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文学网整理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篇1
说来有趣,上《爸爸的花儿落了》这课之前,我比较认真的做了课件。
1、用汪静之的诗句“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的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配上落花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感受,时间是无情的,它不管人们留恋与否,总是面无表情地把你想的和不想的统统带走。成长是无法阻挡的,它说来就来了,丝毫不给你准备的时间。导入到本课的学习。
2、由于本文较长,我选择了学习了字词之后,让学生默读全文。解决这样的几个问题: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全文的内容;你知道作者用什么作线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联起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作者在毕业典礼上回忆了哪些与爸爸有关的事件,从中你感受到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我打算这节课就围绕着这两个问题进行,但是令我发晕的是,学生在概括文章内容的时候就困难重重,我费了很大的力气去追问才让他们弄明白了本文讲的是:英子参加毕业典礼那天她爸爸去世了,回忆了经历过的与成长有关的事件之后,英子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第二个问题解决得更是糟糕,于是时间在糟糕的思考中过去了,第三个问题没有解决。
我郁闷的不行,课间时间很短,没来得及想清楚问题出在哪里我就去上6班的课了。
哈哈,6班的小媒体出问题了,开不了了。简直是上天在考验我!
我也是对着学生朗诵了一段和5班一样的导入语。接着介绍了作者是林海音,本文选自《城南旧事》。对作者和作品我没有多说一句介绍的话。然后我就说,这么长的文章我们该怎么学?学生纷纷的出主意,有说一段一段的讲解的;有说选择喜欢的片段讲的;也有说选择重要的段落讲的。学生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决定先理清文章的脉络,再选择精彩和重要或学生喜欢的片段开讲。
于是,我就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轻声朗读文章:文章写的既有眼前的事件,又有回忆的事件,那么眼前和回忆交错的时候,必然有个触发点和回归点。请同学们把这些点找到。学生找找读读,和同桌交流一下,很快的结束了第一环节的学习。所有的触发点和回归点都找到了。在回答中还把回忆的事件和眼前的事件都归纳出来了。接着,我顺势让学生把触发点和回归点整理了一下,很快两条线索就浮现了:花和毕业典礼。我表扬了学生,说他们的发现力真强。他们很开心,其实更开心的是我。
接着我问学生,这么多的事件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件?有个学生发言说是:英子去医院看望爸爸,爸爸鼓励她独自参加典礼的事。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这个场面让我很感动。于是我又顺势让学生好好的出声读读,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并说一说为什么感动。一个学生说第6段爸爸的话“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问他理由,他说爸爸的这种鼓励性的话让他觉得很感动。于是我觉得发言的这个孩子在家中是很少得到鼓励的,就说你很向往这种鼓励是吗?他说是的,我说当你父母批评你的时候,你要告诉他们,你更需要的是鼓励,好吗?现在你回答的就很不错,同学们先鼓励他一下,好吗?在同学的掌声中,他坐下去了,我知道其实他的心里一定很不平静。另一学生说是第8段: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他说爸爸此时内心十分伤痛,为了不想把伤痛表现出来,就把脸转向了墙边,强忍着悲痛。我问他爸爸为什么伤痛?他说爸爸生病了,快去世了。有学生补充了,说是因为英子让爸爸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学校参加毕业典礼的话引起了他的伤痛,他伤痛的是女儿还这么幼稚的时候,他就要离开人世了。我就问:爸爸想陪我去参加吗?学生说:想的。他们还回答了理由,从6年前参加欢送会就看得出来。我就说,爸爸是渴望陪伴着女儿长大,看着她一天天进步,成熟。我这样说你们同意吗?他们说同意。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从这点上思考爸爸的伤痛呢?马上就有学生整理了思路站起来说:爸爸是因为自己快不久于人世,而不能陪伴孩子成长,把一大堆的责任都丢下了感到伤痛。我表扬了他,因为他实在说的很好,于是我要求学生分三个角色朗读到12段。学生很受感染。读完后,我问学生,你们见过自己父母伤痛的时候吗?学生想了一下,有说自己顶撞父母的时候,交不出学费的时候,父母受了欺负的时候等等。我说父母的压力都很大,期望也很高,如果父母每天都开开心心的,这样该多好啊,我们要尽量的为他们制造点快乐,大家一起努力吧!这一个环节到此结束。
