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2025/10/18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篇1

《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个起始内容,从教材的编排来看,属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它既是对以前知识的梳理回顾,也是对笔算这个新知识的铺垫。

口算乘法是“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一单元的第一部分,也是最基础、最关键的部分。教材从儿童游乐园的情境图入手,引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目的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乘法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

一、教学设计反思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多样、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根据这一要求我做了深入地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并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是:归纳总结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二、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反思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我的教学内容是第六单元的解决问题例8,这个例题要求学生通过看直观图,将抽象的数学信息具体化,进而探讨如何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以买碗为主线,通过学生熟悉的两步计算,建立归一问题的基本模型,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解题思路:先算出一个单位的数量是多少,在根据题目中的其他条件算出最后的结果。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不强,在课件的设计中,主要采用示意图的方式,让学生看图理解题意,从课堂表现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只是有个别差生开始不理解,到后来的练习也能基本完成。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同属于归一问题,但略有不同,第一个是正归一,后一个是反归一,我在处理这两题时,采用了对比方式,让学生在对比之下发现不同,进而减少了正反归一问题的混淆。在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我会提问题”的环节,给出学生一个条件,让学生补充提问题,巩固了学生的新知,但是由于例题时间用了过长时间,本环节没有顺利完成。

本次课后,通过听课教师的提点和自我反思,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堂讲的太多,不敢放手给学生。在讲例题时,总是怕学生不会,课堂上只是教师主要在讲,学生被动在听。

2、分析题目时重复过多。在分析问题时,总觉得学生没读懂题目,就反复带领同学分析,这就是造成教学内容完不成的主要原因。3、教学中不想让学生犯错。总想着要让学生一次就对,不懂让学生先犯错。

4、课堂中口头用语过多。

5、在全课小结时,学生对于“求单一量”这一问题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只能我自己总结,这个环节就没有起到效果。今后改进的方向:1、课堂要大胆放手给学生,能不讲的就不讲或少讲。2、学生学习要以优带差。让优生教差生,这样既巩固了优生,也帮扶了差生。3、多让学生说自己的做题想法,不能只灌输老师的想法,让学生“活起来”。4、教学中不能怕学生出错,要让学生从错误中发现自己,然后在错误的基础上发现正确的知识。5、多听其他老师的课,积累教学经验,让自己不断进步。6、尽量减少口头习惯用语。

本次课给我的启发很大,揭露了我的诸多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让课堂尽量向优质与高效靠拢。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篇3

这节课是学生学习笔算乘法的开始,是在学生会做表内乘法,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加两步混合运算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一节课下来,有可喜的成绩,也有不足。同时也对我今后的教学有了一定必要的启示。

一、 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选取学生非常熟悉的绘画场景为教学情境,从学生熟知的彩笔这一数学信息引出问题,学生很轻松的就提出了“他们三个人一共有多少枝彩笔?”这个数学问题,很自如地引发到本节课主要探究的“怎样计算12×3”。

二、 扩展思维空间,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对于12×3的计算结果,学生能够用多种方法算出其结果,他们可以用口算的方法,可以用笔算的方法,可以用分解因式的方法,可以用摆实物的`方法来求出他们的结果。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当我把问题明确提出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然后再和他的同桌交流,鼓励学生再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算法,这样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活跃,思路会越来越开阔。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创新学习的成功喜悦。

不足及启示:

一、教学内容较于简单化,解决的问题过于单一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材呈现的虽然是学生新接触的学习内容,但竖式的书写学生早已不陌生,甚至用竖式的计算有些学生也已掌握,这一内容已经不能够成为学生愿意主动去探索的问题。

启示:可加大教学内容的难度。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次进位的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内容加入进来,可以在完成12×3、23×2、123×2之后,再回到最初的情境中,把12枝彩笔换成18枝彩笔让学生计算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从而可以使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层次性,深度性,也使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气氛不活跃

学生已经对本节课的笔算乘法的方法有所了解,不陌生。因此在教师讲解完他们不太明确的算理后,教师还是一味地反复强调这一问题,没有提出新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得他们没有被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吸引,失去学习的兴趣,促使课堂气氛显得沉闷而不活跃。

启示:可增加比赛,从而增进学生的学习热情。

计算教学的算理、算法很重要,学习起来也很枯燥无味。在教学上如果教师能够设计一些激发学生挑战的形式将会激发他们学习热情。比赛这一形式就是一个好的办法。可以开展口算比赛,比哪个小组算得多且算得准;可以开展口算积分比赛,比哪个小组抢到的口算题最多,并算得准等。

这样补充设计后,教学内容就会充实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浓厚些,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活跃些。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我的教学内容是第六单元的解决问题例8,这个例题要求学生通过看直观图,将抽象的数学信息具体化,进而探讨如何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以买碗为主线,通过学生熟悉的两步计算,建立归一问题的基本模型,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解题思路:先算出一个单位的数量是多少,在根据题目中的其他条件算出最后的结果。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不强,在课件的设计中,主要采用示意图的方式,让学生看图理解题意,从课堂表现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只是有个别差生开始不理解,到后来的练习也能基本完成。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同属于归一问题,但略有不同,第一个是正归一,后一个是反归一,我在处理这两题时,采用了对比方式,让学生在对比之下发现不同,进而减少了正反归一问题的混淆。在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我会提问题”的环节,给出学生一个条件,让学生补充提问题,巩固了学生的新知,但是由于例题时间用了过长时间,本环节没有顺利完成。

本次课后,通过听课教师的提点和自我反思,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堂讲的`太多,不敢放手给学生。在讲例题时,总是怕学生不会,课堂上只是教师主要在讲,学生被动在听。

