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反思

2025/10/20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反思(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反思 篇1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这篇课文教了无数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感到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样都取一点,教案提纲如下:

1、导入课文。

2、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

3、学习生字。

4、理请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语句,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行动的语句,并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9、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10、阅读训练,阅读最后一部分,回答四个问题。(问题略)

以上10个环节,从语言到句子,从环境描写到人物描写,一步一步规规矩矩,涵盖了课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内容和问题都是教参中现成的,没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考虑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独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思考需要时间,我把一节课的时间排满了,学生还怎么思考呢?为了保持一节课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来很有趣简单的一篇短篇小说在我的灌和塞下变的毫无生趣,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课后学生的脑子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再接触这篇课文。我用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1、你觉得什么是祖国?你知道哪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为?除了这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动之外,你认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行为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诵读课文后,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小弗郎士,你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吗?你认为自己能从他的经历中学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训)?

4、在最后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小弗郎士对侵略者、学习和老师等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弗郎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6、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7、认识珍惜时间,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8、课外作业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这几个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学生的时间充足了,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相信会有更大的进步。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反思 篇2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着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我很喜欢。这是我第一次教这篇美文,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感触特别深刻。在教的过程中我总是考虑太多问题: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造成满堂灌,吃力不讨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所以我要好好的反思一下:

考虑到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在以后教学中我想做个大胆的处理:

第一,去除旁杂,突出重点:这是学生上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所以我决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整节课仅围绕着小弗朗士作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深入共感,激发共鸣:初一学生与小弗郎士年龄相仿,班上不少同学就像最后一课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样:天真幼稚不懂事,学习不认真自觉,甚至有厌学情绪,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或许你与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样,也有过厌学的时候。讨厌学校,讨厌课本,害怕被老师提问,现在老师问你:假如有一天,外敌入侵,家园沦丧,不再允许你学祖国的语言,也不再允许你说母语,那么,你将如何面对?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反思 篇3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着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我很喜欢。这是我第一次教这篇美文,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感触特别深刻。在教的过程中我总是考虑太多问题: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造成满堂灌,吃力不讨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所以我要好好的`反思一下:

考虑到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在以后教学中我想做个大胆的处理:

第一,去除旁杂,突出重点:这是学生上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所以我决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整节课仅围绕着小弗朗士作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深入共感,激发共鸣:初一学生与小弗郎士年龄相仿,班上不少同学就像最后一课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样:天真幼稚不懂事,学习不认真自觉,甚至有厌学情绪,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或许你与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样,也有过厌学的时候。讨厌学校,讨厌课本,害怕被老师提问,现在老师问你:假如有一天,外敌入侵,家园沦丧,不再允许你学祖国的语言,也不再允许你说母语,那么,你将如何面对?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反思 篇4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反复读课文后,感触很深。

本篇课文的学习,了解作者和背景资料都十分必要,因此学案中附上了这部分内容。教学中,由学生自己朗读来进行了解,但发现效果并不好,学生无论通过自由读、齐读、默读,都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根本记不住所读内容,也就无从了解。因此,我认为以后教学应大胆放手,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有了这个自己寻觅、查找的过程,相信学生也能够课前学得开心、课上用得舒心,而且通过小组的.交流,所获得的资料远远要比老师在学案上所附内容要丰富得多。

本次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完课后,我觉得“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的学习目标基本实现,但“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目标并未达到。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反思 篇5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我很喜欢。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我反思以往的教学:因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造成满堂灌,吃力不讨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这一次教法做个如下改变。

去除旁杂,突出重点。这是学生上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所以我决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整节课仅围绕着小弗朗士作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深入共感,激发共鸣。七年级学生与小弗郎士年龄相仿,班上不少同学就像最后一课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样:天真幼稚不懂事,学习不认真自觉,甚至有厌学情绪。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或许你与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样,也有过厌学的时候。讨厌学校,讨厌课本,害怕被老师提问。现在老师问你:假如有一天,外敌入侵,家园沦丧,不再允许你学祖国的语言,也不再允许你说母语,那么,你将如何面对?

全面参与,动脑动笔。中我发现现在的这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相当差,不少同学没办法用恰当得体的书面语言把心中想说的话描述出来,鉴于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热闹,设计了为课文做旁批,发挥想象力,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续写这些既动脑又动笔的环节。

水到渠成,畅谈感想。中国自古讲究“文以载道”,所以,当学生通过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最后一课,不仅使小弗郎士变懂事了,更唤醒了他的爱国热情。那么,你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没有生硬的说教,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东西”,“热爱祖国,就要热爱祖国的语言,学好祖国的语言”等体会。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

不足之处依然存在,这一次备教材备得较充分,但没真正备好学生,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而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体会到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为课文作旁批之后,不会将相关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谈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时候,对老师的态度变化只想到由于老师变得温和而产生的亲切感,未能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由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爱国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须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