另一个学生说,给他印象最深的是爸爸打他的事件,爸爸的严厉和慈爱让他觉得很真实,就像他的爸爸一样。于是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个事件。我说,不但情感表达的.很真实,写得也很真实,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你们能找出写得真实的地方吗?学生找出了很多:鸡毛掸子的声音啦;我检查伤痕,我拉裤脚生怕同学发现啦等等。边说英子边说自己,很快乐。我就问了,爸爸的这种教育方式好吗?学生各有各的看法了。我又问:爸爸的打在英子成长中留下了阴影还是具有积极的意义呢?我建议大家评论一种教育方式的时候是不是也考虑一下它的实效?学生一下子就把答案集中到好这方面来了,认为适当的严厉是需要的,但是不能过火了,同时在严厉过后要表现的慈爱一点是很重要的。这群狡猾的家伙。课就结束了。
为什么我第一课时的预设效果会这么不好呢?后来我想了很久,分析出了下面几点:
本文是以情感动人的文章,我的问题提的太理性了,学生没办法走进文本。学生的思维没有那么理性,无法跳读分析出我需要的答案。我的预设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对教材的定位偏离了方向了,这样的文章就是要让学生在同龄人的成长的过程中感受生活,获得情感的体验。并不是让学生掌握什么是线索,怎样把线索给理出来,即使你要这么做也要自然的让它水到渠成,像去找找触发点和回归点,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自然的凸现了线索,孤立的抛出问题,太突兀,所以学生不知所措了。相反的,第二课时,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愉悦性大大的增加,学习内容也丰富,效果也好的多。以后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把握好教材的特点,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把教学的体验性、愉悦性、和实效性统一起来。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篇2
在本文中,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是相当简单的。但基于一个班级仍有少部分同学对课文不熟的情况,把学生导进课文之后,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文中写了英子和父亲之间的哪些故事?在文中相应的段落作一下标记。
学生回答得很踊跃,“我”和父亲的故事:A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B逼我去上学,并给我送来棉衣。C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D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安静。自然而然地追问:哪些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的事?回忆的事是这样引出的?从而了解本文结构的严谨自然,插叙的用法及作用。
“知识是一个过程的结果,又是另一个过程的起点。”我总在想,一节课,是不该只让学生了解一篇课文,应该有外延。课文只是我们让学生感受语言,陶冶情操,培养文学兴趣的一个载体。所以,我试着想让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会写生活中真实的父亲,并通过这篇课文喜欢上《城南旧事》,感受林海音的笔调,她的成长历程以及《城南旧事》所展现的风情人物。
在了解了本文的结构特色后,我给学生补充朗读了《城南旧事》的一些片段,并借欣赏课观看影片,从而鼓励学生课后读一读这本书。事实证明,在朗读声中,在电影中,感受了作者的语言特色,并喜欢上了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在童年中的困惑等情感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上第一课时时,正是周五,第二周周一再上第二课时时,发现许多同学已借着周末的时间在读《城南旧事》了。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场面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在一篇篇的小故事中,在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离她而去,一直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她的童年结束了。那时作者刚满十三岁,就开始负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该负的责任。这是一篇童年的回忆,也是对童年的告别,就让我们走入文中的世界,一起去追寻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迹。把这作为第二课时的导入。
