。

【板书设计】枣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枣核见枣核——如获至宝(加深悬念)

(线索)话枣核——为解乡愁(解开悬念)

议枣核——民族之情(点明主题)

枣核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枣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枣核教学设计 篇6

一、课题

《枣核》——萧乾

二、选自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体会用词的生动准确,能抓住关键词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

①能够概括段意,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通过文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②学习选用细心的生活材料,曲折的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设想

本课的词语丰富,应重视让学生注意积累,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对于重点的词句要引导学生进行勾画,理解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文题的意味,意在欣赏文题的简洁、生动和形象,提倡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1、教学重点

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和把握文章质朴的语言,以小见大的选材和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想。

3、教学用具:多媒体

4、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5、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们外出求学一段时间后你们会想念父母,想念家乡?是啊,家永远是我们的牵挂,对于那些长年离开家乡,离开祖国怀抱的海外游子来说,这种思念更加深刻。无论何时,高山大海的阻隔都不会磨灭游子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每一棵花草树木,每一片土地,每一条小溪……在我们眼中毫不起眼的枣核对海外游子来说有什么作用,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一文中要告诉我们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枣核。

(二)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秉乾,化名萧若萍,蒙古族,现代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蹊跷嫣红倘若坳嵌风烛残年殷切故弄玄虚感慨良深

2、快速阅读课文,感知文章

①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找出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③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④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仔细阅读课文,品析体会文章语言

1、自由朗读课文感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①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她想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②当你们因为种种原因离开家乡和父母你们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和排解这种感受呢?

③那文中的老人又是怎样表达她的思乡之情的呢?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再次阅读课文品味下列字词句:

①“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分析这一句的表达效果及反应的思想感情。

②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的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可不可以将“劈头”改为“突然”,为什么?

③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思考“我”缺的是什么?

④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几十里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说明了什么?若删去划线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

(五)拓展迁移

1、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①叙事朴实,以小见大

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③用词精当,线索清晰

2、请同学们借鉴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构思一段文章,表达一种思想感情。先小组讨论一下如何说,准备怎样拟题,课后完成写作。

例如:石榴表皮粗糙丑陋,里面果实饱满美味——做人应像石榴一样有内涵,不能华而不实

(六)结语

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依恋故土也是炎黄子孙不变的情怀。不久的将来,我们在座的很多同学或许会到异国他乡去创造自己的事业。但我相信,同学们不论身在何处都会将生我养我的家放在内心深处。我们就好比一只风筝,无论飞到哪儿,无论如何经沐风雨,飘荡游曳,线的一头却总在故乡和亲人手中牵着。世界再大,我们却永远也走不出母亲的心,走不出祖国的怀抱。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七)布置作业

收集整理有关思念家乡、祖国的诗句、诗歌或其他文章

(八)板书设计

枣核

萧乾

线索:枣核

结构:索枣核(1)——用途蹊跷

见枣核(2—4)——如获至宝

话枣核(5—10)——为解乡愁

议枣核(11)——民族之情

写作特色:

质朴的语言

以小见大的选材

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