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独步寻花教学设计
文学网整理的江畔独步寻花教学设计(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江畔独步寻花教学设计 篇1
《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4个生字。
2.读背古诗。
3.能根据诗句的描绘想像画面。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说、读、背等方式,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在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
导读、导析法。
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朗读录音磁带、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从《清明》导入
1.齐背《清明》。
2.回忆学法。
请同学们好好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清明》这首诗的?
(1)将古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2)借助工具书边读边理解诗意。
(3)认真赏读,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表演读、交流。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走进古诗
1.简介作者。(学生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
2.学生初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初读《江畔独步寻花》
1.学生各自试着朗读《江畔独步寻花》。
2.听录音带,划出节奏。
3.投影播放文中插图,并配以朗读录音,说说自己的体会。
四、品读《江畔独步寻花》
1.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插图展开想象。
2.同桌或小组间互相说一说诗意。
3.全班交流
(1)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黄师塔前的江水向东流去,春光把人熏得又懒又困,我倚仗着暖洋洋的春风在游春。
(2)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桃花一丛一丛地盛开着,仿佛是没有主人,你究竟是喜爱深红色的桃花还是那浅红色的桃花呢?
五、感悟春光美
1.学习了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感想?
2.把这美丽的春景图画一画。
《清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4个生字。
2.读背古诗。
3.能根据诗句的描绘想像画面。
过程与方法:
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展开想像,读懂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在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
导读、导析法。
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朗读录音磁带、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投影出示插图,并配以古典音乐,尽可能把学生带入诗的境界。
2.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清明》这首诗的资料拿出来,互相交流。
二、走进古诗
1.学生各自试着读读《清明》,注意准确地读认“魂”“借”“牧”“遥”。
2.听录音,学生划出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根据刚才听的录音朗诵,学生进行反复自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4.同桌之间相互示范读,互相指正。
三、走进诗中
1.自读自述
学生结合工具书自读自悟全诗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清明》所表现的画面和情境进行描述。
2.互读互述
同桌或小组间相互讲、相互说自主品味诗句的收获。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细雨绵绵,路上的行人,心中烦闷,像是丢了魂似的。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请问哪里有酒店?放牛的小孩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3.让学生结合插图和诗中所反映的景与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找一些关于清明的诗句。
江畔独步寻花教学设计 篇2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不可忽视文本具有的价值引领功能,让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质疑、探究,切实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要求:
1、反复朗读诗文,体会诗意及古诗的节奏、韵律美,感悟诗人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2、通过朗读古诗,达到背诵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物。
2、能用自己的.语言解说诗意。
3、体会诗境,能有感情地美读古诗。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
1、同学们,大家喜欢春天吗?你能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赞美春天吗?(指名回答)
2、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美丽春光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和大诗人杜甫一同走进春天,欣赏明媚的锦江春景,感受诗句的魅力。
3、在没有学习古诗之前,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先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初读诗文,理解诗意。(读)
1、课前大家读过这首诗了吗?还想不想读?我给大家一些时间,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这首诗,要读准字音,如果遇到生字,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同学。不受遍数限制,能读会背更好。听清楚了吗?(生自由读背古诗。)
2、大家会背了吗?其实这首诗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有的同学课前早已经会背,下面,我想请几位同学朗诵一下。(指名朗诵。老师随机指导“蹊”与“溪”的区别。)
三、图文结合,感悟诗境。(悟)
1、咱们已经读了许多遍古诗,请同学们再读读古诗,画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根据学生回答,师随机在诗句中画出景物。)
2、从诗句当中,你读懂了些什么呢?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你的脑海中仿佛看到……
3、同学们真聪明,不用老师讲,自己就理解了,大家真了不起!古人讲:“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于这首诗,你有什么问题呢?(生默读全诗,师鼓励: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生提出疑问,师可以相机解决。)
4、下面请同学们仔细欣赏文中插图,进行图与诗对照,想一想:图中哪些地方画的好?(指名答)
5、哪些地方没有表现出来?为什么?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指名谈。)
四、美读诗文,深化诗情。(品)
1、此时,我相信,大家完全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诗中的感情表达出来。(指名美读诗文。强调诗歌的节奏韵律,在学生读时,师可以画出分隔线,让学生练读而后指名读。)
2、诗写得如此之美,读到这儿,大家体会一下,诗人当时的心情如何?(高兴愉快)从诗句当中哪儿可以看出?(板书:看到:繁花、蝶舞;听到:莺啼;闻到:花香。)这就是“借物抒情”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师揭示:杜甫因久经离散后,弃官定居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的轻松欢快的情怀。)
3、我提议:咱们应该把诗再读读,读出诗人心情的欢愉!)