2、分析题目时重复过多。在分析问题时,总觉得学生没读懂题目,就反复带领同学分析,这就是造成教学内容完不成的主要原因。3、教学中不想让学生犯错。总想着要让学生一次就对,不懂让学生先犯错。

4、课堂中口头用语过多。

5、在全课小结时,学生对于“求单一量”这一问题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只能我自己总结,这个环节就没有起到效果。今后改进的方向:1、课堂要大胆放手给学生,能不讲的就不讲或少讲。2、学生学习要以优带差。让优生教差生,这样既巩固了优生,也帮扶了差生。3、多让学生说自己的做题想法,不能只灌输老师的想法,让学生“活起来”。4、教学中不能怕学生出错,要让学生从错误中发现自己,然后在错误的基础上发现正确的知识。5、多听其他老师的课,积累教学经验,让自己不断进步。6、尽量减少口头习惯用语。

本次课给我的启发很大,揭露了我的诸多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让课堂尽量向优质与高效靠拢。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篇5

本单元我从解决问题入手,引入计算。重点研究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我组织学生利用已有旧知类推到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最后总结出简便算法,学生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应该说这部分的内容是很容易的,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而且积极性非常高。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生动活泼地发展,使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创新思维活跃。整个过程注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培养,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课堂上我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思考方式和习惯解决问题。因此学生发现不是所有的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都符合算式中有几个0,在积的后添几个0。如50×6=300,其中第一个0与算式中有几个0,在积的后添几个0无关,这是五六三十得出的,因此要在30后面添一个0。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实现问题解决与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同步发展。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篇6

这两周我们学习的都是乘法的笔算,反思这两周的教学我认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主要是解决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怎么进位和竖式的书写格式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笔算乘法的开始,是在学生会做表内乘法,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加两步混合运算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如学习例3和例4时,我让学生先预习,预习要求是这样提的:

1、先读课本,要求从上往下,从左往右认真阅读。

2、寻找图中的信息,并根据有关的信息提出相关的问题。

3、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4、怎样计算?

如果有问题可以请教家长。课堂中我利用两分钟的时间,让孩子回忆昨晚的预习情况,并做好汇报工作。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算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他们进行讲解,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孩子思路清晰,口齿伶俐,讲的头头是道,令人佩服。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其中缘由,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及时讲解,重点讲明算理,让所有的'学生知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是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个位、十位和百位的乘积都要进位、十位和百位的乘积加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也就是连续两次(或三次)进位的题目。在进位乘法中,进位叠加的乘法难度最大,学生既要记住进上来的数,又要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稍有疏忽,就会产生错误。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在课中安排了口算,在板演题中又要求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并且逐步完善板书过程,让学生了解到笔算乘法其实可以拆分成一个表内乘法算式和一到两个乘加算式来进行计算,再通过口答进行强化,化难为易,一步步进行突破。从学生的当堂作业上来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学生都能熟练说出算理,笔算正确率也较高。练习中还准备了挑战题,但因为是家常课,所以处理为机动,待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篇7

在本节课中,我首先创设情境以估算23×2引入新知,再设置矛盾冲突:使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接着,我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同学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取知识,最后适时引导、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过程都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感受计算方法,让学生们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索等多种形式有效的进行算法最优化的渗透。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了怎样计算。

其次,注重练习设计的层次,注重知识间的层层递进,在学生学会简单的像23×2、42×2……这类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后,我让学生自己试着笔算123×2、342×2、1234×2这类稍难的算式,让学生试着自主学习,思考计算方法,利用新知的迁移来完成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从而慢慢引导学生去尝试找到一个总的'计算方法,观察这些计算时共通的地方。使学生能形成一种习惯。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个位、十位和百位的乘积都要进位、十位和百位的乘积加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也就是连续两次(或三次)进位的题目。在进位乘法中,进位叠加的乘法难度最大,学生既要记住进上来的数,又要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稍有疏忽,就会产生错误。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在课中安排了口算,在板演题中又要求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并且逐步完善板书过程,让学生了解到笔算乘法其实可以拆分成一个表内乘法算式和一到两个乘加算式来进行计算,再通过口答进行强化,化难为易,一步步进行突破。从学生的当堂作业上来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学生都能熟练说出算理,笔算正确率也较高。练习中还准备了挑战题,但因为是家常课,所以处理为机动,待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篇8

估算的方法灵活多变,不同的题可以有着不同的方法,同一道题也可以有不同的估算方法,现结合具体的题目一一叙述。估算的基本方法是把一个数看作整百数、整十数再计算出近似数,这对于学生学习是没有障碍的,是一种单一的计算方法,只要有整百数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基础就可以了。其实估算的落实并不是如基本题那样的简单,因数据的不同、题目要求的不同、情境的不同都会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1、题型不同

填空题,不仅要估算出大约是多少,还要能判断估大了还是估小了,最好能估出多估了几或少估了几,才能达到准确比大小的.目的。

判断题中的估算只要能通过估算得到是否错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计算出准确结果。

选择题中的估算可以选择不同的数位计算,如只选择个位计算或只选择高位计算,还可以通过估算采用排除法解答。

在改错题中,估算更灵活了,大处可估算是几位数或最高位是否合理;小处可从计算中结果是否合理。

2、情境不同

某学校有9个教室,每个教室有26张桌子。这些教室里桌子的总数大约是()张。

可以把26张看作30张,总数大约是270张;可以更精确一些,比270张少约是260张。

电梯载重1000千克(限乘13人),王叔叔带着8箱货物,每箱105千克,能带着所有货物乘电梯吗?多估比较合适。8箱是840千克,即使王叔叔是100千克,连货物也不到100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