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
文学网整理的《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 篇1
设计思路:
平时和孩子聊天的时候,无意间听到李悦在说,“我吃好饭,下去玩很长时间天才会变黑”,正是由于季节转换,白天的时间越来越长,有个别家长也在抱怨孩子晚上不肯睡,早上爬不起来,抓住这一点,开展此活动,落角点在于养成孩子早睡早起的良好生活习惯。
活动目标:
1.感知白天和黑夜,了解白天黑夜不同的活动。
1.学习儿歌,愿意用简单的语言讲述白天黑夜的事情。
活动准备:
太阳和月亮图片、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模仿动作――白天你在做什么
1、讨论:你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太阳?看到太阳升起来了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出示太阳图片)
2、学习儿歌:太阳出来了,小鸟醒来了,小树醒来了,小朋友也醒来了……白天真热闹。
二、模仿动作――夜晚你在做什么
1、讨论:你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月亮?月亮出来了,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出示月亮图片)
2、学习儿歌:月亮出来了,小草睡觉了,小花睡觉了,小朋友们也睡觉了……夜晚静悄悄。
三、小猫和老鼠――白天、黑夜在做什么
刚才我们都知道了白天是工作的.时候,夜晚是睡觉的时候,那你们知道小猫在白天做什么?晚上做什么?
四、操作表现――巩固白天和黑夜的不同
分辨贴纸上的东西,哪些是白天的,哪些是夜晚的,分别贴到合适的画面中,并做相应的动作表示相应的事情。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 篇2
设计思路:
平时和孩子聊天的时候,无意间听到李悦在说,“我吃好饭,下去玩很长时间天才会变黑”,正是由于季节转换,白天的时间越来越长,有个别家长也在抱怨孩子晚上不肯睡,早上爬不起来,抓住这一点,开展此活动,落角点在于养成孩子早睡早起的良好生活习惯。
活动目标:
1、感知白天和黑夜,了解白天黑夜不同的活动。
2、学习儿歌,愿意用简单的语言讲述白天黑夜的事情。
活动准备:
太阳和月亮图片、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模仿动作——白天你在做什么
1、讨论:你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太阳?看到太阳升起来了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出示太阳图片)
2、学习儿歌:太阳出来了,小鸟醒来了,小树醒来了,小朋友也醒来了……白天真热闹。
二、模仿动作——夜晚你在做什么
1、讨论:你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月亮?月亮出来了,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出示月亮图片)
2、学习儿歌:月亮出来了,小草睡觉了,小花睡觉了,小朋友们也睡觉了……夜晚静悄悄。
三、小猫和老鼠——白天、黑夜在做什么
刚才我们都知道了白天是工作的时候,夜晚是睡觉的时候,那你们知道小猫在白天做什么?晚上做什么?
四、操作表现——巩固白天和黑夜的不同
分辨贴纸上的`东西,哪些是白天的,哪些是夜晚的,分别贴到合适的画面中,并做相应的动作表示相应的事情。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⑴通过具体问题的猜想与假设,初步培养学生“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的能力。
⑵知道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出现。
⑶能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昼夜的不同,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1.观察图片(教师出示同一地点白天和夜晚的照片)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两张照片。
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张照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这两张照片照的是同一个地方。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呢?
生:我是比较了它们的建筑物,发现是一样的。
师:还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发现上边的这张照片是白天的景色,而下边的那张照片是美丽的夜景。
师:这一点相信大家都能轻松的发现。每天清晨,太阳缓缓升起,给我们带来了光明,万物都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傍晚,太阳慢慢西沉,夜幕悄悄降临。昼夜交替,周而复始,那你们有没有想过这背后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探究这个秘密。(教师板书:白天与黑夜)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出现。能猜想出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
2.了解古人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猜想和探索历程。
三、探究新知
1.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想一想,白天和黑夜的最大区别是什么?(白天有阳光照射,黑夜却没有阳光照射。)
师:我们居住的地球在什么情况下是白天,在什么情况下是黑夜?
师: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向西方落下。关于白天和黑夜不断的交替出现,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生:我想知道白天和黑夜是怎样形成的。
生:我想知道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
生:我想知道白天是怎样慢慢变成黑夜的'。
生:我还想知道昼夜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生:……
2.猜想与假设。
师: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向西方落下。白天和黑夜不断的交替出现。猜一猜,这种现象是怎么形成的?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猜想?
(1)小组交流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理由。
(2)每组选一种猜想在班级里交流。
a.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向西方落下,可能是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理由是:我每天都发现太阳绕地球转。
b.我猜想是地球在转动。理由是:
c.我想月亮、太阳都围绕地球转。
d、我想应该是月亮围着地球转,地球围着太阳转。
(3)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呢?