五、迁移拓展。(拓)
除了《江畔独步寻花》这首描写春天的诗外,还有许多赞美春天的古诗,大家想一想,能不能背出来?
六、作业设计:
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想象诗中的画面,用简笔画的方法,画一幅《江畔独步寻花图》。
七、板书设计: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看到:繁花、蝶舞
千朵万朵压枝低。听到:莺啼借物抒情
流连戏碟时时舞,闻到:花香
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教学设计 篇3
(一)创设情景,知诗人。
1、唐朝时,有位诗人生在战乱历经磨难,看尽人间离苦、红尘悲情,擅用七律、排律忧黎民,忧天下;有位诗人晚年“飘泊西南”,臆想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任一腔喜悦随风潜入;有位诗人立于草堂赏早春,听两个黄鹂鸣翠柳,望一行白鹭上青天,把递进的豪情隐藏;有位诗人和李白齐名“李杜”,他忧国忧民直面战乱后由盛而衰的现实,用沉郁顿挫的风格记录历史,他就是——
2、杜甫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被称为“诗圣”。今天,我们就再次和他一起同行吧!
(二)介绍由来,解诗题。
1、指着事先写好的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齐读课题 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对课题的说法有什么疑问吗?
(三)初读,感悟诗情。
1、大家带着疑问自由读诗。要读得字正腔圆、通顺。读的时候,还要仔细看看书上的插图和注释 。 自由读,开始。
2、好,哪个同学来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是否读正确了。
3、读得正确,流利,非常好。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
4、老师对这首诗也有自己的感觉,我想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可以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伴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朗读,去那个莺
歌蝶舞的地方 。
5、同学们,睁开眼睛。在老师读的过程中,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很好,请看大屏幕,诗中的景物花、蝶、莺是很多人都看到过,但是作者却能将这些景物写成了千古传唱的名篇,这其中有什么奇妙之处呢?让我们随着诗人慢慢前行,边赏边品吧!
(四)品读。
1、出示:“黄四娘家花满蹊,”谁来读第一句?这句中点明了什么?(寻花的地点)地点在哪儿?(黄四娘家附近的小路上。)
你怎么知道是在小路上?(注释上写着“蹊:小路。”)什么样的小路?还描写了哪些景物?(花)什么样的花?此刻,你就是杜甫,明媚的阳光下,你漫步在乡间小路上,看到“黄四娘家———(花满蹊)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啊?(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惊叹、赞美)带着这种心情齐读第一句吧!
2、出示:“千朵万朵压枝低。”自由读第二句?你的眼前看到了什么?是啊,让我不由得感慨:出示“花真多呀,把小路遮得严严实实的!”指名读
你们能像我这样说一说吗?
出示:“花真 啊, !”(引导学生从花的颜色、气味、数量、姿态等进行自由表达。)
(花真多啊,你看,把小路都遮得严严实实的了。)
(花真多啊,你看,把花枝都压弯了。)
(花真美啊,你看,红的似火,白的如雪,黄的胜金……)
(花真香啊,你看,把小蝴蝶小蜜蜂都引来了呢。)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语言真美。那里的花多、花美,你们猜猜都可能有什么花呢?
好一派繁花似锦的美景啊,你们看,杏花开了,远远看去,就象天边粉红的彩霞;桃花呢,笑得小脸粉粉的;梨花挤满枝头,仿佛一夜间枝头坠落了满树的白雪,香气四溢。
读出你们各自不同的感受吧!