在第二课时,主要解读“父亲”的形象。父亲是严厉:我的赖床不起,父亲怒了,说话时用一个字命令,我尽管害怕,不挪窝时,“把我从床上拖起……抄起鸡毛掸子,藤鞭子在空中一抡……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最后如儿狼狈的小狗冒雨前去上学床上打到床下,这是动作和语言的描写。父亲又不失温和,被打后,我颤颤惊惊地上学去,父亲竟给我送来了夹袄。父亲尤其爱花,哼着歌,浇着花,抱抱弟弟,摘一朵插在妹妹头上,有了父亲就有了欢乐。这是父亲爱生活,乐观的体现。父亲同时是善良的,为叔叔急得吐血。父亲更是我生活的引路人,正因为父亲的一次次鼓励,我不再稚嫩,面对生活不再胆怯,哪怕老高告诉我父亲病危时,我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挑起了责任,成长了。对于父亲在我眼中是可敬,可亲,可爱。其实对于父亲,作者在另外文章中写道:“他生性ai动,几乎无所不好,他爱喝酒,快乐地划着拳;爱打牌,至了周末,我们家总是高朋满座;他害肺病后,对于医药也很有研究。我听我母亲说,父亲在日本做生意的时候,常到酒馆从黑夜喝到天明,一夜之间喝遍一条街,他任性了。”我对于父亲,深爱着,但也是有着怨恨的。“他应该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使生命得以延长,看子女茁长成人。但好动的父亲却不肯好好的养病。他既死不瞑命,我们也因为父亲的'死,童年美梦,顿然破碎。”
我们感受了父亲的真实形象,有优点,也有缺点,我爱他,也怨他。我们写母亲、父亲时,却是将他们的形象拨高,他们总是无私地付出,承受着苦难,高高在上,我们在仰望。今天,让我们也学会写写生活中的父亲,写写在成长中我对父亲的真挚的情感。这一课时,在探讨和朗读中,我和我的学生感受着父亲的形象,也体会着我的成长历程,并学着在随笔中表达“我的父亲”。
在随笔中,我发现了学生选材的不同,我想正是语文课另一个开始。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话:“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我想因为一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有了收获,有了习作上的进步,我也体会到了作为老师的快乐。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篇3
这篇小说的教学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因此,课前我划出课文主要的层断,上课时师先范读,同学再跟读,最后到个别读,效果还不错,同学能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爸爸对自身的亲情和盼望自身长大、懂事,写得而不露。”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父亲对“我”上学偷懒的惩办,表示了父亲对“我”的深情,那就是严厉但不失爱心,情节是: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惩办,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坚持要她上学,不过拿了五大枚铜板,破例让她坐洋车上学,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棉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来,还给了她两个铜板。事情不大,却充沛表示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身,懂得自身去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父亲的人物性格跃然纸上,这些上课过程我都较好地处置了,也是这堂课的胜利之处。
另外的教学要求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从中感受至爱亲情。”文章的两条线索:一线是爸爸爱花,另一条是毕业典礼。前者是主线,因为作品所要刻画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后者是画线,是为情节的发展有序而设的,它对主线只是起着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对于线索的掌握,同学较容易掌握,但书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亲情你们能谈谈吗?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置的?同学虽然有个别发言的,但不够热烈,也就是说在拓展延伸这方面,老师引导的不够深入,同学还不能从课文中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这堂课的缺乏之处,为了把“世上只有爸爸好”这样的口头禅作文说好,是否前面变安排,也许效果好些,假如今后加强这方面的练习,会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篇4
今天早晨上了一节公开课,感觉不是太理想。但无论怎么样得到了锻炼于我来说就是一种可贵的收获。因为,人都是在不断的失败、摸索中渐渐成长的。所以,存在问题对我老说是十分正常的。何况我采用的是一种以往自己很少采用的教学模式,因此自己也就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下的台阶。
原先的教学设计是想采用较传统的问题解决式,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来揭示文本主题,进而引导学生感悟主人公成长的过程。这种方式在教学中主要是侧重于让学理解文本,朗读则是辅助手段。诚然这样不会暴露出自己的诸多缺点,特别是能掩盖自己朗读方面的缺陷。但是,我又转念一想,这或许也就没有了创新,更没有了挑战。一篇优美的文本一旦失去了师生与作者的对话,失去了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似乎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了。所以,我临时对教学设计做了更改。由之前的通过把握情节和内容来揭示主题改为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来感悟主人公的成长。所以,教学起来就相当困难。加之时间有限,我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及对文章情感的把握不够,所以,越显捉襟见肘。