如果我们能到太空中去看一看,那该多好啊!我们肯定会弄清楚是谁在转。
(4)在天上看地球会发现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65页的内容。
四、阅读与交流。
1.自学。
古人为了弄懂昼夜交替现象的奥秘却经历了长时间不懈的努力,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我们的古代科学家经历了怎样的一个科学过程。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6页《古人的猜想》。
2.小组交流。
(1)谁最早提出了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观点?
(2)1800多年前,希腊人托勒密提出了什么观点?
(3)哥白尼花费了30多年的心血写成了他的什么著作?他提出了什么?
3.班级交流汇报。
4.通过阅读《古人的猜想》,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通过阅读短文,我觉得我们古代的科学家真伟大,人类真聪明,科学在不断的进步!我们对大自然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生:我知道了,有时候一些大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全对,也要通过不断的科学实验来证明,不能迷信一种说法,我觉得这一点我们应该向哥白尼学习,敢于挑战!
五、讨论。
在上面的猜想或假设中,那些与事实相符?为什么?
地球围绕太阳转与事实相符。因为科学家进行了观测,找到了证据。
六、课堂检测。
1.我会填。
(1)地球不仅()在不停的转动,同时还围绕()转动。
(2)地球上有()和(),而且昼夜交替。
(3)()最早提出了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观点。
(4)1800多年前,希腊人()提出了()是宇宙的中心,()都围绕()转动的观点。
(5)哥白尼花费了30多年的心血写成了他的《》,提出()是宇宙的中心,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转动。
2.我会辨。
(1)科学家的猜想都是正确的。()
(2)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转动。()
(3)太阳东升西落,证明太阳绕着地球转。()
七、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经过这一节课的探究学习,相信你们一定明白了许多道理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在今后的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可以对见到的一些自然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从科学的视角来看这个大自然你会有更多神奇的发现。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让孩子们感受到欢快、热闹与舒缓、安静不同风格的音乐,激发孩子们的想象能力,能够用动作表现出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的快乐。
教学准备:
动画、音乐、太阳和月亮城堡、白天与黑夜的背景、太阳和月亮的头饰
教学流程:
(一)幼儿律动进入城堡。
指导语:小朋友,我们一同到太阳城堡和月亮城堡玩游戏吧。
(二)幼儿在太阳城堡里感受乐曲《铃儿响叮当》繁华、愉快的心情,并用肢体言语表现。
1、幼儿观赏乐曲《铃儿响叮当》一遍,引导幼儿为乐曲打节拍,感受乐曲的愉快。
2、幼儿观看动画VCD,引导幼儿发挥想象,讨论白昼的繁华情形。
指导语:太阳出来了,花儿醒了、小树醒了,还有谁也醒了?他们都会做些什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3、请幼儿尝试随音乐用肢体动作表现白昼的.繁华欢乐情形。
(三)幼儿在月亮城堡里感受乐曲《摇篮曲》安静、舒缓的心情,并用肢体言语表现。
1幼儿观赏乐曲《摇篮曲》一遍,引导幼儿用轻柔的动作为乐曲打节拍,感受乐曲的舒缓。
2、幼儿观看动画VCD,引导幼儿发挥想象,讨论黑夜的安静情形。
指导语:月亮出来了,花儿睡了、小草睡了,还有谁也睡了?
3、请幼儿尝试随音乐用肢体动作表现黑夜安静、舒缓的情形。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 篇5
活动目标
1、交流和分享对白天和黑夜的感受。
2、有观察白天和黑夜变化的兴趣。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课件
2、月亮和太阳的标志各一个
3、幼儿操作的黑白圆点若干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交流和分享对白天和黑夜的感受。
难点:有观察白天和黑夜变化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观察交流,激发幼儿说的`愿望 价值取向:说说喜欢白天还是晚上。
1、今天老师青睐了谁?
2、你们在什么时候能看到月亮和太阳?
3、你们喜欢白天还是晚上?喜欢白天的把红点贴在太阳上,喜欢晚上的把黑点贴在月亮上。
4、你喜欢白天还是晚上?为什么?
小结:原来我们大都喜欢白天,因为,早上太阳一出来。我们就早早地起床刷牙洗脸后,就可以去上学,白天还可以去公园划船等;有的宝宝喜欢晚上因为晚上可以放烟火,可以看星星。
二、显示课件,边看边欣赏儿歌
价值取向:通过欣赏儿歌进一步了解白天和晚上
1、你们看这是什么时候?
