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小石潭记》读后感

2025/10/21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小石潭记》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1

最近我学习了《小石潭记》这篇文言文,通过这篇文言文的学习,柳宗元把我带入到了这个世界,闭上眼,那一副副美丽的画卷呈现在我的眼前。这篇文章即写出了小潭中水的清澈,飘忽不定的鱼儿,东游西游而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也写出了在小潭的周围幽深冷寂的氛围,突显出一片凄凉,伤感还有几分低沉。

初读这篇文言文时我心里也还有一个疑问,作者在倒数第二段写出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人很少,地方也很清静,但为什么又会在最后一段专门再点明同游的人呢?是为了点名出他们对于知识的向往吗?其实,这样美丽的景色,一下子就让我进入了这种境界,一开始作者忘记了自己被贬的凄凉,随着景致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凄清、幽凉令作者触景生情。

清晨,当阳光开始照入竹林中,苍翠的竹子和翠绿的藤蔓相互缠绕在一起,透过微微的晨光,在清风中随风飘拂。当阳光照在溪水中时,水波点点,闪烁着光芒,好像是金子发出的耀眼亮光。再往西南方向望去,溪路蜿蜒,斗折蛇行,溪中石块千姿百态,水中的鱼儿欢快的游着,时不时的与游人玩耍,这就是每一个人心目中的向往仙境啊!在这美丽的风景中,如果换做是我,我一定会好好的玩一番,因为在这里,可以享受到不同的风景,尽情放松平日紧绷的神经,如鱼儿一般自由自在,大自然用它的.清新和活力为我洗去疲乏,注入能量,让我重新充满活力。走进这个地方,不同的大自然气息就让我陶醉其中,让我的眼球瞬就被所其吸引小石潭,这个如人间仙境的地方,带给我们的是不同的体验,展现出来的是不同的美景。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2

清晨,一缕缕阳光从树荫之间撒下来,如绸缎般涓涓细流的小溪,远山与绿树意浓如画,碧潭与天空相互辉映。

如此美好的景象却令人感到一丝悲伤,一丝寂寞。虽然美景十分怡人,但是不胜寒,使柳宗元染上了悲伤的情绪,柳宗元不愿意再想更多,四面而来的烦恼,欲让石潭里的沉郁带他离开世俗,去寻找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与安乐。

柳宗元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希望被重用的心情,与这小石潭的一番美好,富足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他对小石潭记的欣赏也只是一个蒙着彩色外衣的泡沫罢了,一触即破。他享受着大自然的调侃,仿佛世界都如此明亮没有黑暗。而他真正想表达的,却已在不言中,通过文字,显现了出来。

我们现在所了解与背诵的许多著名诗词散文都写于作者“被贬……期间”,如即将学到的《醉翁亭记》也是一篇。还有李白、刘禹锡、苏轼等,无一不是将自己郁郁不得志、孤寂的心境赋于山水外物,待后人细细品读与感受。我十分为那些遭贬的文学家们感到惋惜,觉得国家又失去了像这样一批才高志远的仁人志士。

但个人的不幸反而造就了他们文学方面的才华。

柳宗元被贬永州,写出了《永州八记》,被后世奉为写山水抒情之经典。也许文章的最大意义便在于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最真实的情感。

每个人都拥有短暂的生命,在短暂的生命中尽力展现自己,自己的生命与思想才能延续。柳宗元用另一种方式被世人知晓且理解,用自己的诗词传递情感与思想,这也就是生命的延续了吧。

我觉得,柳宗元这样忧愁与消极时,并没有想到自己在后世,在将来,会被世人所理解,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会被人们所接受,而自己的诗也会被流传千古。我想,如果他知道自己也有人欣赏,应该会感到十分高兴与富足。也会走出自己的忧愁与烦恼,看见小石潭时一定会十分喜悦。而不是借着美景感叹自己的人生是多么充满忧愁。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3

《小石潭记》第一、二、四段融情于景,一直被人们剖析得异常透彻,而第三段只注重抓住特点描绘景物的一面,是否渗入作者的感悟呢?至今对此的解析甚少。

如果联系到柳宗元的遭遇,文章第三段的情感体现及其承前启后的作用,就决不能忽视。

柳宗元出生山西河东解,世称柳河东,13岁就能写出好文章,20岁中进士,25岁又考取博学鸿词科。可谓大器早成,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信心,欲想:“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万万没想到的是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