3、孩子们,当杜甫一个人来到江边,看到这繁华盛开的景象之时,他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呀?(高兴的,喜悦的,赞叹的)是呀,
那你就应该带着这种感觉去读呀!
4、出示:“留连戏蝶时时舞,”男同学读这一句。这一句中写了什么景物?蝶儿在做什么啊?如果我是杜甫,你是蝶儿,你会怎么对杜甫说呢?
对话:杜甫:蝶儿啊,你为什么在这儿飞来飞去啊?
蝶儿:
蝶儿:先生啊,你为什么 ?
杜甫:
(舍不得离去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因为他舍不得那五彩缤纷的花,那五颜六色的花,那散发着阵阵香气的花呀。)
(是呀!蝴蝶在花丛中时而起,时而落,时而左,时而右。)
看来,鲜艳芬芳的春花不仅吸引了蝴蝶,让彩蝶蹁跹不舍离开,也让诗人因此留连忘返。真是“留连——(戏蝶时时舞。)”
5、出示:“自在娇莺恰恰啼。”女同学读这一句。这一句提到了什么景物?黄莺正在做什么呢?如果你是杜甫,你会对黄莺怎么说?
对话:杜甫:黄莺啊,
黄莺:
听到黄莺的鸣叫,诗人认为黄莺是特意为自己歌唱的。由此可见,诗人此时心情十分——(欢愉)确实是“自在——(娇莺恰恰啼。)”
6、岷江岸边,春光无限。鲜艳芬芳的.春花醉了蝴蝶,迷了黄莺,也留了诗人。让我们一起读出诗人在春光中的沉醉吧!齐读:(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五)指导吟诵。
1、同学们,《江畔独步寻花 》品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那无边的欢乐,那么你们能连起来读一读吗?
2、听得出,你们已经陶醉在色彩浓丽的意境之中了,你们的思绪也随着那莺歌蝶舞飞到了迷人的岷江边了。
看,小路弯弯,百花烂漫。万紫千红,芬芳四散。杜甫独步西郊,不禁高兴地吟道――全 词 (学生齐读)
看,彩蝶蹁跹,留连不去;听,黄莺啼啭,娇柔轻软。杜甫独步西郊,不禁欢快地吟道――全 词 (学生齐读)
这就是独步寻花时那陶醉的杜甫,这就是独步寻花时杜甫的陶醉。
(六)拓展
1、同学们,读到此,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诗题,齐读诗题。读了诗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中写到花不仅多,而且美,这景色在春天随处可见,只要一出门就可以看到,为什么要“寻”呢?
2、介绍写作背景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裘马清狂, 漫游吴越,曾期许——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仕途失意,忧国忧民,曾愤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战乱被俘,历尽艰苦,曾伤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辞官赴蜀,辗转流亡,曾悲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
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此为组诗之六。
3、现在,大家知道杜甫为什么要江畔寻花了吗?(战乱中哀鸿遍野、满目疮痍,难得见到这如画的美景。诗人更没心情去寻找这
种美景。)诗人寻找的仅仅是花吗?(他寻找的是一份远离战乱的安宁与和谐。)
4、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诗人心中久违的欣慰与欢愉吧!
江畔独步寻花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蹊”,会正确书写“留、娇、莺、恰”4个生字。
2、通过多形式的反复朗读,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通过走进古诗,在朗读中赏析古诗,感受诗中描写的春景和表达的春意,体会诗人赞美春天的感情。
4、通过理解诗意,学习诗人融情于景的表达方式,了解古诗写法的特点。
5、懂得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感受美好,感受诗情与画意。
二、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理解诗句意思,体悟诗情。
三、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诗中用蝶和鸟衬托花之繁茂的写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谁来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
(生回答、交流)
师:是啊,春天是一个鲜花烂漫、鸟语花香、充满生机活力的季节。此时,我们正处于这草长莺飞的二月天!