2、你怎么看出是晚上?
3、幼儿和老师边看边欣赏儿歌:月亮出来了,星星出来了,小花睡觉了,小朋友也睡觉了,夜晚静悄悄。
4、你怎么知道是白天?(方法同上。附儿歌:太阳出来了,小鸟醒来了,小花醒来了,小朋友也醒来了,白天真热闹。)
活动反思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 篇6
活动目标
1、借助生活经验,认识白天和黑夜。
2、能用空间思维观察事物,初步建立时间概念。
3、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请家长帮忙把幼儿在白天和黑夜的照片带来幼儿园。
用硬纸板做的大转盘
活动过程
1、从生活经验中感知并理解白天和黑夜。
每个幼儿从家里带来白天和黑夜自已活动的照片,教师请幼儿说一说上面的事情是发生在白天还是黑夜。
2、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白天黑夜的`夜的认识。
大转盘游戏:将在白天和黑夜照片粘贴在大纸盘 的格子里,请幼儿转动后,指针停在哪一张照片上,就请幼儿说说照片是在白天还是黑夜发生的事情。
3、巩固游戏:抓老鼠,进一步感知白天和黑夜。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在设计思路上考虑到小班幼儿生活既是学习、学习既是生活的特点,认识白天、黑夜来开展活动。在设计活动形式时,我力求在避免数学活动枯燥化的前提下,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主体,自始至终贯穿游戏,以生活场景——转盘游戏——模仿游戏等环节,让幼儿从生活中多方面来理解白天、黑夜的时间概念。
我在每一个环节中力求充分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把活动的时间、思维的时间、交流的时间充分还给孩子。在第一个导入环节中使用了每个幼儿从家里带来白天和黑夜自已活动的照片,教师请幼儿说一说上面的事情是发生在白天还是黑夜。大部分孩子都能用语言表述自已在白天或黑夜所做的事情。既放松了幼儿的情绪,又让幼儿感知了活动的内容。同时在照片感知白天、黑夜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充分发挥联想,将平时的生活经验导入到课堂中来,在大转盘游戏环节中,我创设了一个自由活动、交流的空间,引导幼儿在这个氛围中争论、探究。喜欢观察事物,初步建立时间概念虽然小班幼儿这方面的能力还不是太足够并没有出现什么精辟的论点,但孩子独具个性的发言还是让我欣慰。他们说出了照片是在白天还是黑夜发生的事情。讲出了人物活动的内容,在抓老鼠游戏环节,让幼儿模仿猫在白天睡大觉,晚上抓老鼠的情节动作,进一步感知白天和黑夜。幼儿在一个轻松的游戏氛围中达到了教学预设目标。
数学活动的严密性还体现在教学概念揭示上,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对白天、黑夜的概念的描述进行了推敲,从视觉、人们的活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在揭示方式上也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不仅使用了白天和黑夜的照片、转盘,还使用了太阳、月亮两个明显特征作标记,帮助幼儿进行理解。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幼儿概念比较清晰。
不足之处,有些环节组织过程中,没有兼顾到全体幼儿,如果多投放几个转盘让幼儿分组操作,就能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减少等待。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1.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教学难点
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转动,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背景资料
地球自转是一种绕轴旋转运动,在北极上空观察呈反时针方向,南极上空观察则呈顺时针方向,习惯上称为自西向东旋转。自转周期为一日,因参考点不同而有恒星日(以恒星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太阳日(以太阳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和太阴日(以月球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之别,时间分别为23时56分、24时和24时50分。自转角速度为每小时15度,线速度则因纬度和海拔不同而异。地球自转决定了地球上昼夜更替,并使地表一些自然地理过程具有昼夜节奏,还使运动物体如气团、洋流和流水发生偏转。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地球的`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还使潮汐转变为与自转方向相反的潮汐。
好奇点模拟昼夜的形成可能是学生的好奇点。
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2课时。两个活动各用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1
开个学术讨论会
导入:
1.承认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3.说出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4.意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过程,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活动建议:
1.本活动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全班共同进行。
2.活动可直接从教材的引入开始。布置学生在小组内用5~6分钟的时间为讨论会作准备。如果学生对地球围绕太阳转没有任何疑问,可请一部分小组为“太阳绕着地球转”的观点寻找证据;另一部分小组为“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观点寻找证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对昼夜成因的解释。
3.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包括“科学在线”的资料后,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科学认识的艰巨过程。并体会哥白尼日心说的巨大贡献。
4.“科学在线”之后的一段文字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更完整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讨论和分析活动中做适当引导。
板书
地球公转
昼夜交替现象形成
作业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