好在课的结构还算完整,课堂的后半部分师生渐渐进入佳境,有进入角色之感。这也算是一点小小的安慰吧!效果虽然不甚理想,但是,我不后悔。因为,我找到了自己存在主要问题。那就是我深入文本领悟文字的情感还不够,也就是结合语境朗读的功夫下得还不够深。于是,就有些象大家所说的走过场。但是,无论怎样,我是想真诚的实施自己的教学设想,而并非作秀。任何一位优秀的老师都不会对一篇优美的语言文字视而不见。否则,那就是真正的撞钟和尚。
下午,通过老师们的议课,我的思路越加清晰起来。似乎犯了一些教学中的常规错误,想想大家说的好像也挺有道理。以往我觉得自己上课就是流浪型的,经常是东打一包,西晃一枪。内容有些支离破碎,不易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这的确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但是,大家说的要尽量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展现自己的闪光点,我是不敢苟同的。因为,一篇好的文章是不能缺少品读,怎么能因为自己读不好就不读呢?少掉对语言的品味及与作者的对话,上得再好的.课在我看来也是不成功的。如果面对一个优秀的文本老师都无动于衷,语言苍白无力,那再美的文章又有何用,且不成了摆设?所以,无论读得怎么样,老师都要尽力去展现并感染学生。相信,只要有心,总会做的越来越好,课也会上得越来越精致。这算是今天上课的收获。
下面谈谈不足。今天的课不理想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学设计的点线太多,似乎抓不到主要的东西,所以显得有些凌乱。因此,该重点研读品析的地方没有做好。又在一些细小的问题上纠缠不清,显得有些本末倒置之感。这些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都是因对文本内容的不熟悉导致的,就是一节课想要解决的问题没有清晰的呈现到自己的大脑里。所以,在处理教学板块的衔接及教学内容的逻辑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其次,是高估了自己在朗读方面的能力。而恰恰这篇文章的语言在朗读方面又十分吃功夫,它不象一般景物描写的那么单一,情感也较容易把握。这必须是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再来朗读,要真正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主旨。只有老师读好了,学生才有可能做得更好。另外,教学内容设置过多,主次也不够分明。由于设置问题较多,所以总有赶时间的痕迹,没有真正展现学体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无论怎样,只有真正实践和体验后的所得,才是最真实的,也是最有感触和价值的。虽是盲人摸象,或许最开始摸到了鼻子和腿,也或许摸到了耳朵和尾巴。但是,要想摸遍大象的全部也不是没有可能。我想,这需要的只是时间、坚持和毅力的问题。
今天早晨上了一节公开课,感觉不是太理想。但无论怎么样得到了锻炼于我来说就是一种可贵的收获。因为,人都是在不断的失败、摸索中渐渐成长的。所以,存在问题对我老说是十分正常的。何况我采用的是一种以往自己很少采用的教学模式,因此自己也就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下的台阶。
原先的教学设计是想采用较传统的问题解决式,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来揭示文本主题,进而引导学生感悟主人公成长的过程。这种方式在教学中主要是侧重于让学理解文本,朗读则是辅助手段。诚然这样不会暴露出自己的诸多缺点,特别是能掩盖自己朗读方面的缺陷。但是,我又转念一想,这或许也就没有了创新,更没有了挑战。一篇优美的文本一旦失去了师生与作者的对话,失去了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似乎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了。所以,我临时对教学设计做了更改。由之前的通过把握情节和内容来揭示主题改为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来感悟主人公的成长。所以,教学起来就相当困难。加之时间有限,我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及对文章情感的把握不够,所以,越显捉襟见肘。
好在课的结构还算完整,课堂的后半部分师生渐渐进入佳境,有进入角色之感。这也算是一点小小的安慰吧!效果虽然不甚理想,但是,我不后悔。因为,我找到了自己存在主要问题。那就是我深入文本领悟文字的情感还不够,也就是结合语境朗读的功夫下得还不够深。于是,就有些象大家所说的走过场。但是,无论怎样,我是想真诚的实施自己的教学设想,而并非作秀。任何一位优秀的老师都不会对一篇优美的语言文字视而不见。否则,那就是真正的撞钟和尚。