(课件出示关于春天的图片。)
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一位大诗人面对春天的盛景,写下了一首至今脍炙人口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师介绍诗人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是唐代诗人,人们称他为“诗圣”,和李白并称为“大李杜”。(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全班齐读。
2、生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可以采用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
3、师范读,教学生有节奏的读古诗。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4、生自由练习有节奏的读古诗。(先自读再同桌互读,然后分组读。)
5、再读古诗,有节奏的、有感情的读。(指名读)
(三)品读古诗,揣摩写法,体悟诗情
1、解诗题,说题意
“江畔独步寻花”:诗人独自一个人在锦江边上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师:从题目上看,诗人“寻”什么呢?
诗人又寻到了什么?(生答:花、蝶、鸟)
我们一起走入诗中,跟着杜少陵一起去寻找吧!
2、作者又是怎样写花、写蝶、写莺的.呢?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读诗。
再次问:诗人寻到了什么?
(生答:花、蝶、鸟)
(师板书:花蝶鸟)
3、全班交流,逐句赏析: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
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
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
(师板书:满蹊)
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
(师板书:千朵万朵压枝低)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
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师板书:留连时时舞)
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
“娇”是形容莺歌动听婉转。“恰恰”是频繁不断之意,恰恰当作频频、时时解。
3自由自在的黄莺叫声婉转动听。
(师板书:自在恰恰啼)
5、体会古诗写法,感受诗情。
(1)动静结合
(2)衬托
师: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
小路上花团锦簇,长满花朵的枝条被压得低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黄莺啼唱着婉转动听的歌声,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蝶舞”与“莺啼”更加衬托出花的鲜艳芬芳。诗人用“时时”、“恰恰”这些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画面充满了动感。同时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朗朗上口,也通俗易懂。
(师板书:动、静、衬托)
在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生答:赞美春天;对新生活的向往和美好憧憬。)
师:诗人杜甫也正是借着春景来抒发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未来新生活的向往。
就让我们带着对春的喜爱,对春的赞美,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吧!
学生带着自己感情试背这首古诗。请生背诵,并做评价指导。
(四)拓展延伸
1、补充介绍《独步江畔寻花》其五
师:《独步江畔寻花》是一组诗,共七首,本诗是第六首。之前我们一起背诵的是第五首。生齐背。
2、多角度感受不同的古歌中春天的美丽
师:春,是四季的序语,是一年中播种的时节,更是播撒希望的季节。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人被春之景所打动,为抒发情怀,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春天的诗歌呢?
(生自由发挥,教师适时点评补充,主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人各是通过哪些食物来描写春景,表达春意的。)
出示一些耳熟能详的关于春天的古诗。(学生诵读)
3、体会“诗情”与“画意”。
师:有一个词语叫“诗情画意”,大诗人杜甫的这首诗的画面感很强,根据你们自己的理解给古诗配画吧。(根据课堂时间灵活安排,课上也可作为作业)
4、作业:尝试用诗表情达意。
师:观察你身边的春天,哪些景色最打动你的心,尝试用学习这首古诗的写法,课后写一写。
4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
在本课时的教学策略运用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打破以往的古诗教学方法,充分运用“金钥匙”即,也就是提问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问题一:诗人寻花,寻到了什么?(学生可在诗中做标记。)
问题二: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些景物?想象一下诗人看到怎样的画面。
江畔独步寻花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蹊”,会正确书写“留、娇、莺、恰”4个生字。
2、通过多形式的反复朗读,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通过走进古诗,在朗读中赏析古诗,感受诗中描写的春景和表达的春意,体会诗人赞美春天的感情。
4、通过理解诗意,学习诗人融情于景的表达方式,了解古诗写法的特点。
5、懂得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感受美好,感受诗情与画意。
二、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理解诗句意思,体悟诗情。
三、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诗中用蝶和鸟衬托花之繁茂的写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谁来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
(生回答、交流)
师:是啊,春天是一个鲜花烂漫、鸟语花香、充满生机活力的季节。此时,我们正处于这草长莺飞的二月天!