永州是当时相当荒僻落后的地区,司马有职无权。柳宗元叹息自己被埋没,于是寄情山水,以泄自己愤懑不平的苦闷。作者在《小石潭记》中,这种心情显得尤为突出。在这种忧郁的心情下,柳宗元走到小丘西时,清脆悦耳的流水声给作者那沉寂的心潭掀起了微澜,清澈透明的石潭中,欢快的游鱼带给他些许快慰。作者暂时忘掉了心中的`不快。在这天人合一的意境中,他想寻根溯源,纵观“斗折蛇行”,自己命运坎坷,小人从中作梗的潜意识油然而生,遭人排挤的意象或现或隐。细看“犬牙差互”,联想到官场中尔虞我诈、社会关系盘根错节,加上自己前途迷茫,未知朝廷何日召见自己,不由得发出“不可知其源”的感叹,显得是多么的无奈。水声、游鱼带给他的欢快挥不走残酷现实弥漫在心潭上的阴霾,面对现实,作者定会感受到此时欢快的是它们,而自己什么也没有,才感受到这时周围的竹树“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于是便出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结局。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4

公元805年,柳宗元因为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刺史,于是柳宗元来到了这片小石潭。

柳宗元带着悲凉的心情,来到了这片小石潭,这片小石潭像它的名字一样,小潭以石头为底,在靠近岸边的地方,有石底翻卷出来,露出在水面,仿佛像一座座小岛一样。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柳宗元坐在了潭水的边上,四周的竹林包围着他,寂静的没有旁人,让人感到了心神凄凉。这让柳宗元回想到了自己在朝廷的'时候,他极其拥护王叔文的改革政策,想要把整个大唐带的更好,让整个大唐变得国力再次兴盛,回到贞观,开元时期。然而当时的大唐已经不再是盛世了,此时的大唐已经衰弱不堪,宦官专政,各地还有节度使正在起义,而柳宗元想要找到一位与他一样,想要拯救大唐,有着共同目标的人,但是没有,他反而还被那些宦官孤立,并且皇帝也在宦官的谗言下,把柳宗元贬到了永州这一块偏僻的地方。此时的柳宗元,就如同这座小潭一样,被四周孤立着,孤零零的。而此时的大唐,又何尝不是这样子?那些以前的盟友,以前的朝贡国都反目了,那些得到利益的节度使也纷纷起义,整个大唐就像这片小谭和柳宗元这样,孤零零的,最终走向灭亡。

而柳宗元,也带着悲凉的情绪,最终郁郁而终。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5

一位落魄失意的文人坐在一潭清幽的池水边,望着幽深的池底,思考着自己的处境。这便是《小石潭记》给我们呈现的画面。不久之前还是出身贵族的豪门子弟,还是革新运动中的政治先锋,还是朝廷之中的精英人物。转眼间就成了一位被贬出这为的失意者,成了一位流浪在外的流浪者,成了这位静坐池旁的迷茫者。虽然说中国上下五千年中的被贬的人数不胜数,但要说落差如此之大的就不多了。

也许柳宗元也在问自己为何会被贬,为什么会沦落到如此的境地,人们凭什么能把我赶出朝廷,我明明实在消除腐败,净化朝廷怎么就错了呢?但无奈的是,皇帝一声令下,谁都留不住他,更没有人赶入皇帝作对,谁都改变不了这残酷的现实。

于是柳宗元便踏上了新的征途,他不断的地调整心态,通过描写山水来寄托感情,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写出《永州八记》,也写出了《小石潭记》。他尽管不在朝廷办公,但是他却用自己的文字,向世人诉说着自己的经历,内心的感受和人生的感悟,也像世人展示了他那颗在逆境中成长的心,还有他那对于身世坎坷,世事莫测,仕途险恶的感慨。而这潭池水,不管有多大的动荡与波澜,最终都会归于平静,再以它那平静的面貌存在着。也许我们的.心就应该这样,虽然外界的事情我们无法预测,但是我们的内心却可以被自己所把握,我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如何应对各种各样的困难的行为也可以被我们自己所控制。保持一颗坚定的内心,不被外界所干扰。正如这潭池水一样,不畏波澜,不惧风浪,保持平静,却又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