下午,通过老师们的议课,我的思路越加清晰起来。似乎犯了一些教学中的常规错误,想想大家说的好像也挺有道理。以往我觉得自己上课就是流浪型的,经常是东打一包,西晃一枪。内容有些支离破碎,不易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这的确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但是,大家说的要尽量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展现自己的闪光点,我是不敢苟同的。因为,一篇好的文章是不能缺少品读,怎么能因为自己读不好就不读呢?少掉对语言的品味及与作者的对话,上得再好的课在我看来也是不成功的。如果面对一个优秀的文本老师都无动于衷,语言苍白无力,那再美的文章又有何用,且不成了摆设?所以,无论读得怎么样,老师都要尽力去展现并感染学生。相信,只要有心,总会做的越来越好,课也会上得越来越精致。这算是今天上课的收获。
下面谈谈不足。今天的课不理想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学设计的点线太多,似乎抓不到主要的东西,所以显得有些凌乱。因此,该重点研读品析的地方没有做好。又在一些细小的问题上纠缠不清,显得有些本末倒置之感。这些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都是因对文本内容的不熟悉导致的,就是一节课想要解决的问题没有清晰的呈现到自己的大脑里。所以,在处理教学板块的衔接及教学内容的逻辑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其次,是高估了自己在朗读方面的能力。而恰恰这篇文章的语言在朗读方面又十分吃功夫,它不象一般景物描写的那么单一,情感也较容易把握。这必须是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再来朗读,要真正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主旨。只有老师读好了,学生才有可能做得更好。另外,教学内容设置过多,主次也不够分明。由于设置问题较多,所以总有赶时间的痕迹,没有真正展现学体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无论怎样,只有真正实践和体验后的所得,才是最真实的,也是最有感触和价值的。虽是盲人摸象,或许最开始摸到了鼻子和腿,也或许摸到了耳朵和尾巴。但是,要想摸遍大象的全部也不是没有可能。我想,这需要的只是时间、坚持和毅力的问题。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篇5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在品读“父亲不参加我的毕业典礼”这一部分时,陈凌宵问:“老师,爸爸看了看自己的指甲,知道自己病重,所以他不去。”其他学生哄堂大笑。我觉得这个问题可细究,就追问学生:“真的很奇怪,爸爸为什么转过脸去,看自己的指甲?”学生陷入沉思中。
陆续有学生举手。
“为了转移视线。”一个学生抢着说。
“转移谁的视线?”我紧追不舍。
“英子。”
“是让英子看他的手吗?”
“不对,是不想让英子发现他的表情。”
“爸爸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
“伤心、痛苦。”
“哦,我懂了。父亲伤心痛苦地想哭。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悲痛,不让孩子看到他眼中的泪花,他只能这样做。”
我说:“作者看似无意的细节描写,为我们勾勒出一位高大慈爱的父亲形象。他至死也要把坚强的'一面留给他的孩子。”
学生很有感情地读这一细节描写。
思考:当学生发现一个貌似无问题实质可细究的问题,而学生的思维又一时陷入困境时,可以采用追问和曲问法,给学生搭起理解的桥梁,精彩的生成会出现。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篇6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从小说《城南旧事》中节选的,小说展示的基本上是作者自己童年生活的轨迹。节选的这一部分围绕毕业典礼引出对爸爸相关往事的回忆,从回忆中展示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
这篇小说的教学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因此,课前我划出课文主要的层次,上课时老师先范读,学生再跟读,最后到个别读,效果还不错,学生能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爸爸对自己的亲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写得而不露。”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父亲对“我”上学偷懒的惩罚,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深情,那就是严厉但不失爱心。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惩罚,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坚持要她上学,第一次破例花钱让她坐洋车上学,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棉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来,还给了她两个铜板。