(课件出示关于春天的图片。)
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一位大诗人面对春天的盛景,写下了一首至今脍炙人口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师介绍诗人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是唐代诗人,人们称他为“诗圣”,和李白并称为“大李杜”。(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全班齐读。
2、生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可以采用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
3、师范读,教学生有节奏的读古诗。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4、生自由练习有节奏的读古诗。(先自读再同桌互读,然后分组读。)
5、再读古诗,有节奏的、有感情的读。(指名读)
(三)品读古诗,揣摩写法,体悟诗情
1、解诗题,说题意
“江畔独步寻花”:诗人独自一个人在锦江边上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师:从题目上看,诗人“寻”什么呢?
诗人又寻到了什么?(生答:花、蝶、鸟)
我们一起走入诗中,跟着杜少陵一起去寻找吧!
2、作者又是怎样写花、写蝶、写莺的呢?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读诗。
再次问:诗人寻到了什么?
(生答:花、蝶、鸟)
(师板书:花蝶鸟)
3、全班交流,逐句赏析: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
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
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
(师板书:满蹊)
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
(师板书:千朵万朵压枝低)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
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师板书:留连时时舞)
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
“娇”是形容莺歌动听婉转。“恰恰”是频繁不断之意,恰恰当作频频、时时解。
3自由自在的黄莺叫声婉转动听。
(师板书:自在恰恰啼)
5、体会古诗写法,感受诗情。
(1)动静结合
(2)衬托
师: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
小路上花团锦簇,长满花朵的枝条被压得低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黄莺啼唱着婉转动听的歌声,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蝶舞”与“莺啼”更加衬托出花的鲜艳芬芳。诗人用“时时”、“恰恰”这些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画面充满了动感。同时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朗朗上口,也通俗易懂。
(师板书:动、静、衬托)
在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生答:赞美春天;对新生活的向往和美好憧憬。)
师:诗人杜甫也正是借着春景来抒发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未来新生活的向往。
就让我们带着对春的喜爱,对春的赞美,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吧!
学生带着自己感情试背这首古诗。请生背诵,并做评价指导。
(四)拓展延伸
1、补充介绍《独步江畔寻花》其五
师:《独步江畔寻花》是一组诗,共七首,本诗是第六首。之前我们一起背诵的是第五首。生齐背。
2、多角度感受不同的古歌中春天的美丽
师:春,是四季的序语,是一年中播种的时节,更是播撒希望的季节。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人被春之景所打动,为抒发情怀,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春天的诗歌呢?
(生自由发挥,教师适时点评补充,主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人各是通过哪些食物来描写春景,表达春意的。)
出示一些耳熟能详的关于春天的古诗。(学生诵读)
3、体会“诗情”与“画意”。
师:有一个词语叫“诗情画意”,大诗人杜甫的这首诗的画面感很强,根据你们自己的理解给古诗配画吧。(根据课堂时间灵活安排,课上也可作为作业)
4、作业:尝试用诗表情达意。
师:观察你身边的春天,哪些景色最打动你的心,尝试用学习这首古诗的写法,课后写一写。
4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
在本课时的教学策略运用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打破以往的古诗教学方法,充分运用“金钥匙”即,也就是提问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问题一:诗人寻花,寻到了什么?(学生可在诗中做标记。)
问题二: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些景物?想象一下诗人看到怎样的画面。
江畔独步寻花教学设计 篇6
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2、背诵古诗。
重点: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万物苏醒,充满生机与活力,许多诗人都曾在诗中赞美过春天,你们还记得哪些描写春天的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板书:江畔独步寻花,它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二、初读古诗
1、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的情况。
(杜甫唐朝大诗人,称为诗圣,他的一生跌荡起伏,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后,杜甫来到了成都锦江边的草堂居住,过上了安宁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江水的歌唱,鸟儿的叫声,吸引着他走出草堂,一路上他被春天的美景所打动,写下了这组江畔独步寻花共七首,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做到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点评:读得声音响亮。 字音咬得真准,尤其是这个簇字,是一个平舌音。
3、我们说古诗与音乐一样也有节奏美,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可以试着用 做记号。
点评:读得不错,听出来了吗?她在哪儿停顿了。一起试着读一读。
4、光把字音读谁,句子断对,还远远不够,要想把诗读出它的韵味来,必须要理解古诗。回忆学习古诗有哪些方法。
(板书:联系上下文,图文结合,查注释,补省略,换词序,了解背景,联系上下文)
三、自学理解古诗
1、下面的时间就交给大家,四人小组之间利用这些方法,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是不懂的?
