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父与子》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父与子》读后感 篇1
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妈妈就给我买了《父与子》全集,里面的一个个故事幽默搞笑,充满温情,我经常一边看一边忍不住哈哈大笑。
书里的父亲是一个胖乎乎的人,秃着头,慈爱而亲切,还有点童心未泯,儿子留着刺猬头,调皮而可爱。父与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处处蕴含着父亲与儿子之间深深的爱。而我更喜欢那个顽皮,有点爱捣乱,却又透着机灵的儿子。在漫画《绘画的局限》中儿子的顽皮捣蛋和机灵就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天,儿子在家里打曲棍球,一不小心打破了镜子,几块碎片掉在了地上。儿子害怕父亲批评,焦急的坐在地上冥思苦想。终于,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先用曲棍球棒把镜面全部打碎,再用颜料在原来的在原先挂镜子的墙壁上画上父亲的样子。画好后,父亲正好来照镜子,儿子看着父亲,生怕他看出破绽。父亲一边照“镜子”里的自己,一边打着长长的领带,当他身时,突然发现“镜子”里的自己是带着领结的,可他刚才明明是打领带的呀!儿子观察到父亲疑惑的表情,急忙溜走了。
“瞧,文中的儿子机灵吧!”
还有一集特别好玩,父亲带着孩子去拾破烂,被门前的管家拦住了,管家气愤的说道:“唉,唉这不是你们该来的地方!”父亲愤怒的拉着孩子走掉,换了一件新衣服。大摇大摆的走了进来。管家见了忙说:“贵宾,你请。”到了里面父亲说了一句:“这下可以安心捡破烂了吧!”
其实这篇小说没有说明什么,它也没有什么特殊含义。只是记录了一对父子的美好生活,记录了这位父亲对孩子的付出,父亲对孩子的期盼。他带领着孩子跨向了成功的道路!
《父与子》读后感 篇2
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深受感动。
这篇课文讲述了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后,终于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十四名同学的故事。
在我只读了一遍的时候,我百思不得其解,父亲为什么会奋不顾身地挖?他没有想过自身与他人的安全吗?儿子为什么能在废墟中如此冷静?读了一遍又一遍之后,我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奋不顾身地挖?因为父亲常对儿子说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正因这句话,使父亲想到:我不能骗儿子,儿子在等着我,他也想到过自身的安危,但是,他不能骗儿子。儿子在废墟中如此冷静的原因是为了那一句话,父亲常对他说的那句话,他相信爸爸会来救她的!
那位父亲在废物中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博大的父爱感动了我,使我热血沸腾,这就是神圣的爱,为了孩子,竟然发了38小时,那位父亲不吃不喝,不眠不休的38小时。他实在是很艰难,也很伟大,的`确是一位坚持不懈,不轻言放弃的父亲。
这位父亲竟是我想到了一个南方女孩儿的故事,她每天上班前都要去父亲的住处,陪父亲喝杯茶,而父亲做好早点等着女孩,一天下雨的早晨,外面刮着冷风,女孩因睡过头,就来不及看望父亲。女孩给父亲打了个电话,并做了解释,女孩便骑车上班了,车刚出了家门拐弯处,绕到房子后时,女孩儿发现了,在冰冷的雨水中站着自己的父亲,提着一个早点方便袋。
父爱如山,父亲的爱是人间最普通的爱,也是人间最伟大的爱,看似随便的眼神,听似平淡的话语,无不蕴藏着令人感动的真情!爸爸,您对我的爱,都在细碎的日子里。
《父与子》读后感 篇3
世界著名的连环画集《父与子》是一本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好书。读完让人不由喜爱之极。作者卜劳恩绘画才能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绘画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
一洗练的笔墨。漫画通常只有寥寥数笔,却使中画中父亲和儿子的形象跃然纸上,一颦一笑,一惊一疑,一喜一怒,栩栩如生,无须解释,能让读者心领神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如《自卫的雪人》:儿子堆了个雪人,好事之徒加以破坏,于是父子合作,绘制了雪人的脑袋和衣服,由父亲扮演雪人,当好事之徒再来故伎重演时,就只有吃亏的份了。如《树长得快》:儿子站在一棵树前,父亲给他量身高,扎个钉子为记,一年以后儿子再来丈量,却还够不到原来的钉子,树比人长得快嘛。画面上不着一字,却令人忍俊不禁。
二生活的情趣。这本书中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如《鱼儿的信》:父亲在垂钓,儿子却悄悄地写了一封信,然后神不知鬼不知地下水把信挂在父亲的钓钩上。等到父亲钓上来一看,竟是鱼儿的一封信,上面写着:我们今天不愿来,敬礼!这确实是淘气,但淘气后面不也蕴含着儿子的`智慧和父子间难得的情趣吗?
三人生的哲理。有些漫画会使读者在发出会心的微笑之余,还会陷入深沉的思索,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如《孩子吵架》:儿子跟一个小伙伴吵架,跑来向父亲哭诉。于是各自的父亲都领着自己的儿子来理论,孩子之间的吵架便成了大人之间的斗殴。但这时,两个孩子却在一旁愉快地嬉戏开了。这则漫画难道不能给我们以启迪吗?