事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懂得自己去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父亲的人物性格跃然纸上,这些上课过程我都较好地处理了,也是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另外的教学要求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从中感受至爱亲情。”文章的两条线索:一线是爸爸爱花,另一条是毕业典礼。前者是主线,因为作品所要刻画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后者是辅线,是为情节的发展有序而设的,它对主线只是起着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对于线索的把握,学生较容易把握,但书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亲情你们能谈谈吗?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针对这个问题,学生虽然有个别发言的,但不够热烈,也就是说在拓展延伸这方面,老师引导的不够深入,学生还不能从课文中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为了把“世上只有爸爸好”这样的口头作文说好,如果前面先做好铺垫,也许效果好些,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这样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篇7
那天,正在学习著名作家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学生们的主动性发挥得很好,在我的简单指导下,学生们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并沉浸在英子失去父亲的忧伤和忽然一下长大的坚定信念中。
忽然,我发现靠窗的董文龙正坐在那儿发愣,眼睛望着窗外,丝毫没与课本联系起来。我的怒火一下从心中升起,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没有专门批评他,只是瞪了他一眼。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我的印象中,他一直是个胆小的男孩子。
课上得比较成功,下课后我便将这件事忘了。
第二天作业交上来了,题目是《我和爸爸的故事》。学生们写得比较有趣。因为上课的时候很多学生起来说过了,所以作业看起来很顺手。忽然有一本作业引起了我的注意。作业写得很少,只有短短的六行,题目还占了一行。再细看内容,我的心却一下沉重起来。作业是这样写的:
我和我爸爸的故事
我和我爸爸的故事现在也没有了。因为,我的爸爸已经去世五年多了。我只隐隐约约地记着一件事情。那时,正是我才四五岁的时候。我们一家从姥姥家回来,我当时睡着了。在回家的路上,爸爸背着我,我尿了我的爸爸一身,但我什么也不知道。早上,他们告诉了我,我笑了起来……
我将本子翻过来一看,是小董(尊重学生隐私权)的。
我忽然意识到,我犯了一个多么大的错误。当他在课上望向窗外的时候,我并没有考虑为什么;当学生们在课上叽叽喳喳争着说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故事的时候,我没有注意到那张失意的脸;当我兴致勃勃布置作业的时候,我忘记了还有一个失去了父亲的孩子。
看着那短短的几行字,我心里似在翻江倒海。这个胆小的孩子,没有违背老师的“意旨”,努力的做了,交上了作业。我想象不出课上他听着别的孩子谈论自己的父亲,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而我还一再的引导他们要去体会自己的父亲有多爱你;我更想象不出他晚上是怎样的去努力思考一些与父亲之间的事情,然后将它记下来。看着他最后写的“我笑了起来”,我却想哭。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元宵节出去看灯,自己跑丢了,一家人急疯了似的找我,好在找到了我,最后很晚了回家,爸爸背着我,天上下起了小雪……
我决心弥补自己的过失。
于是我便有了作为教师的“偏心”。上课的.时候,我总会多留意他几眼,提问的时候,我总会给他投去鼓励的眼神,他举手后,我总会找机会让他起来回答,只要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我一定会给他最好的评价。
或许真的是“只有失去才懂得珍贵”。我没有单独跟他说过任何安慰的话,也没有跟他说过我的意图。但是,他应该是很快就感觉到了我对他的关注。他明显的变了。在语文课上,他能大胆的举手回答问题了,课前演讲的时候,他能够流畅的表达了,跟我说话的时候,他敢直视着我的眼睛了。有一次上课,我让大家做一个比喻句,说说人生是什么,他说:
人生如书,一本你预料不到结局的书,它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悬念。
我和学生们都惊呆了,然后,我们一起为他鼓掌。
我真得很高兴。感谢我的“私心”有了成效。我希望他以后能够更活泼一点,更快乐一些。
张艺谋有一部著名的影片叫做《一个也不能少》,我想说,在我们的学生群体中,会有一些家庭很特殊的孩子,或许不仅仅是单亲的父母。他们可能更需要我们的关照,而我们往往会忽略。要记着,我们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忽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