(评: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去理解,)
预设:东:向东。 倚:靠,拂面而来。
懒困:懒洋洋的.。
换词序:倚春风:怎样靠春风呢?能靠住吗?我们知道古人为了押韵,常常颠倒词序,我们只要交换一下两个词的位置就行了,春风倚。春风拂面而来。
补省略:春光懒困:明媚的春光里,人懒洋洋的。
一簇:一丛,形容花开得茂盛。
可:究竟,到底。
2、研读“可爱深红爱浅红?
师:可是究竟的意思。 这是一个问句,作者在问谁?联系上下文(课题)问自己,他是怎样问的?爱,就是喜欢人,喜爱。这一句用自己的话说:究竟是喜欢深红的还是喜欢……
师:让我们看看图,用补省略的方法,想象一下诗人眼中的桃花?
这深红的桃花像 ——。这 浅红的像——。
请生填。指名读。
3、指导读“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1)师:如果你是诗人,当你在春风中困意来时,全身懒洋洋,看到这大片鲜艳美丽的桃花,你会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句?
指导读出一种惊喜。
(2)走近些,看看深红的桃花如火,多艳丽,很美,再看这粉红的像天上的朝霞,粉嫩嫩的,也很美丽,究竟是深红的美丽,还是粉红的美呢?作者这时问自己:指导读:可爱深红爱浅红?读出疑问的语气。
(指名问:你能说清楚吗?),是啊,作者也说不清,究竟是深红的美丽还是粉红的美。它们在诗人的眼里都很美丽。用一个肯定的说法就是
(3)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感受一下桃花的美丽。
四、说诗意
1、古诗学到这,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
2、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首写景的诗,那么诗中有哪些景物呢?
前两句写的是什么?后两句又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让我们怀着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读读这首诗。
4、今天我们跟随杜甫一起看到了春天桃花盛开的美景,其实还有很多描写桃花的诗,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以找一找,做一下积累。
5、完成课堂作业。
江畔独步寻花教学设计 篇7
《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4个生字。
2.读背古诗。
3.能根据诗句的描绘想像画面。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说、读、背等方式,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在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
导读、导析法。
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朗读录音磁带、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从《清明》导入
1.齐背《清明》。
2.回忆学法。
请同学们好好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清明》这首诗的?
(1)将古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2)借助工具书边读边理解诗意。
(3)认真赏读,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表演读、交流。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走进古诗
1.简介作者。(学生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
2.学生初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初读《江畔独步寻花》
1.学生各自试着朗读《江畔独步寻花》。
2.听录音带,划出节奏。
3.投影播放文中插图,并配以朗读录音,说说自己的体会。
四、品读《江畔独步寻花》
1.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插图展开想象。
2.同桌或小组间互相说一说诗意。
3.全班交流
(1)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黄师塔前的江水向东流去,春光把人熏得又懒又困,我倚仗着暖洋洋的春风在游春。
(2)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桃花一丛一丛地盛开着,仿佛是没有主人,你究竟是喜爱深红色的桃花还是那浅红色的桃花呢?
五、感悟春光美
1.学习了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感想?
2.把这美丽的春景图画一画。
《清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4个生字。
2.读背古诗。
3.能根据诗句的描绘想像画面。
过程与方法:
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展开想像,读懂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在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
导读、导析法。
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朗读录音磁带、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投影出示插图,并配以古典音乐,尽可能把学生带入诗的境界。
2.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清明》这首诗的资料拿出来,互相交流。
二、走进古诗
1.学生各自试着读读《清明》,注意准确地读认“魂”“借”“牧”“遥”。
2.听录音,学生划出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根据刚才听的录音朗诵,学生进行反复自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4.同桌之间相互示范读,互相指正。
三、走进诗中
1.自读自述
学生结合工具书自读自悟全诗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清明》所表现的画面和情境进行描述。
2.互读互述
同桌或小组间相互讲、相互说自主品味诗句的收获。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细雨绵绵,路上的行人,心中烦闷,像是丢了魂似的。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请问哪里有酒店?放牛的小孩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3.让学生结合插图和诗中所反映的景与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找一些关于清明的诗句。
江畔独步寻花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感悟、想象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对诗句的品析,感悟古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通过调动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的品析,感悟古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通过调动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初次见面,老师带来几幅美丽的图片送给你们
(春天的风景图),猜猜这是什么季节?