愿《父与子》代代相传,愿这本书蕴含的情趣和哲理永远给人们欢乐和启迪。
《父与子》读后感 篇4
我没结过婚,也还没有孩子,对于那种父母于孩子之间的感情并不是非常敏感。其实一开始读这本书,我就隐隐约约感觉到是抱错孩子的故事,而且一出现两家父母见面的情节时,我便有了野野宫一家把两个孩子都争取过来,事情就皆大欢喜的想法。但看完了跟妈妈讲这本书是关于抱错孩子的,妈妈立马就说不会换,可以经常见面。意识到,亲情和血缘是两回事。
看完书,我马上就去找了电影,但看了开头便看不下去了,因为我所理解的良多比较严肃,严厉,妥妥的红脸,但电影中的良多又帅又温柔。一下子我无法代入。看了电影是13年上映的,书是18年出版的,我感觉有些迷幻,说服自己,有些东西书是通过文字表达,电影是通过演员的演技表达,等过段时间,我对情节模糊了,再来欣赏雅治大叔的神颜吧。
前段时间看了海街日记的电影,也是今天才发现是同一个导演。只能说这是一个真正把真实的日本人拍出来的.导演。书中描写的良多作为丈夫、父亲的角色让我不是很能接受,但是看了片段电影,才发觉这是大城市真正的日本家庭关系。我们一直抱怨的丧偶式婚姻在日本看来是在正常不过的事了,也习惯了。父亲基本没有参与孩子的成长,自然也不明白所谓感情的联系。感觉作者是通过这样一个黑天鹅事件来表达自己对这种传统家庭模式的担忧吧。
看到绿难过的情节,我的眼睛一直是湿润的,因为绿已经抛开了血缘,她爱那个一直抚养着的庆多,那个她已经离不开的庆多。当良多还在好的来自血缘,坏的都怪教养时,斋木一家已经反转局面说可以同时抚养两个孩子,因为他们真的把庆多和琉晴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了,付诸爱,而没有把孩子当成所有物。
幸好,幸好良多被降了职,幸好良多有时间陪伴家人时看到了庆多留下的照片,让庆多没有受到更多的伤害,良多的家也没有继续破裂下去。
《父与子》读后感 篇5
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心中仿佛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每每反复浏览这篇课文,总想细细品味一下。
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场地震中,许多人被埋在了废墟里。其中父亲的儿子,七岁的阿曼达也未能幸免。父亲和儿子凭靠着坚强的意志,凭靠着他们“不论发生什么,总会在一起” 的约定,最终使儿子和十四名学生获救。
地震固然可怕,他如野兽一般凶猛暴烈,曾经伤害了多少无辜的'生命呀!但唯有一种情感,一种信念,能在危难中,在黑暗里给予光明和温暖,那就是爱。父亲和儿子用一句简单的爱温暖了在场的所有人。即使人们认为父亲是精神失常了,但父亲的心中却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
地震中的父与子也让我想起了一段话:“母亲,倘若你在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挚爱的女儿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很悲伤归来。”然而,父亲和儿子也在用这“白船儿”传递着信念。
父爱是深沉的,是卑微的。记得那一次,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被惊醒,只觉一阵热意。我推醒父亲,向他诉说我的感受。他摸了摸我的额头,立即做了起来。倒了一盆水,拧干毛巾,一会儿在额头上擦拭,一会儿就敷在那里。我喝了几口水,又躺了下来。顿时睡意袭来,眼前一片昏暗了。我看见父亲和蔼的笑容,感到心安。父亲已满头大汗,却仍不敢入睡。我醒来时,只见父亲的背影,会想起那深情的目光,心里很温暖······
地震中的父与子,父子情深,一句话,一个承诺,是爱的力量,是身为父亲的骄傲。父爱是伟大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动了我,也感动了所有人!
《父与子》读后感 篇6
今天,我们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文章主要讲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不顾自己生命安全,当儿子及时获救时,却让父亲去救其他14个同学的感人故事。
当我读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父亲不顾自身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挖废墟救自己的孩子,并挖了足足36个小时。然而这位父亲并没有倒下,一句话支撑着他继续挖下去,救自己的孩子。我不禁为这么伟大的父爱和父亲坚定的信念所感动。
在我们的学习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拦路虎”,但是只要我们去勇敢地面对它,有坚定的信念,就什么都不怕了!
记得有一次,我被一道数学题难住了。我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来。这时,我想起了爸爸告诉我的'一句话:“只要坚持,最终就能成功。”于是我又开始思考,过了一会儿,我终于把这道数学题做了出来。当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了这道题,我的心里真是开心极了!
记得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我感觉很吃力,单词背不会,课文也不会读,于是我很自卑,对英语也越来越没有兴趣。后来,妈妈告诉我,只要你每天坚持背5个单词,你的英语成绩一定会提高的。于是,在妈妈的鼓励下,我坚持每天背单词,经过一个学期的坚持,到期末考试的时候,我终于取得了全班第一名的好成绩。
通过这两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只要坚持到底,最终就会成功。我一定要像文中的父亲学习,面对困难的时候,要勇敢,不低头,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