你喜欢春天吗?
古代的很多文人墨客也很喜欢春天,喜欢春天的生机勃勃,喜欢那春意盎然的景象,还写了很多赞美春天的诗歌。比如“碧玉妆成一树高——————”比如“春眠不觉晓,——————”比如“胜日寻芳泗水滨——————”
2、今天老师再送给你们一首春天的诗,让我们再次走进那美丽的春天,去感受春的多彩。
出示题目《江畔独步寻花》从课题中,你了解到什么?(“畔”“独步”“寻”什么意思?)
3、还有什么疑问吗?(谁?)
简介作者杜甫,人称诗圣,他的诗多反映人民生活的疾苦。而写这首诗时,杜甫刚结束了他动荡、流徙的生活,在四川成都西郊外亲手建立的草堂内安身。草堂是在朋友和亲戚的资助下建成的:表弟给他送来建筑费;朋友送来桃树秧、绵竹等……草堂是经过诗人三个月的经营在暮春时节落成的。在这草堂,诗人暂时离开了动荡不安的大世界,他经历了许多年的'饥寒,如今暂得休息,自然间的一切生物,都引起他的关注和羡慕,成为他描摹和歌咏的对象,表现出难得的安然自得的情感。
二、初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读,师评
指名读,生评价(字音、节奏)。
3、齐读
4、诗人寻到花了吗?他还寻到了什么?
5、花、蝶、莺是很多人都看到过,但是作者却能将这些景物写成了千古传唱的名篇,这其中有什么奇妙之处呢?
三、品读。
学习古诗,光熟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读懂它,你知道什么读懂诗句的好办法吗?
(结合注释,查字典,还可以问问同桌)
用上这些方法,试着读懂这首诗吧。
交流:
1、再读古诗,哪几句是具体写花的?
出示:“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a读懂了什么?
b汇报:(多)
“花满蹊”
你见过什么满了?“——满——。”想象是什么样?
这里是什么满了?“花铺满了小路”
花铺满了小路是什么样?(想象)你感受到什么?图读出多、美
铺满这条路的都会有些什么花?“——的——花”
感受到什么?读出美
“压枝低”
把你的头低下去,(学生动作)这就叫低。
此处什么低下去了?怎么低下去的?(压枝低)
你见过什么枝条被压低?(桃子、杏儿、柿子)(图片)看到这么多香喷喷的果子,你想干嘛?
花多得把枝条都压弯了,那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感受到什么?读出美
c此刻,你就是杜甫,明媚的阳光下,你漫步在乡间小路上,看到“黄四娘家———(花满蹊)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惊叹、赞美)带着这种心情齐读第一句吧!
d是啊,让我不由得感慨:出示“这里的花真多呀,把小路遮得严严实实的!”指名读
你们能像我这样说一说吗?
出示:“这里的花真_____啊,把—————— !”
好一派繁花似锦的美景啊,读出你们各自不同的感受吧!
2、杜甫除了看到很多美丽的花儿,还看到哪些景物?诗中是怎样形容蝴蝶和黄莺的呢?(展示课件)
出示:“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a、关于蝶和莺,你又读懂了什么?
交流:
蝶:时时舞:你见过蝴蝶翩翩起舞吗?
留连:留连什么意思?你留恋过吗?(生交流)
蝴蝶为什么会留恋呢?
b如果我是杜甫,你是蝶儿,我想问问你
对话:杜甫:蝶儿啊,你为什么在这儿飞来飞去不舍得离去啊?
蝶儿:
(多问几个同学)
杜甫:你有问题想问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